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奇國情人節

奇國情人節

發布時間: 2024-06-28 18:57:01

❶ 誰能告訴我2月14日是哪個國家的情人節

情人節(英文:Valentine's Day),又名聖華倫泰節,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 情人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這節日原來紀念兩位同是名叫華倫泰的基督宗教初期教會殉道聖人。
說法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克勞迪烏斯二世在首都羅馬宣布廢棄所有的婚姻承諾,當時是出於戰爭的考慮,使更多無所牽掛的男人可以走上爭戰的疆場。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 Valentine's Day ,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說法二:據說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個時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裡他治癒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一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一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託自己的情思,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❷ 外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外國情人節是每年的2月14號。

1月14日 Diary Day 日記情人節:

節日名稱來源於情侶們的互贈物品。在這一天,情侶們會互贈足夠紀錄一整年戀愛情事的日記本,以此象徵兩人將攜手走過未來一年,並留下更多美好回憶。

2月14日 Valentine』s Day 傳統情人節:

情侶們在這一天情侶互相饋贈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時至今日,邱比特、給箭射中的心等等成為情人節的特色標志。

3月14日 White Day 白色情人節:

白色情人節又叫返情人節,就是在2月14日情人節當天收到禮物的一方,要在3月14日回贈禮物。這個節日流行於日本,是一次成功的炒作,因為糖果所使用的砂糖是白色,所以改稱為「白色情人節」。

4月14日 Black Day 黑色情人節:

在前兩個月他們或許既沒收到甜蜜小禮物,也沒人可以送巧克力,但四月十四日這天,大家共聚一堂,彼此鼓勵、加油打氣,化悲憤為力量。

5月14日 Yellow &Rose Day 玫瑰情人節:

這個節日里,雖然有玫瑰的出現,但是不再是戀人或者愛人彼此饋贈的禮物,可能只是同窗好友,辦公室同事,陌生的鄰居……這些悄悄送來的玫瑰,不能讓接收者知道是誰送來的,但卻充分表達著送花者的意思,傾訴、告白、別過、試探……

6月14日 Kiss Day 親親情人節:

卿卿我我的日子,愛戀中的人在夏日增進感情的日子。

7月14日 Silver Day 銀色情人節:

是把你的意中人帶回家給老爸老媽認識,或介紹給其他你所尊敬的長輩的好機會。也是愛侶互贈銀制禮品,飾物的日子。傳統習俗是用銀戒訂婚,所以今天你們也去買一對,戴在手上,作為甜蜜心情的見證。

8月14日 Green Day 綠色情人節:

綠色情人節當然和蓊鬱的森林脫不了關系。酷熱難耐的夏日午後,不妨和你的另一半作一趟清爽而清新的森林之旅,盡情享受戶外大自然,度過健康而愉快的一天。

9月14日 Music &Photo Day 相片情人節:

許多情侶喜歡在這天就這蔚藍晴朗的天空合影,所以9月14日又稱為「相片情人節」。

10月14日 Wine Day 葡萄酒情人節:

這一天戀人們輕啜葡萄美酒,慶祝充滿詩意的秋天。通常小兩口會選擇在浪漫且別致的餐廳里共進晚餐,然後聊聊彼此對未來的規劃,以及共同的目標等話題。

11月14日 Orange & Movie Day 電影情人節:

對於這個節日其實沒有什麼傳說,只是一般在這個時候,男女雙方兩個人都孤獨寂寞或者兩個中的一個人感到孤獨寂寞,便可以在這一天名正言順的找到自己心儀卻不能走到一起,或者曾經相戀不幸分開,或者單相思、雙相戀的那個人,陪伴自己去影院看一場期待很久亦或值得去回憶的電影,找到幻境中的感覺或者曾經一同看電影的感覺。

12月14日 Hug Day 擁抱情人節:

這一天,想和你的情人抱多久都可以,在公開的場合擁抱,向世人宣告你倆的愛意,也讓寒冷的冬天變得格外溫馨。


七夕這天作為中國的情人結是怎麼來的

●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

●愛情不是七夕的全部意義

●「中國情人節」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附會

●為什麼要叫情人節,我們就叫七夕節,我們就很含蓄怎麼了?

