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用過嗎

七夕用過嗎

發布時間: 2024-05-06 04:36:32

『壹』 涓冨曡妭浣犳庝箞榪囷紵

騫介粯鍥炵瓟濡備笅錛
涓冨曟庝箞榪囷細璺榪囷紝鐣ヨ繃錛岄唹榪囷紝鍝榪囷紝絎戣繃錛岀柉榪囷紝鍚冭繃錛屽枬榪囷紝鐫¤繃錛岄毦榪囷紱鍚榪囷紝鍊熻繃錛屾垝榪囷紝璺寵繃錛岄樿繃錛岀埇榪囷紝鎬曡繃錛屼笉榪囷紱鑱婅繃錛岀姜榪囷紝榪借繃錛岄敊榪囷紝寰楄繃涓旇繃錛涜翰榪囷紝鐪嬭繃錛岀瓑榪囷紝鎯寵繃錛涗竴絎戣岃繃錛屾摝鑲╄岃繃錛屼竴涓浜鴻繃錛岀湅鍒浜鴻繃錛屼笉濡備笉榪囷紱鏇劇粡鏈夎繃錛屾父鎴忔墦榪囷紝縐熶釜浜鴻繃錛岄棴闂ㄦ濊繃錛岀埍鍜嬭繃鍜嬭繃錛屾庝箞楂樺叴鎬庝箞榪囥

涓冨曡妭錛屽張縐頒竷宸ц妭銆佷竷濮愯妭銆佸コ鍎胯妭銆佷篂宸ц妭銆佷竷濞樹細銆佷竷澶曠キ銆佺墰鍏鐗涘﹩鏃ャ佸閥澶曠瓑錛屾槸涓鍥芥皯闂寸殑浼犵粺鑺傛棩銆備竷澶曡妭鐢辨槦瀹垮磭鎷滆嶅寲鑰屾潵錛屼負浼犵粺鎰忎箟涓婄殑涓冨愯癁錛屽洜鎷滅キ鈥滀竷濮愨濇椿鍔ㄥ湪涓冩湀涓冩櫓涓婁婦琛岋紝鏁呭悕鈥滀竷澶曗濄

鎷滀竷濮愶紝紲堢忚告効銆佷篂奼傚閥鑹恆佸潗鐪嬬壍鐗涚粐濂蟲槦銆佺堢シ濮葷紭銆佸偍涓冨曟按絳夛紝鏄涓冨曠殑浼犵粺涔犱織銆傜粡鍘嗗彶鍙戝睍錛屼竷澶曡璧嬩簣浜嗏滅墰閮庣粐濂斥濈殑緹庝附鐖辨儏浼犺達紝浣垮叾鎴愪負浜嗚薄寰佺埍鎯呯殑鑺傛棩錛屼粠鑰岃璁や負鏄涓鍥芥渶鍏鋒氮婕鑹插僵鐨勪紶緇熻妭鏃ワ紝鍦ㄥ綋浠f洿鏄浜х敓浜嗏滀腑鍥芥儏浜鴻妭鈥濈殑鏂囧寲鍚涔夈



涓冨曡妭鏃㈡槸鎷滅キ涓冨愮殑鑺傛棩錛屼篃鏄鐖辨儏鐨勮妭鏃ワ紝鏄涓涓浠モ滅墰閮庣粐濂斥濇皯闂翠紶璇翠負杞戒綋錛屼互紲堢忋佷篂宸с佺埍鎯呬負涓婚橈紝浠ュコ鎬т負涓諱綋鐨勭患鍚堟ц妭鏃ャ

涓冨曠殑鈥滅墰閮庣粐濂斥濇潵婧愪簬浜轟滑瀵硅嚜鐒跺ぉ璞$殑宕囨嫓錛屼笂鍙ゆ椂浠d漢浠灝嗗ぉ鏂囨槦鍖轟笌鍦扮悊鍖哄煙鐩鎬簰瀵瑰簲錛岃繖涓瀵瑰簲鍏崇郴灝卞ぉ鏂囨潵璇達紝縐頒綔鈥滃垎鏄熲濓紝灝卞湴鐞嗘潵璇達紝縐頒綔鈥滃垎閲庘濄傜浉浼犳瘡騫翠竷鏈堝垵涓冿紝鐗涢儙緇囧コ浼氫簬澶╀笂鐨勯箠妗ョ浉浼氥

涓冨曡妭璧峰嬩簬涓婂彜錛屾櫘鍙婁簬瑗挎眽錛岄紟鐩涗簬瀹嬩唬銆傚湪鍙や唬錛屼竷澶曡妭鏄闈撳コ浠鐨勪笓灞炶妭鏃ャ傚湪涓冨曠殑浼楀氭皯淇楀綋涓錛屾湁浜涢愭笎娑堝け錛屼絾榪樻湁鐩稿綋涓閮ㄥ垎琚浜轟滑寤剁畫浜嗕笅鏉ャ

涓冨曡妭鍙戞簮浜庝腑鍥斤紝鍦ㄩ儴鍒嗗彈涓鍗庢枃鍖栧獎鍝嶇殑浜氭床鍥藉跺傛棩鏈銆佹湞椴滃崐宀涖佽秺鍗楃瓑涔熸湁搴嗙濅竷澶曠殑浼犵粺銆2006騫5鏈20鏃ワ紝涓冨曡妭琚涓鍗庝漢姘戝叡鍜屽浗鍥藉姟闄㈠垪鍏ョ涓鎵瑰浗瀹剁駭闈炵墿璐ㄦ枃鍖栭仐浜у悕褰曘

