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七夕巧餅
❶ 七夕巧餅家常做法,正宗七夕巧餅怎麼做
食材用料
麵粉1200克
雞蛋4個
牛奶400ml
白糖200克
玉米油50ml
酵母6克
花生300克
紅糖200克
七夕巧餅的做法
1.准備材料,麵粉8杯(150克一杯)
2.和面的材料
3.酵母和白糖加到麵粉里,攪拌均勻
4.打入雞蛋,和麵粉一起攪拌
5.慢慢少量多次加入牛奶,邊加邊攪拌
6.加入玉米油,揉成光滑的面團
7.把盆放入溫水中,蓋上鍋蓋,隔水醒發一個小時
8.醒發面的時候開始准備餡料,花生烤熟、去皮,用料理機打碎
9.花生碎中加入紅糖攪拌均勻,餡料就做好了
10.當面醒發至原來的兩三倍大的時候,醒發完畢
11.將面團揉出氣泡,揉光滑
12.切成大點的劑子
13.擀成圓餅,加入餡料
14.包成包子形狀,要捏緊,別漏出餡來
15.把包子倒過來,口朝下
16.用手掌輕輕摁圓、摁薄點的
17.像上面一樣,依次做完所有的巧餅
18.平底鍋加油燒熱,放入巧餅,煎至兩面金黃
19.煎好的巧餅放入燒熱的蒸鍋中,蒸25分鍾,
20.好了,出鍋了
21.美味的巧餅做好了,開始享用吧!
小貼士
我做了兩鍋的量,用的材料量比較大,友友們要適量減少材料用量;夏天熱,面醒發的時間比較短,等天氣涼了,要適當延長醒發時間;巧餅做好後,不用特意再醒發,因為等全部做完了,先做的已經醒發好了,先煎前面做的,做的晚的最後煎。
❷ 山東地區七夕的活動是怎樣的
每年的七夕節,山東各地都會舉行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讓人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氣氛。
膠東地區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里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神龕,或在土台上搭一小棚,內供織女圖。
入夜後,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台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神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綉花裙……」如此,一直唱到十二月。
膠東地區多在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誓結成七姐妹。
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果,還有巧菜,就是在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舊時,長島縣的拉巧,其實就是鬥巧。節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棚,巧棚中有用麵粉製作的獅子、斗雞、鳳凰、鯉魚跳龍門、戲出子、轉燈、餑餑、金鍾等。
節日期間,把巧棚布置一新,晚飯後,姑娘們聚在一起,明燈蠟燭,唱喜歌拉巧。觀眾絡繹不絕,有的還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4天左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
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7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3個水餃里。
乞巧活動以後,姑娘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不管結果如何,在乞巧的過程中,姑娘們之間結下的深厚友情,會隨著歲歲年年七夕節的到來,而讓彼此終生難忘,並成為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回憶。
曲阜地區在七夕做巧果與巧燈。巧果與巧燈都有各種各樣的造型,巧燈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葯、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此外還有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
孔府把巧果和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軸線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果與巧燈,各庭院和花山頂上,擺以巧果為主的點心和茶水。
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和織女會面,一片其樂無窮的景象,讓人回味綿長。
在七夕之日,無棣、長島等地有做巧芽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榮城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看巧雲。
在榮城,七夕這一天,女子都要做「巧花」,即用麵粉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如蓮蓬、荷花、竹籃等。當地民眾認為「七夕吃過巧花,能使人巧。」
在莘縣,人們過七夕節的時候要搞重七。一般是7個女子,擺列7種瓜果,並各包餛飩7個,各置一錢於餡中,合而煮之,分盛7盤,焚香7炷,循序7拜,分而食之,以值錢之多寡驗巧之失得。
濰縣的人們要聚在一起,每家出一些米和面做成飯,並在這一天的黎明時,分以7人一組吃下,謂之「乞巧飯」。
在掖縣,為了乞巧,女子們還要特意設立一個「乞巧筵」,姻親們紛紛送來瓜果和五色餅。沿海的日照地區,女子在七夕夜多到海邊去看五色雲,即「巧雲」。在禹城,乞巧活動已經不限於僅女性之間進行,甚至連男人都專門舉辦「乞巧會」。
在萊州,舊時農歷七月初七,婦女要供奉織女,以乞心靈手巧。還製作各式各樣的「巧餅子」以乞巧。七月初六開始供奉,七月初七撤供,七月十四再供上,意為送巧姐姐。
很多大人都把「巧餅子」用線串起來,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七月初七,婆家還要做巧餅送給新娶進門的兒媳婦,也有的送10個大餑餑、面魚、包子。
在商河,牧童還會採集一些野花插在牛角上,以「賀牛生日」。曲阜、寧陽等地習慣在七夕之日曬衣物。日照婦女在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頭發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
棲霞民間慶七夕也有洗巧頭的習俗,就是農歷七月初七早晨,女人不論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了巧頭,一年四季頭腦清醒,遇事不糊塗。
臨沂一般都在這天洗涮油罐子,據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涮,用水輕輕一沖就潔凈了。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作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和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青島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磕巧果。巧果也叫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婦女們用麵粉加入糖或蜂蜜用模子製作出來的帶有牡丹、蓮、梅、蘭、菊等花樣圖案,還有象徵吉祥意義的魚、獸等各種動物圖案的面磕子,用鍋烙出來。
然後,將7個穿成串,戴在小孩子的脖頸上或手脖子上,既美觀,也可食用,更重要的是用來辟邪。大的巧果放在鍋里蒸,用來供奉牛郎和織女和祈福。
七巧果是我國幾千年的傳統,並且有一定的講究,魚形的,代表農民的日子年年有餘,生活越過越好。福字壽字的,代表老人吃了以後身體健康長壽。一長串的,小孩比較喜歡,吃了以後,代表著腦子聰明,以後一定會學習好,身體健康。
山東地區乞巧節供品主要以面製品為主,並要求製作精美。豐富多彩的七夕習俗,給人們帶來了快樂與希望。
❸ 七夕節吃什麼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與瓜果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3、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4、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5、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3)膠東七夕巧餅擴展閱讀:
