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古時七夕乞丐

古時七夕乞丐

發布時間: 2024-10-14 19:44:20

❶ 有誰能詳細介紹中國古代的一些傳統禮儀(急!)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及風俗禮儀文化的知識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丑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說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范。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i,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么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不分席次。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婚冠禮】古代嘉禮之一。《周禮》:「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古代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後即可成婚,並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笄:束發用的簪子。古時女子滿十五歲把頭發綰起來,戴上簪子)後也可結婚。所以把婚禮、冠禮合稱為婚冠禮。

【祖道】古代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漢書》載,西漢將領李廣利率軍隊出擊匈奴之前,「丞相為祖道,送至渭橋」。《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蔥、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稱「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足見信陵君對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虛左以待」一語。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嘆地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六禮】中國古代婚姻的六種手續和禮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諱稱】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

1)天子、太後、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等。

3)佛道徒之死稱:涅檠、圓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現也用於稱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❷ 乞巧古詩後兩句的意思

詩兩首

乞巧

南寧市園湖路小學 張永紅

(一)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乞、巧、霄、渡」四個生字,理解多義詞「乞巧」、生詞「今宵」、「碧霄」詞義;辨析「宵」與「霄」;積累課外詞語如「乞求、乞丐、乞食、乞討、乞憐、乞援;元宵、夜宵兒(消夜);通宵、雲霄、九霄」等詞。

2.理解詩意,感受唐代「乞巧」這一民間習俗的盛況,體會人們對幸福美好的渴求和期盼。

3.有感情朗讀和背誦詩句。

(二)學習時間

40分鍾(生字書寫練習、鞏固認知與課外詞語積累、詩句背誦練習在後10分鍾)

(三)教學准備(略)

(四)教學流程設計

課前十分鍾「中國節日大競猜」活動設計:

1. 讀詩句競猜:「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讓學生根據畫面人物活動猜出相關節日及流傳的相關民間故事【青年恆景在仙人的幫助下,利用茱萸、菊花酒和寶劍殺死瘟魔】,說說民俗及意義【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

2. 人物活動圖片競猜:「端午」 (讓學生根據畫面人物活動猜出相關節日及流傳的相關民間故事【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和民俗及意義。(【賽龍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懸艾葉菖chānɡ蒲】)相機出示下列古詩:

看龍舟,看龍舟,兩堤dī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鬧晚,忽然鼓棹zhào起中流。

棹如飛,棹如飛,水中萬鼓起潛qián螭chī。

最是玉蓮堂上好,躍來奪錦看吳兒。

——宋 黃公紹《瀟湘神端午競渡棹歌》十首錄三

3.星空圖片競猜: 「七夕」(讓學生根據畫面上牛郎織女星猜猜節日及相關民間傳說,說說民俗。)

(1)相機出示《牛郎織女》故事連環畫:簡介故事梗概。

(2)民間傳說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版本很多,但最終都是夫妻兩地分離,母子被拆散的悲慘結局。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在《七夕賦》中,我們能感受那種家庭不得團圓,夫婦兩地相思的悲憐。相機出示詩句: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xiān纖擢zhuó素手,札zhá札弄機抒shū。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mò脈不得語。

(3)出示古時「乞巧節」女兒們乞巧連環圖簡介民俗: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還在明月下,用五綵線傳九孔針,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如果線穿過了針孔,就能得巧。由此形成了「七夕節」,又叫「乞巧節」、「女兒節」。這樣的民間節日,在唐朝和宋朝時期最為盛行。

30分鍾教學活動設計:

1. 引入新課

簡介林傑:唐朝有一個詩人叫林傑,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即成章,又精通書法和棋藝。他以描寫乞巧節上的盛況為內容的一首詩至今還被人們吟誦和回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

因為這首詩主要是描寫乞巧節上的情景,所以編者用「乞巧」這個節日名稱給它做詩題。

2.揭示課題,學習生字「乞巧」,理解詞義,積累詞語。

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兩個字。(板書「乞」和「巧」)

相機指導:

(1)「乞」字下面的「乙」就像一個跪著的人,正向上面的卧人乞討。「乞」是「氣」字少一筆,向人乞討,氣都不敢出。你能根據這個字理,猜猜可以用「乞」字組哪些詞?

