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男主董永

七夕男主董永

發布時間: 2024-10-09 21:24:18

七夕傳說起爭議:董永並未遇到「七仙女」

由於「牛郎織女相會」和「七仙女下凡」兩個愛情與七夕有關,因而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也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但從古至今,七仙女與董永的傳說一直存在爭議,而且迄今仍沒有爭出結果。

董永是下層「小人物」還是「有身份」的人?

《漢書》記載其為「高昌侯」董忠曾孫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一般讀者印象中,董永應該是個「窮小子」,是古代最低層勞動者形象,靠給人家打工生存,其一度家貧如洗,故父親病死後只能「賣身葬父」。

晉人干寶《搜神記》中稱,董永早年死了母親,與父親相依為命。父親耕田種地,董永推著小車跟著幹活。後來父親死了,無錢埋葬,董永只好賣身為奴,換回錢來為父親辦喪事。此即「千乘人」董永事跡:「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

從干寶所述來看,董永是個漢代農民,確是社會下層的小人物。《搜神記》是筆記小說,史上是否真有董永原型?查閱史書,漢代還真有一個「千乘人」董永。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記載,董永的曾祖父董忠,是劉詢的隨從警衛(期門)。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長安男子張章找到董忠,揭發已故勛臣霍光之子霍禹謀反。董忠立即上報給上司(左曹中郎)楊惲。

霍禹被鎮壓後,張章、董忠、楊惲作為有功之人,均得到了朝廷的獎賞,陞官加爵。董忠被封為「高昌侯」,賜千戶,後因犯法被削戶,只保留79戶。但董家從此有了爵位,其子董宏、其孫董武先後繼承位。

在漢哀帝劉欣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董武因其父董宏「佞邪」,被剝免了封侯。一直到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五月,在劉秀當了皇帝(光武帝)之後次年的「撥亂反正」中,董家才被恢復了爵位,董忠的曾孫、董武之子董永,承襲「高昌侯」。

如此說來,董永在當年絕對是「有身份的人」。至於其為何淪到「賣身葬父」的地步,有人分析或與其父親爵位被剝奪、家庭突遭變故有關。

董永是個「有身份的人」,這也為古人所認同。如在山東臨沂吳白庄畫像石墓門楣上發現的一幅「董永故事」繪圖中,董永便是戴進賢冠的形象。《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進賢冠,古緇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但有身份的董永與窮小子董永是同一人嗎?並無直接的說法。

董永是「浪漫青年」還是「道德楷模」?

漢代《孝子傳》是其「賣身葬父」的最早版本

董永廣為現代人熟悉,是因為其與七仙女之間的愛情傳奇,董永因此在現代人眼裡,是一個走了「桃花運」的浪漫青年。

從考古發現和古代傳說來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漢即已流傳。但董永的早期形象並非浪漫青年,而是一位十分難得的「孝子」,在當時已作模嫌為公民「道德楷模」,為提倡孝道的文化所贊揚和推崇。

*** 劉向《孝子傳》中說得更細節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弊頌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

這就是董永「賣身葬父」一說的最早版本。劉向的《孝子傳》已佚失,如今人們所見有關董永的文字,都是《搜神記》、《太平御覽》等作品轉引後保留下來的。有人懷疑《孝子傳》是後人託名旦卜手劉向的偽作。但這種觀點顯然站不住腳,因為在漢代畫像石上已出現「孝子董永」的形象。

清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發現的山東嘉祥東漢晚期武梁祠畫像石中,刻繪了17幅「孝子傳圖」,其中後壁便有「董永事親」圖:畫面上有一輛獨輪車,即所謂「鹿車」。老者手持鳩杖,坐在獨輪車上,車上有盛食器皿,獨輪車停放在大樹蔭涼之下。一年輕農民手持農具,扭頭望著老者。

畫面上有「董永千乘人也」、「永父」題記,明確無誤地表明,這圖中的年輕農民是孝子董永,老者為董永的父親。

除了山東境內多處發現「董永事親」圖,四川等地也發現過,雖然細節和形態有所差別,但主題大同小異。如在四川樂山柿子灣I區1號崖墓中發現的「董永事親」圖,與武梁祠畫像石中的畫面很相似:畫面左側有一棵大樹,董老父坐在大樹下的獨輪車上,樹枝上懸掛盛器;右側董永半轉過身來,一手執鋤,一手便面(扇子),為樹下的父親扇風取涼……

董永能為古人所傳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是孝子。在父親病逝後,「賣身葬父」則進一步強化了其「道德楷模」形象,這也是他日後收獲與七仙女愛情的前提條件。

董永遇到的是「織女」還是「七仙女」?

