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石泉縣情人節

石泉縣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4-04-07 02:59:40

Ⅰ 民風民俗

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

Ⅱ 各地春節的風俗習慣

壯族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徵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並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於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傑,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於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葯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蒙古族過年的准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隻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願日子比蜜甜。早飯後,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後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後,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穀豐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並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並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餚,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徵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
滿族過春節時要貼窗花、貼對聯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徵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畲族
畲族過春節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願在新的一年裡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古祖圖"(根據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業的艱辛。
土家族
土家族過春節要跳"擺手"。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的頭、蹄等,然後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關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後再跳舞。現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徵團結和睦。滄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節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Ⅲ 急需高中生寒假社會調查報告---1000字左右

今天怎樣使用壓歲錢
1、 統計時間:年3月10日
2、 統計班級:二(2)班
3、 統計人數:39人
「今天怎樣使用壓歲錢」調查問卷統計
統計內容:(1)
100元以下 100元以上 500元以上 1000元以上 2000元以上 5000元以上
1人 5人 14人 15人 3人 1人
四、附資料:
近日有媒體對於申城孩子的壓歲錢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調查發現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孩子壓歲錢的金額與年齡呈反比:小學生的壓歲錢普遍在2000-5000元之間,初中生的壓歲錢數額則在2000元左右,相對年紀最長的高中生,壓歲錢則通常在1000-2000元之間。
五、提問:
當你有了這么多錢後,你會不會產生與同學攀比的心理?(學生回答略)
六、提問:
當擁有這些壓歲錢後,你會怎樣用?(學生回答略)
七、案例(一):
一日上午,上初一的女孩蔣婷婷早早就起了床,梳洗後,她告訴媽媽,她要與兩個同學一起去吃肯德基,然後逛逛商場和書店,並說對壓歲錢要充分發揮一下作用,大甩壓歲錢購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案例(二):
2月19日中午,記者在某處肯德基快餐店看到,顧客多為中學生,他們議論著即將進口的美食。在肯德基店,3個十二三歲的女孩點了近200元的漢堡雞翅等食品,付款時,一位女孩從口袋中拿出2張嶄新的百元大鈔付款。其闊綽讓一位老者發出感嘆:「現在的小孩太會花錢了,花200元眼睛都不眨一下。」
案例(三):
在一家電腦公司里,有四五個中學生正在選購一款游戲機,這款游戲機價格高達800多元。 據該店一位員工稱,從初四開始,來買游戲機的幾乎都是中學生,而且,他們買的均為比較高檔的游戲機。他們不會講價,標價多少他們就給多少。
案例(四):在星湖路電子科技廣場,一位賣MP3的老闆向記者透露:「春節過後的生意比年前還要好,買MP3的學生哥很多,今天我已經賣出了8台,價格都在400元以上。」
提問:這些案例說明什麼?(學生回答略)
八、我班學生是怎樣使用壓歲錢的:(附問卷表)
買學慣用品 吃、喝、用 買禮物 交給父母 買穿的 存入銀行 買電腦 買游戲 卡 其他(交學費)
人次 15人 18人 6人 20人 8人 11人 2人 1人 21人
九、在這些收到壓歲錢的學生中,有的能合理使用,有的上繳給父母一部分,也有的當然把留下的往往出手很大。
二,《小學生壓歲錢現象》小課題研究
本學期,我們學校開設了學科小課題研究活動。在這一項新鮮的活動中,我班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從生活、自然和社會中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選擇和確定了一個個小小的課題。今天,我們選擇了其中課題之一:《透視小學生壓歲錢現象》,把該課題的研究的過程給大家呈現一下。
一、課題組組長陳述課題的研究方案
從研究課題的名稱、背景、目的與意義,研究內容、研究分工、方法與步驟、預期成果形式及表達方式、時間安排等方面作簡要闡述。
二、研究涉及的主要問題及我們的思考
①壓歲錢對某些家庭來說,負擔可謂無足輕重,研究壓歲錢現象有什麼現實意義?
課題組: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通過初步調查發現,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壓歲錢,但他們的支配方式有所不同:有的用在買學慣用品上,而有的則用在上網吧、上游戲廳上。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沒把錢用在刀刃上,而是去做一些無謂的浪費。因此,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與探討,對於端正小學生自我經濟意識,培養孩子的自我理財能力,使我們自覺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初步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就顯得很有現實意義。

②能否確保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能使大多數人初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嗎?

