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七夕節
❶ 七夕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七夕是農歷七月初七,2023年七夕是2023年8月22日。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歷七月初七晚上肆羨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鵲橋相會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人們就對天文星象有認識,並將天空星槐雹芹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習俗的記載。
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3、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鉛畢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七月初七
❷ 七月七乞巧節的風俗是什麼
七夕節也叫乞巧節習俗有:香橋會、接露水、拜七姐、鬥巧、乞求姻緣、游七姐水、儲七夕水、為牛慶生、七巧貢案、拜牛郎、染指甲、七夕觀星、聽悄悄話、凈水視影、結紅頭繩、姑娘洗發、曬書曬衣、結扎巧姑、玩磨喝樂等。
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氏槐過是「鬥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圓拆、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七月七乞巧節的意義
當代社會在傳統節日復興過程,人們對七夕節重新發生興趣。七夕節再次得到社會重視。七夕節是全球化過程中中國節日重振的典型之一,它直接應對的是西方的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的概念,中國重視的是家族社會關系,節日服務於這種家族文化需要。
20世紀末葉以來,西方節慶文化進入中國,情人節受到年輕人青睞。由於西方節日的啟發,或是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人們發現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中有兩情相悅的節日元素。
於是對七夕進行改造,有意識地遺忘乞巧節俗,擴張男女相會的節俗傳說,提出七夕為中國情人節或愛情節的說法。
但是,這些橘核棗以兩性交往為七夕主題的節日改造對於純正的傳統七夕節來說是有偏差的。因為傳統七夕以乞巧為主,所有活動圍繞女性之「巧」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祈求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