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苦情節

七夕苦情節

發布時間: 2024-10-06 12:36:13

七夕的故事叫什麼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❷ 七夕當晚的具體現象

因為今年是閏七月,所以有兩個七夕,一個是7月31日,另一個是8月30日。
「七夕節」,源於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對。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都明確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兩側分別塑有牽牛、織女像。他們已從天上來到人間被遠遠地隔離在湖的兩邊。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古詩十九首》首先透露了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牽牛星》吟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並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清楚的。

進一步說明問題的,是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見《歲華紀麗》)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了。發展到這一步顯然是要經過相當長期並且是十分積極活躍的演進過程的。

稍後的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容。如唐代李善為《文選》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時引了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可見牽牛、織女已經成為詩人們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

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

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

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

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

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

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迴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 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

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

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麼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是因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發而來的。
七夕乞巧花樣多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投針驗巧: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樹液洗頭發花草染指甲: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南瓜棚下聽悄悄話: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接露水:浙江農村,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

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賀牛生日: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漂針試巧:七月七日,為「女節」。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針,照水中之影,以試巧,復陳瓜果,爭相「乞巧」。

月下盟結,穿針引線:膠東地區,有祭拜七姐神的習俗,年輕女子常喜歡在七夕節著新裝,聚一堂,月下盟結七姐妹。有的還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還競賽穿針引線,爭得巧手之名。

種巧菜作巧花: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結扎巧姑 種豆苗青蔥 占卜巧拙 穿針走線 剪窗花: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七姐會: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凈水視影定驗巧拙: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七夕儲水 紅頭繩七個結: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吃巧食: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關於乞巧的場所

宮廷中多搭綵樓,漢有開襟樓,齊有穿針樓,唐更以錦結成百尺樓殿。民間「貴家多結綵樓於庭」《東京夢華錄》,普通人家因財力所限便搭大棚而代綵樓,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說;『京師人七夕以竹或麻秸編而為棚,剪五色彩為層樓,又為仙樓,刻牛女像及仙人等於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紙為仙橋。於其中為牛女,仙人列兩傍焉。」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嘉右中,有以私忿易乞巧市乘馬行者,開封尹得其人竄之遠方。目後再就潘樓,其次麗景、保康諸門,及睦親門外亦乞巧市,然終不及潘樓之繁盛也。夫乞巧多以采帛為之,其夜婦女以七孔針於月下穿之。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其餘乞巧;南人多仿之。」在這里,我們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即便貴人,也只能步行。這情形,何其壯觀。觀其風情,似乎絕不亞於古代最大的節日春節。這說明乞巧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的別稱

·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澹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並在此宵中。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
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宵。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七夕
(唐)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孌不終夕,
一別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dabb。001.8g8n.com。DABB六墨

❸ 求七夕的故事,要詳細

七夕節-簡介
七夕節在中國,農歷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象一座天橋橫貫南北,在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別稱
牛郎織女的傳說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並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大約正因如此吧,後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
穿針節:因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紫色情人節:根據紫陽花的盛開時間來說的,紫陽花又稱綉球花,盛開在梅雨季節(夏天開放),因花從盛開到凋零會變很多顏色:有紅藍綠青等好幾中顏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濃到淡的紫色也象徵多變所以用紫色象徵紫陽花,不是因為它善變,是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們快樂,才如此殷勤的變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處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節了

七夕節-起源與由來
自然崇拜
七夕「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節-傳說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織女星座,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船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傳說故事
牛郎織女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後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節-發源研究
農歷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由此衍生為中國傳統的七夕節,名列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初步考證,這一美麗動人、千古流傳的愛情傳說起源於古老的南陽。
牛郎織女傳說與楚文化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
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
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
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 《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
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中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
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
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南陽黃牛的悠久歷史
牛郎織女傳說的地方化,不僅僅與傳說中的人物、地點和地方有關,而且所反映出的農耕地區的特點非常明顯。耕牛是農耕地區不可缺少的役力,是從事農耕的主要「生產力」。同時,牛也是牛郎織女傳說中的主要角色。
南陽黃牛是中國五大良種牛之一,享譽海內外,南陽牛的歷史悠久,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牛」的故事:「伏牛山」、「嫦娥與黑牛」、「百里奚養牛」……,牛郎織女便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當今的南陽是一個農業大區,漢代的農業領域亦十分輝煌。張衡贊美家鄉的《南都賦》有「百穀藩廡,翼翼與與」。
早在春秋時代,南陽黃牛已進入舍飼、圈飼階段。生長於南陽的秦國名相百里奚就善於養牛,在落魄生涯中,於南陽城西麒麟崗牧牛為生,他曾聞周王子頹喜歡牛,即以養牛做為晉見階梯,被傳為佳話。在漢代,鬥牛成為南陽當時盛行的一種活動,由此在舉世聞名的南陽漢畫像石中出現了大量的牛的形象。
如此淵源的「牛」文化,從而產生了南陽城西牛家莊的「牛郎」就不足為奇了。

