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的古稱

七夕的古稱

發布時間: 2024-03-29 03:14:03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以下4個項,哪個是與七夕無關的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從針穿過,就叫做巧。這習俗唐宋最盛況。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投針驗巧」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十分流行的七夕節習俗。具體方法是在乞巧節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於碗中,放在露天下過夜,再放在太陽下暴曬半天。到中午時分,將綉花針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後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
「喜蛛應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將捉來的喜蛛(一種紅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飾盒裡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網的情況,如果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有致,即預示著這位乞巧者心靈手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誰乞到的巧越多,也意味著誰將來能成為巧手女。
所謂「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來,輕輕地放入水盆里,讓「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們一邊投「巧菜」,一邊唱古老的歌謠。

所以,C是最無關的。

② 七夕節又叫什麼節日(為什麼七夕節又稱女兒節)

01

七夕:古代的女兒節

「七夕」又稱「乞巧節」,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流傳了大量關於「七夕」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民俗儀式資料,成為民族文化中的瑰寶。

據專家考證,七夕節俗形成於漢代,漢代《古詩十九首》記載: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褸,俱以習俗也。 」 可見,七夕節俗與女性的關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動以少女少婦為中心,所以又稱為 「女兒節」或「少女節」

如河南《宜陽縣志》中說:「七月七夕為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 」

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夕,各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陳瓜果於庭院中以乞巧。」

到了唐代,人們都要在「七夕」這天祭拜織女,希望她把紡織的技巧傳給家中的女人,而女人們則走親訪友,連平時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園、游覽井市。唐人祖詠在《七夕》詩中說: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明代《帝京午目》中說: 「七夕女兒節,角黍展榴裙。」 「七夕」這天女性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紅戴花,用五彩綾線結成櫻桃、桑椹、角黍、葫蘆等形狀穿線佩身,家中還要備足美食供女人享用。

02

數字「七」:女性的專屬密碼

中國各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女性與數字「七」似乎形影不離。

比如,女媧在創造人類之時,就曾 「一日七十化」 ,又如漢代劉向《列女傳》 中講述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七日城為之崩 。

流傳於浙江省東陽縣的《女蝸造人》故事中,說到女蝸用黃泥捏人,捏好後就放在太陽底下 曬,只要曬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會活,果然泥人如期成活。哈尼族神話《始祖塔婆然》描述女始祖因風而孕,九月後生出「七十七個小娃娃」 。滿族《海倫格格補天》神話說有個叫海倫的小姑娘為了補天,用一盆神火「煉七七四十九塊石頭,煉到七七四十九天」,終於煉出一塊五色石板。

傣族敘事長詩中, 「七」是一個神秘的數字,它象徵著半人半神的女性。納西族在人死後,要在鞋底鑽孔,其中男人的鑽九個孔,女人的鑽七個孔,因為他們認為女性有七個魂,男性有九個魂。

在我國民間文學中,有七仙女、七姊妹、七姑娘之類的說法。 在「天仙配」故事中,更明顯突出了「七仙女」,七仙女也是天上的織女,是織女姊妹當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她因為受不了天上的寂寞,偷偷來到民間,愛上了孝子董永。彝族的神話傳說中常有「七姑娘」 的說法,著名的創世史詩《梅葛》中說,遠古的時候格滋天神放下九個金果變成兒子,又放下七個銀果變成七個姑娘。

在古老的傳說和民間習俗中,「七」形影不離地伴隨著女性,並且古人將七月初七視為女性的節日, 另外「七」與「妻」同音,也暗示了和女性的關聯

03

為何「七」代表了女性?