(學生回答,教師可適當提示詞義引發積累)

(出示詞語「乞求、乞丐、乞食、乞討、乞憐、乞援」)一起讀一讀。

(2)「巧」字是左右結構,要寫得左窄右寬。

齊讀詩題。

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知道,「乞巧」是古代的一個節日的名稱。「巧」在字典里還有指「(手、口)靈巧」的意思。聯系「乞」的字義,「乞巧」還可以怎麼理解呢?

3.初讀詩句,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奏。

唐代的乞巧節是怎樣的一番情景?人們在七巧節上做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林傑的詩句。

(出示詩句,生字注音)請同學們把這首詩多讀幾遍,注意讀准字音,讀清楚節奏。

(學生自讀;指名兩個學生讀,正音;全班讀,評點七言詩節奏把握)

4.辨析「宵」與「霄」,理解「今宵」與「碧霄」詞義,積累課外詞語。

詩中出現了兩個讀音相同的字,拿起筆畫一畫,怎麼區別它們的?

【預設:學生在字形上加以辨析】

教師講述引導字義區別:中國的漢字很有意思,偏旁部首往往和字義有關系。「宵」本義指「夜晚」。夜晚人們都要回家休息睡覺,所以用與房屋相關的「寶蓋頭」來表示意思。「雨字頭」的「霄」,表示空中水氣、雲氣,後來引申為天空的意思。這兩個字比較容易混淆,有一句順口溜可以幫助大家記憶:「肖加寶蓋熬通宵,雨落肖頭是雲霄」。我們來讀讀分別含有這兩個字的一些詞語。

(出示詞語:今宵、元宵、夜宵兒(消夜);碧霄、九霄、雲霄)

「今宵」就是( )?(指名回答)

「碧霄」又是什麼意思?(指名回答,可聯系詩句)今年的8月6日就是七夕,在這樣的夜晚,碧霄又是怎樣的呢?(指名回答)想不想看看這樣的天空?(出示圖片)

5.感知詩意,捕捉詩景。

在這樣的美麗夜空下,在一年一度的乞巧節,人們在做什麼?我們一起和林傑去看一看。(齊讀全詩)

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夜,人們在做什麼?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自讀思考,同桌交流。)

(指名學生回答,交流。引導重點:抓住「看」【想】和「家家」「盡」,引導學生了解七夕盛況。)

(板書:看碧霄,【想】鵲橋相會;望秋月,穿盡紅絲)

(相機理解文中「乞巧」詞義。)

(在感悟描述中相機朗讀詩句。)

小結:每到七夕之夜,人們總要仰望星空,暢想鵲橋仙人相會;家家的女兒們望秋月乞巧,穿盡了數不清的紅絲。同學們,眼隨心動,心中有你看到的景,朗讀時,眼中就會有了物。讓我們成為這景中一人,去看碧霄,鵲橋相會;去望秋月,穿盡紅絲。

學生齊讀。教師相機引導學生朗讀時,注意眼神表意。

6.由景入境,感悟詩情。

(1)正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才使得一年一度的七夕是那樣的浪漫,令人遐想。再讀讀第一、二行詩句,想一想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彷彿看到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人們,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想些什麼呢?(指名回答,並相機讓學生朗讀原相關詩句,表情達意。)

【預設①:感慨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團圓相聚,為他們高興,又為他們惋惜相聚的時光短暫】

【預設②:祝福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團圓相聚,期盼幸福永恆】

【預設③:祈禱自己能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遙遙相對的牛郎織女星,令人感慨萬分的愛情故事,無一不牽動著人們善良的心,讓人每年此時都仰望星空,表達自己深深的祝福和誠摯的祈禱。讓我們讀出我們的感慨,讀出我們的祝福。

(齊讀詩句)

(2)人們不僅祝福天上夫妻相會,家家的女孩都在虔誠地乞巧,又是為了什麼?(指名回答)