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稱「七仙女」七月七日下凡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正是在「賣身葬父」後發生的,可視為民俗學對其孝行的獎賞。

最早提及「董永遇仙」傳說的,是漢末才子曹植。曹植在其悼念父親的《靈芝篇》中寫道:「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

最早對「董永遇仙」作開放式描寫的,是《搜神記》。原文這樣:「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大概意思是,董永依承諾前去債主家打工還債的路上,遇到一個漂亮姑娘,姑娘主動提出做他的妻子。董永推脫不過,遂答應姑娘結為夫妻。這樣,夫妻倆一起來到了債主家打工。

債還完、「夫妻雙雙把家還」時,這「婦人」才說出了真實身份「天之織女」。原來天帝為董永「賣身葬父」行為而感動,遂派自己的小女下凡,幫董永一起還債。

「織女」什麼時候變身為「七仙女」?這是一個有趣的流變過程。

在早期傳說中,董永與牛郎的妻子都是「織女」。織女是什麼人?所撰《史記・天官書》中有一種說法,「織女,天女孫也。」天帝的孫女咋能既是董永的妻子,又是牛郎的媳婦?天帝之家也不能「一女嫁二夫」。在隋唐時期,這段「人仙之戀」被合倫理化,借用天上的織女星有三顆一說,將「一織女」換成了「三織女」。

這樣,董永與牛郎所娶對象,就不是同一位仙女,男女婚姻關系就正常了。為了讓「三織女」說深入人心,古人還借用《史記・殷本紀》中「三人行浴」的傳說,搗鼓出「三織女浴於池」的故事。

在唐人所寫敦煌殘卷《董永變文》中,三位織女由此出世,而且讓董永和其中一位織女生了一個兒子「董仲」。

但這樣一改,董永與牛郎成了「姐夫與妹婿」的關系,仍扯在一起;而且到底與三位織女中哪位做夫妻也說不清。宋元間「董永遇仙」進一步發展,流變出了「七仙女」這一新形象。讓與董永相戀的織女和與牛郎結合的織女完全分開,董永與牛郎的傳說不再糾纏不清。

「七仙女」被明確為董永老婆,首現於宋元間清平山堂話本《董永遇仙傳》,所生之子也由「董仲」變為漢代儒生董仲舒:董仲舒一心尋母,道士嚴君平指點迷津:「難得這般孝心。我與你說,可到七月七日,你母親同眾仙女下凡太白山中采葯,那第七位穿黃的便是。」

這以後,有關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越發豐富,出現了《董秀才》、《遇仙記》、《織錦記》、《槐蔭別》等各種版本的「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到底是「山東人」還是「湖北人」?

明嘉靖唱本《織錦記》稱其為「潤州丹陽縣董槐村人」

隨著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深度流傳,董永的籍貫卻越來越復雜。在中國,目前至少有十幾個縣市的志書中都稱是「董永的故鄉」,當地都能找到董永祠、董永墓或仙女墳的遺跡與傳說。

董永籍貫的變化,同樣十分有趣。

隋唐以前,董永是「山東人」,即所謂「千乘人」。但由於千百年來行政區別的不斷調整,「千乘縣」現已不存,董永到底是山東哪裡人,出現爭議。與「千乘」有聯系的青州、博興、廣饒等幾個縣互不相讓,都說「董永是俺這里人」。

到了,人們更多的認為董永是「湖北人」。此說的最早出處見於《董永變文》,裡面有「孝感先賢說董永」一語。清康熙《孝感縣志》亦有這樣的說法,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孝感與安陸因此都稱當地是「董永老家」。