七夕節-習俗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傳統文化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牛郎織女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鵲橋會「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織女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❹ 七夕節的傳說故事

導語:七夕源於牛郎和織女的唯美愛情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關於七夕的傳說【1】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關於七夕的傳說【2】

牛郎織女

是來自遙遠的兩個星座

一條閃亮的銀河

在他們中間穿梭

人們不忍心看到被永久地分割

便編織出七夕相會的美麗傳說

有些人認為傳說太過悲慘

都是可恨的王母

用金簪劃出那條無情的銀河

從此讓他們

飽受分離的痛苦

飽受孤單的折磨

可大家不要忘記

天上一日是下界一年啊

王母當然不會對女兒那麼狠心

實際上他們每天都在把鵲橋過

王母的本意

不是讓他們時時刻刻都去親熱

需要他們去勞動去奔波

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傳說總是要寄予什麼

愛情忠貞才是傳統美德

傳說總是要希望什麼

應當把堅貞不渝的愛情去謳歌

傳說的故事美在什麼

美就美在那條閃亮的銀河

是我們生命之河


❺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七夕節是情人節,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與七夕也是息息相關的,他們的故事也是十分的感人,令人沉浸在其中,下面為大家分享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1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雲彩,也稱雲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

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後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

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

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後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後,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2

從前有個孩子,叫牛郎。爹娘都死了,兄嫂對他很不好。讓他吃剩飯,穿破衣,在牛棚里睡覺。他和老牛相依為命,對老牛照看地很周到、細心。

牛郎成年後,兄嫂狠心地把他趕出家門,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勤勞能乾的牛郎打柴、換糧、蓋房、種莊稼,在山前安了家。

一天,老牛告訴牛郎織女的信息,牛郎按老牛說的做:翻過山,走過樹林,來到湖邊,看到仙女們在洗澡,撿起粉紅的紗衣,果然遇見了織女。牛郎把自己的情形全部告訴了織女,織女有同情又佩服,也把自己的情形告訴他:原來她是天上織彩錦的織女,遭受王母娘娘的壓迫,被關在機房裡沒有自由,日夜勞累,這才溜了出來的。兩個勤勞善良,熱愛生活的人,決定結婚。

他們倆結婚後,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生活簡單而和美。美中不足的是老牛死了。它死前交代牛郎留著它的皮,遇見緊急事,就披上。

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結為夫妻,特別恨織女,她親自到牛郎家裡。見到織女,王母娘娘一把抓住織女往外走,還把孩子狠狠地推倒在地。織女一時沒辦法,告訴孩子快去找牛郎。牛郎帶著兩個孩子披著牛皮去追織女,王母娘娘眼看牛郎要追上了,她拔下玉簪在背後一劃,瞬間出現了一條牛郎飛不過去的天河。

織女受了嚴厲的懲罰,但她還是想見牛郎,王母娘娘拗不過她,便允許她每年七月初七與牛郎見一次面。牛郎織女的故事縮寫古時候,有個孩子,父母雙亡,哥哥嫂子對他很不好,他每天吃剩飯,穿破衣,累了就在牛棚里睡,受盡了苦頭,也正因如此,他和那頭牛也更加親密了,他認為牛對自己的感情才是真摯的。他很會照顧那頭牛,即使自己吃不飽,穿不夠也不會委屈了那頭牛,給牛吃嫩草,給牛喝清澈的泉水,把牛打扮的乾乾凈凈,他對那頭牛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他沒名字,鄉親們每次見他,都遛著一頭老牛,因此大家都管他叫」牛郎「。牛郎很喜歡這頭牛,他總是幻想著,如果這頭牛會說話該有多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牛郎長大了,哥嫂想霸佔父親的財產,他們把牛郎看成障礙,想把他趕走,自己獨占財產,牛郎也覺得沒什麼,只要那頭牛跟著自己,他什麼也不要。於是他牽著老牛,頭也不回的離開了,離開村子,走到山中,從那以後他白天上山打柴,裝滿一車之後,就讓老牛拉著到集市上換糧食,沒過多久,他在山前蓋了一間草房,又在草房旁邊種上了莊稼,自己就在這里安家了。

天晚上,老牛突然說話了,可是牛郎一點兒也不驚喜,像是習慣了似的,老牛告訴牛郎,明天黃昏時翻過右邊的那座山,樹林前是一個湖,那時會有仙女在湖邊洗澡,他們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撿起那件粉紅色的紗衣,跑到樹林里等著,跟你要衣裳的那個仙女就是你的妻子,這個好機會你可別錯過了!牛郎高興的點了點頭。

