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申遺

七夕申遺

發布時間: 2024-10-05 18:47:17

Ⅰ 韓國人過七夕節么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又名乞巧節或七巧節。

中國、韓國和日本人都會慶祝七夕,但日本人由於明治維新時改用西元,所以七夕也改在陽歷7月7日慶祝。

Ⅱ 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中國情人節,是指中國本土關於愛情的節日。對於中國情人節,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二是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三是七夕節(七姐誕,農歷七月初七)。元宵節、上巳節、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的專屬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與愛情關系不大,於近代才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節日內涵 元宵 元宵節,又稱燈節、上元節、元夜等。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上巳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節在一些地方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游之意越發濃郁。西晉《夏仲御別傳》形容上巳時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上巳節的節期定在了陰歷三月三日。 在古代,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雲:『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 七夕 七夕節起始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其實,七夕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後來衍化成神話中的女神,民間又稱「七姐」、「七娘媽」等。七夕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也是情侶、婦女、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織女的誕辰。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七夕節乞巧是向七姐(織女星)祈求心靈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滿。舊時代靚女們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中國傳統的情人節2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除了七夕節,還有元宵節(也稱上元節,即正月十五)、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被稱為中國的三大傳統情人節。 1、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姐誕、乞巧節等,是女子的專有節日。「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遠古時代,人們通過星象觀測給予織女星無限想像。七姐便是以織女星為原型,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古代女子便在農歷七月七日夜向七姐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故稱為「乞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 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人們把牛郎織女的艱難愛情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作為嚮往、歌頌的榜樣,並在七夕祈禱愛情美滿、家庭幸福,所以七夕節充滿了浪漫的氣息。表達了人們對愛情的「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以及夫妻雙方恪守對愛的承諾。 如今,七夕節被現代人賦予了更多內涵。商家推出的各種活動吸引了年輕人,消費成為節日主調。七夕作為傳統文化,在濃郁的商業氛圍之中,以及繁多洋節沖擊之下,頑強生存並適應時代。七夕變成了人們觀念中的「中國情人節」,玫瑰和巧克力漸漸成為七夕節的新符號。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 元宵燈節期間,未婚男女可以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同時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在唐代古詩中,就有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歐陽修的這首《生查子·元夕》,幾乎成了千古絕唱。特別是那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柔情密意溢於言表。 3、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詩經 鄭風 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這首經典的愛情詩說的就是上巳節時青年男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三月三比起西方的情人節還要早上一千多年。 唐代時,上巳節已成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之一,這天人們除了祓禊外,還有春遊踏青、臨水宴飲。杜甫詩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將上巳節的男女自由戀愛的綺麗風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宋朝以後,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銷,最終聲匿跡微。如今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已盪然無存。如今,上巳節在不少地區尚有餘韻可尋,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成為壯族的情人節。 中國傳統的情人節3 中國的三大傳統情人節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有一些人把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或七夕稱作「中國的情人節」,在漢代,七夕的慶祝已經很普遍了,但傳統上慶祝七夕的內容與情侶約會之類的活動無關,只是乞巧、許願的節日。後來由於牛郎織女在七夕鵲橋相會的傳說賦予了七夕節以情人節的含義。近年中國年輕人又以慶祝西洋情人節的方式慶祝七夕,內容上與傳統習俗並無關系。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在習俗上比較近似情人節,在唐代古詩中,就有描寫元宵節的詩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說為歐陽修所作)的生查子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在一些少數民族依然流行的節日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更符合情人節的內容。上巳節本來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結交異性的節日,漢之前更有野合的習俗,後來禮教興起,野合的習俗消失,但當時男女交往還是比後世自由,年輕男女依然會在當天到郊外踏青遊玩。到南宋時理學興起,禮教變得森嚴,上巳節就在漢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Ⅲ 中國有哪些應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卻還沒被列入的