課題組:我們可以說,我們的確不能僅僅通過此課題的研究就能使大多數同學都能端正價值觀和金錢觀,但是通過我們的調查、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可以用來指導我們合理地支配壓歲錢,至於少數同學是否會接受,那就得看個人的自覺性了,畢竟我們已經作了宣傳,盡了努力。

③在研究內容中提到,對壓歲錢的來源與數量、支配和消費現狀進行調查時,可以採用怎樣的調查方法,如果是問卷調查該如何設計?

課題組:問卷調查的方法,請問你們的我們可以這樣設計,例如, 選擇:今年春節你得到的壓歲錢大約在:a、100元以內;b、100元~500元;c、500元~1000元;d、1000元以上,提供這樣的四個答案;又如:你的壓歲錢主要是從下列哪種方式獲得的?a.父母親或祖父母給的。b.親戚給的。c.父母親的同事給的。d.其它途徑獲得的。總之,以選擇為主,簡要說明為輔。

④你們在實際調查中,打算采訪哪些不同層次的人群?如果他們中少數人不給予配合,你們又打算怎麼辦?

課題組:我們初步准備采訪以下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群:a.家庭收入較高的。b.家庭收入一般的。c.家庭收入較少的。如果少數人不給予配合時,我們首先會向他們解釋我們此次調查的主要目的,同時注意以誠懇的態度打動對方,爭取他們的支持。我想如果我們做到這兩點結果一定會很令人滿意的。

⑤⑥論證組:單憑你們的力量能順利地完成匯總分析的工作嗎?你們的報告打算以何種方式撰寫呢?

課題組: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是的,也許單憑我們的力量是不夠的,但是我們相信有了指導老師的幫助,有了你們論證組同學的點拔,我們一定會事半功倍的;至於論文報告的撰寫,我想,我們在撰寫之前首先會尊重小組同學的意見,博採眾長,最後達成一致,然後形成正式的報告。

⑦論證組:如果你們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與權威人士已有的觀點發生沖突,甚至截然相反,請問你們打算怎麼辦?

課題組:因為我們的結論是依據我們的調查、分析得出的,所以一旦發生上述情況,我們一方面會尊重專家的意見,但我們也會保留自己的觀點。

三、論證小組進行論證小結

論證組:經過我們的討論,一致認為: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比較明確,內容較為具體,分工大致合理,方法可行。但在即將開始的研究中,向你們提出如下建議:

a.調查、了解有關數據和資料時,希望你們精心設計好有關問卷和統計表,盡量用事實說明問題。

b.組織和分工希望更嚴密、細致一點、注意資料的保存和完整。

c.實際調查、采訪中講究一點調查、采訪的藝術,盡可能贏得被調查對象的配合。

最後祝你們取得成功。

(主持人致結束語:是的,也許我們課題小組的研究計劃還不是那麼的成熟,論證過程也並不那麼的嚴密,但這種小課題研究的方式,能夠培養我們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自身得到鍛煉。也許將來有一天,當我們其中的某一位同學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追溯到成果的來源,我們所保存的課題研究檔案,不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嗎!)

