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七夕有人被打死
① 牛郎織女的故鄉考究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里,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准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西漢牛郎、織女星象演變為動人的神話傳說。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征討西南諸國,訓練水軍,開鑿昆明池。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別立牛郎、織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雲:「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牛郎織女神話美妙傳說從此由天上來到人間,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
隨著時間推移,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刻像也被當地群眾尊稱為「石爺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們對石像崇敬而迷信,開始頂禮膜拜起來,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織女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牛郎織女傳說」,2010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南灃村有兩個身材魁梧高大的石刻像,當地人稱之為「石婆」和「石爺」。據介紹,這兩尊石刻像距今已2100多年。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發謫吏穿昆明池」時刻立於昆明池畔,俗稱「石爺石婆」。現牛郎像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常家莊村北,織女像在斗門鎮棉紡廠內,兩者間距約3公里。
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這里就建成「石爺廟」、「石婆廟」。千百年來香火不斷,至今還保留著七夕祭祀牛郎織女的大規模民俗文化活動。
「石婆廟」,也叫「織女廟」。在廟門外的牆上,貼著一大張紅色的紙,上面記錄著村民捐建這座廟的功德錢數。
步入殿內,可見有人值守的織女石像和功德箱。石像穿著衣服,走近觀察可以發現其造型、線條頗為粗獷,以至於有人發問「這是石婆還是石爺」。
每年的正月十七和七月七,這里人山人海,香火很旺。求升學、求婚姻、求生子的都有,而且很靈驗。
有研究文章就此稱,「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當地逐漸形成了每年兩次大型活動(正月十六,一說是正月十七的牛女結婚。七月初七相會),以及每月初一、十五到廟里去的慣例。 眾所周知,中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牛郎織女的民俗文化起源於中華大地上農耕文明最早發達起來的區域。而農耕文明最早形成於氣候、地理條件十分優越的中原嵩山周圍地區。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平原,都是先民最早開展農耕生產的區域,也是春秋戰國及秦、漢、晉等朝代農業文明最發達之地。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中原名鎮,夏商建制,歷史悠久,魯山縣幾部志書,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魯山縣志》及市、縣、鄉的地名志,對於牛郎織女的地名傳說故事均有記載。《平頂山市地名志》、《魯山縣地名志》、《魯山縣辛集鄉(轄魯峰山)地名志》等書中載:「古時,該村有一姓孫名守義的小夥子,忠厚朴實,常在魯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個女兒在魯山坡根潭裡洗澡,九妹(即織女)的衣裳被孫守義拿走,遂與牛郎成親。」牛郎後裔就是魯峰山西南腳下孫義村孫氏村民,該村80%村民姓孫,都尊牛郎為祖先,尊織女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爺」為「老天外爺」。
魯峰山(又名魯山、魯山坡)周邊有關牛郎織女故事的遺跡有十多處。明嘉靖《魯山縣志》為魯山現存最早的一部志書。志載:「牛郎洞,在瑞雲觀下半山,面南,內立牛郎神……九女(傳織女為玉帝之九女)潭,在縣東北十八里魯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龍王廟。」魯峰山山頂的瑞雲觀中有牛郎織女殿,內塑牛郎織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畫;瑞雲觀前為南天門,傳為牛郎和織女上天處;山南半腰牛郎洞傳為牛郎棲身並與織女成親的地方;洞前方7米處有一石壁掛牆,傳為織女的梳妝台。2008年3月,魯山縣文物所對牛郎洞進行發掘,發現洞口為漢磚壘砌,還出土了唐宋時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時期的瓷盞片、銅箱飾件、銅錢等,可見魯山民眾在此對牛郎的祭祀由來已久。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處有一牛郎墳,其後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樑處有高、寬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稱亮石台或亮聲台,傳為牛郎織女對歌跳舞處;距亮石台不遠處有面積約40平方米的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傳為織女與眾姐妹沐浴處,也是當地民眾祈雨求子的地方。潭側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兒,另一殿為九女靈霄殿,所祀九女即織女。殿前老百姓自發立碑,碑為「南天門銀河九女星之神碑」,這里香火旺盛,以農歷七月初七為最。從牛郎織女民俗文化的傳承性來看,魯山仍保留著獨特而又純朴的民風民俗、民歌民謠。牛郎後裔所在的孫義村中,現有明清時期的孫氏祠堂三間,內祀牛郎織女及其一雙兒女和老黃牛。孫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農歷臘八、春節、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時要從牛郎洞、九女靈霄殿請祖,然後再送祖,祭祖時唱祭祖歌、灑酒、上五穀等,這些民風民俗也是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民俗文化遺風相吻合的。
魯山至今保留著牛崇拜的習俗,把牛看做家庭一員。魯山有40餘處帶「牛」字的地名。魯山的牛市也十分有名。一年一度的七夕廟會,會址原就在牛郎故里孫義村(現移至鄉政府所在地辛集街),這既是魯山夏季最熱鬧的一次大會,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魯山的最好佐證。魯山有植柞養蠶的歷史,傳魯山的織綢技術就是織女下凡後傳授的,魯山絲綢被譽為「織女織」、「仙女織」,1914年曾獲萬國博覽會金獎。養蠶織絲仍是魯山山區民眾主要的經濟收入之一。魯山人還喜種「九姑娘花」。九姑娘花即油菜花,傳為織女從天上帶下來讓人間度春荒的。魯山民眾還多在院落里種植葡萄,相傳牛郎織女七夕鵲橋相會時,人們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聽到他們的喁喁私語。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始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
