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鬥牛

七夕鬥牛

發布時間: 2021-02-02 17:50:27

1. 七夕是什麼時候..具體寓意呢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節日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七夕文化歌頌了忠貞不渝的婚愛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傳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不同於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愛情觀。在農耕社會中,家庭不但是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單元,而且是社會構成的細胞,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牛郎織女故事傳說倡導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堅貞愛情的婚姻愛情觀,在當前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七夕當晚的具體現象

因為今年是閏七月,所以有兩個七夕,一個是7月31日,另一個是8月30日。
「七夕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對。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都明確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兩側分別塑有牽牛、織女像。他們已從天上來到人間被遠遠地隔離在湖的兩邊。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古詩十九首》首先透露了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牽牛星》吟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並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清楚的。

進一步說明問題的,是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見《歲華紀麗》)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了。發展到這一步顯然是要經過相當長期並且是十分積極活躍的演進過程的。

稍後的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容。如唐代李善為《文選》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時引了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可見牽牛、織女已經成為詩人們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

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

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

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

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

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迴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 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

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麼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是因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發而來的。
七夕乞巧花樣多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

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賀牛生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漂針試巧: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種巧菜作巧花: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走線 剪窗花: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姐會: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關於乞巧的場所

宮廷中多搭綵樓,漢有開襟樓,齊有穿針樓,唐更以錦結成百尺樓殿。民間「貴家多結綵樓於庭」《東京夢華錄》,普通人家因財力所限便搭大棚而代綵樓,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京師人七夕以竹或麻秸編而為棚,剪五色彩為層樓,又為仙樓,刻牛女像及仙人等於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紙為仙橋。於其中為牛女,仙人列兩傍焉。」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嘉右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馬行者,開封尹得其人竄之遠方。目後再就潘樓,其次麗景、保康諸門,及睦親門外亦乞巧市,然終不及潘樓之繁盛也。夫乞巧多以采帛為之,其夜婦女以七孔針於月下穿之。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其餘乞巧;南人多仿之。」在這里,我們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即便貴人,也只能步行。這情形,何其壯觀。觀其風情,似乎絕不亞於古代最大的節日春節。這說明乞巧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的別稱

·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七夕
(唐)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dabb。001.8g8n.com。DABB六墨

3. 七夕是幾月幾日

今年的七夕是8月2號哦,親!七夕是中國傳統情人節,是由牛郎織女的傳說演變而來的,是每年內農歷的容七月初七。這一天也叫乞巧節,古時候的人在這天會舉行乞巧活動,現代人過這個節基本是戀人們才過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就是戀人們會安排一些節目,不外乎吃飯、看電影、求婚等等。我最喜歡看人家在七夕的時候求婚了,因為每個人都很有創意,什麼樣的求婚都有,不管怎麼求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信物和真情表白!「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的浪漫承諾是我最喜歡的,配上男主角實名定製的樂維斯鑽戒,看起來就是讓人羨慕,這樣的場景在我腦海里一直保存下來了。

4. 請問七夕節別名是什麼牛郎和織女分別是哪裡人士

七夕節別名為情人節,牛郎是南陽桑林人,根據民間傳說織女為天河之東人。

牛郎內織女(中國著容名民間故事)簡介

1、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2、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3《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後來發展成為七夕節。每到過節時,古代女性會向著天上的織女星和牛郎星許願,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與美好的姻緣。

5. 千家萬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是什麼意思

題目有誤,應該是「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
出自唐李嘉祐版《早秋京口旅權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原詩為:
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吳越征徭非舊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鬥牛。祗有同時驄馬客,偏宜尺牘問窮愁。
砧杵: 搗衣石和棒槌。亦指搗衣。古時,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另一種是將洗過頭次的臟衣放在石板上用杵捶擊,去渾水,再清洗,使其潔凈,都稱「搗衣」。這種活動一般在夜晚或換季時進行。
鬥牛:牽牛星。
譯文:很多家庭都關著門,也沒有搗衣的聲音傳出來。七夕節還有誰有心思去遙望牽牛星。
這兩句詩表現了戰爭和沉重徭役對當時社會造成的破壞,人民逃亡凋敝,生存都難以保證,更無心在七夕節慶祝節日和清洗衣物。