●七夕不可能還跟過去一樣,要尊重文化的常態變遷

專家學者:

孫建君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

肖 放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民俗文字典籍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

李 松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

七夕將至,滿城都是愛情,這里是「七夕餐」、「七夕游」,那裡搞起相親會、姻緣角,愛情似乎成為七夕的全部主題,但即使這樣,「中國情人節」人氣還是不敵西方情人節。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七夕這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是什麼?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中國情人節嗎?我們到底該如何過七夕?就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三位專家學者。

1問:七夕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有什麼文化內涵和習俗活動?

肖放:七夕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是女性節日,它關注女性的心理和身體,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七夕的乞巧活動很多,比如「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以巧芽取針。現在南方很多地區還保留這些習俗。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流傳至今,牛郎織女的傳說之所以比較盛行,愛情之所以成為主題,這是時代變遷的結果,與社會兩性開放程度、女性地位、女性被尊重的程度有關系。

孫建君:過去把七夕叫乞巧節,也叫女兒節,乞巧在過去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表現婦女的聰明智慧,不過現在已經淡化了。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是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代表了中國過去勞動人民的淳樸感情。傳統的習俗活動挺多的,主要是女紅。女紅是過去安生立命、修身養性的重要內容。流傳至今的各地還是這些,但可能有點變異了,只是在形式上去做。比如乞巧,有些地區有組織地搞婦女技藝展覽、評比,這實際也是一種形式。七夕不可能保存到現在還像過去一樣。

2問:很多人把七夕看作是「中國情人節」,還有人大代表對此專門提交議案。也有人認為「情人節」不夠確切,應該叫「愛情節」。對於這些稱謂,我們應該怎麼看?

李松:我不贊同把七夕看作中國的情人節,不能骨子裡樹立一個標准,外國有什麼,我們也得有什麼。當然不是說外國的節日不好,它創造情人節有它的社會背景,我們尊重就是了。中國的七夕節有自己的時間概念,我們的故事更加浪漫深刻。中國人在七夕這天聚集起來重溫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這一天,人們記住了,人與人建立一種愛情關系的時候是這樣的,是這么忠貞、這么凄美、這么浪漫,有什麼不好呢?我們不要短暫的愛情,我們接受神話傳說里的愛情觀,大家心裡是不是多一份安全感呢?叫做什麼愛情節,也大可不必,愛情是七夕的文化意義之一,但不是全部。

肖放:不能因為西方有一個情人節,我們也叫中國情人節。中國本來沒有情人這個概念,對「情人」的理解是狹義的、片面的、非婚姻的,其實本來不是這個意思。把七夕節叫做中國情人節,有相應的社會背景。改革開放後,西方的情人節進入中國,一些文化人看到年輕人都在過西方情人節,就想到,我們中國自己也有,為什麼要過西方的情人節,當時有專家提出嚴格抵制西方情人節,七夕就在這樣的刺激下有了重新生長的機會。我認為,在當代所有傳統節日里,七夕生命力是特別旺盛的,是現代生活里最有創造性的一個節日。現在,我們借這個節日為青年男女的愛情服務,這沒什麼不好,只是「中國情人節」這個名字不好。地方上有的叫七夕文化節,七夕風情節,今年湖北就將舉辦首屆中國(鄖西)七夕文化節。

孫建君:說是「中國情人節」這是對傳統文化淺薄的認識和附會。七夕跟西方的情人節是兩回事,兩者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一來乞巧跟情人節沒有任何關系,二來中國的七夕是表現愛情忠貞的節日。如果把七夕當做情人節,也像外國人送朵玫瑰花的話,那隻是一個形式,並不了解它的內涵。現在七夕的主要形式是表達愛情,所以就慢慢轉移到情人節的說法上來。我是這么看的,民間說是什麼節都可以,但是沒必要在人大上提議把它定為中國情人節。

3問:外來文化對傳統節日的影響如何評價?傳統節日該不該有所豐富和創新?創新的來源和尺度在哪兒?以七夕節為例,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能夠統一嗎?