以後,董永的籍貫更多,除「山東人」、「湖北人」外,還有「江蘇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多種說法,其中以「江蘇人」一說最有影響,「家住丹陽,姓董名永」嘛。但「江蘇人」意見也不統一。明嘉靖唱本《織錦記》中稱,「董永字延年,潤州丹陽縣董槐村人」;同省的東台市則堅持認為,董永是東台人。近幾年有媒體又現新說,認為董永是個「老南京」,乃南京江寧人,「南京雲錦」與「織女」附會到了一起。

而在現代,認為董永是「安徽人」的比例上升。這或與黃梅戲《天仙配》的成功傳播有關。黃梅戲源於安慶,大家自然認為董永是安徽「安慶人」。但同省的馬鞍山市認為,馬鞍山境內的「小丹陽」才是董永籍貫地。

董永的籍貫眾說紛紜,還能舉出不少爭議。爭議的背後,至少說明「董永與七仙女」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不缺生存的土壤,這比證明「董永是哪裡人」更有意義。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系。

Ⅱ 七夕的男主角是董永呢還是牛郎呢

牛郎啊,原拿悶來版本的就是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只是這個緩圓織女的身份好像有點問題,又說是王母的外孫女也有說是王母消哪彎的女兒……

Ⅲ 七夕 的董永和七仙女 的故事 是在哪裡發生的啊

西溪,為始建於西漢中葉的一個古鎮,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流傳著董永與七仙女的傳奇故事。而與這個傳奇故事有關的地名傳說卻更為當地群眾所津津樂道,久傳不衰。
西溪鎮西北角有一小村莊,叫「董家舍」。傳說,東漢初年董永就出生在這個村子裡。早在南宋時的《方輿勝覽》中就有記載:「海陵西溪鎮,漢孝子董永故居。」清嘉慶《東台縣志》詳載:「漢董永,西溪鎮人,父亡,貧無以葬,從人貸錢一萬,以身作佣……」。所以說「董家舍」與董永有關是有一定依據的。
西溪鎮北有一水塘,叫「鳳凰池」,昔日池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傳說王母娘娘的七個女兒常來此沐浴。鳳凰池後建有「天女廟」(久廢)。西溪西南面有一村莊叫「鶴落土侖」,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乘鶴下凡之處,得名「鶴土侖,即今台南鎮社東村,東庄叫「鶴東」,西庄叫「鶴西」。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天長日久,十八里河口旁邊的村莊也成了「河口」村(今屬台南鎮)。
西溪西廣福寺後院內有一口古井,叫「繅絲井」,大旱之年不涸,傳說是七仙女當年為幫助董永贖身而替曹長者家織300匹雲錦時汲水繅絲的一口井。清嘉慶《東台縣志》載:「井口小而中宏深,味極甘,大旱不涸,每至春深,井生草根長丈余,人以為仙跡雲」。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巡宰李誠蒞臨西溪,查看了這個遺跡,建亭其上。當年九月亭建成,堅朴實得宜。亭的樑柱上還雕刻著水藻形的花紋。興化顧繁在亭上作《繅絲井亭記》。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檢劉文奎又在此修亭作記。日軍入侵前,井上還有涼亭,四角凌雲,翼然欲飛;井旁石碑上有亭記,日軍入侵後,亭毀井存。傳說,董永和七仙女一月還清了曹長者的債務後,夫婦來到西溪南面的「董家垛」,安居於「寒窯」,從此過上了男耕女織的新生活,此地也由此得名「新生」,現為廣山鎮新生村。
數月後,王母娘娘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一隻落河東,一隻落河西,落鞋處分別得名「東鞋庄」和「西鞋庄」,兩庄又合稱「雙鞋庄」。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後人為懷念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為井取名「雙釵井」,又名「金釵井」;為河取名「辭郎河」。
辭郎河邊有個村落,得名「辭郎庄」(今屬廣山鎮)。七仙女別董永凌雲而去,後人在河上建「鳳升橋」,俗稱「南倉橋」(即今牛橋,舊曾為西溪第一橋)旁邊建「凌雲亭」,亭久圮。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放孩子的地方由此得名「舍子頭」(今為台南鎮杜沈村)。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董永佇立之處便得名「殷庄」,今屬廣山鎮。
董永死後,後人有感於董永的孝心,為其建「董孝賢祠」,又稱「董永廟」。有磚牆瓦蓋四合院十餘間,祠內供董永塑像,四時香火不斷。院內有土建「董永墓」,墓有石碑,碑文為:「漢董孝子諱永墓——道光乙未里人修」。為了永久紀念董永,並將當地村莊取名「董家土侖」,後又改為「董賢鄉」,現為台南鎮「董賢村」。