中國有很多應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但目前尚未被列入。這些項目包括:
* 中醫: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理論體系。它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方法與西方醫學有所不同,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實用性。
* 武術:中國武術包括少林功夫、太極拳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運動理念。這些武術不僅對身體健康有益,還能提高人的精神素質。
* 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包括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節日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 戲劇:中國的戲劇包括京劇、豫劇、評劇、越劇、黃梅戲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
* 民間傳說:中國的民間傳說包括盤古開天、精衛填海、牛郎織女、天仙配、梁祝等,這些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
* 對聯和剪紙:對聯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剪紙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它們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 刺綉:中國的刺綉包括蘇綉、蜀綉、湘綉、粵綉、汴綉等,這些刺綉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 放風箏:放風箏是中國傳統的娛樂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意義。
總之,中國有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項目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Ⅳ 中國傳統節日 申遺成功的有哪些

截止2019年,中國傳統節日中只有端午節申遺成功。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劃龍船、食粽子是普遍習俗。端午節通過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

(4)七夕申遺擴展閱讀:

聯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管「非物質」,後者管「物質」。

《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生效之前,作為試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共90項,其中中國4項,即崑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長調民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在中央政府門戶網上發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確定並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包括:白蛇傳傳說、阿詩瑪、蘇州評彈、鳳陽花鼓、楊柳青木版年畫等共518項。

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又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0項)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7項),其中包括: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高郵民歌、陝北民歌、梁山竹簾等共510項。

Ⅳ 韓國又要申請七夕情人節!!!七夕不是牛郎會織女嗎這也能跟他們有關系!!!求真相求申遺!!!

想想這幾年韓國總是申遺就知道了,什麼都是他們的,不過中國的文化遺產咱們自己沒有重視,那也只能杯別人盜版了去

Ⅵ 我國對傳統文化進行了大寶申遺有著哪些深遠意義

一、注意事項
1.申論考試是對應考者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的測試。
2.仔細閱讀給定資料,按照後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給定資料