孫建君: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全球一體化,西方強勢文化對世界各地文化產生沖擊。國外的東西對我們影響很多,我們的傳統文化受到很嚴重的摧殘,想讓它一下子恢復,誰也沒有這種良方。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這個不要去講什麼統一,每個社會不斷發展,新的東西不斷注入。但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深入以後,就像我們讀了很多詩,讀了現代詩、朦朧詩、十四行詩,再去看古典詩詞,會發現還是我們這種唐詩宋詞太好了,真是千古絕唱。

過去過七夕從來沒有組織,也沒有人強加他們,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老百姓想怎麼過這個節日是老百姓的事情,但我們要正面宣傳七夕,正面理解它。告訴大家七夕到底是怎麼回事,它是怎麼過的,它的文化意義在哪,相信大家能夠理解。傳統文化要有尊嚴,自己要尊重自己的文化。

肖放: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里,外來文化是不可避免的,這增加了文化的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這只是補充豐富,不是我們的主體。我們的主體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一種文化體系,那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血脈所在,是我們價值觀念寄託的地方。當然我們顧本,但並不排斥外來的一些文化,因為社會有多元的需要。

我認為傳統節日要不斷調整,不斷適應社會發展,不斷自我創新自我發展。它的基本內涵會比較穩定,但形式、方向會不斷根據人們的需要自動調整節日的內容,所以七夕的變化也可以理解。就尺度來講,人民群眾認為是怎樣就是怎樣,不要專家說也不要政府說,要人民自己來說,他們自己做選擇,這需要一個選擇的過程。以七夕節為例,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核與滿足當代社會的需求可以統一。比如男女相會的美麗傳說可以變成當今社會倫理的加強,青年男女如果平常接觸不多,沒機會談戀愛,不妨作為一個愛情節,作為一個相會的日子,作為社會和諧的方式。

李松:我們當然不能靜止僵化地看待傳統文化,它一定是動態的變遷的借鑒的。我們對外來文化要借鑒,但不能借鑒得找不到自己。七夕是傳統的接續,不再是直接傳承了,因為它的一部分內容已經淡化了,但在愛情方面,我們還可以進行很多有意義的解讀。中國人對愛情是很有見地的。我們為什麼要叫做情人節,我們就叫七夕,我們就很含蓄怎麼了?

至於怎麼過七夕,首先,我願意每年採取一些實際行動去紀念它,強化它,不僅強化自己,還要影響周邊的人,把心得和感想與大家共享,看下七夕能做些什麼事情。我相信創造力來自於每個人的生活。其二,節日都是共享的,不是一個人關上門過七夕。如果大家都覺得節日應該一起干件很愉快的事情,我想七夕節就很了不起了。

4問:近年來,各地舉辦七夕活動熱情高漲,不只是商家,許多媒體也圍繞七夕爭先舉辦相親等娛樂節目。如何看待這些現象?

孫建君:商家利用七夕作為發財的機會,卻根本不了解文化產品跟普通產品是不一樣的。媒體和商家是兩回事,媒體比商家有思想些,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正確認識,不是附庸那些淺薄的認識和思想。作為學術分子只能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學術觀點。大眾想法和學術觀點不是完全一致的。媒體主要是一個導向,把專家的認識傳給社會。

肖放:這些活動對七夕來說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有利於提高七夕節日知名度。如果沒有傳媒和商家,七夕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一定意義上,七夕的生命力就在於好多人對它關注。另一方面,它可能會把七夕的一些傳統要素抽空,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功利的訴求,會削弱它一些傳統的文化內涵,只是強調其中一些比較新奇的元素,利用七夕達到一個商業目的。商家和傳媒不應該過度利用七夕這個資源,創新不能太離譜,應該想想怎樣掌握好「度」,濫用只能適得其反。

李松:七夕這天去相親,在文化轉型中有它的具體意義,給現在的關系更增加一種浪漫色彩和道德規范。但是我反對媒體和商家把七夕節做成一種商業過程,反對把七夕節炒作成一個黃金節。我覺得節日更多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時間,節日從來不應該是一個商業機會。

5問: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對於七夕的保護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對此,您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李松:不僅是七夕節,還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節日都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說明國家提倡我們保持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這是國家的一個基本態度,就是提醒全社會、每個人、各級政府或者文化部門,都有一份責任支持和保護我們的文化傳統。對於保護的具體措施,國家沒辦法一刀切,沒法制定一個標準的七夕節過法,各地有各地的習俗,具體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尊重文化的常態變遷。現在我們都是城市化生活,搞個集體訂婚儀式,那也挺好的。