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裡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裡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每至七夕節,牛郎官莊的婦女都會興致勃勃的用紙折出金元寶,供奉在織女洞中。
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石碑以前非常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山西和順是地處太行山之巔的一山區小縣,因為一個優美的漢族民間傳說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久佔有一席之地。此前,和順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來又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門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在和順當地鄉間,一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一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和文化是一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聰明的和順人正在憑借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間整體形象,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
和順縣加快傳統文化資源的搶救、開發與利用,唱響「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晉劇名家主演的新編晉劇《鵲橋會》今夜開始在山西省演藝中心演出。在和順城鄉,「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葯畫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相繼舉辦,一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聖母、鳳台小戲、五穀畫、剪紙、刺綉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當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來。
「七夕」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山西省晉中地區的和順縣是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地域(並非說是唯一的地域),是七夕風俗傳承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地域。和順縣的南天池與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景物20處之多,從地名來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與磨子峪(簪峪)是地方誌中早有記載的地名或村名,其餘地名及相關景物名稱均長期流行於漢族民間,如今能見到的有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等,還有如今已毀圮無蹤的王母娘娘廟、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傳承著生動鮮活的牛郎織女故事和七夕風俗活動,其整體環境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情節十分融洽和諧。經有關專家多次實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正式命名和順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8年6月7日,國務院以國發(2008)19號文件將和順縣「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於這樣的故事,山西省漢族民間習慣稱七夕節為「天河配」。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時,山西省漢族民間還曾保留著扎像賀節的風俗,人們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一對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供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
七夕節里,漢族民間流行姑娘媳婦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山西南部漢族民間習慣用當年的新麥秸編成一座橋,配飾以牛郎、織女、老牛、男孩與女孩、喜鵲等形象置放案頭;或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牆上,向織女祈禱後,拿七根綉花針並列手中,用一根彩色線穿針孔,一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曲沃縣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晉北地區漢族民間習慣白天在院里曬一盆水,任灰塵飄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姑娘媳婦把綉花針塗油之後輕輕放置水面,能使針浮水面者便認為乞得了巧。晉西北一些地方人們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陽光下經過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各種形狀,或蜈蚣或水蛇,或豬狗或雞鴨,倒影愈豐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長治一帶的女孩,七夕節前一天要逮一隻吐絲的蜘蛛圈在盒子里,第二天觀察其結網疏密狀況,網愈密則認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節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晉南一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節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種粟生苗,稱為「谷板」。晉中、晉北流行將小麥或豆類浸水生芽,七夕節用綵線纏芽,謂之「種生」。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之「為老牛過生日」。
