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與情人節
① 得物情人節禮盒是裝好的了嗎
是裝好的。在購買的商品的時候後有一個禮盒裝,選擇後需要多支付幾十。在得物App,虎年春節年味與接踵而至的情人節產生化學反應,帶有「虎元素」和「心形元素」的新品,成為年輕人過節的送禮熱門。此外,「藝術家聯名」也成為年輕人送禮的新選擇。在得物App上搜索「情人節禮物」,可以看到眾多國際大牌推出的節日新品,例如GUCCI情人節特別款手袋、LOUIS VUITTON虎年限定款圍巾、BALLY虎年膠囊系列雙肩包、DIOR情人節特別款手鏈、Yves Saint Laurent情人節限定口紅禮盒……不少品牌還推出束發帶、絲巾等符合年輕人穿搭的個性新配飾。得物憑借正品和高忠誠度的年輕用戶,得物App吸引越來越多國際大牌深入合作,通過發布符合年輕人精神價值和審美趨勢的新品,與中國年輕人建立情感鏈接。而得物App「社區+交易」的閉環模式下,這些自帶話題熱度的節日新品,與之相關的新品體驗、送禮攻略、潮流穿搭,滿足更多年輕人邊社交、邊購買的需求,也讓品牌通過年輕人之間鮮活的日常分享和心意傳遞,在社交與銷售的自然轉化中,擴大在年輕人中的品牌影響力。
② 德國藝術家雷蒙介紹
雷蒙佩內是法國漫畫家兼設計師,他在西方和日本其實早已大名鼎鼎。這位於年故去的藝術家一生創作頗豐並獲獎無數,除了漫畫,亦參與瓷器、雕塑、電影等設計製作。其中最為中國人熟悉的,大概是他最出名,並在國內雜志上連載過的《愛是…》系列漫畫。佩內的漫畫洋溢著天真與童趣,人物總是長條身材細眉細眼,輪廓的勾畫圓潤而優雅,與幾米頗為類似。事實上,佩內的創作期及成名期均早於幾米,,這讓人很難說該稱他為「法國幾米」還是叫幾米「中國佩內」。
佩內l908年生於巴黎,很小的時候就對繪畫產生了強烈愛好,l5歲進入巴黎應用藝術學院學習廣告專業,此後從事過促銷商品廣告畫和百貨公司商品目錄插圖的創作。1942年一個夏日傍晚,佩內正在一個涼亭前等候他的妻子。他隨手把那個涼亭的景緻勾畫在自己的畫簿上。為了給這幅畫增加生氣,他在那個空盪盪的涼亭里加畫了一個純朴的小人物,他身材瘦長,留著長發,戴一個圓頂硬禮帽,手拿一束鮮花一一也許是等候愛妻的浪漫心情促使佩內繼續畫下去,一個頭戴花帽,身著裙裝的異性情侶出現在畫簿上。佩內把這幅畫投給一家報紙,刊出時加上了標題《佩內的愛情》,一舉獲得成功,人們非常喜歡佩內筆下的這對小人物。這促使他繼續以這對情侶為主角,創作出許多浪漫而幽默的漫畫和水彩畫等,其中經常描繪的是這對情侶的二人世界,遠離喧囂紛爭的現實,周圍是綠樹、青草、鮮花、白鴿和天使,有的還有音樂,涼亭也常出現在畫中,表現了情侶間朴實的親密關系,散發著純真氣息。
l985年2月14日法國發行情人節郵票,畫面選用了佩內的一幅作品,一對情侶在花草樹木和白鴿的包圍中相擁,旁邊兩位丘比特(愛神)正把信件投入掛在樹上的紅色心形信箱(圖2),並取票名為《佩內——聖瓦倫丁(情人節),還選擇一個名為「愛侶鎮」的地方首發,圖3是那裡的首日戳。佩內其人恰如他的畫作,浪漫而又純真。他在巴黎做學生的時候,認識了後來的妻子丹妮絲·達穆爾。l930年,他倆結婚,相濡以沫6O年,至死沒有分離。
2000年l1月4日法國發行《佩內一戀愛亭一瓦朗斯郵票,畫面上佩內的作品中是他經常畫的涼亭,當中那頭戴圓頂硬禮帽的小人物正用小提琴奏出自己的心聲,而樂譜則在面前他的情侶手中(圖4)。這一郵票在法國的年度佳郵評選中,被評為2000年度的最佳郵票,圖5是其首發地瓦朗斯的首日戳。
佩內被譽為「愛的藝術家」,他也把一生獻給了愛。2002年第10期上海集郵一20一圖4圖5把一生獻給愛的藝術家 。
③ 情人節里必看的世界頂級同性戀藝術家
情人節,不應只是異性的狂歡,同性一樣應該被關注。但一直以來,同性戀這個群體一直處於弱勢,他們被歧視、被排斥、被孤立。他們在不被理解的領域,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
然而,如果翻開藝術史,你會驚奇的發現,很多享譽世界的大師,或多或少都有著同性戀情結。
1、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米開朗基羅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造就了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一生未娶,因此許多人推斷他是同性戀。在大學的美術史課上,老師說米大師連在有女人的屋裡多停留一分鍾,都覺得痛苦。我聽完後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一個連和女人多待一分鍾都覺得難受的米大師,為何還有那麼多的女性作品呢?我正在納悶中,老師的下一句話,解答了我的疑問。他說,因為米大師在畫女人的時候,用的也是男模特。