孫建君:七夕不像端午節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來確認。它是傳統民俗節日,是跟民俗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現在有個提法,叫把過去的民俗「激活」,因為它還存在於老百姓心中。怎麼激活?那就是按照老百姓的意願去過這個節日,比如湖北端午節賽龍舟,由農民自發集資開展,民營企業家買些禮品,政府不拿一分錢,但在治安等方面給予支持。

相關鏈接

日本七夕節: 與愛情無關

日本的「七夕節」源自中國,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現已成為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現在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韓國七夕節:重祭祀講究飲食

韓國文學家崔南善在《朝鮮常識》中記載,七夕原來是中國的習俗,後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後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

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韓國七夕的另一個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為家庭祭祀和集體祭祀兩種。韓國女性要在祭台放上干凈的井水,牛郎織女不再成為祭祀對象,她們主要是為了祈求親朋好友的平安。有些地方則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

韓國的七夕飲食也有講究,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

❹ 七夕是不是中國情人節

七夕當然是中國的情人節。

七夕中國情人節的來歷:

七夕中國情人節是我國有悠久傳統的民族節日,又稱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七娘會、仙緣會、雙七節、香橋會、仙橋會、天緣會、巧節會等。農歷的七月七日這一天還有魁星節、曬書節、神仙節、七夕水、盤古王節(七月節)以及耕牛生日等節日名稱。名稱不同,其過節的民俗內容也不同。之所以有這么多的名稱,這么多的不同過節方式,就是因為這個日子積淀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和人們對生活詮釋,所以難以放棄。縱觀「七夕」在我國的發展史,凡是動亂時期它是最容易被人們淡化的,凡是安定時期又是最讓人掛牽的。現在又到了一個重新掛牽「七夕」的時期 了。

一、「七夕」的由來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

「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七夕」即陰歷七月初七夜,如今被稱作「中國情人節」的傳統節日,為什麼定在七月七日夜呢?說起來,與湖南郴州還有些關系,郴州在漢初設為桂陽郡,在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一些階段就叫桂陽。桂陽是個出仙人與神話的地方,西漢即有《桂陽列仙傳》,其中有個叫「成武丁」的成仙,很出名。《神仙傳》、《列仙傳》、《太平廣記》、《中國神話人物辭典》都有其傳,牛郎織女的相會日期,就是他透露出來的。南朝志怪小說集《續齊偕記》中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當問:『織女何事渡河?兄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去後三十年當還耳。』明旦,成武丁所在。世人至今猶雲七月七日織女嫁牽牛。」茅盾先生在《中國神話研究》一書中,就引用了這個故事。

公元前208年,戰國時項梁擁楚懷王羋槐之孫牧羊人熊心為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佯尊熊心為義帝,從彭城(今江蘇徐州)遷都郴縣。同年秋,楚懷王熊心在郴縣過了異鄉的第一個七夕節不久,就被項羽暗地派九江王英布追到郴州,將義帝殺害。現在郴州仍存義帝陵. 據《中華長江文化大系》 第二章 所載:現代學者研究,由牛郎織女神話形成的民俗節日,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楚懷王就曾置七夕,後來才流傳為全國性的節日。

「七夕節」是我國的一種民族文化精品,而七夕又與牛郎與織女的民間傳說緊密相連,牛郎織女故事情節在春秋戰國時已漸趨完整, 成為中國四大傳說之一,流傳的范圍非常廣,因此這則傳說也有很多異文存在,老百姓為了把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更好的傳播和講述出去,往往把自己當地的一些人名、地名以及自然景點等加入進去,它們或者情節相似,主人公名字不同,或者主人公名字相同,情節不同,此外傳說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往往又融入了地方色彩,如故事發生的地點不同,如此等等。互為異文正是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以致於現在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版本和傳說發源地的爭論。如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湖南等地,又如湖南桂東在春秋戰國時代隸屬於楚國,當地有流傳了數千年關於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七夕相會的傳說。 「七夕節」的習俗和「牛郎織女」在桂東仙緣橋上相會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的十分歷史悠久。據說桂東仙緣橋十分神奇,直到現在,有膽量走完此橋的人,無任男女,沒有找對象的,走過此橋後,必可找到美好姻緣,准備結婚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結婚必會幸福美滿百年好合,已結婚的男女感情不和時雙雙牽手走過此橋,必會和好如初。感情已經破裂的男女,雙雙牽手走過此橋,還可以破鏡重圓等等。 把七夕文化賦予了許多美好的文化內涵。