Ⅳ 七仙女為什麼叫董永

這是傳說的故事:傳說漢朝的時候,淮南地方住著一戶貧苦人家,父子倆相依為命,兒子名叫董永,就是這個故事的男主角,女主角是七仙女。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是這故事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Ⅳ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壹』 七仙女和董永主要講了什麼

「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故事是:玉帝第七個女兒被「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打動,嚮往人間幸福生活,私自下凡與之結合。後玉帝派天兵天將把她追回天廷的神話故事。

『貳』 董永與七仙女的主要內容50

七仙女並不是神而是人,這段故事也發生在丹陽,開始於延陵,結束在訪仙橋。
春秋吳國公子季札,生前封邑延陵。幾百年後,吳家一代兄弟兩人,兄長為官,三妻四妾,還和丫環生一女,排行第七,府中叫她七小姐。七小姐長大後,因母親卑賤,只能混雜在丫環長工中幹活。吳府附近有個家境窮困卻是至孝的少年,名叫董永。他因向吳府借錢葬父,要做三年長工抵債。進吳府後,七小姐常和董永一起勞動,互相愛慕,偷食禁果,並懷孕在身。吳老爺盛怒之下,趕走董永,囚禁了七小姐。吳家老二聽說侄女之事後,便去求情,要哥哥成全兩位年輕人。見哥哥冥頑不化,對侄女又不能見死不救,吳老二便在吳府內外好心人的幫助下,在七小姐臨產之夜來到延陵,派人把嬰兒送到董村的老槐樹下交給董永,同時連夜把七小姐用船轉運到訪仙,藏在家中。現在丹陽訪仙橋吳家巷村據說是吳氏這支的後裔。
1958年,訪仙前冊塘村的一座古墓里出土一具完整女屍,鳳冠霞帔,面容如生。有人說這是吳家的祖墳,這位就是七小姐。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也就在訪仙廣為流傳。
孝子董永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漢代劉向的《孝子圖傳贊》。稍後,晉干寶在《搜神記》的「董永變文」中,敘述了董永孝行,遲返織女下凡與永為妻,助永織縑償債等,雖然語言簡朴,但故事情節已趨完善。元代郭居敬編繪《二十四孝圖》中的「賣身葬父」,也將董永故事作了簡潔文字說明。講述的是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動了七仙女,下凡與他結為夫妻。一夜之間織了十匹錦布,幫助董永償債贖身。奴役期滿,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時候玉帝卻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忍痛與丈夫決別的愛情故事。宋元時代,隨著說書行業的發達,「董永遇仙」的傳說在話本中流行。到了明代,經過文人洪梗的采編、整理,將此收入他的《清平山堂話本》。嘉靖前後,民間藝人又依據宋元話本《董永遇仙》改編成戲曲《槐蔭樹》、《織錦記》、《遇仙記》等,將董永的形象搬上了舞台。到新中國成立後,安徽安慶黃梅戲《天仙配》使「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情節更加完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今,「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雙雙把家還」這一曲優美動聽的對唱,已流傳天下。

『叄』 「董永和七仙女」的傳說具體內容是什麼

傳說七仙女深為董永的勤勞和孝心所感動,一日在眾姐姐的幫助下,乘鶴下凡來到人間。七仙女下凡後,在西溪南面的「十八里河口」與董永相遇,後在「十八里河口」附近的老槐樹下,二人拜天地成了親。