如果真的如此,米大師,可以算是同性戀畫家裡一朵絢麗的奇葩。
米大師不僅畫畫的好,情詩寫的也是一流。他曾經給他的男模好基友寫過這樣一首廣為流傳的情詩:
我卑微的塵軀不再享有,
你的迷人的臉龐與美麗的雙眼,
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擁時,
兩個靈魂相融所迸發的火焰。
像這種和米大師曖昧的男模不在少數,然而,真正能夠奪得米大師芳心的,是一位小他34歲,叫做托馬索的男子。據說托馬索健碩的身材,一下子就俘虜了米大師,「詩聖」兼」畫聖「的米大師又開始拿出他的殺手鐧了。寫情詩。不知道是情詩起作用了,還是別的原因,反正最後,托馬索真的和米大師走到了一起。從此兩人相偎相依,形影不離。也就是在和托馬索拖拍的這段時間里,米大師創造出了許多傑出的作品,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大衛》和《創世紀》等。並且在一些作品中,米大師甚至將托馬索作為畫中的主角,將他們的基友情再次升華。
以情換情,米大師的真誠,最終也得到了托馬索的反饋。據說在米大師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時刻,托馬索不離不棄,一直陪伴在米大師的左右,為他端水端飯,侍奉米大師的餘生。
有基友如此,米大師也無憾了。
米大師,這位和達芬奇以及拉斐爾都曾有過不愉快的暴躁男人,在面對自己喜歡的男人時,卻表現的如此細膩,或許這就是愛的力量。正是因為擁有這種異性的愛,使米大師的人生經歷與眾不同,也使得他創造出的傑出作品,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
2、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達芬奇是個全才,可以說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如果單就才華來看,老達應該算是完人。然而,如果這個世界上大師的故事這么單調,還有什麼意思?
老達的故事,當然也不僅如此。
老達和米大師一樣,也是終生未娶。但,未娶終究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新鮮事兒是,他居然被指控「雞奸」。
事情是這樣的:那是1476年的某一天,天空晴朗還是陰雨綿綿,不得而知,但應該敢肯定是一定沒有霧霾。就在這一天,老達突然接到一份去局子里喝茶的邀請,他被指控參與「雞奸」一位17歲左右的男子。就這樣,老達有幸和公務員坐在一起喝了一次茶。奇怪的是,喝完茶後沒多久,老達被放了出去,據他所說,那是因為喝茶的過程中,他說那個男子只是他的一個模特而已,並未發生過所謂的「雞奸」,所以才被釋放出來。但更多人卻說,之所以老達能被放出來,是因為被指控參與「雞奸」的其他人中,有一位朝廷里有人,人家給擺平了所有的事情。反正不管怎麼說,老達從局子里出來了。出來那天,天空雖然晴朗,但老達卻心事重重,從此以後,老達都不太開心。因為,他被掛上了同性戀的標簽。
研究歷史的人說,老達一生都沒怎麼和女性親密接觸,所以老達是同性戀無疑。我不知道他們怎麼知道老達不和女性接觸這種事情的,反正我知道喜歡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的人,都很神通廣大。
不過,從老達的畫作中,倒也是可以一窺全貌。老達有一幅畫叫《施洗者聖約翰》,據說這幅畫中的那個男女莫辨的聖約翰原型就是他的助手兼好基友。畫中的聖約翰,臉龐線條柔和,嫵媚妖嬈,如此細膩的描繪,很難想像是出自異性戀之手。
同性戀也好,異性戀也罷,都無法磨滅老達一生的成就,他的一生,雖然作品不多,但幅幅精品,在文藝復興的歷史上,開辟了一座後人永遠也無法企及的高峰。
還有很多同性戀藝術大師,比如最有個性的大師之一的卡拉瓦喬也是一位同性戀。當我網路同性戀藝術家名單的時候,呈現在我眼前的令我驚訝。舒伯特、肖邦、貝多芬、福柯、甚至托爾斯泰,都有同性戀傾向。