二、「七夕」的發展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不管它的產生有多少個理由,如果不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就會被無情地淘汰。「七夕」能在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存在並發展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上層統治者的參與和提倡。七夕正式定為國家節日是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朝廷宣布在全國實行夏歷,並將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並明確: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陽及春秋社日、冬祭臘日等為節日,形成定製。七夕在漢代是個重要的慶祝日,因為漢武帝的生日是乙酉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誕生與漪蘭殿。又傳說元封五年(公元前110年)時,王母娘娘曾到皇宮會見過漢武帝,更給七夕加上一層神聖的光環。(2)神話故事的嵌入。牛郎織女故事起源何時,口頭傳說時期的事目前不好確定,就是古代所指的牛郎星、織女星究竟是哪顆星星,爭議也是比較多的。從現在據有的文獻資料看,把牛郎和織女說成相互愛戀、結婚、生子、被銀河分離、七夕相會形成完整故事是在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震盪,傳統的儒學受到沖擊,學術思想比較自由,民間文學非常發達。國家分成南北,戰爭使人民妻離子散,人們渴望統一安定的生活,於是牛郎織女一對恩愛夫妻被人為分割大河兩岸的悲劇引起同情,越傳越廣,越傳內容越豐富,以至進入許多文人的作品中,使七夕從漢代以宮廷為主的歡慶節日,演變成以民間為主的情感節日。七月七日的民俗活動更加生動具體,傳說也越來越貼近平民百姓,如織女可以使婦女手巧,黃牛可以使人致富,神仙可以下凡接人上天離開人間苦難……為了延長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時間,有的地方甚至出現這樣的習俗:七月七日白天殺公雞,以免打鳴驚醒正在相會的牛郎織女。有人說西方節日以宗教為主,中國節日以親情為主,是有道理的。

(3)祭祀和宗教內容的滲入推動節日民俗發展。南北朝以後,唐朝統一了全國,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在唐宋時期,牛郎和織女進一步神化,由被人同情的拆散夫妻而變成能主宰天下耕作和織綉的神仙,成為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祭祀的神靈。唐朝皇宮內白天用陽起石染輕彩,作連理花千餘朵,當午散於庭中,隨風而上為「渡河吉慶花」;晚上以錦彩結成樓閣,列花果酒炙,設坐以祀二星。宋代時又把牛郎、織女這一對神仙和佛經天龍八部中的『摩 羅』聯系起來,每到七夕把牛郎、織女製成土偶泥人形象,擺在桌上供奉。供奉摩 羅代表牛郎、織女到明代仍很盛行,不過除了泥制的還有木雕,甚或還有金銀製品。到了清代,七夕的民俗活動更加成熟,豐富,除了沿襲歷代流傳下來的供「五子」、賀雙星、求靈巧、水浮針、看巧雲、拜魁星……以外,還增加上演《天河配》、《長生殿》節令戲,使七夕成為娛樂性很強的傳統節日。
三、「七夕」的文化特徵
節慶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研究節慶文化應從這個節慶的文化精神、節慶用具、節慶用語、節慶飲食、節慶禁忌、節慶日期等方面內容入手。每個節慶均有自己的文化特徵,我覺得七夕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情」字,表達了中國人對夫妻情的態度和理想。老百姓說:「久別賽新婚」,宋朝秦觀在《鵲橋仙》中說「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反映了家庭與社會關系,道出了「千秋不仗片時爭」的處世哲學。牛郎織女相會,滿天的喜鵲都向天河撲去,互相咬著尾巴為他們搭橋,這是一幅壯麗的天人和諧的圖畫,善良和博愛的凱歌。中國人追求的是愛情的永久,而不是一時的歡娛;是情感的相互交流夫妻恩愛,而不是一時的男女相互吸引。白居易在《長恨歌》中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追求永恆,是七夕節慶文化的特徵,我相信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確實有它的永恆性,這是因為:(1)只要能看到銀河,人們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七夕正值夏末秋初之時,白天巧雲布天,夜晚星光燦爛,是人們在戶外觀天的好季節。近年來,由於城市化加速,街區照明亮度大,影響了觀天的效果,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究要追求「回歸自然」。七夕到戶外觀天,會成為節日「時尚」的,七夕由於和天象聯系在一起,使其具有長期的生命力。(2)七夕歌頌的是夫妻恩愛,和諧穩定。只要有家庭存在,夫妻白頭到老就是人生幸福的一大追求。社會競爭越激烈,夫妻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越重要,現在講銀婚、金婚、鑽石婚……都是對夫妻生活的贊美。七夕的文化內涵與社會生活聯系如此緊密,人們需要有一個展示夫妻情感和周邊為其進行祝福的機會。所以七夕在當代更具時尚性。(3)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有效載體,中華的振興必然要表現在文化的繁榮。七夕這個節日的綜合性和獨特性,是中華節慶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每年節慶周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有了它才使得節慶文化豐富多彩,失去它就失去了節慶文化的完整性,所以它不會被人們忘記。 七夕這個節日從先秦到現代,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中由於歷史的原因和社會的原因這個節日有興有衰,歷經風雨洗禮,不斷變化發展,形成了能夠滿足民眾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傳統節日,調節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萬物間的種種關系,是不可替代的寶貴精神財富。現在我們應該是一要尊重,二要研究,三要發展,使傳統節日在凝聚中華民族凝聚力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❺ 外國情人節是幾月幾號