數月後,玉皇大帝得知七仙女下凡之事,大為震怒,遂派天兵天將捉拿七仙女,董永追趕至西溪「南倉河口」,夫婦二人抱頭痛哭,生離死別。

七仙女被天兵天將抓上半空,她扔下腳上穿的一雙綉花鞋給董永留作紀念。為使董永免遭天兵天將加害,七仙女棚做在空中拔金釵向地面劃出一條河,阻擋住追趕的董永,並用雙釵插地,鑿成兩口井,一井河東,一井河西,以示董永在此絕別,永無相見之日。

第二年,七仙女在天庭為董永生得一子,玉帝難容,她只好忍痛把兒子送到十八里河口的老槐樹下,托夢囑董永領子。董永得到兒子,更加思念七仙女,天天來到老槐樹旁遠眺,遙望天空,殷切期盼妻子回歸,全家團聚。



(3)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董永,西漢時出生在西溪鎮丹陽里的董家舍。少年喪母,與父親董公相依為命。稍長,下田勞動,贍養父親,因家貧經常幫人做工謀生。農活忙時,他常用小車推著多病的父親到田頭樹蔭下,邊做農活邊照應董公,鄰里鄉親都誇他是個大孝子。

後來,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貧困,無錢安葬父親,於是就到西溪鎮上大財主曹長者家賣身為奴,得錢葬父。董永孝賢被列入漢「二十四孝」之一,廣為傳頌。

董永民間故事最初只是漢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歷史卻選擇了董永作為社會孝觀念宣傳的典範,一直流傳至今。鏈旦衡在流傳過程中董永故事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漸漸由孝子故事演變為愛情故事。

兩千年以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模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優美動人的「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主要價值在兩個方面。第一,有關這個故事傳說的歷史資料和文學資料蘊涵著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包括倫理道德、風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豐富信息,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第二,該故事傳說所頌揚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仍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肆』 七仙女和董永的故事主要講什麼

《天仙配》敷演董永行孝遇仙事。原本寫秀才董永賣身傅家為奴,以所得銀錢葬父,孝行感天。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與董永配合百日夫妻。董永於上工之日,在槐蔭樹下與七仙女結為夫妻。

後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將三年長工改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為義子、義女。百日期滿,夫妻二人辭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實情,並贈羅裙、白扇寶。

約定來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會後,在槐蔭樹下重返天庭。董永進寶得官,歸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後與傅員外之女結為夫婦。



(4)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藝術鑒賞

文人雕詞琢句的功夫在戲文似乎沒有派上用場,這也是地方戲區別於大雅崑曲的標志。如《天仙配》開場,天上的仙女偷窺人間,比之雲遮霧繞仙氣邈邈的天上,人間「漁、樵、耕、讀」的平常日子在女仙們眼中都是飽含詩意的。

七位仙女分別對「漁、樵、耕、讀」的生活唱出最美的贊嘆,即備受讀者贊賞的「七女四贊」,「四贊」用語天然,不雕琢,不用典,不古奧,是標準的民歌體,提及民歌。

往往會讓一般讀者產生俚俗的聯想,這一段戲文有雅有俗,但創作者在戲文的俗與雅的尺度上頗為講究,根據人物身份來把握「雅」與「俗」的標准,巧妙地融雅於俗,從而把戲文提升到雅俗共賞的審美層面。



『伍』 牛郎織女和董永七仙女講的是不是一個故事

不是一個故事。《牛郎織女》是神話故事,而《天仙配》是神話小說。

《牛郎織女》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神話故事,它的流傳早於七夕節的形成。

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有現存文字記載的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地域分野最早見於漢代史籍,《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長篇神話小說《天仙配》,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

(5)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起源:

「織女」、「牽牛」二詞見諸文字,最早出現於《詩經》中的《大東》篇。詩中的織女、牽牛隻是天上兩個星座的名稱,它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關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

到了東漢時期,無名氏創作的《古詩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牽牛星》,從中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已是一對相互傾慕的戀人,不過詩中還沒有認定他們是夫妻。在文字記載中,最早稱牛郎、織女為夫婦的,應是南北朝時期梁代的蕭統編纂的《文選》。

其中有一篇《洛神賦》的注釋中說:「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由天上的兩顆星宿,發展成為夫妻。

