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節源起

七夕節源起

發布時間: 2024-09-29 00:23:51

『壹』 七夕節的由來

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因為是發生在中國,又是7月7號,所以有中國情人節之稱!

『貳』 七夕的來歷為什麼是情人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叄』 七夕情人節的古老傳說是什麼

七夕來歷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已是家喻戶曉,由來已久。《詩·小雅·大東》說:「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膠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 服箱。」這是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雛型,這時,織女、牽牛還只是天河二星,並無神的色彩,雖然詩中提到了織女「報章」、牽牛「服箱」,但這也只是就這兩顆 星的名稱生發的聯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聯想正是後來牛郎織女傳說的催發劑。到了漢代,牽牛、織女便由星變成了神,有了鵲橋相會的說法。唐韓鄂《歲華 紀麗》引《風俗通》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淮南子》說:「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再看漢末的《古詩十九鐵:「迢迢 牽牛星,皎皎河漢文。纖纖摸索手,札札弄機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詩中不僅說出了牛郎與織女 相思相戀的夫妻關系,而且織女的神的形象已隱現其中。大概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在漢代就已經基本定型了。南朝梁殷芸的〈小說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 帝之子也。年年機抒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後遂廢織經。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這個牛郎織女神 話故事的梗概,雖然在文獻的記載中出於南北朝時代,但人們有理由認為它是對漢代牛郎織女傳說的追述,不然,七夕相會之說就無從說起。後來,牛郎織女的傳說 在民間又被不斷地豐富情節、注人民情,於是,這一傳說更為故事化了。在民間傳說中,織女為天帝之孫、王母娘娘之外孫,織布之暇,常浴於銀河。牛郎則為人間 一孤兒,備受兄嫂虐待,分家時僅分予一老牛。時天地相去不遠,銀河與凡間通連。牛郎遵老牛之囑,去銀河竊得織女天衣,織女不能去,遂結為夫妻。經數年,得 一兒一女,男耕女織,幸福和美。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怒遣天神捉逮,王母恐天神疏虞,亦親往。織女被捉,號哭與夫及子女痛別。時老牛垂死,囑牛郎剖其皮,衣 之登天。牛郎如其言,擔子女追去,且及,王母拔簪劃空,頓成滾滾天河。牛郎織女隔河相望,只有悲泣。後終感動天帝,許其每年七夕鵲橋相會。七夕這一民間節 日就源起於這個神話傳說,七夕的節日風俗也與這一神話傳說有著淵源關系。

『肆』 七夕節的來歷和習俗

1. 七夕節,亦稱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源起於中國,是華人地區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共有的傳統節日。它在農歷七月七日夜或六日夜,婦女們會向織女星祈求智巧,因而得名「乞巧」。
2. 七夕節的起源與對自然界的春天生機勃勃的崇拜以及婦女穿針乞巧的習俗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它被牛郎織女的傳說所賦予,進而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3.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今它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4. 現時的七夕習俗主要是情侶間的浪漫活動,如外出用餐、互贈禮物、送花、去酒吧小聚,以及酒店的私密時光。第二天各自回家,簡單而溫馨。

『伍』 情人節是怎樣而來的呢

七夕節,源自於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面對夜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帶者對美好愛情的渴望,憧憬著自己的未來。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借著傳說抒發人間的真情。 現如今自從西方的情人節傳入中國後, 又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這個傳統的浪漫節日呢?其實,七夕原本就是中國人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織女傳說的生成過程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七夕相會」的美麗含義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七夕習俗
節日夜晚,人們或抬頭觀看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偷聽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在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乞巧古俗
七月初七香橋會 山東乞巧習俗 拜織女 拜魁星 台灣拜「床母」
七夕乞巧花樣多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
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賀牛生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漂針試巧: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種巧菜作巧花: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走線 剪窗花: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姐會: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關於乞巧的場所
宮廷中多搭綵樓,漢有開襟樓,齊有穿針樓,唐更以錦結成百尺樓殿。民間「貴家多結綵樓於庭」《東京夢華錄》,普通人家因財力所限便搭大棚而代綵樓,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京師人七夕以竹或麻秸編而為棚,剪五色彩為層樓,又為仙樓,刻牛女像及仙人等於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紙為仙橋。於其中為牛女,仙人列兩傍焉。」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嘉右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馬行者,開封尹得其人竄之遠方。目後再就潘樓,其次麗景、保康諸門,及睦親門外亦乞巧市,然終不及潘樓之繁盛也。夫乞巧多以采帛為之,其夜婦女以七孔針於月下穿之。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其餘乞巧;南人多仿之。」在這里,我們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即便貴人,也只能步行。這情形,何其壯觀。觀其風情,似乎絕不亞於古代最大的節日春節。這說明乞巧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的別稱
·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凄美的愛情傳說
·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
·阿黑心中的阿詩瑪女神
·形影相隨雙比肩墓
·董永的故事——夫妻織布
·李仲文女的人鬼之戀
·孔雀公主死前最後一舞
·千載屹立的望夫石
·死後化作連理枝的夫婦
·山中遇仙女 回鄉已隔世
·化作彩蝶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謝端巧拾田螺姑娘
·靈魂不散的公主紫玉
·孟姜女悲慟哭倒長城
·死而復活 精誠所至
有關七夕的詩詞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七夕
(唐)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陸』 七夕為啥叫七夕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熱點內容
梅花你好 發布:2024-11-24 14:16:35 瀏覽:589
荷花花卉圖 發布:2024-11-24 14:12:52 瀏覽:978
紅色康乃馨電視劇全集在線看 發布:2024-11-24 14:03:24 瀏覽:6
插花和佛教 發布:2024-11-24 13:49:21 瀏覽:448
梔子花七葉 發布:2024-11-24 13:46:18 瀏覽:340
富源山茶花 發布:2024-11-24 13:38:20 瀏覽:287
百合粉做法 發布:2024-11-24 13:36:49 瀏覽:97
立體梅花壺 發布:2024-11-24 13:35:59 瀏覽:243
櫻花的歷史與來歷 發布:2024-11-24 13:32:08 瀏覽:417
一朵花教案 發布:2024-11-24 13:30:32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