1月14日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歷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各不相同。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情人節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日期在每年公歷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節日,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表達愛意的方式卻各不相同,情人節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❻ 2月14號情人節起源於哪個國家,是為了紀念哪位的

2月14號情人節起源於基督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為了紀念羅馬聖教徒瓦倫丁。

西方的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時間為每年的2月14日。起先是為了紀念羅馬聖教徒瓦倫丁,後來人人漸漸將這一天定為了情人節。公元3世紀時期,羅馬帝國出現了全面的危機。經濟凋敝、政治腐敗、社會動盪不安,貴族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瘋狂的鎮壓普通百姓和教徒的起義。就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基督教聖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

瓦倫丁入獄後不畏強權,反而以坦誠的心打動了監獄長的女兒。監獄長女兒與瓦倫丁彼此愛慕,並給了他諸多的照顧。但紙包不住火,很快,二人的戀情便傳到了封建統治者的耳朵里。統治階層要求監獄長處死瓦倫丁,監獄長女兒對父親苦苦哀求。為了避免監獄長難做,以及給監獄長女兒帶來危險,瓦倫丁慷慨赴死。

在臨行刑前,他給監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信中他表明自己無罪,一生光明磊落不懼死亡,同時也訴說了對監獄長女兒的思念和深深的眷戀。公元270年2月14日,瓦倫丁被處死。基督徒為了紀念瓦倫丁因正義和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特地將這一天定為了「聖瓦倫節」。後人將這一天改為了情人節。

隨著時間的流逝,情人節也多了很多的習俗。比如在情人節一清早,人們就會通過家裡的鑰匙孔向外窺探。傳說,如果單身男女在清晨碰到的第一個人是獨行,那他當年就會獨身。如果碰到的第一人是結伴而行,那當年多半就會收獲愛情。如果看到一隻公雞和母雞的話,那很有可能在當年的聖誕節前便結婚。

❼ 泰國情人節水燈滿面似繁星,吸引眾多遊客,這個水燈究竟有什麼歷史由來

水燈節,是泰國民間最富有意義,且多含神話的節日,按照泰國傳統習俗,泰國人將在水燈節當天將親手製作的水燈放入河流中,以寄託心中美好的願望和祝福。

熱點內容
巨人強森最新電影全部 發布:2024-07-01 03:27:16 瀏覽:527
華夏微電影之什麼叫愛-2 發布:2024-07-01 03:25:24 瀏覽:356
美國電影,追殺女主,戴了假胸 發布:2024-07-01 03:24:03 瀏覽:142
李彩檀的作品 發布:2024-07-01 03:19:59 瀏覽:599
團鬼六全部代表作 發布:2024-07-01 03:19:16 瀏覽:798
07年綠毛女主游泳 發布:2024-07-01 03:14:21 瀏覽:495
主角叫阿真的韓國老電影叫啥 發布:2024-07-01 03:10:57 瀏覽:876
櫻花忍者服 發布:2024-07-01 03:10:40 瀏覽:679
花店買的盆栽怎麼養活 發布:2024-07-01 03:09:55 瀏覽:538
雨後的鮮花描寫 發布:2024-07-01 03:09:00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