6. 七夕節古詩

1、《乞巧》 林傑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內穿盡紅絲幾容萬條。

2、《鵲橋仙》 范成大(宋)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3、《七夕曲》 王建(唐)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4、《鵲橋仙》 秦觀 (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辛未七夕》 李商隱 (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7. 七夕的對聯都有那些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千年守望,一朝相逢,淚飛河漢沐金風

金風玉露內,桂影荷香,點點相思無眠容夜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天上幽期,人間乞巧,光轉銀繩垂玉露

夢中歡會,河畔凝眸,淚垂彩錦擲金梭

疏星殘夢,梭影瑤池,縷縷相思天河畔

澹月長空,秋期銀漢,年年聚散此宵中

明月皎皎,白露團團,牽牛渡水,帝女停梭,朗朗星橋翩翩鵲

素心幽幽,銀河澹澹,鴻雁傳書,魚箋寄恨,盈盈珠淚剪剪風

帝女合歡,盈盈淚水天橋濺

牽牛含笑,脈脈情思喜鵲傳

上聯:兩地相隔,往日牛郎常拭淚
下聯:七夕已至,今宵織女要停工

天界舞流螢,牛郎夜點燈,鵲橋七夕下,偎語到天明,銀漢淺且清,隔水渡疏星

人間看群星,織女日紡絲,彩虹二心裡,相思在歲中,紅塵歌又舞,舉火照眾生

半個七夕月,添燭照天明,天不老,情難絕,鵲橋上系同心

千古雙星事,減字慰心清,地怎荒,意未盡,葡架下聽愛聲

8. 七夕詩歌

一、詩名:《七夕》

作者: 心琪靜雅

原文:

七夕,任我的思念。

漫過心海,飄過銀河。

繪成內詩篇,傳給遠方的容你。

無論寒暑,無論悲喜。

我將真情守在光陰里,回眸初遇舊韻。

那泛黃而美好的記憶,此刻溢滿腦海。

彷彿你我踏著淺風,走在家鄉的泥土地。

時光易老,年華易逝。

遙望天邊銀河,願那份初戀深情。

那寸寸相思,伴著七夕的月光曲。

匯成心中永恆的詩句,想你,念你……

二、詩名:《七夕——想你》

作者:雲之夢

原文:

你是我今生的唯一, 說好了一生牽手。

不離不棄, 可你卻獨自隱匿。

一晃數年,不知你過的是否如意?

七夕在即, 牽掛思念心痛。

讓我倍感孤寂, 想你的夜我無法釋放自己。

只能讓痛惜的淚水, 化作一條清澈的小溪。

洗去心靈的孤寂......

七夕想你, 想你發自心底。

卻無法相聚, 天上人間。

只能共盼, 夢中——相聚相依......

9.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是什麼意思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一一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他鄉七夕》
《他鄉七夕》
他鄉逢版七夕,旅館益羈愁。不權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七夕:為七月初七,民間的乞巧節。
緒風:微小的風。
河漢:為天上的銀河。
迢迢:形容遙遠的意思。
鬥牛:星名。牽牛星。

熱點內容
花語黑暗系 發布:2025-04-16 16:26:10 瀏覽:77
綬溪荷花池 發布:2025-04-16 16:21:03 瀏覽:253
紫羅蘭木手串辨別 發布:2025-04-16 16:19:38 瀏覽:850
七夕李廌 發布:2025-04-16 16:14:18 瀏覽:796
康乃馨鮮花可以放卧室嗎 發布:2025-04-16 16:10:21 瀏覽:286
模擬布百荷花 發布:2025-04-16 16:10:16 瀏覽:951
新冠病毒丁香 發布:2025-04-16 16:07:48 瀏覽:957
鮮花醞釀蜜糖 發布:2025-04-16 15:58:21 瀏覽:345
好一朵迎 發布:2025-04-16 15:53:16 瀏覽:64
看紫羅蘭永恆花園的感受 發布:2025-04-16 15:53:10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