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七夕節是
⑴ 七夕是什麼節
七夕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人們會在七月七日晚上祭拜「七姐」,所以這一天被稱為了「七夕」。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⑵ 七夕在古代又叫什麼節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有傳說為證。大體的故事是牛郎出生很苦且忠厚老實,生活中又受到排擠,而織女因為偶然下凡沐浴,通過老黃牛的撮合兩人逆天意相愛而生活在了一起。此事被王母知道,勃然大怒遂把二人拆散,從此以銀河為阻,兩兩相隔。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陰歷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所以有了七夕之說,並在近年七夕被稱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被喻為中國的情人節,參照故事內容雖然有點牽強,但總表達了民間對美好愛情的嚮往。我們希望故事的結尾可以改為七月七日喜鵲為牛郎和織女搭好了鵲橋,讓他們沖破了束縛,來到人間,從此相愛在一起了。也許這樣的七夕才夠完美,才會寓意貼切,我們解去那緊緊捆綁的文化繩索又何妨,時代在進步,也要融入民間文化,七夕如果要成為中國的情人節,那一定要有情人終成眷屬!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經烤制而成。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⑶ 古代的七夕節叫什麼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因為有傳說為證。大體的故事是版牛郎權出生很苦且忠厚老實,生活中又受到排擠,而織女因為偶然下凡沐浴,通過老黃牛的撮合兩人逆天意相愛而生活在了一起。此事被王母知道,勃然大怒遂把二人拆散,從此以銀河為阻,兩兩相隔。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陰歷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所以有了七夕之說,並在近年七夕被稱為了中國的情人節。
⑷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這其中乞巧的含義是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的傳說:
古老傳說,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天和一頭老牛一起生活,日子艱苦。織女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是有著超凡女紅技藝的神仙。原本不可能相識相愛的牛郎織女,但在老牛牽線下,成就了姻緣。婚後,倆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並育有一兒一女。故事至此,讓人們看到了古時「巧配」的愛情如純潔花朵,結出了幸福婚姻的果實。
可以說,「七夕」 故事的開頭,正是熱戀中的少男少女最為盼望的歸宿,美麗的愛情之花,結出了婚姻之果,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的事?此時,相愛的人們都會誓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伴到白頭。
⑸ 七夕是什麼節日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簡介: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⑹ 七夕節在古代是什麼意思代表的是什麼
七夕節在古代是乞巧節的意思,代表的是在這一天婦女們在這一天穿針乞巧,專是婦女的節日屬。
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
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