第二天黃昏牛郎按照老牛的話照做,沒曾想,真的.有仙女來找牛郎要衣裳,牛郎說明了自己的情形,姑娘認為牛郎很可憐,又把自己的故事講給牛郎聽。原來,姑娘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得一手好彩錦,就是天上的雲霞,人們都叫他織女,織女沒日沒夜整天工作,一會兒也不能休息,他想下到凡間開開眼,便與幾個仙女一起將王母娘娘灌醉,想著在湖裡洗洗澡,再多玩一會兒。

牛郎聽完織女的話,表示非常同情他,提議,不如咱倆結婚一塊過日子。織女也認為這個提議不錯,便欣然答應了,織女一見到老牛也甚是喜愛,用腮幫靠近老牛的耳朵,老牛也很喜愛織女……

七夕牛郎織女的故事3

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故事簡介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它是一種文學上面的創作也是一個小說故事。明代的時候,這個故事逐漸的變成了人們所熟知的神話。織女是天帝的女兒,因為對於人間有無數的嚮往,隨著姐姐們一同下凡遊玩,卻在這個時候遇上了牛郎,牛郎七歲,父母雙亡,慘遭大嫂的虐待。

因為太白金星對他的身世感到哀傷,所以命金牛星下凡託付牛生陪伴左右。在金牛的引導下,牛郎認識了織女,並看織女在洗浴時偷取了織女的衣裳,在後來鄭重地向織女道歉,歸還衣服之時,兩人互生情愫,拜堂成親。王母知道之後對此不滿,於是將子女捉拿回去。此後只允許每年七夕兩人可見一面。牛郎織女星相隔甚遠,也是喜鵲搭成鵲橋,讓他們可以在銀河的東岸相會。

七夕鵲橋的故事

相傳這天牛郎和織女在銀河的東岸相會,役使喜鵲做橋梁從它們頭頂走過去,所以喜鵲頭上的毛都被踩禿了。《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

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衽。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河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

七夕的詩句

詩經·小雅·大東。有饛簋飧,有捄棘匕。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睠言顧之,潸焉出涕。小東大東,杼柚其空。糾糾葛屨,可以履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來,使我心疚。有冽氿泉,無浸獲薪。契契寤嘆,哀我憚人。薪是獲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試。或以其酒,不以其漿。鞙鞙佩璲,不以其長。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古詩十九首(之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❻ 中國的七夕有什麼傳說

七夕傳說解讀

牛郎織女傳說的生成——
郭翠瀟:請問賀老師,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中國的四大傳說之一,為人們熟知。現在流行在民眾口頭上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最初一定不是這個樣子的吧?您能介紹一下這一傳說的發展演變過程嘛?

賀學君:好的,那就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脈絡,具體地探討一下《牛郎織女》的生成過程吧。