1.2010年,世界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東方之冠」在世博會上向全世界展示的中國文化的精髓,不僅讓國內同胞們為之驚嘆,更吸引了不少外籍友人的眼球。隨之,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逐漸開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熱再掀高潮。
上海,作為海納百川的國際大都市,作為中國的經濟貿易中心,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不斷發展變化的潮流趨勢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友人來到中國。鑒於此,上海建立一個平台,讓廣大中國文化愛好者們更好地融入到中國文化氣氛中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據筆者獲悉,近日上海某培訓機構就開展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一系列特色文化體驗活動,如茶文化、飲食文化、傳統節慶體驗等,為廣大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籍人士提供了了解中國文化、深入中國文化的平台。
2.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強烈歷史責任感。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部署,堅持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主體,以外來健康有益文化為補充,大力弘揚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優秀文化,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時代性,努力把全國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和凝聚在中華文化的旗幟下。
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自身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續和發展,都是在既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如果離開傳統,割斷血脈,就會迷失自我、喪失根本。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了優良的文化傳統,不僅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而且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必須依託歷史、立足現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以禮敬、自豪的態度善待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挖掘整理和科學揚棄,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鮮明個性和獨立品格。
第一,認真挖掘和提煉祖國傳統文化中的有益思想價值。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記憶和中華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這無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也是今天弘揚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和資源優勢。我們要深刻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要求進行科學梳理,挖掘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汲取合理思想內核,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當前,特別要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傳統,天地之間、莫貴於民的民本理念,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勢而變的創新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氣節,扶正揚善、恪守信義的社會美德等,進行深入研究和闡發,並結合新的實踐不斷發揚光大。我們強調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是為了在歷史的高起點上創造出符合當代精神和時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過去、守舊復古,更不是像有些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來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
第二,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傳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既有物質形態的有形文化遺產,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說、傳統藝術、民俗活動、節慶禮儀、民間工藝等。這些文化遺產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是民族悠久歷史的稀世物證,是文化延續和傳承的重要載體。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和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要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進一步加強規劃,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切實保護好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繼續實施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採取有力的措施搶救瀕危文物古跡,重視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歷史遺跡的保護,完善重大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制度,切實做好基本建設中搶救性文物保護和考古挖掘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定專門資助辦法,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編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圖譜,加強民間文學、民俗文化、民間音樂舞蹈、少數民族史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認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繼續實施中華古籍特藏保護計劃,重點抓好中華古籍全書數字化、中華大典編纂出版等重大項目。
第三,運用多種方式宣傳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面向大眾的宣傳普及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性工作。要通過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包括編寫通俗讀物、拍攝電視專題片、在媒體上開設專欄專題等多種形式,使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喜愛傳統文化,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要切實做好中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設置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在全國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繼續完善中華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動,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禮儀,充分發揮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承功能,開展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使優秀文化傳統更好地滲透和融入人們的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之中。推動民族文化的豐厚資源與現代數字、網路技術相結合,在移動信息服務、數字遠程教育和數字娛樂產品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使高新技術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3.圓明園獸首在法國拍賣的事件從2008年10月一直持續到2009年3月,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關注乃至討論。如何保護我們這些珍貴的文物成了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許多從事文物工作的老專家、老學者不約而同地指出:要嚴厲打擊文物犯罪,阻止文物走私行為,堵住「出口」,才是目前保護文物最該做的工作之一。