女孩們穿盡紅絲幾萬條,僅僅是為了乞求一雙靈巧的手嗎?讓我們聽聽這首民間流傳的《乞巧歌》。(出示歌詞,教師吟誦,學生據提示繼續回答)

我們這兒也有很多女孩兒,你想乞求什麼?(女學生自由發言)

男孩們想幫女孩們乞求些什麼?(知名幾個男生回答)

乞巧的家家女孩們僅僅是穿盡了數不清的紅絲線嗎?(指名回答:誠摯的心願)

這一個「盡」又讓你體會到什麼?(指名回答:虔誠的祈求)

是啊,穿盡的是紅絲線,但虔誠乞求的是靈巧的雙手,是真誠的心願,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讓我們和她們一起真心地乞巧,共同乞求吧。

(配樂齊讀全詩,著重指導後兩句。)

(練習背誦)

7.拓展閱讀(機動):

設計一串引語,引出相關詩句,提升情感。

《七夕》
(後唐)楊璞(pú)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月七日長生殿,半夜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七夕詞(唐)崔顥(hòo)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唐)權德輿(yú)今日雲駢(pián)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唐人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月試看看。

❸ 古時七夕節習俗之一乞丐最初指的是什麼

在葡萄樹下穿線,祈求心靈手巧

❹ 乞巧是指向織女乞取什麼意思

乞巧是指向織女乞取智巧

❺ 中國古代民俗在現代的延續

南宋都城杭州,每逢立夏,家家各烹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饋送親友毗鄰,叫做"七家茶"。這種風俗,就是在茶杯內放兩顆"青果"即橄欖或金桔,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的意思。
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並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儀式。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才可飲。這是最尊敬的禮儀。這些繁俗,現在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中國人用筷子的十二種忌諱

三長兩短:
將長短不齊的筷子放在桌子上。因為人們習慣將「三長兩短」代表「死亡」。

仙人指路:
即用大姆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在北京人眼裡這叫「罵大街」。

品箸留聲:
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裡,來回嘬,並不時的發出絲絲聲響。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缺少家教的做法。

擊盞敲盅:
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這種行為被看作是乞丐要飯。

執箸巡城:
手裡拿著筷子,旁若無人,來回在桌子上的菜盤里巡找。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

迷箸刨墳:
手裡拿著筷子像盜墓刨墳的一般在菜盤里不住的扒拉。這種做法屬於缺乏教養的做法。

淚箸遺珠:
用筷子往自己盤子里夾菜時,將菜湯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

顛倒乾坤:
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定海神針:
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插盤子里的菜品,這被認為是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

當眾上香:
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會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中國人的傳統只有為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

擺十字:
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北京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

落地驚神:
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中國人認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

春節的起源,傳說,習俗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當春姑娘來到門口時,會念一遍寄託新一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一念,好運真的來了。同樣寓意的事情還有掛大紅燈籠和貼「福」字及財神像等,「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布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為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裡。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了。

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守 歲 瑣 談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這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其於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古時,守歲也叫「照虛耗」,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拜 年 習 俗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倒貼福字的傳說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接 財 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後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於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傳說關雲長管過兵馬站,長於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雲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聖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聖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過 年 放 爆 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們追溯爆竹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變的歷史。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爆竹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葯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葯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過 年 吃 餃 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春 聯 探 源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壓歲錢的來歷。。。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❻ 古代民間傳說故事