『貳』 七夕節有哪些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7月7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七夕節的習俗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的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節「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七夕節的習俗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七夕節的習俗四: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稱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七夕節的習俗五: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就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六: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還有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都會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
而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夕節的習俗七: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在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七夕節的習俗八: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七夕節的習俗九:拜魁星
民間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七夕節的習俗十: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七夕節的習俗十一: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庄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人們在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浸,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晚(廣州人多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連指甲也塗上了紅色,然後把早已准備好的各式物品,如古董珍玩、鮮花、時果以及脂粉等擺放在廳堂的八仙台上,還要有一盞油燈放置在「仙禾」或「仙菜」中間。此時,有錢人家的廳堂布置得錦屏綉椅、富麗堂皇,一般人家盡量把廳堂擺設井然。一切都安排停當以後,姑娘們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此時,除了邀請親戚朋友前來作客以外,還要請鄰里中相識與不相識的姑娘們一起拜神,觀嘗巧藝與玩具,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如巧藝與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稱贊,主家姑娘就越高興,越感到榮耀。廣州的姑娘們說,像這樣能在眾人面前展示手藝,一生是投有多少回的。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古稱金針度人),如一口氣能穿過七枚針孔者被稱為巧手(得巧),穿不到七孔
七夕節的習俗十二:針者則「輸巧」
正如唐代詩人所描繪:「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看尋。」再後便焚燒紙制的圓盒(梳妝盒),盒裡裝有紙制的衣服、鞋、脂粉、梳妝鏡、梳子等,每樣一式七份。祭拜儀式結束後,八仙台上的擺設保持不動,留待翌日(初七)供姑娘們互相串訪時參觀、評議。據明清和民國時期的一些書籍所載,廣州姑娘於七夕中展示出來的巧藝,有一粒穀粒大小的綉花鞋、指甲般大小的各式扇子,有玲瓏輕飄的小羅帳,還有特製的蓮花、茉莉、玫瑰、夜合花等,花盆只有灑杯大小,盆內描有兩朵花,一真一假,令人難以區別。到了初七晚,繼續如昨晚一樣祀神,稱為「拜牛郎」,一般由男童主祭。七夕過後,姑娘們所製作的工藝品、玩具等
七夕節的習俗十三: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後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據《廣州市志》卷十七所載,初七日,舊俗還有女子泛舟游石門(門票)沉香浦的活動。遊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裝飾,稱為花艇。她們信此日為「仙女淋浴日」。石門浦水質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時返照兩山,有時會像海市蜃樓一樣在天空出現一些景幻。泛舟者坦希望能有運氣看到奇最的出現,故姑娘們七夕游石門沉香浦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很是熱鬧,也成了一個節日的習俗。
七夕節的習俗十四: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七夕節的習俗十五:婦女洗發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節的習俗十六: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夕節的習俗十七:拜「七娘媽」
閩南和台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叄』 為什麼要過七夕

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牛郎織女被王母分開之後,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這一天被人們稱為七夕,是中國傳統的節日

『肆』 七夕通常都是怎麼過的(傳統習俗)

古代七夕節習俗:

1、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在七夕時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的人為得巧,遲完的人稱之為輸巧。

2、喜蛛應巧: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

3、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4、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

5、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伍』 七夕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的哪

在文字資料上關於來七源夕的風俗記載最早見於東晉時期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七姐誕的乞巧風俗的記載。

南朝梁時期,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乞巧。有蟢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

可見南北朝時,南方七夕乞巧儀式已頗為復雜,不僅要祭拜牽牛織女二星、月下穿針,還要在庭中擺放瓜果,而根據蜘蛛所結網判定是否「得巧」的習俗也已經形成。

(5)七夕用過嗎擴展閱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網路——七夕節

『陸』 七夕節都是在什麼時候過

中國的情人節是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又稱喬奇節、齊傑節、喬奇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源於七夕對星星的崇拜,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妹的生日。因為七月七日祭拜七姐妹,所以取名七夕。經過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傳喚握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它被認為是中國最浪漫的傳統節日,在當代具有「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中國情人節起源時間
中國情人節,也稱為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在樓七月七日穿七孔,人皆在之」。巧姐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為了紀念老輪織女,在民間也稱為「七姐妹」。乞巧節是女性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七月初七晚上,俗世女子向她乞求智慧和技巧,她們必然會要求婚姻幸福。不同年代,各地求技的方式也不一樣。最有名的就是穿針求技,就是誰穿針快誰就「准」,慢的就叫「准」。失去它的人會把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到它的人。熟練的蜘蛛絲就是把一隻小蜘蛛放在盒子里,織網是多麼的巧妙。明清時期流行的投針試驗,是指將縫衣針放入盆中,通過盆底針影的形狀來判斷是否「巧」。
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也是一種數字崇拜和含慶現象。在古代,民間把正月初一,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加上二月二日和三日的倍數,六月六日,列為吉日。「七」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嚴謹,給人一種神秘的美感。「七」與「老婆」諧音,所以七夕很大程度上成為了一個與女性有關的節日。

熱點內容
胃火花茶茉莉花 發布:2024-11-27 14:36:02 瀏覽:252
情人節詛語 發布:2024-11-27 14:28:13 瀏覽:812
情人節和籃球 發布:2024-11-27 14:24:28 瀏覽:519
梔子花的花骨朵為什麼變黑 發布:2024-11-27 14:22:50 瀏覽:529
蘭花的特性 發布:2024-11-27 14:10:05 瀏覽:981
盆景薄荷圖 發布:2024-11-27 14:05:34 瀏覽:214
回應花語 發布:2024-11-27 14:05:26 瀏覽:103
綠植中國結 發布:2024-11-27 13:55:54 瀏覽:280
牡丹王白茶怎麼泡 發布:2024-11-27 13:50:55 瀏覽:752
繆繆七夕 發布:2024-11-27 13:50:43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