目前我國盜竊、盜掘、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動十分猖獗,據公安部門統計,全國每年破獲文物犯罪案件約2000餘起,且發案率呈上升趨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今天文物走私的犯罪分子,已經出現了集團化、智能化、暴力化的趨勢。一些文物犯罪活動跨區域、跨國境,手段專業化、暴力化、集團化,危害極大,文化遺產的損失無法估量。」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從源頭上切斷文物外流才是根本。首先應該抓緊調查評估各種不可移動文物,把它們公布為相應級別的保護文物,納入法規進行保護。其次應該加大文物保護搶險的力度,讓民眾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中來。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明,國家文物局近些年建立了一個「大遺址」的概念,像西安、洛陽等地的大型古代城市遺址就屬此列。「大遺址」下面有大量文化遺存,也經常出現文物被盜掘、被走私的情況。文物局會同有關部門將「大遺址」范圍內不合理佔用的民居和工廠搬離,把它建成遺址公園。如此一來,民眾對「大遺址」的保護意識大大加強,他們還會積極參與到對盜掘行為的共同監督中來。
4.沉睡16年的「連史紙」在2009年5月初正式恢復生產,這讓鉛山縣天柱山鄉漿源村每一個村民興奮不已。這一古老的造紙技藝,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連史紙正式恢復生產,向世人宣告:古法造紙煥新姿,可喜可賀!但筆者認為,比「連史紙」更重要的是保護傳統文化;對於連史紙傳統生產工藝的保護與繼承問題,說「刻不容緩」一點也不為過。如果我們沒有對我國的優秀文化做好傳承和保護工作,那麼我們將無顏面對我們的祖先,無顏面對我們的子孫。
由此而引出的關於「連史紙」所面臨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去完整或部分地將古老技藝與文化內涵的雙重繼承問題,如仍按照以往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在當今社會很顯然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保護連史紙,就要加強對民間老藝人的「保護」,因為他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傳統的手工藝都是口傳心授而流至後代,除非刻製成光碟能留下來,否則人亡藝絕,保護老藝人就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是能主動將工藝大師和他們的技藝真正引入學校,形成一種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傳統繼承與實踐創新、文明傳統與文化主流的三重互補之效果,以達到傳統優秀工藝文明的真正復興。
5.每次過年前,江西九江市彭澤縣響水村的瓊花就把她的戲服拿出來曬曬。20年前,她逢年就要穿著這套戲服演一次穆桂英掛帥。「這么多年沒演戲,戲班子的人都找不齊了。」她說,搭台唱戲、耍猴、游大龍這些傳統活動現在都沒有了,村裡大多數年輕人除了吃飯就是看電視、打牌。
這位民間藝人的處境是我國傳統文化生存現狀的一個縮影。全國政協常委王耀華說,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文化資源日漸流失,保護和搶救工作不容樂觀。
中國藝術研究院對全國戲曲狀況進行了一次為期3年多的調查,結果表明,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有戲曲劇種367個,而目前尚在演出的僅267個,其中不少劇種只剩了一個演出團。傳統戲曲劇種正在以每年至少消失一個的速度銳減。
曲藝界的狀況與此類似。這個有著1500年歷史、約500個品種的龐大藝術門類,現在生態鏈極其脆弱,許多古老曲種傳人匱乏,創演貧弱,市場蕭條,瀕臨消亡。
一位文藝界委員概括:「郭德綱受到追捧,卻難掩相聲藝術低迷滑坡,缺乏思想的蒼白表演充斥舞台;評書市場不小,但年輕演員嚴重斷檔,少數幾個老藝人勉強維持;二人轉表面活躍,卻魚龍混雜,低俗之風盛行。能夠代表時代藝術思想水平的優秀新節目很少,堪稱中流砥柱的藝術大師非常罕見。」
同時沒落的還有曾經五光十色、趣味橫生的傳統手工藝品。在福建,源於唐宋時期的「泉州彩扎」曾是祖輩當地人抹不去的絢麗回憶,而如今,那些當年擺滿大街小巷的表情生動的彩扎小人兒都去了哪裡?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指出,流失的不僅是技藝,更是以技藝為載體的民族歷史記憶,如果民族記憶日趨淡薄,中國人就會丟失自己的根。
6.易中天、閻崇年、於丹……2006年至今,教授人氣賽明星成為異常熱鬧的文化景象。雖然有人贊之為「傳統文化救星」,有人譏之為「文化奶媽」,但大眾突然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有了新發現卻是事實。
傳統歷史文化也好,傳統藝術形式也好,古老的東西不一定被現代社會所拋棄。全國政協委員張傑庭說,任何傳統藝術形式都會隨時代變遷而變化,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獨特的哲學觀和審美觀,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對現代世界有著積極意義。
一個觀眾在自己的「溫馨小屋」博客里寫道,喜歡百家講壇,喜歡於丹,是因為「這類節目恰到好處地彌補了我心靈的某些缺陷」。
在福建泉州市工人文化宮南音社,市民劉丕傑告訴記者:「南音是中國音樂史的活化石,聽著它,心裡特別寧靜,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張傑庭說:「近百年來,我們都在學習西方先進科技和理念,但西方工業文明逐漸產生了種種社會頑症:物質豐裕和精神貧困並存,焦慮、恐懼、空虛情緒彌漫,環境破壞,能源危機……這些弊病也出現在了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這時候,一些有識之士反而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有可能成為拯救現代文明的良方。」
7.「對待自然,中國傳統文化主張『天人合一』,而不是征服萬物;對於人際關系,中國主張『以和為貴』,而不是沖突暴力;對於自我,中國主張『修身養性』,而不是放縱自大。」馮驥才說,「這些思想都對解決當前全球性矛盾有著深刻啟發。」
事實上,世界正在逐漸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可貴之處。中國傳統演出在各國受到歡迎、國外的中國文化研究者越來越多,便是明證。
馮驥才說,如果我們摒棄偏見,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內向的深入挖掘,就會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它對提高中國全球影響力的作用,將不亞於經濟和科技。
8.近日,南京大學陳競教授呼籲盡快啟動春節申遺工程以遏制「年文化」的消失。筆者認為,這條建議實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提得很是時候!
傳統節日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無論是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還是春節,在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很值得我們在當下建設和諧社會中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有效的保護,並加以弘揚。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春節,因為其承載著我們中華民族極為豐富的非文化遺產基因,因而從古到今,一直是傳承與展示中華民族優秀飲食文化、優秀服飾文化、地域獨特文學藝術和傳統道德倫理的重要載體與重要平台。在世界看來,春節就是中國的標志性節日,因而也是整個世界認知我們民族特色文化的一個便利的窗口。

Ⅶ 所有中國節日及日期

熱點內容
春垂絲海棠 發布:2024-10-05 20:54:21 瀏覽:507
七夕想好送什麼禮物了嗎 發布:2024-10-05 20:49:16 瀏覽:104
洛陽荷花杯 發布:2024-10-05 20:46:45 瀏覽:577
玫瑰批發網 發布:2024-10-05 20:46:43 瀏覽:856
四首七夕古詩 發布:2024-10-05 20:44:23 瀏覽:962
蘋果盆景風水 發布:2024-10-05 20:35:45 瀏覽:153
七夕前文案 發布:2024-10-05 20:20:46 瀏覽:230
丁香油麻醉魚 發布:2024-10-05 20:20:35 瀏覽:629
茶會花藝 發布:2024-10-05 20:20:34 瀏覽:492
綠巨人綠植功能 發布:2024-10-05 19:46:24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