關於牽牛織女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岐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睕彼牽牛,不以報箱。
《大東》篇原是一首表現西周時代東方諸侯國臣民怨刺周王室的詩。這一節大意是說: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牽牛星,盡管有其名,卻不會織布,不能拉車;當今的統治者也是如此,雖身居高位,卻無恤民之行,不過徒有其名而已。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這時人們對二星的認識,雖然很可能與當時農耕信仰中的穀物神(牽牛)和帝女之桑女神(織女)有關,但還僅只是有關日月星辰簡單的神話形象;同對愛情的認識和想像尚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之中,自然它還不能成為傳說的前身或胚胎。然而它又不是同傳說絕無關系。因為無論如何,此時的牽牛、織女,已不再是純粹自然現象的星座而並無其他涵義的稱謂。此時,它們已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
到西漢時期,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而且有塑像,面面相對。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都明確指出在昆明湖畔的左右兩側分別塑有牽牛、織女像。他們已從天上來到人間被遠遠地隔離在湖的兩邊。台灣學者王孝廉也認為,《西都賦》中牽牛已有人格化的跡象(他認為牽牛的人格化是這個傳說形成的「重要關鍵」,也是在中國傳統思想追求「合理化」情形下的「必然要求」)並據此推斷其形成當在西漢武帝至東漢明帝之間。這一觀點正與筆者所見略同。當然。此時牽牛織女他們之間是不是恩愛夫妻,或是眷戀的情人,因無充分的材料,尚不好說。但如果認為,在表現二人的關繫上,比《大東》篇中又進了一步,並且已經打開了人們把他們想像為夫妻、戀人的大門,可能是並不大謬的。這時,如果愛情的靈感有緣踏入這座「大門」,那麼一定可以孕育幻化出優美的詩篇、動人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因素同牽牛、織女傳說的結合日見明顯。《古詩十九首》首先透露了這一信息。其中的《迢迢牽牛星》吟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灌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問,脈脈不得語。
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弄機織布,思念流淚;並且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詩中雖然沒有直言牽牛、織女是夫妻,但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節則是十分清楚的。
進一步說明問題的,是東漢人應邵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見《歲華紀麗》)
這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了。發展到這一步顯然是要經過相當長期並且是十分積極活躍的演進過程的。
這一點,還可以從漢代的一些畫像中見出。據吳曾德著《漢代畫像石》一書載:山東省歷城縣孝里鋪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有一幅石刻天象圖。圖中有牽牛星、織女星遙遙相對,在織女星下有一女子正坐在織機上操作,旁邊還有一隻飛鳥,很可能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以鵲為橋,七夕相會的反映。此外,在河南省南陽漢畫館中也有一幅表現牛郎織女的畫像。這幅畫像右上角有一牽牛星,星下畫一牛,牛前有一人作揚鞭牽牛狀;左下角有一織女星,裡面跪坐著一位頭挽高髻的女子。這顯然也是對牛郎織女傳說的一種藝術反映。
稍後的三國時期,更有不少詩文反映了這一內容。如唐代李善為《文選》魏文帝《燕歌行》作注時引了曹植《九詠注》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一旁,七月七日得一會同矣。」可見牽牛、織女已經成為詩人們表現愛戀和思念之苦的一種突出和常用的意象。
到這里,可以得出兩點結論。
第一,決定《牛郎織女》傳說生命特質的基本情節或者說傳說的原型已經形成。這就是:①牛郎、織女愛情關系的確定;②天河相隔;③七夕相會。三者之中,①是關鍵,而促成這一關鍵情節產生的,是愛情主題(即群體主體的一種感情積蓄)的注入。有了愛情的注入,本來不相乾的兩顆星座,兩位傳說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為體現人間感情的夫妻,並由此生成一個獨立的藝術生命系統。這個生命一經生成,便以其自身潛在的結構功能,規定和影響著未來的發展。受其制約,原來作為天體中一種自然現象的銀河,一進入這一系統,便蛻去原質,形成新質,成為阻礙牽牛、織女團圓幸福的象徵物。由愛情受阻,進而出現七夕相會,也便是自然合理的了。從《牛郎織女》傳說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前述三個基本情節,構成了它的生命系統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後來充分發展了的《牛郎織女》傳說比做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的話,那麼這三個情節就是它的樹身和主要文干。以後的發展,比如它同「兩兄弟型」故事,同「毛衣女型」故事,以及同「難婿型」故事相結合,進而增生出許多豐富多姿的情節網路,就都是由此而生發開去的。
第二,《牛郎織女》作為傳說生成的大體時間,當在東漢之初,也可能在西漢時期。因為,上述可資引證的資料,盡管出在東漢,甚至稍後的三國時期,但它們都是經過文人加工、改造過的一種書面記載,而這樣的記載,必須以傳說在民間比較廣泛的流傳為前提。我們知道,一種傳說要達到比較廣泛的流傳,即使在信息傳媒發達的今天,也非易事,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古代,就更不可能短時間內實現。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斷,它的實際形成要比記載的時期更早一些。

傳說背後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民俗觀念

郭翠瀟:從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發現,在傳說的完形過程中有許多新的要素被加了進來,如老牛、一雙兒女、織女下凡洗澡、王母娘娘設障礙、鵲橋相會等等,請問這些要素的增加有什麼社會的、時代的背景嗎?它們都反映了哪些民俗觀念?

