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和女兒節
A. 七夕節又稱什麼節以下4個項,哪個是與七夕無關的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從針穿過,就叫做巧。這習俗唐宋最盛況。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投針驗巧」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十分流行的七夕節習俗。具體方法是在乞巧節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於碗中,放在露天下過夜,再放在太陽下暴曬半天。到中午時分,將綉花針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後觀看針在水中的影子。
「喜蛛應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將捉來的喜蛛(一種紅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飾盒裡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開盒子觀察蜘蛛結網的情況,如果網結得方圓得體,疏密有致,即預示著這位乞巧者心靈手巧。
「穿針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即在月光下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誰乞到的巧越多,也意味著誰將來能成為巧手女。
所謂「巧菜」是有些乞巧者在七月初七這日,白天聚在一起把「巧菜(即豆芽)」摘下來,輕輕地放入水盆里,讓「巧菜」漂浮在水面上,她們一邊投「巧菜」,一邊唱古老的歌謠。
所以,C是最無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