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和元夕
A. 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七夕節各是什麼節日
1、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2、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殲塌攜祭日。寒氏伏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准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3、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5、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衫冊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B. 描寫七夕和元宵節的詩句。
描寫七夕和元宵節的詩句如下:
一、《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纖薄的雲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二、《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譯文:銀燭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手執綾羅小扇撲打螢火蟲。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三、《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C. 古代情人節到底是七夕節還是元宵節
古代情來人節是七夕節。
「七夕」源,即農歷七月初七,民間相傳是牛郎織女從鵲橋渡過天河相會的日子,七夕節也稱「乞巧節」,七月初七當晚,女子,特別是未出閣的女子要向織女「乞巧」,以求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擁有一雙靈巧的手。因此,七夕這一天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賦予了「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的兩種內涵。
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D. 元宵節和七夕節在幾月初幾
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
七夕節在農歷七月初七。
1、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節日產生了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並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媒體炒作,七夕節在當代又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E. 「上元節」與「七夕節」誰更接近情人節一些
上元節是我國古代時期很重要節日,就是元宵節另一種稱呼,又被稱為元夕,燈節。
上元節是在我國農歷正月十五日,因為過節時正巧是一個月里中間,還會稱呼這天是正月半。在唐朝時候受了道教影響,在唐朝時期都會稱呼這天是上元日。
在那之後,沒有一些手藝女孩子都很少去參加七夕節活動,一些武藝高強女孩子們之間就會比較武藝。
很多富貴人家選擇未來兒媳婦就會暗中去觀察參加活動女孩子,一些有心思男郎也會偷偷去約自己喜歡女孩子,到晚上游湖或者賞燈。
如果說在日期里哪一個更貼近情人節,可能是上元節,情人節是公歷二月十四,,而上元節是正月十五。
如果從節日內容,節日意義里來看,就是七夕節離情人節更近,兩個都是關於愛情節日。
F. 中國有哪七個傳統節日什麼時間過有什麼習俗
七大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
1,春 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正月初一,中國傳統的新年,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活動,自漢武帝改用農歷以後,中國歷代都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日為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新年。古人常在此時舉行朝賀,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迎神祭祖,占卜氣候,祈求豐收,後來逐漸形成內容豐富的新春佳節。
2,元宵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正月十五。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大致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3,清明節
時間是公歷4月5日前後,中國特有的農歷歷法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歷史。起初,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4,端午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五月初五,中國自古相傳的「衛生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已有2000多年歷史。至今仍是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詩人節、龍日等。雖然叫法不同,但各地過節的習俗基本相同。
5,七 夕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七月初七夜晚,有「中國情人節」之稱。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每到七夕――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
6,中秋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八月十五,中國人團圓的日子。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從北宋開始,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之類的節令食品。直到今天,中秋節仍流行賞月、吃月餅。
7,重陽節
時間是中國農歷九月初九,中國老人的節日。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登高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