那一刻給我的感覺便是,好像很有才華的藝術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些同性戀情結。正如現在社會上比較流行的一個觀點,同性戀藝術家比性取向正常的藝術家觀察更加細膩,對人對物的都更加敏感。如果仔細想想,然後再對比這些大師的作品,突然發現,這個觀點說的好有道理。
對於這些同性戀大師而言,能夠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愛,是幸運的。愛永遠都是能夠影響藝術家一生的寶貴財富,而很多傑出的作品,也正是因為有了同性的愛的滋養,才顯得燦爛奪目,讓我們後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但之所以,我們對這些同性戀大師們沒有冷眼相對,或者只是一個原因:當一個人的才華成為他的核心,其他的缺點似乎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然而,這個社會終究是由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組成的,這個社會對有同性戀情結的人並不公平。他們會付出比常人多數倍的努力來獲取社會及其親朋的認可,甚至,永遠都不可能被理解。
我從來都不認為同性戀有什麼不正常,我也不會去歧視任何同性戀的人,我一直認為,異性戀和同性戀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是喜歡男人還是喜歡女人的問題。而無論是喜歡男人還是喜歡女人,只要彼此相愛,就夠了。
希望在未來的某個情人節,異性戀們在秀恩愛的時候,也能看到同性戀們大膽的秀出自己的恩愛。那個時候的情人節,才是完美的情人節,是具有包容,關愛的情人節。
同性戀and異性戀們,情人節快樂。
④ 歷史上有哪些大人物是七夕情人節出生的
歷史上在陰歷七月初七出生的名人:漢武帝劉徹、唐後主李煜
⑤ 知道情人節送藍玫瑰代表什麼嗎
藍玫瑰代表著對戀人深深的愛,對夫妻間感情最真的詮釋,在特別日子裡最美好的祝福,對已逝去日子的美好回憶;同時也代表著清純的愛和敦厚的善良。它也有著純朴的含義,因為它並不像紅色一樣妖艷,只是靜靜地開放。
⑥ 白色情人節經典《布達佩斯之戀》:三個追求者和一首音樂的愛情,你知道嗎
很巧,在匈牙利,特殊的時間、特殊的地點、特殊的原因,陸續看完了三個關於鋼琴師的影片:《鋼琴師》、《布達佩斯之戀》、《海上鋼琴師》。
三個影片都很美,其中兩部是經典的反戰影片,兩部是絕美的愛情片。
看完《布達佩斯之戀》這一天,正好3月14日,白色戀人節。推薦者說:一定要看,女主特別美。
其實最美的不僅是女主伊洛娜,還有一出場就以其憂郁的個性、英俊的面孔、驚艷的琴藝征服了觀眾、征服了女主、也讓影片里許多男人吃醋的窮鋼琴師安德納西;以及一臉世俗、精於算計,卻充滿俠義精神的音樂餐廳老闆拉什洛;還有後來成為納粹軍官、瘋狂而偏執的德國青年漢斯。
這是三個追求者和一首被稱為“自殺”音樂的愛情故事。
走過幾十年和平之後,當今世界再次趨於對立,在局部戰爭不斷毀滅地區安寧、經濟對抗隨時可能演化升級為另類戰爭的今天,《布達佩斯之戀》或許能夠用另一種方式提醒人們:珍惜和平、珍愛生命。
⑦ 求電影《情人節》的主要演員資料和劇情大神們幫幫忙
美國電影 《情人節 Valentine's Day》 影片資料 英文名:Valentine's Day (2010) 中文名:情人節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喜劇 / 愛情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彩色 導演:蓋瑞·馬歇爾 編劇:Katherine Fugate Abby Kohn Marc Silverstein 主演:安妮·海瑟薇 傑西卡·阿爾芭 朱莉婭·羅伯茨 泰勒·洛特納 泰勒· 斯威夫特 布萊德利·庫珀 艾什頓·庫徹 傑西卡·貝爾 珍妮弗·迦納 艾瑪·羅伯茨 傑米福克斯 帕特里克·德姆西 埃里克·迪恩 奎恩拉提法 托弗·戈瑞斯 上映日期 : 俄羅斯 Russia 2010年2月11日 澳大利亞 Australia 2010年2月11日 傑西卡劇照荷蘭 Netherlands 2010年2月11日 美國 USA 2010年2月12日 英國 UK 2010年2月12日 德國 Germany 2010年2月18日 法國 France 2010年4月21日 劇情簡介 新線公司將集合一支全明星演員陣容,打造一部浪漫喜劇《情人節》(Valentine's Day),導演則是執導過《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和《公主日記》(The Princess Diaries)的蓋瑞·馬歇爾(Garry Marshall)。 