賀學君:正像前面已經談到,牛郎織女傳說發展有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開始是兩顆星辰間的故事,到老牛、兒女情節的出現顯然是相對較後的事,在以後的傳說中這條通人性、懂人語老牛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平時是牛郎的好夥伴,關鍵時刻是他的有力助手,如嫂嫂要毒害牛郎,是老牛讓他不要吃嫂嫂做的餡餅;當織女下湖洗澡時,是老牛指點他偷得衣衫,從而得到美麗的妻子;當織女被抓回天宮時,又是老牛獻身,讓牛郎殺了自己,披著它的牛皮飛上天去追趕。有的傳說對老牛的作用,更是強調尤加,比如說牛郎的哥嫂常背著牛郎自己做扁食、蒸包子、炸油糕等好吃的食物,由於老牛的幫助,每次都能讓牛郎回家趕上;老牛設計讓牛郎與哥嫂分家,分家後牛郎在集市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費用都記在它的賬上;老牛還告訴牛郎在還織女衣服時要先吼三聲「老牛」,由於牛郎忘了此事,織女得到衣服就飛回了天宮;但是後來牛郎還是乘牛皮追至天宮,並按老牛的教導,順利闖過金獅、銀獅和鬼把持的「三門關」,最後按照老牛所示的方法,找到了妻子。在傳說中老牛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牛(普通的牛),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普通的人),它兼有牛性、人性和神性的特殊形象。故事中人和牛的親密關系,既傳遞出人類早期與動物間的關系,也明顯地反映了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和形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與土地有關的各種牲畜,它們中有的甚至是某社會集團或族群的圖騰,被賦予神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卡塔·於育克(Catal Huyuk)新石器時代(公元前6000年)岩畫中碩大的公牛形象,暗示出牛不僅是人們狩獵的對象,也是一種聖物。牛郎織女傳說中老牛被賦予超現實的本領和品格是有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的,我國勞動人民對牛的崇拜,一方面來自現實生活,農業經濟社會里,牛是人的忠實幫手,同人的命運有著直接的聯系;同時也可能與佛教的影響有關。在南亞信佛的國家,牛被視為聖潔的動物。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都有崇牛風俗,牛被稱為神牛,受到法律和社會的保護,有禁止屠牛的教規。據佛教的記載,牛的臉、頸、背分別住著濕婆、比濕奴和大梵天,牛屎是聖河,牛奶是聖海,牛眼是日月神,牛尾是蛇王神。牛的全身都是聖物聖地。在我國的甘肅天水東南90華里的麥積山石窟中就有專門祭牛的「牛兒堂」,塑有牛的塑像,當地農民稱它為「金蹄銀角牛娃」祈求豐收時就來禮拜撫摩「神牛」。此外,我認為,老牛身上的人性,如忠誠、正直的品質是同牛郎的品質融為一體的,可以說是牛郎品質的一種延伸和升華。它生動地體現著世代勞動人民對牛郎這類勤勞善良而又受欺侮者的深深的同情和真誠的援助,是正義美好力量的化身。至於「一雙兒女」,是農業社會中普通百姓理想家庭的模式。是中國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的傳統家庭道德倫理的典型反映,至今還有「一兒一女一枝花」,「有兒有女老不怕 」的諺語在民間流傳。
「仙女下凡洗澡」情節至少傳遞出兩個文化信息,1,人神共界2,湖即「水」在習俗中的重要作用。仙女因脫了衣服或羽毛下湖洗澡,成為人間的人;因為沒有了衣服和羽毛不能在回到天上,表層上看衣服和羽毛是她們轉化的重要媒介,但是深層隱含作用的卻應該是「水」。 「水」是人轉化為神或神變為人,甚至人變鬼的重要媒介。這從許多民族的習俗和儀式中可以發現。舉一個小例,但可以說是十分典型的。在我國南方,以前小孩受了驚嚇,有叫魂儀式,一隻盛些清水的碗上蒙一層薄紙,大人一邊喊著孩子的名字,一邊用手指蘸著大盆里的清水,往薄紙上甩,當薄紙上出現了一個個小水圈時,被認為孩子的魂已經回來了,這碗帶有「魂「的水讓孩子喝下,孩子的驚嚇病就好了。這里的大盆、小碗里的水以及紙上的小水圈都被認為是魂可寄住之處。此外,沐浴使人的社會角色發生變化,如尚比亞女孩的成年禮有一項儀式就是「沐浴」,通過「凈化儀式」她才轉化為可以談情說愛的「大人」了。
王母娘娘設障礙表層上是封建社會反對男女自由戀愛的反映,而深層次上則是成丁禮和服務婚的曲折反映。《牛郎織女》傳說在少數民族地區流傳的異文中,有不少作品具有這樣的情節:牛郎追趕織女到達天宮以後,織女的父母(天公、天母)不予接納和承認,他們出了許多難題來刁難牛郎,企圖以此破壞他同織女的婚姻。例如苗族《牛郎織女的故事》講:牛郎上天後,天公大為不滿,屢出難題,欲加害於他。先是帶他去趕場,趁他不注意,自己悄悄溜回,想讓他迷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不了家;接著讓他爬到樹上去剝杉樹皮,又乘機抽掉梯子,想把他摔死或餓死在樹上;接著又讓他去燒山欄,當他走到半坡,就從下面放起大火,想把他燒死;當牛郎在妻子幫助下一一戰勝了上述困難和風險,最後天公便親自用毒酒把他毒死。善良智慧的織女又請來動物,救活了丈夫。這時,天公只好同意他們結合。他們帶著孩子重新回到了人間。上述「難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完成生產勞動任務;二是經受生死磨難的考驗。這些內容,從表層看來,是岳父母對女婿(牛郎)生產技能、智慧才幹以及勇敢、意志的檢驗;但是再進一步分析,還可以看到人類早期「服務婚」和「成丁禮」的遺風。
郭翠瀟:您能為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是「服務婚」,什麼又是「成丁禮」嗎?