中國的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民間傳說故事
・紀念屈原---端午節的傳說
・金江聖母三姊妹
・土皇公公管四季
・大禹治水
・後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媧補天
・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
・中華吉祥畫與傳說
・馬頭琴的來歷
・八仙橋
・黔東南龍舟節的傳說
・孔雀公主
・白蛇傳
・神筆馬良
・彭武、彭夷開辟武夷山
・「壓歲錢」的傳說
・雙拋橋傳說
・正月十五掛紅燈的傳說
・冰糖葫蘆傳奇
牛郎織女
・魚峰山與劉三姐的傳說
・三山不見、九橋不流
・呂洞賓與紹興香糕
・滄州鐵獅子的傳說
・十二生肖的來歷的傳說
・七夕的古老傳說
「壓歲錢」的傳說
除夕之夜,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壓歲錢。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女媧補天
有一天,大龍和精衛、小太極一起到遠古時代去玩,居然看到了傳說中能頂住上天、撐開天與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麗的女媧娘娘,甚至看到女媧補天的過程…。
那真是一場驚天地而泣鬼神的經歷,講來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媧,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賦予它們生命。
從此女媧創造了人,人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過著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來。
共工把撐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邊來,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來,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慘啊!
女媧為了解救人類,決定採石補天,用五色石把天補起來,再用東海神龜的四隻腳頂住蒼天。
眼看著補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卻發現五色石不夠用,大洞還沒補好,這可怎麼辦呢?
慈悲的女媧只好犧牲自己的生命,用身體來補天上的大洞,親眼看到那場過程,大龍、精衛和小太極,以及所有的泥娃娃們都哭紅了眼睛!
經過幾次努力,女媧終於補好了天,天地間恢復了寧靜,還出現了五彩雲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機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吳剛伐桂
炎帝之孫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仙道,和吳剛的妻子私通,還生了三個兒子,還生了三個兒子,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陽神炎帝,把吳剛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
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
而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飛上月廠,陪伴吳剛,一個變成蟾蜍,一個變成兔,一個不詳。
鯉魚跳龍門
廟峽,又名妙峽。
兩座巍峨雄......>>

民間神話故事大全 共有
埃及神話 希臘神話 北歐神話 查理曼十二聖騎
亞瑟王:
埃及神話
主要的神:
埃蒙(Amon):主神。
拉(Ra):太陽神。
阿努比斯(Anubis):守墓神,護送靈魂通向另一個世界,外形為狼首人身。
荷魯斯(Horus):復仇之神,王權的守護者,外形為鷹。
伊西斯(Isis/Auset):奧西里斯之妻,荷魯斯之母,大地之母,亦司掌生命。
奴特(Nut):天空之神。
歐西里斯(Osiris):冥王,也司掌豐饒。
阿頓(Aton/Aten):朝之太陽神。
阿圖姆(Atum):暮之太陽神。
孔斯(Khons/Chons):阿蒙與姆特之子,月神,亦司掌醫葯。
休(Shu):空氣之神。
敏(Min/Menu,Amsu):旅行者的守護神,亦司掌生產及收獲。
莫(Month/Mentu,Men Thu):司戰爭,外形為鷹首人身。
姆特(Mut/Golden Dawn,Auramooth):阿蒙之妻,司掌戰爭,外形為獅子。
圖特(Thoth):智慧之神。
塞特(Seth):混亂之神。
動物神:
貝斯特(Bast/Bastet):貓神。
艾德喬(Edjo):蛇神,下埃及的象徵及守護神。
海奎特(Heqet):蛙神。
凱布利(Khepri):聖甲蟲。
克奴姆(Khnum):公羊神。
沙提(Sati):大象之神。
塞克荷邁特(Sekhmet):母獅之神。
塞勒凱特(Selket):蠍子之神。
索貝克(Sobek):鱷魚之神。
其他神:
安穆凱(Anuket):水神。
阿匹斯(Apis):司豐饒及生產之神,外形為公牛。
貝斯(Bes):樂神。
蓋布(Geb,Seb):大地之神,
哈波奎迪斯(Harpocrates/Hor-pa-kraat;Golden Dawn,Hoor-par-kraat):孩提時荷魯斯的稱呼。
哈托爾(Hathor/Het-Heru,Het-Hert):荷魯斯之妻,司愛情及豐饒。
伊姆賀特普(Imhotep/Imouthis):醫葯及塔的守護神。
馬特(Maat):正義及秩序之神。
奈斯(Neith/Net,Neit; Gold Dawn,Thoum-aesh-neith):司智慧及戰爭之神。
奈荷貝特(Nekhbet):上埃及的保護神。
奈芙蒂斯(Nephthys):阿努比斯之母,死者的守護神。
布塔(Ptah):創造之神。
奎特(Qetesh):司愛情及美麗之神。
塞克(Seker):司光之神。
泰夫努特(Tefnut):雨水之神。
荷魯斯四子(Four Sons of Horus):冥王身體的守護者。
艾謝特(Amset):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肝臟的保護者。
哈碧梗Hapi,Golden Dawn,Ahephi):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肺的保護者。
杜米特夫(Duamutef,Tuamutef;Golden Dawn,Thmoomathph):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胃的保護者。
奎本漢穆夫(Qebhsenuef):荷魯斯四子之一,死者腸的保護者。
拉(Ra,有時拼作Re或Rah,也稱作Atum阿托姆)是古埃及赫里奧波里斯(Heliopolis)的太陽神.從第五王朝開始,他被與底比斯神阿蒙結合在一起,成為埃及神系中最重要的神.......>>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名字有哪些 中國的四大民間傳說是《白蛇傳》,《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

