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帶針線

七夕帶針線

發布時間: 2024-01-30 04:56:06

七夕節穿針寓意什麼 七夕節穿針乞巧起源於哪個朝代

導讀:古代的七夕節習俗可多了,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曬衣曬書,染指甲,拜織女等等,穿針乞巧這項習俗活動流傳至今一直很火熱,那麼你知道七夕節穿針寓意什麼嗎?七夕節穿針乞巧起源於哪個朝代呢?想知道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七夕節穿針寓意什麼

1、七夕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織女,顧名思義,善於織布的女子。織布織衣,當然要穿針引線,乞巧,乞求心靈手巧之意女子乞求自己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2、穿針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每年七月初七舉行。七夕之支,女子手執五色絲線統和連綾排列的九孔制胄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抉速全的穿過者稱為「得5」。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哇活嚮往。

3、作為一種古老的中國節日習俗,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4、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或乞巧節),根據傳統,中國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七夕節穿針乞巧起源於哪個朝代

七夕節穿針乞巧起源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冊蠢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傳說故事穿針乞巧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七夕活動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隨著時代與地域的不同,七夕節這一天開展的活動也有著多種變化。不過,其中有一項競賽性的游戲自始至終延續不絕,永遠屬於節日的中心環節之一,那便是「月下穿針」。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虧如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依其說法,在漢代就已經有了七夕夜晚女性們聚在一起比賽穿針的風俗,包括宮廷中都年年開展這一活動。

另外,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明確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瑜石為針。」由之可知,這一風俗至晚在南北朝時代(公元420-589年)已經確立,甚至可能上溯到漢代。

在乞巧風俗中,針是一種特殊的節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須會用的,做「女紅」即針線活兒的必備。古代有專門用於七月七乞巧的針,這種乞巧「專用針」的針孔較大,有的還不止一孔,有雙眼、五孔、七孔,多的達到「九孔」。

七月七當晚,如果能順利穿針引線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乞巧在古代很盛行,尤其是妙齡女孩更是樂此不疲。在這裡面並非僅是「乞求心靈手巧」的需要,「乞巧」的潛意識里其實是「乞愛」,是對愛情、婚姻和家庭的渴望——「穿針引線」本身就是男女姻緣的隱喻。

此外,民間還有兩種乞巧方法:一種是「喜蛛應巧」,它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時期,即在七月初七晚,將捉來的喜蛛(一種紅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飾盒裡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網的情況,如果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有致,即預示著這位乞巧州空陪者心靈手巧。

另一種是「投針驗巧」的方法,流行於明清時期。七月七日上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暴曬,待水面凝結成薄薄的一層膜後,把平日縫衣或綉花的針投入盆中,針便會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雲彩、花朵之形,就是「得巧」,如果出現粗如槌或彎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丟針的婦女是「拙婦」。

Ⅱ 七夕節的主要習俗是什麼(只要兩個)

中國各地的七夕節習俗各有不同,愛戀當中的人們一定少不了要准備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給自己的另外一半,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大家知道七夕節的習俗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七夕節的習俗。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飢橘信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地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心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由來

傳說董永雖然是一個凡人,但是為人朴實,一次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時候,董永不小心偷走了老七衣服,老七回不到天庭,陰差陽錯的與董永相愛,有了自己在凡間的一個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之後十分氣憤伍擾,但是董永養的老牛竟然能開口說話,你要是想見那女的就把我牛角割下來,果真割下來,牛角之後就有了飛天的能力,董永帶上了自己的兒女,一起去追織女,馬上就要遇見的時候王母娘娘使用自己的金簪畫出一道天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抬頭看牛郎星和織女星中間,會隔著一條銀河的原因。

牛郎和織女沒法跨越天河,便坐在對岸哭泣,他們只能隔著銀河遙遙相望。但是還好有喜鵲們,全天下的喜鵲被牛郎和織女的行為感動,便為他們搭建一座鵲橋,讓他們在橋上相見。

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所以後人便將這一天定為七夕。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雲霞的巧手,而民間的少女們都希望能得到爛輪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才有了「乞巧」的習俗。

七夕節就是起源於這個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相識、相知、相愛,卻因人仙有別被迫分開。七夕節擁有著很美好的神話故事,傳說在七夕節這一天,家裡有葡萄架的可以在下面偷聽到牛郎和織女的對話。其實和傳說沒多大關系,主要的由來就是以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為載體,贊嘆愛情的偉大,都是古人對於七夕節的美好猜想。


如今,七夕乞巧節已經逐漸演變成情人佳節,大家在這浪漫的日子裡,表達著對家人的愛。祝大家七夕快樂

Ⅲ 拜月乞針線是什麼節日

拜月乞針線是七夕節。七夕節稱之為七姐節、女兒節等,為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是由星宿崇拜所衍化而來的,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由於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因此稱為「七夕」。在我國,七夕節著名的傳說有「牛郎織女」。

拜月乞針線是什麼節日

拜七姐,祈福許願、祈禱姻緣、儲七夕水、乞求巧藝、檔謹坐看牽牛織女星等軍事七夕的傳統習俗。後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這天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之後將香橋焚化,以代表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便是香橋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所衍化而來的。

而每年的七夕情人節日期是根據中國的陰歷來計算的,每年的陰歷七月七日就是七夕節,因此每年陽歷七夕節日期也會有所不同。在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平易近共和國國務銷州院列入初虧蠢蔽批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名錄。

Ⅳ 為什麼七夕節要對月穿針

這是一種針乞巧方式。
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 「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

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南朝梁詩人劉遵《七夕穿針》詩雲:「步月如有意,情來不自禁。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那「向光抽一縷,舉袖弄雙針」,寫的就是女子對月穿針的細節動作。

「對月穿針」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並不能朗照,而且時有微雲漂浮;再則,所穿之針稱為「七子針」,這是種特製的扁形七孔針,即針末有七個針孔。光線不亮,針有七眼,要把綵線飛快地穿過去,豈是容易之事?

所以,梁簡文帝《七夕穿針》詩描寫比賽穿針的女子心理說:「針欹疑月暗,縷散恨風來。」線沒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線頭散開了,怪夜風太大,心理的描寫真是細致入微。可見古代女子對「七夕穿針」的重視——在這方面的爭強好勝,正因為這是女子的立身根本之一。

南朝梁柳惲的《七夕穿針》詩別具一格的。詩雲「代馬秋不歸,緇紈無復緒。迎寒理衣縫,映月抽纖縷」,這就將單純的穿針娛樂變為實際的裁衣寄遠,於是民俗與社會問題渾融泱洽,天衣無縫。宋代柳永《二郎神》「運巧思,穿針樓上女」。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以乞巧。」作者將七夕望月穿針與定情私語綰合一起,又表現了節序的特定內容。

熱點內容
蘆藜花語 發布:2025-01-21 01:46:50 瀏覽:264
野玫瑰作者 發布:2025-01-21 01:43:52 瀏覽:913
小朋友養康乃馨 發布:2025-01-21 01:38:08 瀏覽:359
梅花結英文 發布:2025-01-21 01:30:40 瀏覽:648
百合花仔 發布:2025-01-21 01:21:29 瀏覽:293
各種草葯花卉 發布:2025-01-21 01:16:29 瀏覽:523
韓國花店花束 發布:2025-01-21 01:09:35 瀏覽:385
牡丹江電台主持人照片 發布:2025-01-21 01:07:54 瀏覽:787
綠植長根 發布:2025-01-21 01:07:52 瀏覽:236
花藝師名片 發布:2025-01-21 00:51:31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