賀學君:服務婚在人類婚姻史上曾經是一種普遍盛行的婚俗,它是以男子赴女方家無償勞役為條件的一種婚姻形式。其具體表現是:男子到女家,和女家一起生活,無償地從事女家的一切生產勞動,待到一定年限(勞動所得相當於妻子的身價)後方可將妻子(子女)接回父親家或自己另立門戶。男方必須到女方「服務」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以勞動抵償妻子的身價;一是接受女家父母對自己是否有主持門戶、養活妻兒的能力的考驗。這種婚俗,是由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婚過渡時期的產物,它同遠古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相適應。在對偶婚時期,由男子嫁到女家,參加女家的勞動,所生的子女屬於女方。到了一夫一妻制時期,女子嫁到男家,並在男家勞動,所生子女屬於男方。這樣女方便由原來多一個勞動力變為少了一個勞動力,經濟上受到雙重的損失。為了彌補這個損失,有錢的人家就用財禮作為對女家的贖金;「家貧無有聘財」者,便只好「以身為質」,用辛勤的勞動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並作為對女家的經濟補償,不然就得不到妻子。於是服務婚就出現了。
成丁禮,是未開化部落通過一系列艱難嚴酷的考驗,接納一個適齡青年男子入社,所舉行的儀式。經歷過這一儀式的青年男子,表示他已由「童子」進入了「成年」,從此他對社會(部落)負有一定的責任,並且也獲得了一定的權利,包括結婚成家的權利(有的部落對女孩也舉行這項儀式)。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世界各民族中都曾普遍存在,並有著各自獨特的表現形式。其「儀式」的舉行十分神秘,婦女和部落外的人嚴禁涉問。主要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知識教育,一是肉體精神的磨難。據民族學者調查發現,成丁禮儀式中所進行的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廣泛,比如要掌握部落所信奉的諸神的名字,熟諳有關的神話以及祭祀的方法,熟悉本部落的各種禁忌、秘密,還要掌握農耕、狩獵、漁業等生產技術,包容了一個成年男子必須具備的一切社會生活知識。關於肉體、精神上的磨難更是千奇百怪,嚴酷殘忍,有的孩子竟在這種儀式中喪生。具體做法,有的是讓少男們脫離家庭和部落,放逐到森林或荒野中經歷艱苦生活的磨難;有的是進行割禮、文身、拔牙、燒炙瘢痕;有的是將他們關在神秘的房子里,不許說話,不許笑,不許睡覺,只能吃一點點食物;有的是讓他們隱居,全身塗白(表示童年的死亡),接受儀式後再洗去白色(表示在成年社會中的再生),或者讓他們血流滿身;有的則是要他們穿越火堆,或在狂風大雨中奔跑,或在冰水裡游泳,或讓蟲子叮咬;還有的是給以各種突如其來的恐嚇。

郭翠瀟:牛郎織女的傳說由兩神之間的相戀,後來演化成人神之戀,由神變成人的不是織女而是牛郎,故事不是人間的女子嫁給天上的神仙,而是天上的仙女嫁給了人間的放牛郎。有學者稱這種類型的故事為「仙女下嫁窮漢」型,這種現象的出現應該不是偶然的吧?請您談談原因好嗎?

賀學君:我粗翻了《故事類型索引》好像具體類型中沒有「仙女下嫁窮漢」型,有的是「天鵝處女型」、「七夕型」、「難題型」等等,但是像這樣內容的故事是相當多的,比如「七仙女」、「畫中人」、「龍女」甚至「田螺姑娘」等等。這類故事的出現、數量之豐富以及流布的長久和廣泛,我想主要不外乎三點:一是在現實中存在著數量不少無力討得妻子的窮漢;二是男女婚姻受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封建禮教的束縛,而不能自主,;三是無論男女都有著對於美好婚姻的強烈希求。最後一條是最為重要的。對於現實中不能獲得的東西,人們便在日常的「嘮嗑」、「擺龍門陣」講故事、說唱等民間藝術的精神世界中去尋找,獲得滿足。所以不難理解女性故事家、聽眾也喜愛這類作品。當然它們所反映的不是亂婚、群婚社會階段,而應該是對偶婚社會中的狀況。

神秘的日子——七·七

郭翠瀟:牛郎織女傳說最初沒有「七夕相會」這一情節,為什麼後來選擇了七月七日這一天呢?這種選擇有什麼必然性嗎?

