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晶晶

七夕晶晶

發布時間: 2024-03-26 05:18:55

七夕節的起源和演變&晶晶

一、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的起源問題已經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七夕節何以形成、何時形成、在起源上與牽牛織女神話有無關聯,這是在考證七夕節起源時無法迴避的三個方面。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諸說並立。在辨析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關系時亦兼論二者各自起源,但學者們在七夕節起源問題上並未達成共識。就七夕節與牛郎織女神話的關系問題來看,大致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二者本無關系,在各自發展中於某一時間合而為一;二是認為二者是一非二,在起源上具相互衍生的關系。到底是牛郎織女的的傳說造就了七夕佳節,還是七夕佳節正好遇到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得以流傳至今呢?這就要從兩者出現在人們視野的時間先後來看了。

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的典籍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大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二為《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神女,不可求死。」這些記錄只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這幾句話描述了織女沒有織布,牽牛不拉車,顯然,此時描繪的織女星和牽牛星主要還是作為帶有農耕文明和家庭手工業文明的象徵的兩個星宿出現,並沒有出現傳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關系和相關情節,這時的織女與牽牛並沒有產生男女關系。後來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隔河相望的相思形象。到了東漢時期,演繹成織女七夕渡鵲橋的傳說。東漢應劭的《風俗通》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橋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史記》里也有記載:「四星在危面,匏瓜。牽牛為犧牲。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天官星占日:匏瓜一名天雞,在河鼓東。牽牛一名天鼓,不與織女值者,陰陽不和。」到曹植的《洛神賦》里,才確定了牛郎織女的夫妻關系。而作為夫婦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大致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當時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遷。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由此可見,對牛郎織女二星的歌詠,從周末經春秋戰國,再由漢初至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流傳數百年間,才提到七月七日相會。而那時候的七月七日已經是規模不小的歲時節日了。

七夕起源很早,剛開始時只是作為一個節令。從歷史文獻來看,七夕節起源時間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其起源與星象、物候密切相關。

據說七夕的節日在戰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據明代羅頎《物源》記載:「楚懷王初置七夕。」但因作者與所載時間相隔太遠,恐不足信。關於七夕乞巧風俗最早的記載當數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文中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後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中時,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愛連』。」 又載:「漢絲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於襟褸。」這兩條記載都可以說明,西漢初宮中過七月七日的盛況,而漢代這些風俗活動中都不見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記載。由此可見,七夕並非是牛郎織女傳說所衍生出來的歲時節日。

關於七夕節的起源,我們可以從七夕風俗中去探尋。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星神,也就是對自然的崇拜。《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東晉周處《風士記》:「七月初七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祈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此處的河鼓和織女,指的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是視為穀物神,織女則傳說是天帝之女桑蠶神,穀物神和桑蠶神都是我們這個農耕民族的先民極為重視的神袛。那時的人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星宿。至於在七夕拜牽牛和織女二星,是因為兩星的運行七月顯得最為突出。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據《太平御覽》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七月七日為良日」,所以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的日子。這一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記載:「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七數在民間表現為時間上的階段性,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完滿。因此,在七夕風俗里,有乞巧乞福乞情等風俗,都是源於七月七日是良日,以此祈求豐收美滿之意。對時間的崇拜,也延伸到對生命的崇拜上。在七夕風俗中,就有乞子和祭祖的風俗。楊琳在研究七夕節的起源時,結合民俗學相關原理、結合類書、文人筆記、地方誌等相關記載資料,對七夕節的起源問題作了詳細的辨析:七夕節的成因在於「七在古代文化中是個具有生殖魔力的數目,古人將七月七日作為節日是崇拜七這個神秘之數的結果,其實質是對生殖的期盼和膜拜。」因而,在古代,很多女性為了提高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在七夕節這天往往會進行乞子的活動。