據悉,已經加盟該片的大牌有:朱麗亞·羅伯茨(Julia Roberts)、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傑西卡·阿爾巴(Jessica Alba)、傑西卡·貝爾(Jessica Biel)、詹妮弗·迦納(Jennifer Garner)、雪莉·麥克萊恩(Shirley MacLaine)、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以及阿什頓·庫徹(Ashton Kutcher)。 《情人節》故事歹發生洗在洛惱杉磯仲,宣講述了10個人在浪漫假里交相輝映的生活和愛情。 《情人節》由5個相互短暫交織的獨立故事組成,講述的是情人節那一天內在洛杉磯發生的故事: 朱莉婭·羅伯茨扮演一個美軍軍官,從伊拉克飛回洛杉磯;布萊德利·庫柏扮演和她搭乘同一班客機的同性戀,他的愛人是一個橄欖球運動員(埃里克·迪恩)。 阿什頓·庫徹扮演一個花店老闆,在向女友(傑西卡·阿爾巴)求婚過程中發現自己愛上了異性密友(詹妮弗·迦納),而後者則發現她的男友(帕特里克·德姆西)已經有老婆了。 雪莉·麥克萊恩扮演朱莉婭·羅伯茨角色的母親,這名退休的快樂老人向丈夫披露了多年前她的一段婚外情。 安妮·海瑟薇扮演一個在城裡最大的經紀公司工作的助理(經紀人由奎恩拉提法扮演),她正在和一個收發室助理(托弗·戈瑞斯)約會;傑西卡·貝爾扮演一個愛情上不走運的公關專家,情人節這天沒有約會。 幕後花絮 由曾經製作過《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且經驗豐富的愛情喜劇導演蓋瑞·馬歇爾(Garry Marshall)執導,《情人節》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大放異彩的全明星陣容……如果你正身陷美好而甜蜜的愛情當中,那麼情人節肯定就會變成一個充滿著溫暖和鮮花的日子,盈滿了浪漫和感激;如果你就像影片中的那些人物一樣,正在遭遇著某種挫折或轉變,情人節對於你來說,則會變成異常平凡的一天。在馬歇爾這樣一個已經通過幾部深入人心的浪漫喜劇成功地捕捉到了與愛情有關的所有方方面面的電影人看來,「情人節」確實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日子,不僅僅只是「祝福愛情」 那麼簡單,馬歇爾說:「確實,有些人覺得『情人節』是一年中最為美好的日子,可是另外一些人卻嘗試著『忽視』這一天的存在——我想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事情到了不同的人的眼中,極有可能代表的是完全相反的含義。不過就其他節日而言,卻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分歧和反差,比如說拿聖誕節舉例,我們一起裝飾聖誕樹、拆禮物,我們一起唱聖誕歌,感受著家庭的溫暖和心滿意足;還有新年的前夕,我們一起吃大餐、暢飲,然後在零點那一刻到來的時候,互相親吻……全部都是一些簡單明了的重要日子。但是『情人節』卻充滿著含糊不清的意義與曖昧,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節日,因為愛情本身就是沒有任何規律和定論可以遵循的,這也是我們能夠以此為中心內容講述一個好故事的原因:為什麼不能圍繞著那個濃縮了所有愛情的含義的情人節展開一部浪漫喜劇呢?」 《情人節》所對焦的群像人物在年齡上跨越了幾代人,然後讓他們各自的生命軌跡巧妙地交織在了一起,這部影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不同的戀愛關系互相穿插著、糾纏著——從第一次約會到長久以來的約定、從年輕人的熱戀到老年人的激情、從長時間的單身到沒有回報的單戀……為了能夠以一種更加顯著的姿態講述這些相互作用的內容片斷,影片集結了一批可以說是近段時間以來陣容最為強大的卡司,其中包括3位與蓋瑞·馬歇爾合作過不止一次的明星臉——朱莉婭·羅伯茨(Julia Roberts)、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和赫克托·埃里仲杜(Hector Elizondo),製片人邁克·卡茲(Mike Karz)表示:「能夠湊齊一個如此星光灼目的演員陣容,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到無比地幸運,事實上,我們之所以能夠得到這些大明星的鼎力相助,全部仰仗的是馬歇爾所積累起來的聲名和影響力。