三,引導小學生用好壓歲錢

時間: 2006年02月03日 09時42分 作者:錦秀文 新聞來源:正義網

春節剛過,南京儲戶去銀行存錢的明顯增多了,其中的「嫩」面孔也多起來,差不多每5筆儲蓄就有一名是小學生儲戶。來存款的多是「三人行」大多是由父母陪著上小學的孩子來存壓歲錢。(據2月1日《南京晨報》報道)

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國老百姓的傳統。過去壓歲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禮物,少則數元多則數十元,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也一路飆升,孩子拿到的壓歲錢動輒上百上千。面對這筆不小的財富,不少家長往往由孩子自己支配,不少小學生把壓歲錢都用在了春節的玩具和花炮購買上,有的孩子開始變相送禮,大搞「社交活動」:給老師、班幹部送禮,或請同學到飯店大吃大喝,甚至熱衷於用壓歲錢在情人節給「女朋友」買花送禮物;有的成天成夜打游戲、泡網吧、上舞廳,甚至於有些孩子把壓歲錢就成了「賭資」,如長沙6個十二三歲的孩子拿著壓歲錢打了一宿麻將,桌上的「賭資」就達2000餘元(見1月31日《長沙晚報》)也有不少家長面對孩子數量不少的壓歲錢,擔心孩子養成亂花錢的壞習慣,便採取了「截留」、「剋扣」的方法,把孩子的壓歲錢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上,這樣做雖說控制了孩子壓歲錢的盲目流失,但也在孩子心理上引起了反感,甚至於出現了與父母為壓歲錢而產生矛盾的。如何處理好這筆錢,並在這個過程中和引導孩子用好壓歲錢、協調好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就成為父母必須正視與解決的問題。

引導小學生合理使用好壓歲錢,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孩子壓歲錢多了,反映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何培養孩子們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和品德就顯得異常重要。而我國的青少年理財教育非常薄弱,絕大多數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過系統的理財教育。父母借陪伴上小學的孩子到銀行存壓歲錢,讓孩子親手開設自己第一個存摺,引導他們嘗試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理財的經歷與樂趣,進而在孩子們心中樹立起把多餘的錢存到銀行里,既可以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也能讓孩子們知道理財中積少成多的道理和過程,更能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理財是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引導孩子用好壓歲錢,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從小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好品德,卻可以讓人受用一生。在孩子成長的節骨眼上,家長千萬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聽任孩子們大手大腳亂花壓歲錢。同時,父母在引導孩子用好壓歲錢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減少孩子因父母管制嚴而產生的逆反心理,尊重孩子在理財中正確處置壓歲錢的意見與要求,這樣才能使壓歲錢的使用既讓孩子享受到了過年快樂,也享受到了理財的快樂,如此一舉幾得,父母何樂而不為呢!

Ⅳ 新年中國的各地的風俗習慣是怎樣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千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如夏朝以元月為正月,商朝以臘月為正月,秦代統一後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徹感到歷紀太亂,就命令大臣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定以農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後中國一直沿用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又因一年24節氣的「立春」恰在農歷年的前後,故把陽歷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

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但是,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每年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時(十二點)過後,春節就算正式來到了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祭天祈年也成為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

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從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著准備過年,辭舊迎新是人們共同的心願,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過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漢族、滿族和朝鮮族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差不多,全家團圓,人們吃年糕、水餃以及各種豐盛的飯菜、張燈結綵,燃放鞭炮,並互相祝福。春節期間的慶祝活動極為豐富多樣,有舞獅、耍龍的,也有踩高蹺、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區人們沿襲過去祭祖敬神活動,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豐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節叫做「白節」,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過藏歷年。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是過「古爾邦節」。春節也是苗族、僮族、瑤族等的盛大節日。

春節中國各地習俗一覽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月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凈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凈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台,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塾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傳說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葯,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葯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術、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人們蟒袍補褂四齣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岳父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自戶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腌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慶,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嘩,歡樂終日,真可以說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栗、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熏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擺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聖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著燒香,到燈節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戶戶的正月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床,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於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製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後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簽,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游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2006-01-22 07:28:06: 氣死老司機 (日照)
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說: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

有的地區,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狗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戶去照燎,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跡。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著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對象。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後,圍觀的姑娘彈著口弦琴,小夥子彈著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選美」開始後,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著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里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背著許多禮物,臉上帶著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聖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後,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台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狗、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台灣同胞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狗起家"之意的狗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台灣地區稱蘿卜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台灣同胞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一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游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台灣民間的春節,起源於祖國大陸,尤其是講閩南話的台灣人,過年方式與閩南地區更為相近。