「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❹ 七夕節各地有哪些與眾不同的過法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民俗節日之一。相傳這天是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日子。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因為織女是個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在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
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顆聰慧的心、一雙靈巧的手。於是,七夕便被賦予了
「愛情美滿」和「心靈手巧」這兩種涵義,圍繞這兩個主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2006 年5 月20 日,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了表達希望牛郎織女能過上幸福美滿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初七家家都要殺
一隻公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便能永遠不分開。在浙江嘉興鄉村有七夕香
橋會,每到七夕,人們都趕來用香搭製成橋,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
象徵著牛郎織女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江浙一帶,七夕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據說七夕
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流下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在浙江紹興農村,這
一夜會有一些少女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時傾聽牛郎織女相會時說的悄悄話。這些少
女日後便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初七清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這樣的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
七水」。這天早上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七夕節」最基本的「乞巧」主要有「穿針乞巧」、「投針乞巧」、「喜珠應巧」、「蘭夜鬥巧」4 種形式,此外還衍生出其他一些方式。姑娘們除了會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飾物賽巧,還會備香案擺瓜果乞巧。各地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節有吃巧食的風俗,巧食的內容有瓜果和各式面點。巧食做成後,都要陳列到庭院的幾案上,先要請天上的織女品評。然後人們一面觀賞著遙遠的星空,一面吃著各種巧食,認為這會使人變得靈巧。
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大多就是陳列瓜果乞巧,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則會在七夕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祈求得巧。
在膠東地區,多見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
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藝。」
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
各種奇巧的小玩藝兒,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
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七月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
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
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
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互相贈送,以示
友情。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
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時至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與此同
時也派生出一些新時代特徵的七夕活動,如:相親大會、大齡青年聯誼會等⋯⋯
❺ 煙台巧餅的意義
煙台巧餅是在七夕乞巧爛瞎節做的一種食物,寓意生活正歷歲幸福、心靈手巧。
古時,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舉睜、兒童用五綵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巧餅主料是用麵粉、溫水、酵母製作而成,因口味比較多,所以製作的食材也會略有不同。製作巧餅的時候可以添加適量的奶粉,既能使巧餅吃起來口感更好,而且還能增加巧餅的蓬鬆度。
❻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
由來:
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介紹: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習俗:
1、江南
江南的刺綉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綉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藉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復雜,就會綉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也是向七仙女「乞巧」。」
2、西南
染指甲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年輕姑娘們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意味著找到如意郎君。
3、膠東
膠東地區則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婦女們穿上新裝,歡聚一堂、盟結七姐妹;少女們則製作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稱巧餅,用來祭祀織女。
❼ 七夕有什麼好吃的么做法
七夕給愛人做一道傳統點心-巧餅(巧果)
在這樣一個節日里,給愛人做這道傳統的小點心,讓他感受節日里的親情!
原料:
麵粉250克、糖25克、酵母2克、牛奶125克。
工具:巧餅模(木製)
做法:
1、將麵粉,糖,酵母,混合均勻後,加入牛奶,充分揉成光滑的面團(多揉一會兒,組織更細膩),覆蓋發酵。
2、發酵至1、5倍大時,取出,再充分揉面,排出氣泡,重新揉成光滑面團。
3、將面團揉成長條形,分切成若干個小劑子。
4、將模具內先撒滿麵粉,轉勻再倒出多餘麵粉。(防粘處理)
5、將小面劑子放入模子內,按壓結實,用利刀沿模子表面平切去多餘的面後,再按壓結實。
6、將模子反過來,敲案板,扣出小面坯。
7、依次做完其他。
8、平底鍋小火加熱,將生坯從邊緣開始逐個擺入(稍微間隔出一點距離,防止膨脹粘連),最後放入中間位置。
9、小火干烙至兩面上色均勻即可。
❽ 山東七夕巧果的做法
導語:夕節這一天要吃「巧食」。「巧果」又名「乞巧果子」「巧餅」,是用油、面、糖等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小面點,香甜可口,是七夕節這天必做、必吃的一種傳統節日麵食。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山東七夕巧果的做法,大家一起去看看吧!
食材:
主料:麵粉125克、牛奶60克、糖16克
輔料:乾酵母1克
做法:
1.拿出一半的`牛奶(冬天記得用溫牛奶發酵快點),加入酵母,攪拌融化
2.麵粉過篩,和糖一起加入容器內。將牛奶和酵母的混合液慢慢加入麵粉內,攪拌成絮狀,看情況再加入剩餘的牛奶(注意水不能過多)
3.用壓面機反復壓,壓出光滑的面片
4.然後揉成團(你也可以手揉,比較費勁)
5.面團放入大盆內,改保鮮膜,發酵2倍大(戳孔不會馬上反彈即可)
6.將發酵好的面團排去空氣,整圓,搓長條,切割成10克一個的小面團
7.將糕點模具撒上薄薄的一層粉
8.將小面團加入模具內,用手指用力按壓,使其貼合
9.用剪刀剪去多餘的面團
10.使勁磕出
11.將巧果胚一字排入不粘烤盤內
12.將烤盤入預熱180度,第二層,大約15分鍾,表面上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