古代的民間傳說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四個傳說全部是愛情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四大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

古代傳說故事 盤古開天:
「盤古開天」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歷紀》。據民間神話傳說古時盤古生在黑暗團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漸使天空高遠,大地遼闊。他為不使天地會重新合並,繼續施展法術。每當盤古的身體長高一尺,天空就隨之增高一尺,經過1.8萬多年的努力,盤古變成一位頂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變得厚實無比。從此,天地間的萬物再也不會生活在黑暗中了。盤古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慢慢地躺在地上,閉上沉重的眼皮,與世長骸了。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皎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在山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在陝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在河南)。
女媧補天: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後羿射日:
相傳「後羿」是「嫦娥」的丈夫。後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後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嫦娥奔月:(有好多版本,再此只說一個版本)
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獵的時候,在一棵月桂樹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樹為媒,結為夫妻。
到了帝堯的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燒焦了莊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沒有了食物。同時m、鑿齒、九嬰、大風、封g、修蛇等也開始危害百姓。於是帝堯命令羿將鑿齒處死在疇華之野,將九嬰誅殺於凶水之上,將大風戰敗於青邱之澤,射十日,殺死m,將修蛇斬於洞庭,在桑林逮住封g。萬民歡喜,擁戴堯為天子。
後來,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葯,交給嫦娥保管。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娥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羿聽說嫦娥奔月之後,痛不欲生。月母為二人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日下界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據說民間有好多人都曾經聽到羿與嫦娥在月桂樹下竊竊私語呢。
神農嘗百草: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能吃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里,介紹給別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體右邊袋子里,作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們注意。
精衛填海:
精衛填海是《山海經》記敘的一則故事,說的是中國上古時期一種叫精衛的鳥努力填平大海。根據《山海經》記述這種叫精衛的鳥,原來是炎帝寵愛的女兒,有一天她去東海玩,可是突然風暴襲來,她死了。女娃變成了鳥,名字就叫作「精衛鳥」。精衛鳥去西山銜來石子兒和樹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東海填平。...>>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故事是什麼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四個傳說全部是愛情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四大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是那四個?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四個傳說全部是愛情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