台灣人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狗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因此,台灣有諺語:"吃尾牙面憂憂,吃頭牙撫嘴須"。意為尾牙餐事關工作去留。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灣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

Ⅳ 各地方民風民俗

各地方民風民俗

平村崇蛇習俗戲

平和縣文峰鎮三平村一帶生長著一種黑色無毒蛇,小的一尺多長。當地群眾把蛇當做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尊稱蛇為「侍者公」。他們認為家裡有蛇是吉祥的象徵,蛇越多越吉利,因此,這里的群眾是禁止打蛇的。由於千百年來蛇與人類共處,出現了蛇不怕人,人不怕蛇的現象。人在床上睡,蛇在床下爬,是司空見慣的事,人們毫無「後顧之憂」,照樣安穩睡覺。有時蛇會鑽進被窩,蜷曲在主人的腳旁。有的人夜間不小心踩住蛇尾,被蛇咬上一口,也是一笑了之,決不進行報復。相傳在一千一百多年以前,這里的深山密林之中,經常有蛇妖搗亂,危害群眾。到了唐代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僧人楊義中使用法力制服了蛇妖,從此蛇妖改邪歸正,成為楊義中和尚的隨從侍者。另一種說法是,福建古代居住的閩越族,是以蛇為「圖騰」加以崇拜的,三平 村崇蛇也是一種遺風。

龍舟競賽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地俗稱「五月節」。在這一天,漳州市區、龍海及九龍江沿岸的村莊,都要按照傳統習慣,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參賽船隻多者一百多隻,少者十幾只。每條船二十米左右長,配水手三十至四十名。船身分別漆成紅、黃、青、黑、白等各種顏色,象徵紅龍、黃龍、青龍、黑龍、白龍。比賽時船頭一個人擊鼓,船尾一個人敲鑼,做為指揮水手統一劃船的信號,船當中一個人手持五彩繽紛的「蜈蚣旗」在空中揮舞,兩岸成千上萬的觀眾歡呼喝彩,場面十分壯觀!

Ⅵ 各地過春節的習俗

各地過春節的風俗如下:

江蘇:"挖元寶"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過年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山西:年夜飯不能說話

在山西,有著"年三十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求吉利。驅邪惡。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年年有餘"。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祈求人丁興旺。

湖北:中午吃團年飯

湖北有一個風俗,已經出嫁的女兒大年三十可以回娘家吃團年飯,但不能留在娘家過夜。為了方便女兒吃完飯後趕回婆家,當地的團年飯一般會選擇在中午十二點左右吃。而團年飯桌上必有"全魚"這道菜,以求"年年有餘",這道菜是最後才上桌,只能看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後才能動筷,否則會挨長輩訓。

江西:女兒女婿回娘家不能同房

在江西的一些地方,已經出嫁的女兒攜丈夫回娘家過年,夫妻倆是不能同床睡的,連同房都不行,獨生女才有可能沖破這種習俗,否則岳父岳母情願女婿睡地板,也不允許女兒女婿同房。而且只能在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年三十)期間回娘家,過了這個時間段都是不允許的,否則被認為對娘家不吉利。

天津:"剁小人"

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咚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身上,除掉"小人"新的一年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晚上還要放鞭炮,祈求避邪免災。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的習俗,吊錢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

Ⅶ 能不能多給我些春節和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和節日民謠

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貼春聯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餚,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後,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壓歲錢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製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葯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葯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 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逛廟會
逛廟會,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春節情結,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節廟會最早是民間的宗教儀式,廟會之時,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場」以祭祀神佛,人們也要進香朝拜、許願、還願、求福。廟會期間,也少不了商販叫賣、民間藝術表演。廟會上有許多歷史悠久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項目,比如,舞獅、舞龍、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