七夕節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與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結合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時期,百姓長期處於戰亂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願望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於是便向傳說中的人物去乞求。此時牛郎織女的故事進一步完善,並與七夕節相互融合,七夕節成為普遍的節日。除了乞巧的習俗外,七夕節在此期間還多了乞求富貴、長壽、生子的習俗,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也成了人們的情感寄託。由於女性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在封建社會又通常被視為繁衍後代的工具,生下男嬰因而成為女性為提高社會地位的方式之一,求子也因此而成為七夕節民俗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通過分別對牛郎織女神話傳說和七夕節的探源可見,七夕節的起源主要來自古代人民對星辰、對自然以及時間的崇拜,其起源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毫無關系的。但隨著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發展演變及其故事中傳達的人類情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融合交匯的。

2、 七夕節的演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牛郎織女故事情節進一步完善,並與七夕節俗相互融合,七夕節成為普遍的節日,其活動也日益豐富,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鈺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這充分反映了民間女子在七夕穿針引線、祭星乞巧的情景。通過觀看蜘蛛結網的情狀來占卜自己在針線織作方面的天賦,也是一種女性們在乞巧時經常採用的方式。南朝時的做法是將蜘蛛放在瓜上,讓它在瓜上結蛛網,然後根據蛛網的密與疏來推測自己是否得巧。為它所附著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得到廣泛傳播,    七夕原有的禁忌意義在此時己完全消失,七月初七成為了欣賞天庭歡聚、乞求人間幸福的吉日。《玉燭寶典·七月孟秋》原注:「七月俗重是日。其夜灑掃於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熒重為稻,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這則記載明確表明了牛郎織女於七夕相會,這樣就將七夕節和牛郎織女傳說相聯系,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深入人心的愛情故事。因此在這一時期,七夕節不僅繼承發展了己有的「乞巧」習俗,還添加了乞求富貴、乞求長壽、乞求生子的習俗。同時,由於人們對牛郎織女之間堅貞的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七夕節成為人們的情感依託。而漢代的登樓曬衣習俗到魏晉時演變成為曬書習俗。《世說新語》曰:「郝隆七月七日見鄰人皆曬衣服,隆乃仰,出腹卧,雲:『曬書。」另有阮咸先生看見鄰里在七夕曝衣,而他家徒四壁卻也翻出自己的粗布破褲晾出來。這顯示出七夕習俗在民間的影響極大。這其中,乞巧愛情與求子都與女性的生活及精神密切相關,封建社會對於子嗣的重視也直接決定了女性的地位,所以求子也是當時女性的重要活動,二對於愛情的祈求則是封建女性難以實現的美好願望。七夕食俗也形成於魏晉南北朝,相關最早的記載是晉周處《風土記》,七月七日是個好日子,這天的飲食也不同於以往,北人會吃湯餅。湯餅又稱「不託」,是一種經水煮過後的面塊等簡單的食物。人們在七夕節吃餅有其文化內涵。其一,餅是圓狀,古人認為「圓,陽物也」,陽物有辟邪的功能,吃陽物可以求吉利。其二,圓還暗示在七夕之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團圓之意。古人把七夕餅叫做「巧餅」。

唐代長安盛行各種七夕節俗,在《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宮中殯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的記載。宮女們長期被幽禁在宮廷中,生活的寂寞,情感的空虛,使她們對七夕穿針之事甚感興趣。    唐代崔顥的《七夕》詩,曾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長安七夕節女性們穿針乞巧的風俗,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安城中家家戶戶的少女少婦,在七夕節時都要持針線、供瓜果、擺香案,向織女乞巧,其目的也正是為了想要證實自己在針線活計方面的天賦與才能。唐代時,皇宮中也十分盛行用蜘蛛乞巧的習俗,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當時每至七夕節,宮女們便要「各捉蜘蛛閉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唐宋時期,七夕食餅又出現了變化,《唐六典》記載:「七月七日加研餅,並於常食之」。