那麼,為什麼古人會認為女性與「七」密切相關呢?古人通常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為何數字「七」又代表女性呢?學術界對此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尋根溯源,古人是遵循「月亮——生育——女性」這樣的思路來考慮的。

古代人們通過用肉眼觀察太陽、月亮、星星來確定時間和方向,制定歷法。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占星術,即通過天體的運行來占卜凶吉禍福,預測自然災害、戰爭的輸贏和個人的命運。《易傳·系辭下》曰: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由此可見, 天文知識在人類早期文明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也產生了與天文有關的神話以及神秘數字等。

《周易·系辭上》說:「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陰陽之義配日月。」日、月是人類最易觀察到的自然天體,仰則能見。日為陽,月為陰,為古之觀念。月為女性的象徵,為太陰之精,為婦、為母、女主、皇後。

古人通過觀察發現, 月圓月缺,盈虧相續, 所以他們認為月亮具有強大的生育能力,能夠生生不息,從而衍生出了月亮代表女性的觀念。

《搜神記》中說:「孫堅妻懷權夢月入懷 ,告堅日:『妾昔懷策夢日於懷,今又夢月。』堅日:『子孫興矣。」』可見,民間有夢月為子孫興旺的象徵的觀念。

按照陰陽的文化體系,形成了月一陰一女性的象徵體系。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月中女神都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 常羲、西王母、嫦娥等月亮女神神話象徵著「生命的繁衍與永恆」。

六朝時期的《漢武帝內傳》記載,七月七日那天,她送了四個仙桃給漢武帝吃。這位尊貴的女神或女仙的此舉恰在月、日重「七」之時,生下七個女 兒,七月七日下凡到漢武帝處做客,而美麗善良的七仙女,冒犯天條和人間窮苦百姓結婚,後來道教又進一步把西王母推舉上玉皇大帝皇後的寶座,這當然會在無形中締結或加深女性與數字「七」的緣份。

唐代以後,民間出現了主婚姻的「月老」,他有用以系夫婦之足的「赤繩子」,實指「子孫繩」,月老是月神由天堂走向民間,由神到人的復合形態,這種形態是月為生命之神的自然演化。

數千年前,先民們通過觀察,發現月亮的盈虧周期為28天,這與女性的月經周期幾乎完全相同。 古人於是將崇拜月亮的宗教感情與月亮盈虧規律、女性行經規律聯系起來。

而後,古人又發現,女嬰7個月時長第一顆牙齒,7歲時開始換牙。約在14歲時,月經初潮到來,在49歲時進入絕經期。此外,女性的妊娠期為280天左右。 女性的發展節奏,正好以「七」為基數。

《黃帝內經·素問》 之《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狀;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衰,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黃帝內經》的這段話,從七歲一直描述到四十九歲,每七年一個生命階段,系統地總結出了女性大半生生理變化歷程。

可見,這些基本的生理現象,古代的先民們,在女性身上早就觀察到並記錄下來了,從而將女性與數字「七」聯系起來,形成了一種觀念,並折射到民間文化中,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所以,數字「七」與月亮、女性三者之間似乎有一種神秘的聯系,古人以「七」代表女性,就可以理解了。

③ 古代的七夕節叫什麼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有傳說為證。大體的故事是版牛郎權出生很苦且忠厚老實,生活中又受到排擠,而織女因為偶然下凡沐浴,通過老黃牛的撮合兩人逆天意相愛而生活在了一起。此事被王母知道,勃然大怒遂把二人拆散,從此以銀河為阻,兩兩相隔。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陰歷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所以有了七夕之說,並在近年七夕被稱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④ 七夕節又稱什麼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別稱匯總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⑤ 七夕的別稱有哪些

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關於七夕的別稱,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的別稱有哪些

1.雙七:

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2.星期:

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3.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4.女節:

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5.蘭夜:

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6.小兒節:

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7.穿針節:

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拓展:關於七夕節的民間習俗

1.香橋會

在江蘇宜興,有七夕香橋會習俗。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的。

2.接露水

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3.拜七姐

七月七的'七娘會,廣東多稱「拜七姐」,閩台即稱為「拜七娘媽」。在新中國成立前,「七夕」是靚女們的盛大節日。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廣東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代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或組織大家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傳統「七姐誕」慶祝儀式由農歷七月初六晚開始,為期一至二晚。不同地方慶祝「七姐誕」的儀式各有不同特色。「七姐誕」乞巧習俗在東南亞地區也很流行。