觀社火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於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並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於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中國結
中國結又稱盤長結,每一個結都是從頭到尾用一根紅繩編結而成。中國結發源於遠古時期,當時還沒有文字,人們為了記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繩上盤上不同的結以示記憶,這就是「結繩記事」。當時,人們用這種方法除了記住生產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還是年輕人用於表達愛情的物品。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品,中國結給人以純朴、吉祥的印象。它內含濃郁的民族鄉土氣息,外形又很雅緻,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中國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春節期間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優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韻味給傳統佳節增添祥和、吉利的氣氛。

以上是中國春節一些籠統的習俗,其實不同的省份習俗並不完全相同: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准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檯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還有一些少數民族的:
蒙古族

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它"大年"。蒙古族古侍侯將春節成為「白節」。如今,人們將農歷正月叫做「白月」。原來,蒙古族人以「白」為吉祥。據說與日常飲用潔白的奶食有關,包含著恭賀新春、吉祥如意。「白月」也是人們互相交往聚會的時節。
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教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地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給長輩叩頭祝願,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習慣上這種敬酒每敬必喝,有的還邊歌邊舞。串包男女利用這個機會賽馬,尤其是青年男女更互不相讓,他們大都已「浩特」之間距離為比賽距離,開始男女追逐。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苗族

湘西苗族,每當大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臘肉,做好酸雨等特有家餚和備好包穀燒酒時,已是歡歡樂樂吃「團年飯」的時刻了。但在此刻,全家還不能入席吃「團年飯」。主人先在門前掛出懶力巴枝條、包泡刺藤、菖蒲,藉此革除邪氣,消除災難。接著主人戴上剛盔,穿上鎧甲,手裡抄著一隻尖梭標,獨自躲進大門角落裡,兩眼不住窺視寨外。要是飢餓的野獸竄進寨來,就用這只吃肉的梭鏢殺他個刀尖見紅,虎死狼亡。要是外族來侵犯,就用這只復仇的梭鏢來撕殺,把敵人驅出苗寨。如果是苗族的朋友來,主人高興地跑出門去,將朋友拉進屋裡,高低要吃一頓友好的團年飯,一道歡度除夕良宵。

根據苗族前輩老人說,苗族原先住在黃河岸頭,屢遇外族欺負、殘殺、驅趕,被迫遷到湘西高寒山上,架木為巢,繁衍子孫。但平時,除了遭受野獸的侵害外,仍有外族侵犯,他們常趁除夕之夜,糾集人馬,偷襲苗寨,把苗家過年的酒肉搶走,把苗家無辜的老幼殺害,把苗家新建的山寨燒毀。因此,苗族祖先每逢除夕良宵,家家都要手持武器,為保衛幸福的年關而全副武裝地戒備著。年長月久,逐漸演變成了種特意的年俗,一直流傳至今,富有鮮明的特色。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擇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免災消禍。還有的在節日里殺豬宰羊,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挑水回家。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婦女們爭著到河邊「汲溪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邊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土家族

土家人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
關於元宵節的風俗習慣就相對簡單啦: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網路,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至於民謠有很多不過我感覺還是下面的最好:

1、 正月正,萬象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干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抬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 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 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艷,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里,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綉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里,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凄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嘿嘿,不少了吧!希望對你有些幫助!

熱點內容
滁州花店電話 發布:2025-01-19 03:01:59 瀏覽:137
想學微型盆栽 發布:2025-01-19 02:39:10 瀏覽:770
鮮花跟美食 發布:2025-01-19 02:33:49 瀏覽:62
山茶花鏤空腕錶 發布:2025-01-19 02:27:07 瀏覽:410
榕樹盆景網 發布:2025-01-19 02:11:51 瀏覽:233
西鄉花店送花 發布:2025-01-19 01:39:07 瀏覽:848
櫻花燈籠做法教程 發布:2025-01-19 01:39:05 瀏覽:596
剛栽的海棠 發布:2025-01-19 01:33:27 瀏覽:322
康乃馨畫的樣子 發布:2025-01-19 01:29:07 瀏覽:462
播放蘭花草 發布:2025-01-19 01:18:09 瀏覽: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