中國民間四大傳說其實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
《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傳》
《孟姜女》
《牛郎織女》
ps:這一種是普遍的說法。
另一種是:
《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傳》
《柳毅傳書》
《董永與七仙女》
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後兩個。
現在我就大致說下幾個傳說的大致內容:
《梁山伯與祝耽台》:中國古代東晉時,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裝到杭州游學,途中遇到會稽來的同學梁山伯,兩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終不知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中斷學業返回家鄉。梁山伯到上虞拜訪祝英台時,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紅妝,欲向祝家提親,此時祝英台已許配給馬文才。之後梁山伯在鄞當縣令時,因過度郁悶而過世。祝英台出嫁時,經過梁山伯的墳墓,突然狂風大起,阻礙迎親隊伍的前進,祝英台下花轎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墳墓塌陷裂開,祝英台投入墳中,其後墳中冒出一對彩蝶,雙雙飛去。
《白蛇傳》: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西湖斷橋邊賣湯圓,當時還是幼年的許仙買了一料實為仙丸的湯圓吃了,結果三天三夜不想吃東西,急忙跑去找呂洞賓。呂洞賓將許仙抱上斷橋,雙腳倒拎,湯圓吐出來掉進西湖,被正在湖中修煉的白蛇(白娘子)吞下,長了五百年的功力,白蛇就此與許仙結了緣。而同在此地修煉的烏龜,也就是日後的法海和尚,因沒能吃到湯圓,所以對白蛇懷恨在心。白蛇在蘇堤橋之一的映波橋邊看到一乞丐手中拿一青蛇,要挖蛇膽賣錢,於是化身為人買下青蛇(小青),從此青蛇認白娘子為姐姐。十八年後的清明,白蛇思凡下山,化身為白娘子。她與小青同到杭州,在斷橋邊游湖逢雨因借傘與許仙相識並定情。兩人不久後成親,遷往鎮江經營葯店,法海和尚以白娘子和小青為妖,數次破壞許仙與白娘子的關系。許仙聽信法海之言,於端午節之際用雄黃酒灌醉白娘子,使之顯示出原形,而許仙也因此而被驚嚇致死。白娘子為救自己摯愛的夫君,冒生命危險去峨嵋仙山盜草。重生的許仙被法海囚禁在鎮江金山寺,不許他們夫婦團聚。白娘子為了救回許仙,和小青一道,跟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漫金山寺;因為身懷六甲,無法救出許仙。許仙逃回杭州,在斷橋邊與白娘子相會。法海借佛法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拆散了許仙與白娘子,小青得以逃脫。
《孟姜女》:先秦時期,稱齊國國君之庶長女為孟,姜則是她的姓,《毛傳》:「孟姜,齊之長女。」現在流傳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成型,舞台則從齊國臨淄城移轉到秦始皇時代的秦長城[1]。按照一般傳說,她是秦朝始皇時期的一名女子,在新婚之夜,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長城。孟姜女不遠萬里為丈夫送去禦寒的衣物,花了很長時間才到長城,然而最後卻被告知丈夫已經死了,屍體也被埋在長城之下。「孟姜女放聲大哭,最終哭倒長城八百里」[2],以滴血於枯骨堆里認找到了丈夫的屍體,秦始皇因此召見孟姜女,驚為天人,欲納孟姜女為妾,孟姜女要求秦始皇需至秦皇島為范杞良披麻帶孝,秦始皇答應;在秦始皇祭拜完范杞良後,孟姜女捧夫屍骨在今孟姜女廟所在,當場投海自盡。
《牛郎織女》: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牛郎的孤兒,隨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對他不好,給了他九頭牛卻讓他領十頭回來,否則永遠不要回去。沮喪之時他得到高人指點,在山上發現了一頭生病的老黃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來是天上的金牛星被......>>