賀學君:「七夕相會」是傳說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像,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像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著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首先人們對「七」有一種神秘感情,這是與數字崇拜有關。它不僅中國有,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有;不僅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常見,宗教儀式、經書中也多有出現。佛教有釋迦牟尼面壁七天頓成正果的傳說。基督教中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在七天之內完成的,因而有一周七天之分。伊斯蘭教把天堂依次分為純銀、純金、珍珠、白金、紅寶石和不可企及、無法言喻的聖光等七層。古代的巴比倫人、埃及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天上存在著七顆神聖的星:太陽、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現在西方世界仍尊重所謂「七德」,迴避所謂「七種會遭天罰的罪過」;阿拉伯人至今喜以「七」起誓;日本人常祈禱所謂「七福神」降福;我國謂人有「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光有七譜:赤、橙、黃、綠、青、藍、紫;音譜有「七聲」: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瑰寶有「七珍」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此外,立體化學理論中有「七味」,人的記憶量常數為七;如此等等。可見對「七」的崇拜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一個「七」尚不尋常,那麼由兩個「七」組成的「七·七」當然更具神秘色彩。據我國古書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麋為珍」(《太平御覽》卷31)「七月七日為良日」故把它作為慶賀秋收的吉慶日子,漢魏時把這一天作為集會游樂之日。那天還是天宮神仙們聚會的日子,《續齊諧記》載「七月七,織女渡河,諸仙悉還宮」。當然更多的是把這一天視為相愛之人會面的美好日子。《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與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都在七月七日。以後牛女的會期被「開創與情人相會的王母」親自指定為「七夕」,實是人們對「七」,更是對「七·七」所包含一切美好意蘊的希祈。不能不說是有著深刻的文化含義的。我國民俗學專家汪玢玲先生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 是因為先有了「七夕」——情人相會的諸多傳說,最後才把牛女相會放在這樣的日子,至於和「七夕」相關的乞子、乞巧、乞一切幸福的習俗均是由此生發而來的。我很贊同她的見解。

❼ 描寫七夕愛情的文言文

1. 急求:關於月老,七夕,姻緣的一些古文

無題

月老樹下中華篇,

千古吟唱鵲橋仙。

人間姻緣多喜劇,

久長朝暮夕陽前。

無題

盈盈脈脈古詩吟,

一年一次七夕情。

遙望雲間喜鵲橋,

難渡人間苦戀心。

無題

都說七夕良宵刻,

實是雙星淚不幹。

歷劫天規終應廢,

齊眉月月復年年。

無題

月到半圓作渡船,

撕雲一片掛風帆。

銀河不必鵲橋濟,

輕舟日日越天川。

自命《七夕問天》

舉目月彎彎,天際風帆,牛郎織女鵲橋歡。夢幻太空迎故客,七夕姍姍。

明月莫西山,惜別難堪,晨星寥若問天寒。銀河風生誰起舞?國泰民安!

以上全是現今自創,非古文古詞。望樓主笑納。

2. 收集幾條有關七夕愛情的古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3. 求一些關於描述七夕的愛情詩句

1、七夕 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2、七夕賦詠成篇 許敬宗

一年抱怨嗟長別,七夕含態始言歸。飄飄羅襪光天步,灼灼新妝鑒月輝。

情催巧笑開星靨,不惜呈露解雲衣。所嘆卻隨更漏盡,掩泣還弄昨宵機。

3、七夕 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4、七夕 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鵲橫流。彤雲縹緲回金輅,明月嬋娟掛玉鉤。

燕羽幾曾添別恨,花容終不更含羞。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5、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6、鵲橋仙 (七夕) 盧炳

餘霞散綺,明河翻雪。隱隱鵲橋初結。

牛郎織女兩逢迎,勝卻、人間歡悅。

一宵相會,經年離別。此語真成浪說。

細思怎得似嫦娥,解獨宿、廣寒宮闕。

7、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8、鵲橋仙(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9、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映水金冠動,當風玉佩搖。 惟愁更漏促,離別在明朝。

10、七夕 (樂府詩)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4. 超高分求情人節精短古文一篇

上邪!①

我欲與君相知②, 長命③無絕衰。

山無陵④,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⑤, 夏雨雪⑥ ,

天地合⑦ , 乃敢⑧與君絕!

[編輯本段]【譯文】

天啊!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除非高山變成平地,除非江河幹得不見一滴水,除非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和地重合到一起——到那時才敢對你說出一個「絕」字。

God!

I want to be your friend for ever and ever,

Without break or decay,

When the hills are all flat,

The rivers are all dry.

When it thunders in winter,

When it snows in summer

When heaven and earth mingle,

Not till then will I part from you

[編輯本段]【注釋】

① 上邪!(Yé):猶言「天啊」。上,指天。邪,音義同「耶」。

② 相知:相愛。

③ 命:古與「令」字通,使。這兩句是說,我願與你相愛,讓我們的愛情永不衰絕。

④ 陵(líng):大土山。

⑤震震:雷聲。

⑥ 雨雪:降雪。雨,音yù ,名詞活用作動詞。

⑦ 天地合:天與地合而為一。

⑧ 乃敢:才敢。「敢」字是委婉的用語。[1]

1、選自《樂府詩集》。上邪,天啊!上,指天。邪(yé),表示感嘆語氣。

2、[我欲與君相知]意思是「我要和你相親相愛」。君,對男子的通稱。

3、[長命無絕衰]意思是「使愛情永遠不斷絕,不衰減」。長,長久,永遠。命,令,使。

4、[陵]山峰。

5、[竭]枯竭,乾涸(hé)。

6、[陣陣]形容雷聲。

7、[雨雪]降雪。雨(yù),這里是「落下」的意思。

8、[合]合在一起。這里指天塌下來。

5. 關於七夕愛情的詩句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 林傑《乞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 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 李商隱《馬嵬·其二》