他是一位如此卓越的電影領袖,同時又是一個非常有才氣的喜劇大師,而且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他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自己無人能及的電影天賦。最最難得的是,馬歇爾還是個很有幽默細胞的人,知道應該如何將極具靈魂的笑點傳達給觀眾,在營造故事氛圍方面,他也是無人能及的高手。」另外一位製片人韋恩·艾倫·賴斯(Wayne Allan Rice)則補充道:「在製作任何一部電影作品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對裡面的演員進行排列組合,而到了這部《情人節》,我們手中掌握的是太多優秀且非常受歡迎的表演藝術家,簡直不敢想像,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將會製造出什麼樣爆炸性的連鎖反應。」 對於朱莉婭·羅伯茨和安妮·海瑟薇來說,《情人節》同樣代表著她們與蓋瑞·馬歇爾的第三次合作,她們之前分別憑借著《風月俏佳人》(Pretty Woman)和《公主日記》(The Princess Diaries)系列而走紅於電影工業。在她們看來,能夠和這位極有名望的電影人一起工作,是每一位演員求之不得的機會,海瑟薇說:「雖然到目前為止,我拍了很多令人難忘的電影作品,但再也沒有找到過與馬歇爾在一起時的那種感覺……他慷慨、敏感又有趣,他是那種能夠讓你信賴和依靠的朋友,同時他也是一位充滿著激情的電影人,每一個鏡頭都需要經過他的審視和定奪,他會幫助你完成一次優美異常的表演工作,讓你身心愉悅。」羅伯茨接著說:「馬歇爾惟一在乎的,就是如何講述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故事,然後再運用一些小竅門,引發觀眾難以抑制的大笑聲——這些都是他非常擅長的。」 至於那些第一次與蓋瑞·馬歇爾合作的演員們,基本上都是被這位導演的號召力所感染,心甘情願地加盟於其中,在影片中飾演了里德·班尼特的艾什頓·庫徹(Ashton Kutcher)說:「馬歇爾是一位技術精湛的電影人,他能教會你很多東西,促進你的表演技能向一個全新的高度發展,你實在沒有理由錯過這樣難得的機會。」另外一位演員布萊德利·庫珀(Bradley Cooper)則認為:「當我聽說馬歇爾確定執導影片的時候,馬上歡呼起來,對於這種電影來說,他肯定是最合適的導演人選了。」珍妮弗·迦納(Jennifer Garner)接著說:「在愛情喜劇的領域里,馬歇爾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所以當他發出演員召集令的時候,你根本就無需擔心,我敢說沒有人會拒絕他的邀請。」
⑧ 他們這樣談論愛情:親密與心碎的愛之藝術 | 情人節
又到情人節,「愛與親密」的話題兜兜轉轉再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里,年復一年借節日之名獲得數不勝數的敘事關注。盡管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源自基督教傳統,愛情的感召力及其極富煽 *** 彩的特質卻能夠跨越不同的文化語境,使其從私領域中出走至大眾視野。愛是命定的天賦,在親密愛、 *** 、人 *** 、公共愛的交迭對話中豐富其內涵;愛亦背負了歷史和文化的重擔,它之所以成為人們創作與研究的重要母題之一,正是因為它以內在於語言的形式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驗綁定在了一起。
人們對於愛情主題的文學影視作品並不陌生。今天,我們希望這里呈現一些談論愛的另類視角:博物館與藝術館中的展品如何能夠成為凝結的愛的意象?藝術家們對當代愛情有哪些觀察與思考?愛情能否與更具公共性的社會關懷相聯系?