少數民族的民間傳說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民間流傳的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從此,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裡蓋了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戰國時期。據說廟東南4公里處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墳與碑,而廟後巨石上的小坑,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望夫石」3個大字。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范喜良(衛輝人)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由於故事流傳較遠和民間的以訛傳訛,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有些出入,一稱范杞梁、萬喜良、范喜良、萬杞梁、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此文中統一為范杞梁。杞梁:一作杞殖(公元前?-前550),春秋時齊國大夫。攻戰莒國時,冒矢突進,身中數箭戰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倒塌。後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誤其為萬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蘇州有個書生叫范杞梁,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杞梁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杞梁,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范杞梁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杞梁。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杞梁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有哪些 〈白蛇傳〉
〈孟姜女〉
〈梁山伯與祝英台〉
〈牛郎織女〉
四大傳說內容均與愛情有關,且結局都帶有悲劇色彩,在中國家喻戶曉。《拉郎配》、《巧斷垂金扇》、《茶和鹽的故事》、《馬禮克和藍尼汗》、《地主和雇農的故事》、《畫中人》《望郎樹》、《五羊皮》、《十兄弟》《寶連燈》,

搜集一些著名的民間傳說故事 西湖民間傳說故事
華佗發明麻沸散的故事
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故事:《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孟姜女的故事
農民智斗魔鬼的故事
相思樹的傳說
熬年的傳說
冰糖葫蘆的傳奇故事
李冰治水
「鎮水神獸」的故事
史上比杜十娘還剛烈的 ***
民間故事:獵人海力布
項羽與虞姬的凄美愛情故事
哪吒鬧海的故事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故宮靈異事件,故宮鬧鬼
民間故事:一幅壯錦
田螺姑娘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十大美女
湘西趕屍的故事
西湖民間傳說故事:石香爐
黃河民間故事
除夕守歲的傳說故事
三兄弟分牛
神醫扁鵲的故事
吃年夜飯要關門的傳說
葯王孫思邈的故事
春節倒貼福字的傳說故事
趙氏孤兒:感天動地的歷史真相
兩個懶漢的故事
阿詩瑪的故事
華佗學藝的故事
花木蘭的故事
「三潭印月」的來歷

❼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中國傳統節日來歷

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

1、除夕——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隱拿卜關照灶穗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敏櫻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春 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釋義 春節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

起源: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相關傳說

年:
人們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一種最凶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一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一年出山一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一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裡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一看,家家燈光通明;一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一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適用地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蘊味無窮。

習俗

守歲 放鞭炮 貼春聯 拜年

演變

春節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元旦與春節的關系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3、元宵之一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之二——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之三——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4、春龍節(二月二龍抬頭)
傳說,有一次,天帝——也就是玉皇大帝,化身為一個乞丐,降臨到人間,想看看世人的善惡之心。不料他去討飯的第一家是一個吝嗇之極、毫無憐憫之心的財主,財主不但不給他飯吃,還唆使看家狗來咬他。天帝大怒,以為世人個個如此,不可救葯,馬上回到天庭,傳諭蒼龍星座,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
可想而知,三年不下雨,靠天吃飯的農民們,處境該是多麼艱難!民間到處啼飢號寒,不斷有人餓死。蒼龍星座覺得天帝的做法太過分了,他聽著人間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凡間人類會因此滅絕,便違抗天帝的旨意,自作主張為人間降了一次大雨。頓時大地旱象解除,禾苗生長,百姓紛紛供起蒼龍,稱之為「龍王爺」,連天帝的神位都受冷落了。
天帝終於知道這件事,又勃然大怒,派人把蒼龍抓住綁起,打下凡間,又用一座「青龍山」壓住,山口立一座巨大的石碑,上面寫道:「蒼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凡間的人們紛紛為蒼龍鳴不平,可有什麼辦法呢?向玉皇大帝禱告,也不管用。為了拯救蒼龍,人們到處尋找開花了的金豆。一直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又該春播了,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忽然想:這玉米就是金豆吧!把玉米炒一炒,它們就會爆成花,那不就是金豆開花嗎?這種說法很快傳了開來,於是家家戶戶爆起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向玉皇大帝供上開了花的「金豆」。
蒼龍見百姓們用這個辦法救它,也機靈地抬起頭來,向天庭大喊:「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回去!」天帝派千里眼向人間一望,果然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沒辦法,只好傳諭詔蒼龍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為感激蒼龍降甘霖救萬民的獻身精神,民間形成了「春龍節」,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就是蒼龍抬頭了,人們就爆玉米花吃,一邊吃一邊念:「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

5、清明節的來由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6、端午節之一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之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之三——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7、姑姑節(六月六)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
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8、七夕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熱點內容
玫瑰花燒賣 發布:2024-11-24 06:02:52 瀏覽:993
鮮花動作 發布:2024-11-24 05:58:42 瀏覽:741
花卉龍蛇尾 發布:2024-11-24 05:45:36 瀏覽:479
由牡丹採摘 發布:2024-11-24 05:40:01 瀏覽:936
一朵天下紙尿褲l 發布:2024-11-24 05:39:54 瀏覽:651
南麻鮮花 發布:2024-11-24 05:39:08 瀏覽:312
我最喜歡梔子花作文 發布:2024-11-24 05:26:57 瀏覽:973
情人節草莓巧克力 發布:2024-11-24 05:25:31 瀏覽:96
冰粉放鮮花 發布:2024-11-24 05:23:59 瀏覽:677
茶花女故事簡介 發布:2024-11-24 05:11:37 瀏覽: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