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婦和人間的夫婦基本上是一樣的,因此,故事中還沒有什麼悲劇色彩。至於為什麼牽牛、織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會」呢?原文未交代。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

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

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名稱),織女二星神當會。」由以上諸材料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

《古詩十九首》首選透露出了這一信息,這里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天仙配》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簡介:

《天仙配》是中國古代神話愛情故事。原作是民間流傳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慶市文化館的班友書第一次改編,其中《路遇》一場參加第一屆華東戲劇匯演,獲大獎。

班友書的改編把民間冗長的本子改為七場,改七仙女受命下凡為主動下凡,改董永書生為勞動人民,改傅員外傅善人為惡霸地主,總之刪繁就簡,形成了《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

班友書是解放前安徽大學中文系畢業生,擅長古典詩詞,改編《天仙配》時,用古典詩詞重新填寫了許多唱詞,奠定了現代《天仙配》的基礎。後來陸洪非借走班友書的改編本,在此基礎上再次改編,但基本沒有超出班友書已經打好的框架。

『陸』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是悲劇還是喜劇?《天仙配》的神話故事古今傳頌,家喻戶曉,七仙女和董永成為神話故事中堅貞愛情的象徵。據傳,董永十二歲就到傅村傅員外家當了童工,董永長得眉清目秀,面如美玉,一表人才,忠厚老實。傅員外有一女兒,名叫傅金花,比董永小一歲,聰明調皮,潑辣大方,長得眉眼亂動,也很耐看。剛開始,傅金花一直找機會戲弄、欺侮董永,董永身在豪門屋檐下,豈敢不低頭,也就不和傅金花計較。時間長了,傅金花對董永逐漸產生了感情。轉眼間六年過去了,十八歲的董永長成了人見人愛的漂亮小夥子,憨厚實誠,禮貌勤快,誰見了誰誇。

張七姐的頑強斗爭終於獲得了回到人間的勝利。夫妻倆久別重逢,喜極而泣,一家三口久久相擁,慶幸全家團圓,從此過上了夫妻恩愛、婚姻美滿的幸福生活。董永和張七姐飲水思源,為了感謝大槐樹這個媒人,於是就從大槐樹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小董,千百年來,長成古槐,幾枯幾榮,至今仍存,歷經滄桑,生機盎然,可供遊人觀賞。董永墓看護人又在此古槐下引栽了一棵小槐樹到董永墓前,此槐樹長出了渾然天成的連理枝,使人看了都會嘖嘖稱奇,形象地印證了董永和七仙女「在水好似鴛鴦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忠貞愛情。祭祀董永的大殿里塑有董永和七仙女並肩端坐的塑像,後代人贊美頌揚他倆忠貞不渝的美好愛情。民間到處流傳著「董永像前拜兩拜,白頭到老不分開」的古話。許多熱戀的情侶和恩愛的夫妻都會專程來參拜董永和七仙女,都希望得到象他倆那樣的忠貞愛情和美滿婚姻。綜上所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結局還是喜劇!