親密是愛。雲圖映畫聯合今日美術館推出了「愛的藝術:親密」全球影像藝術大展,展覽於2018年11月24日至2019年2月24日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展出,以視覺媒介的形式呈現當代藝術家對親密關系的熱切思考與積極探索。展覽既涵蓋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草間彌生、小野洋子等頗負盛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她們從女性體驗情感的角度出發,以大膽創新的行為表演與藝術裝置探索「愛」的多元表達形式。同時,該展覽也展出了一組實驗性與未來感十足的影像作品,旨在討論社交網路、虛擬空間與消費主義對親密關系的形塑,作為對當代無數新型親密形式的回應與反思。
心碎亦是愛。2018年6月,世界第一家、也是最負盛名的克羅埃西亞心碎博物館在上海迎來了它的第50場全球巡展,吸引了無數中國觀眾慕名前去,這也是它首次來到中國辦展。坐落於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市上城的這家心碎博物館誕生於2006年,擁有世界各地失戀者捐贈的1000多件展品,並在2011年被授予「歐洲最有創意博物館獎」。心碎博物館的聯合創始人奧林卡·維斯蒂卡和德拉任·格魯比希奇原是一對情侶,在分手之際萌生了一個「安放曾經親密無間、千金難買的記憶」的想法。以更富有詩意的解決方法來處理已然結束的戀情,這是他們創辦心碎博物館的初衷。
克羅埃西亞的心碎博物館
2011年,心碎博物館的同名官方出版物《心碎博物館》上市,書中收錄了200件藏品,每一件藏品的圖片旁都附有捐贈者的說明文字,講述此件展品背後的故事。去年10月《心碎博物館》中譯本面世,將200個「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呈現到中國讀者面前。
親密關系的當代形式:情慾碎片與心碎物品
情書、情詩、當面告白,人們習慣於且偏愛以文字和語言傳情,這是因為它能較為直觀地傳達表白者的心意,也是人們默認的正統交流方式。而將抽象曖昧的情感轉譯為聲形俱備的語言也並非一件容易的工活,更何況情感的曼妙之處往往在於其難以訴之於口的特性,不過這番勞累也是戀愛者樂意承受的甜蜜負擔。表達情感的方式與承載情感的媒介也因時代的變遷、地域的區隔、風俗的流變等變換不同的面目,就算是最基本的文字傳播,也不再僅限於在紙筆之間做文章。在當代,數字媒體技術、社交網路與人工智慧都參與了這場情愛的轉譯活動,也使得現代人的情感表達方式更為多元立體。「愛的藝術:親密」中的諸多展品都展現了這份裹挾在親密關系中的現代性。
獨白劇場(Monologue Theater)展出了翠西·艾敏的作品系列《承諾愛你》。將霓虹燈作為表達媒介是翠西·艾敏典型的創作風格,這也造就了她對情愛語句的另類書寫。《承諾愛你》由數塊電子屏幕組成,每一塊屏幕上都有一句經典的表白話語,比如「When I hold you, I hold your heart」,「Love is what you want」,「I listen to the ocean and all I hear is you」。霓虹燈管被彎曲成手寫字體的模樣,拼接出了這些與愛相關的感受和思想。與《承諾愛你》有著相似呈現方式的,還有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該作品將九首來自各個國家的古今愛情詩歌的詩句打亂,再重新拼接為一首高度抽象的冗長詩歌。這首長詩被翻譯為十三種語言,以視頻滾動播放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盡管這首被重組的詩歌讀來並沒有連貫的敘事與深刻的含義,但所有人都能夠明白它在述說關於愛的故事。
翠西·艾敏的作品《承諾愛你》
劉詩園的視頻裝置作品《情詩》
這些告白的話語和情詩就像愛一樣,就其本質而言,既令人困惑,又有一種凝聚的力量,正如羅蘭·巴特在《戀人絮語》中反復剖析的愛與語言之間的辯證關系——「我愛你,這一具體情境不是指愛情表白或海誓山盟,而是指愛的反復呼喚本身。」作為結構主義者的巴特將戀愛體驗與戀人之間的情緒故事演繹為語言的蒙太奇游戲,用極富象徵意味的符號描繪了諸多經典的戀愛情境。而當語言負荷了過載的情緒能量之時,它也導向了模糊不清的情愛路途。
《戀人絮語》