宋代以後,農耕文明進一步發展,從朝廷到民間,牛郎、織女成為了祭祀的神靈,祭祀盛行推動了七夕節的發展。七夕節俗活動更加豐富了,除了保存歷代流傳下來的習俗,還出現了《天河配》、《長生殿》等節令戲,七夕節成為了可以使民眾娛樂放鬆的節日。宋代羅燁、金盈之編輯的《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由此,我們能夠得知當時七夕節熱鬧非凡的場景。太平興國三年公元年,宋太宗下了一道有關於鼓七夕節在元代多被稱為女兒節,可以看出到這時,七夕節的節俗基本是以女性為主了。《析津志》中對七夕節這天在市中、朝中、宮中等熱鬧慶祝節日的場景做了詳細的記載。牛郎織女的傳說已經很普遍了,南宋羅願《爾雅翼》卷一三也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此時也涌現出很多頌揚牛郎織女的詩文。例如北宋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贊頌七夕的著名詩篇 。

明清時期,七夕有吃「結緣豆」的食俗,《漳州府志》記載了用熟豆相親來證明有緣,並結緣的習俗。清朝時期,江西七夕節有吃「油餅」,喝「巧水」的習俗。明清時期,女性們在過七夕節時又開始流行起一種新的乞巧方法,那就是通過觀看針在水中的投影來驗證自己的針線織作水平高低,這叫做「丟巧針」,又叫做「督巧」。《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記載:「七月七日許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締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霧、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婦或嘆,女有泣者。」這種卜巧方法在《帝京歲時紀勝》和一些明清方誌中均有類似記載,可見流傳已久,覆蓋面也很大。

❷ 本人口拙請大家幫忙 七夕藏頭詩 以晶晶我愛你為開頭

晶瑩是秋月,
晶亮乃銀河。
我願赴鵲橋,
愛君會嫦娥,
你我攜手歌。

❸ 白晶晶什麼時候返場

白晶晶返場時間在2022年8月初農歷七夕節的時候返場。
羋月白晶晶這款皮膚是限定皮膚,預計是一款史詩皮膚,也是搏侍官方致敬《大話西遊》26周年而做出的皮膚,是款聯動皮膚,以故事中白晶晶為主題製作的系列皮膚,其中融入了大量念滲的飛蛾元素。這款皮膚的原型是《大話西遊》裡面的白晶晶。白晶晶是基高吵20世紀90年代中《大話西遊》裡面的女主角,盤絲大仙的二弟子,原身是白骨精,對孫悟空一直無法忘懷。

❹ 王者榮耀白晶晶返場幾次

王者榮耀白晶晶返場一次。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截止2023年1月17日,王者榮耀的白晶晶一共返場一次,白晶晶的第一次上線時間為2021年的1月29日,後王者榮耀官方平台於2022年初官宣白晶晶會在2022年七夕返場。

❺ 2020年七夕節出生的寶寶乳名怎麼取有內涵,有什麼推薦的

2018年七夕簡介 公歷: 2018年 8月 17日 星期五 獅子座農歷:二0一八年 七月 初七日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傳統民間殲穗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少女主要活動有世埋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七夕怎麼取乳名 1、用節日給寶寶取名,像寶寶出生在七夕節,可以叫小夕、小七什麼的,都很不錯。2、要是較為簡單的,就考慮找一個順嘴、親切、動聽的小名即可,這種小名是非常多的,如小紅、小榮、丫丫、豆豆、月月、晶晶、斌斌等。 七夕寶寶乳名推薦 巧巧 七七 夕夕 西西 熙熙小溪 琦琦 美夕 小夕 織織小七 夕夕 慶慶 囡搜改螞囡 巧兒

熱點內容
花卉播種育苗 發布:2024-11-28 10:28:17 瀏覽:278
茶花花蕾期間怎麼施肥 發布:2024-11-28 10:27:23 瀏覽:558
卡羅拉紅玫瑰 發布:2024-11-28 10:00:10 瀏覽:13
老闆花店 發布:2024-11-28 09:59:06 瀏覽:746
微型月季一朵花開多久 發布:2024-11-28 09:50:35 瀏覽:960
花店的簡筆畫 發布:2024-11-28 09:36:09 瀏覽:105
一束玫瑰多少錢 發布:2024-11-28 09:23:35 瀏覽:70
蚊母盆景網 發布:2024-11-28 08:59:57 瀏覽:173
關於櫻花的qq頭像女生 發布:2024-11-28 08:41:21 瀏覽:66
山楂的花語 發布:2024-11-28 08:39:42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