『柒』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是怎樣的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
在漢朝時,山東博興縣的董家莊有個叫董尚的莊稼人。夫妻倆男耕女織,和和睦睦地過日子。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兩人婚後十多年了,一直沒有孩子。夫妻倆盼子心切,每月的初一、十五和逢年過節,妻子就跑到村外的廟里去求」送子娘娘」。 董尚四十歲這年,一天夜裡,妻子做了一個夢。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用一根紅繩拴著一個胖小子來到她家,對她說:」你夫妻二人心地善良,又那麼虔誠地求我。可你們命中不應有孩子,看在你倆的好心,我把泰山奶奶守門的童子拴來了。這孩子命中吃苦受累,你倆看著兒子長大成人。」說完,把紅繩遞給她,轉身走了。妻子歡喜得不得了,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好象一鬆手孩子就飛了。當她從夢中醒來後嘴角還掛著笑。妻子趕忙把丈夫叫醒,跟他說自己剛做的夢。說來也怪,丈夫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過了不幾天 ,妻子真的有喜了。又過了十個月,妻子真生了一個白胖小子……這就是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開始,他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被我們中國人代代流傳。博興是董永的故鄉,博興的手工紡織手藝,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億仁家紡,就坐落在董永故里博興縣。
由手工織機織出的棉布,稱作「老粗布」,億仁家紡提供的產品就是純棉老粗布手工製作的床品。博興縣是漢孝子董永的故里,董永和七仙女的美麗傳說,更為當地老粗布染上了曼妙如歌的色彩。據說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庭生活枯燥而思慕人間。一日隨六位姐姐下界遊玩,偶見賣身葬父的孝子董永,被他的美好品行打動而萌生愛慕之情,七仙女私下凡間,經土地爺說和,老槐樹做媒,與董永結為夫妻。為了幫助丈夫贖身,七仙女去傅員外家做工。員外故意刁難,限她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如成,便將董永終生為奴改為短工百日;不成,則終生為奴。七仙女在機房大顯神通,一夜織成十匹錦絹,傅員外只得履行諾言。董永夫妻高高興興返家途中,突然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傳下玉帝聖旨,限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庭,否則,將七仙女押回天庭,並將董永碎屍萬斷。七仙女不忍丈夫無辜受害,只得以實情相告,懷著悲憤的心情,返回了天庭。後來又回人間給董永送子,怕其父子生活困苦,遂從天庭帶來棉花種子撒向人間,並教會董永紡線織布,以此確保父子生活無憂,老粗布的手工紡織技術也從此流傳下來。
人物介紹:
董永,漢朝時期的人物,古代流傳行孝歷史模範,其家境貧寒。幼年喪母。與其父相依為命。父去世後,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賣身葬父的主角。相傳出生於漢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內;參見《孝感縣志》)。民間廣泛流傳因其孝心感動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動人間親情,與其結為夫妻。孝感市或縣也因此得名。又傳董永是千乘人,今屬於山東博興陳戶鎮。

『捌』 國家承認的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在哪裡

槐蔭村是董永和七仙女傳說故事的發生地。

1、槐蔭村位於鎮江市區南郊12公里,是古專邑丹徒的富庶之地,歷史屬悠久,人傑地靈,這個村名源於董永與七仙女的美麗傳說,是董永和七仙女傳說故事的發生地。

2、據元《至順鎮江志》和清光緒《丹陽縣志》記載,丹陽延陵是董永的故里,但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發生地則在董永的賣身地——丹徒南鄉的槐蔭村。這個傳說始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最早見於文字記載,是漢劉向的《孝子圖傳贊》。

3、近些年該村投入大量資金對文化古跡進行保護,成功恢復了「七仙橋」、「老槐樹」、「土地廟」、「織錦樓」等傳說中的古跡,並修建了七仙女廣場、七仙女與董永雕塑、相門、槐蔭廟等鄉村景點。

(8)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擴展閱讀:

1、據年逾七旬的「老槐蔭」傅捍東介紹:原先村名叫張傅村,相傳當年董永賣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動了七仙女。

2、七仙女請村頭的老槐樹做媒。老槐樹居然開口講話,董永認為是天意,就在老槐樹下與七仙女拜了天地,喜結連理。

3、村裡有學問的人建議,把原來的張傅村改名為「槐蔭村」,希望得到這棵神樹的庇蔭,恩澤子孫後代。於是,「槐蔭村」便名正言順地叫響了。

熱點內容
徐州米蘭花酒店電話 發布:2024-11-24 09:02:04 瀏覽:365
秋天有櫻花么 發布:2024-11-24 08:59:39 瀏覽:297
孕婦可以吃新鮮荷花嗎 發布:2024-11-24 08:54:54 瀏覽:597
野杜鵑花的用途 發布:2024-11-24 08:54:14 瀏覽:796
茶花花季 發布:2024-11-24 08:54:14 瀏覽:875
各種蘭花價格 發布:2024-11-24 08:45:23 瀏覽:652
玫瑰花的種植方法及養護 發布:2024-11-24 08:44:43 瀏覽:563
鬱金香多年生嗎 發布:2024-11-24 08:42:30 瀏覽:784
隆林杜鵑花旅遊景點 發布:2024-11-24 08:42:30 瀏覽:329
大寧鬱金香馬拉松 發布:2024-11-24 08:33:14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