[法]羅蘭·巴特 著 汪耀進 武佩榮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7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在未來劇場(Future Theater)展出。該作品由劉嘉玲演繹,呈現了一個艷麗女子的心事獨白,她穿梭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向觀眾訴說一些朦朧的心跡與真假參半的回憶。劉嘉玲獨白內容的靈感來自於程然收到的一封包裝成 *** 邀請函的欺詐郵件,其中充斥著挑逗的語句和曖昧的邀約。圖像強化了文字的表現力,藉由演員的自述表演,雜亂無序的文字自然地拼接為一個立體的女人影像——寂寞、神秘又充滿誘惑力。她既是都市人對於情慾形象的慣性想像,又映射了物質生活與精神世界之間的復雜聯系。
程然的錄像裝置作品《信》
除了語言文字,物品也是承載感情的重要媒介。《心碎博物館》的藏品就展現了人們將抽象的親密關系實體化的諸多嘗試。比如一張寫著「Pay attention to me」的紙條、一雙不合腳的紅色運動鞋、一款同時送給妻子與外遇對象的海龜掛墜。奧林卡·維斯蒂卡在《心碎博物館》的引言中寫到,他們希望心碎博物館成為所有逝去的、痛苦的愛情記憶的保險櫃。盡管有形之物終會消散,但總比人轉瞬即逝的感情與似是而非的回憶靠譜,這也是為何許多人會在戀愛時互贈物品、將它們視作感情的確證和依託的原因。物品作為感情的能指而擁有了意義,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它甚至扮演或替代了感情本身。
《白色紳士鞋》:「我很開心,再也不用時不時穿上這雙白色紳士鞋來取悅她了。」
因此,維斯蒂卡與格魯比希奇試圖通過「展示」這些物品,幫人們完成「告別這段感情」的儀式。但心碎博物館的別出心裁之處,或者說頗具當代性之處,在於創始人將所有物品統一在了「失戀」、「心碎」的主題之下,以一種庄嚴的方式來紀念一段不完美、痛苦甚至是毀滅性的人生體驗。對「大團圓」故事與完美敘事體的破除,也映射了我們所處時代的某種思潮:以直面的姿態對待殘缺但真實的生活圖景。作為構築對特定群體有意義的生活秩序和集體身份的文化性機構,博物館對「心碎」面向的選擇和參與者的積極反饋,也反映了「肯定苦難」與「重新開始」在當代價值觀念中的重要性。
《心碎博物館:人類失戀心理學研究標本》
[克]奧林卡·維斯蒂卡 德拉任·格魯比希奇 著 王紹祥 譯
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8-10
身體與在場:愛與藝術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愛將人與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要求參與者全身心的投入與專注,在「愛」自身的話語框架中保持「在場」狀態。但現代工作生活的快節奏使得「愛」的時間成本顯得如此高昂,與此同時,正如程然的作品《信》所揭示的,虛擬經驗與真實情感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且難以分辨,「愛」似乎也成為了若即若離、飄忽不定的閃爍存在。「將時間與愛可視化,」這是塞爾維亞行為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面對這場「愛的危機」所給出的回應,通過這場活動,她也在探尋愛之於自身的意義。
2010年春夏之交,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了大型回顧展「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她本人也親自參與了「藝術家在場」行為藝術項目的表演。在展覽進行的三個月里,阿布拉莫維奇每日都會坐在一把木質椅上,等待觀眾輪流坐到她的對面。雙方都被禁止通過語言或肢體動作交流,只能夠通過對視的方式接觸。報名參加這場行為藝術實驗的人不計其數,還有無數特地從大洋彼岸趕來的參與者,圍觀的人也總是把場地堵得水泄不通,許多觀眾在短暫的沉默對視中感動落淚。此次展覽的 *** 莫過於阿布拉莫維奇與其前情人兼藝術搭檔烏雷的重逢,二十餘年未聯絡的兩人在木桌的兩端以淚水與緊握的雙手達成了和解。紀錄片《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藝術家在場》跟隨記錄了此次展覽的全過程,並回顧了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之間的愛恨故事。
阿布拉莫維奇與烏雷在「藝術家在場」的表演上重逢
