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江蘇過七夕

江蘇過七夕

發布時間: 2024-01-19 04:14:49

1.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是什麼節日

是乞巧(七夕)節。

唐代詩人崔顥的詩句「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寫的是我國古代婦女節的盛況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漢族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民間習俗

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 江蘇太倉七夕節的習俗

江蘇太倉七夕節的習俗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江蘇太倉七夕節習俗

太倉位於江蘇省東南部,瀕江(長江)臨海(上海),歷史上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農業比較發達。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習俗都與農耕文化相關,太倉七夕節就是其中之一。

在太倉,每年都舉辦七夕廟會,有許多群眾自發參加,十分踴躍。太倉七夕節有三個特點:一是有歷史傳說。南宋龔明之在《中吳紀聞》中記載,太倉黃姑村,相傳牛郎織女星曾降生於此,鄉人為之立祠,祠中列牛郎織女二像。後來牛郎遷出,移往嘉定,廟中專奉織女。明張采《太倉州志》記載了變遷的原因:“織女廟,在州南七里黃姑塘上,即牽牛、織女二星降處……建炎兵火,士大夫多避東岡,有遊客經廟祠下,題壁雲:商飆處至月埋輪,烏鵲橋邊綽約身,聞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夕對斯人?鄉人遂去牽牛,獨祠織女。”二是有“物證”,織女廟雖幾經摧毀,但群眾又屢次集資重建,今天仍然存在。三是依託織女廟,每年七夕都舉辦七夕廟會活動,而且這種民間風俗,一直延續至今,表明群眾的熱情很高。

歷史上太倉七夕節的活動主要有“乞巧會”,會程主要有開啟、齋筵、祭祀、念經、解糧等內容,每三年還要開一次光,還有拜雙星、觀星斗、看巧雲、篤巧、吃巧果和蘭花豆、染紅指甲等民俗活動。現在主要以廟會民俗活動為主,其中仍保持了染紅指甲、吃巧果和蘭花豆等傳統習俗。

太倉七夕節之所以能相傳千年,在群眾中擁有廣泛的基礎,就因為它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它重視處於弱勢地位的女性,將女性的美好作為基本主題進行發揮,推崇勞動,歌頌純真無私的愛情等;在七夕民俗活動中,許多民間風俗和民間信仰得以保留和傳承,對於和諧社會的創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3. 七夕節的風俗是什麼至少三個

七夕節的風俗是:

1、香橋會: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

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熱點內容
七七節花語 發布:2024-10-10 22:24:28 瀏覽:588
天河定鮮花 發布:2024-10-10 22:05:34 瀏覽:704
海棠不開會 發布:2024-10-10 22:00:05 瀏覽:767
花卉樹品種 發布:2024-10-10 21:58:37 瀏覽:671
玫瑰醋泡多久可以喝 發布:2024-10-10 21:58:28 瀏覽:632
斗南花卉電子交易平台 發布:2024-10-10 21:57:04 瀏覽:202
郭沫若寫山茶花 發布:2024-10-10 21:44:36 瀏覽:14
看看情人節 發布:2024-10-10 21:43:54 瀏覽:968
男士七夕節 發布:2024-10-10 21:43:41 瀏覽:265
鮮花包裝盒子 發布:2024-10-10 21:43:39 瀏覽: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