在廣州,無論貧富之家,姑娘們都會梳妝打扮,點上香燭,「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見《廣州歲時記》)。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東莞七夕拜七姐」,民間傳統的乞巧拜七姐祈福儀式,儀式包括上貢品、凈手、上香、拜祭等環節。有的地方在七夕之夜,靚女們在月光下擺上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圍坐在桌前默念自己的心事,向織女星許願。「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廣州天河區、番禺區、黃埔區一帶把七夕節稱為「七姐誕」,又叫「七娘誕」、「擺七娘」、「拜七娘」,是嶺南古老乞巧民俗的存續。七夕之日,由社區組織「拜七娘」儀式,祭拜對象除了牛郎、織女二星,還有織女的6個姐妹。社區女性展示手工藝製品,是「擺巧」活動的主要內容。

在福建閩南、浙江溫嶺和台灣等地即稱為拜「七娘媽」,七娘媽又稱七星媽、七星娘娘、七星夫人、七娘夫人等,為織女星化身。七夕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台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台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娘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閩南、台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葯使君子和石榴。石塘七夕習俗流行於浙江溫嶺沿海的石塘、箬山一帶,為16歲以下兒童於七夕節之日向七娘媽祈福的傳統民間活動。石塘先民於三百多年前從閩南遷入,此習俗隨之而來,存續至今。主祭者為女性長輩。

3.乞求姻緣

祭拜織女乞巧祈福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即稱為七姐、天仙娘娘、七娘媽等,是編織雲彩、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七夕夜晚對著星空向織女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按照民間傳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守令人感動,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此外還祈求賜給自己美滿的姻緣。

4.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5.種生求子

漢族節日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漢族民間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 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在節日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6.儲七夕水

「七夕水」亦稱「七月七水」,據說「七夕水」有神奇的功能,久儲不變、可以治療燙傷、去除瘡毒等。廣東、廣西一帶都有儲存「七夕水」的風俗,就是在初七早晨頭遍雞鳴之後,各家到井邊或者河邊汲水儲藏。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所以,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據說在七夕夜,用米蘭花、茉莉花、玫瑰花等7種鮮花泡的七色花水來洗臉,能讓女人更美。

7.為牛慶生

舊時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8.七巧貢案

惠州惠東縣平海古城過去盛行「七巧貢案」。到了七夕前後,平海城內多個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婦和老太太們,她們通過親手製作的各式各樣「貢品」,拜祭「七姐」,相互賽巧,展示心靈手巧、蕙質蘭心,祈求家庭幸福,祝願國泰民安。平海七巧貢案的手工藝品有花燈、宮燈、花果、仕女、器物、宮廷、塔樓、插花、圖案、刺綉、糖藝、文房四寶以及成套的歷史故事人物。七巧貢案從農歷七月初六日晚擺設至初八日晚,一般都在家中的前院擺設,便於供人欣賞、點評。

9.迎仙

廣東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10.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⑥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的「情人節」。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6)七夕的古稱擴展閱讀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做「巧果」人的手藝。

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 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友岩並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2、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好跡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3、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棗乎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熱點內容
純石子蘭花 發布:2025-01-19 14:35:13 瀏覽:276
送你一朵花表情 發布:2025-01-19 14:35:13 瀏覽:158
搞百合的動漫 發布:2025-01-19 14:24:06 瀏覽:907
口紅蘭花語 發布:2025-01-19 14:24:04 瀏覽:276
柳梅花 發布:2025-01-19 14:22:36 瀏覽:43
梔子花怎麼養才茂盛 發布:2025-01-19 14:17:57 瀏覽:617
我眼中的茉莉花 發布:2025-01-19 14:16:30 瀏覽:446
花店高考 發布:2025-01-19 13:58:12 瀏覽:631
翠花的花語 發布:2025-01-19 13:58:09 瀏覽:942
廣州情緣花店 發布:2025-01-19 13:57:35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