「愛的藝術:親密」永恆劇場(Eternity Theater)為觀眾們呈現了這部紀錄片,同時該展覽也收錄了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在年輕時共同製作的兩部行為藝術影像作品《剩餘能量》與《戀人:長城徒步》。兩人相遇所帶來的火花和藝術能量極大地豐富了他們作品中的情感張力,並使得「愛與親密」的母題與他們一生的藝術創作緊密纏繞。《剩餘能量》以身體對抗的方式展示了親密關系的脆弱、不確定性和關系給雙方帶來的恐懼與創傷;《戀人:長城徒步》則更像是一場告別儀式——兩人分別從山海關與嘉峪關出發,花了三個月走向對方,在陝西二郎山相遇後,兩人擁抱揮別,從此不再聯絡。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共同創作的作品《剩餘能量》
對於阿布拉莫維奇而言,愛既是藝術表達的話題,也是藝術創造力的源泉。她在紀錄片中表示,她的身體是她工作的主題、對象和媒介。她不僅以挑戰生理極限的行為探索兩性關系的邊界,還以「身體在場」的方式創造了一個「愛的空間」。在她看來,「藝術家在場」的意義在於任何坐在她對面的人都能夠和她產生直接、獨特且緊密的聯結並得到關注和尊重,這是對一個速度太快的世界的抵抗,她要求人們慢下來。阿布拉莫維奇和參與者在沉默注視中互相給予的無條件的愛與注意力,給她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輕盈與和諧的神聖感」。在這些冒險式、實驗式的創作實踐中,愛與藝術都成為了藝術家的生命本身。
宏大之愛:超越私密情感的社會力量
愛之於個人的意義紛繁變幻,對於《心碎博物館》展品的捐贈者而言,愛是一場回味無窮的情慾體驗或一份穩定熨帖的精神支持;在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眼裡,愛與藝術相伴常在。但愛是否是獨屬於私密領域的個人體驗?它是否擁有更為普世的意義?文化研究學者雷蒙·威廉斯發明了「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強調未定型的社會意識與過程中的鮮活經驗——我們所體驗的人類感情不全然是「主觀感性」的結果,也受到具體社會經驗與社會關系的影響。不同於嚴謹的學術分析,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愛的人們與藝術家們以一種更直觀、更具美感的方式闡釋了愛的社會性意義。
狗項圈燈、彈簧床墊、從脛骨里取出的螺絲釘、伽利略溫度計、填字游戲……《心碎博物館》中的展品既有平淡無奇的,也有荒誕怪異的,但每一件展品都有著共通的特性:不事修飾地講述某次極其私密的感情體驗。它們展現了過去一百年裡世界各地的人們真實生活的瞬間,也反映了這些人們所處時代的政治、倫理和社會問題。
懷著「無私的愛能夠改變世界」的想法,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曾將1969年的蜜月旅行轉化為一場反戰行動。彼時越戰已持續14年。兩人先後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酒店和蒙特利爾的伊麗莎白女皇酒店舉行了「在床上」(Bed-in)行動,旨在宣傳「 *** 不作戰」(Make love, no war)。這是一場空前未有的行為藝術表演,行動持續期間,這對夫婦穿著睡衣在床上與媒體、政客、粉絲等各類人群會面,談論人權與戰爭等議題。
小野洋子與約翰·列儂的「在床上」反戰行為藝術表演
這場行動的影像記錄《床上和平》(Bed-in for Peace)也在「愛的藝術:親密」行動劇場(Action Theater)展出,展覽還重現了這場表演發生的場景——一間貼滿反戰標語的酒店房間內,一張擺放著樂器與鮮花的大床。紀錄片中,列儂將他們看似偏激的行動定義為一次日常性的嘗試:「就像賣肥皂,會有人說這沒有用,那麼你也可以去做一些你能做的有用的事情。因為沒有人嘗試過和平,所以默認暴力是唯一的途徑。總有一天,人們會知道,和平和暴力是不一樣的。」48年後,小野洋子再度回憶起她與約翰·列儂共同發起的「在床上」行動,坦誠承認「1969年,約翰和我都太天真了」,但她同時也相信, 「這個影片是有力量的,我們當時說的話,現在也可以被聽見。」這封獨白信同樣也作為一件展品被收藏展出。對和平與善意的信仰和追求使得愛情不再局限於一份私密情感,而轉換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力量。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反戰的社會潮流相結合的愛,擁有了更為多元的公共面向。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