6. 求 一篇古文 關於愛情

我之嗟嘆虛弱至極。

古今中外,不乏忠貞愛情,守諾如節的感人傳奇故事,細看身邊的人事,無數柴米油鹽夫妻在打打鬧鬧、磕磕碰碰中,倒也相濡如沫地白頭至老。倒是風花雪月的小男女,總少不了哀怨的情節。

歲月中,小心翼翼地趟過情感的河流,生怕磕碰上一塊堅硬的礁石,濺起一朵不應當的浪花,但滄海一粟,遙遙渺渺,煙波苦寒。 對於誓盟,既有重若泰山,則必有輕如鵝毛。

歃血為盟,那是英雄所為。才子佳人們,花多亂眼時,尚且可說弱水三千隻取一瓢;對於普通兒女,要求無高,但求眼前一瓢飲,清甜宜人。

7. 關於七夕愛情的詩句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 林傑《乞巧》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 杜牧《秋夕》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 盧摯《沉醉東風·七夕》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 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 蘇軾《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 李商隱《馬嵬·其二》。

8. 求情人節古文祝福語

愛情的濃縮:

七夕祝福語 天上牛郎織女來相會,地下多情人兒共祈愛情永恆不渝。

你我鵲橋邊,相對兩無言,溫情融天際,愛意永纏綿。

我是董郎,你是仙女,願天天是七夕,歲歲共嬋娟。

面對你默默的等待,我無法喊出那聖潔的愛,只好立於相思樹下,用歲月的剪刀,把思念精心地剪裁。

往年,我祈求上天賜我幸福。現在有你在我身邊。我知道,幸福,我已經得到了。我愛你!

守候星空盼星雨,數落星辰許星願。星空星雨落千粒,星辰星願現千回。遙祝遠朋行安至,笑柔摯心有相知。

今天是七月七,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你是風兒我是沙,七夕啦!你何才會歸來不讓我心掛掛!

如果真的有鵲橋.我要跟你走到橋的盡頭.然後把橋拆了.絕不讓你走.願意嗎?

情人節快樂!願我倆的愛情能比牛郎織女更深,但不要像他們的兩地相思。相思之苦好慘喔!

莫羨鵲橋仙,人間花更嫣;今沐七夕雨,愛你更心堅!

七夕抬頭望碧霄,喜鵲雙雙搭鵲橋。家家乞巧看秋月,穿盡紅絲兒百條。

天不老,情難絕,鵲橋上為你我繫上同心結!我愛你!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秋,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

3001年的這一天,我在鵲橋的另一邊。不見不散!

年年花相似,歲歲人不同;鵲橋一相會,留你在心中!

流水落花夏去也,斜風細雨乍秋寒,七月七,月易見,見君難。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中國情人節, 你過了嗎?

好想朝朝暮暮,更想天長地久。思念悠悠,愛意濃濃。

獨上西樓,觀月。寂寞梧桐,鎖秋。問天上人,見鵲否?是否共嬋娟?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千山萬水飛難渡,何處離情訴?天涯地角幾多愁,只有擁你入懷恨方休!

牛郎織女都能在七夕相會,你我呢?

今天是七夕我很想你,你有空出來吃飯嗎?晚上老地方見.吻你.

無論我們分開多遠,終有一日會在最美麗的地方相見,別忘了我們的約會。

如果天有情,如果夢會靈,就讓我的心愛到徹底,我對你的愛已無法說明,就象風吹不息,雨打不停,此情不渝。

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我是多麼的盼望奇跡的出現呀!情人節快樂.

獨自莫憑欄,千里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你想我嗎??

在漫漫的人生中,我找到了你,是你給了我生存的信心,是你讓我的生活從此不再平淡。我愛你!!!

❽ 七夕節的傳說、

七夕的傳說如下: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就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隻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肺、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7月7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後來,每到農歷7月7,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熱點內容
盆栽怎樣賣 發布:2024-10-06 14:16:10 瀏覽:394
泡沫經濟和鬱金香泡沫 發布:2024-10-06 14:15:33 瀏覽:829
梅花兒童古詩 發布:2024-10-06 14:15:00 瀏覽:811
野史盆景 發布:2024-10-06 14:11:11 瀏覽:242
杜鵑花鳥 發布:2024-10-06 14:06:19 瀏覽:968
閃耀暖暖七夕2019 發布:2024-10-06 13:49:42 瀏覽:587
情人節扇子 發布:2024-10-06 13:38:34 瀏覽:33
百合花根圖 發布:2024-10-06 13:29:36 瀏覽:6
彩鉛康乃馨高清 發布:2024-10-06 13:27:01 瀏覽:692
山茶花起名 發布:2024-10-06 13:22:20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