山西境內七夕前後多降雨,漢族民間把七夕節看成是「下雨天」,稱織女渡河會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淚如泉涌,淚落人間,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門,出門被雨淋」之諺。此日,少女們有搗鳳仙花染紅指甲習俗,據說老年人見了便雙目清亮、頭腦不昏。山西舊時講究七夕看天河預測米價,七夕天河昏暗則米價漲,天河明亮則米價賤,漢族民間有「天河目米價,太乙照時康」之說。現代的七夕節,山西省漢族民間已沒有那麼多講究,只是在姑娘媳婦中間還流行著一些乞巧活動;不少地方仍保留著製作「巧食」的習慣,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種食品;還有一些地方家家吃西瓜,並在西瓜上鏤刻圖案花紋,稱之「花瓜」,這些習慣都是七夕風俗的遺存。 鄖西的「鄖」,在字典中專釋地名,「隕」乃隕石,意即墜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織女星就在銀河的西岸。「鄖西」二字意味天上織女星落在鄖西,織女與牛郎相親相愛。鄖西境內的天河,不僅在河名上與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與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在天河流域,鄖西縣城東南邊的石門灣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稱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華蓋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稱作「石公公」。
鄖西人祖祖輩輩都認為這兩塊山石是牛郎、織女的化身。在天河上游的河中間有塊兀立的巨石叫「金釵石」,傳說是王母娘娘拔簪劃天河時遺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鄖西縣城西部的懸鼓公園里還有一個如「懸鼓」的山石,傳說是女媧煉石補天的石頭,也有傳說是織女下凡洗浴時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東面有一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頂的娘娘廟里供奉著王母娘娘的神像。懸鼓觀東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一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這里是香火旺盛的地方。一邊是觀一邊是庵,一邊是女一邊是男。經考證,是淳樸的鄖西人為了紀念牛郎、織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婦到鄖西」,鄖西是美女之鄉。鄖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們公認的。 河南省南陽市寶天曼伏牛山區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里古樹參天,鳥獸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競秀,滿目涌翠,西峽龍潭溝瀑布群水石相依,風景獨秀,是一個著名的旅遊勝地。相傳牛郎由於得到千年古牛的指點,與織女在這里相遇並相愛,從此過著和諧甜美的生活。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後,王母娘娘知道織女下凡後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織女,牛郎大哭。老牛卻讓牛郎披上自己的通靈牛皮追趕,牛郎忍痛照做,後登天去尋織女,為了紀念這個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經住過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牛郎織女故鄉地圖
而在南陽市城南20里的宛城區溧河鄉,有一個叫牛郎庄的自然村,該村人說,傳說中的牛郎就是他們村的人,是一個叫孫如意的年輕人。在牛郎庄發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隨後村中修建了牛郎織女像,一到七月初七這里就香火旺盛。
神牛冢
牛郎庄中祖輩流傳下來的牛家宅,據說是牛郎曾經的居住地。
牛家宅遺址
牛郎庄祖輩流傳下來的飲牛坑,據說是牛郎當年放牛飲水的地方。這里無論是旱澇年份,該坑一直保持這個狀態。
飲牛坑
下圖是傳說中的鵲橋所在地,據說該橋以前是石頭橋,「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隨後建碑紀念。
鵲橋紀念碑
因為牛郎織女被拆散後,傳說中織女的出生地史窪村還保留著和牛郎庄不通婚的習俗。
至於人物原型方面,相關人士指出,牛郎織女其實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陽人。牛郎是南陽城西二十里的桑庄人,織女是城南二十里史窪村(俗稱織女村)人。織女私奔嫁給了牛郎,織女家人發現後把他們拆散了。牛郎尋找妻子來到史窪村附近住下,隨後便形成了牛郎庄。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庄不僅傳承著「炸巧果」、「乞巧」、「祭祀」等習俗,並且在這一天早上,老人還要把公雞殺掉,怕它提前報曉而縮短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後,白河東岸的牛郎庄及其周圍村民,都要到牛郎庄燒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起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對此南陽也存在物證。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白河西岸的白灘漢墓發掘出一塊「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右邊牛郎執鞭所牽之牛,從體態、神態及行走來看,無疑是經過馴化的耕牛——南陽黃牛;左下角織女的跽坐狀,也是漢代婦女操機織布的勞動姿態。[7]
2007年南陽「牛郎織女傳說」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
2012年10月,南陽市文化局具體實施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南陽」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最終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認定了牛郎織女傳說源於南陽的說法。 在太倉南郊「六國碼頭」南面,劉家港旁邊有一條黃姑塘,河邊有一個黃姑村。古時候傳說,這里是牛郎織女的降生地。北宋以前,村上有一座黃姑廟,廟里供奉著牛郎和織女的神像,這里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牛郎織女都是天上的神仙,牛郎叫河鼓星,後人訛稱為黃姑星;織女叫織女星,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牛郎織女在天上自由相愛,玉帝和王母娘娘認為他們「門不當,戶不對」,以「談情說愛,影響工作」為名,把織女嚴加看管,把牛郎貶下凡塵。牛郎下凡前,織女悄悄對牛郎說,如果到了人間想念她,可以把荷花缸里盛滿清水,望著缸里的水面,就可以看到織女的倩影。牛郎銘記在心,降生到了太倉南郊黃姑塘旁邊的黃姑村的一戶農民家裡。
黃姑村上的牛郎,從小父母雙亡,在阿哥阿嫂家過活。有一隻牛是天上的金牛星飛到牛郎身邊,牛郎就把牛養好,經常到田頭放牛,非常親密。哥嫂平時一直欺負他,虐待他,燒了好東西偷偷吃,不給牛郎知道。老牛有靈性,知道哥嫂在家偷吃好東西,就叫牛郎趕快回家去吃。阿嫂恨透,逼著牛郎要分家。牛郎說我別的不要,就要這頭牛,種一塊地,住一間茅草屋。
分家後,牛郎和牛勤勞耕作,牽了牛下地耕種,與牛相依為命。牛郎聰明能幹,逐步長成一個健壯懂事的小夥子,田裡農活做完後,經常騎在牛背上吹笛解悶。想念織女時,望著荷花缸里的織女發呆。他吹的笛聲優美好聽,天上的織女聽得著了迷,一直在彩雲端里偷聽牛郎吹笛,連續聽了七七四十九天,勾起了對牛郎的愛慕之心。老牛說:「牛郎啊牛郎,你對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會和你相會的。」牛郎抬頭向彩雲堆中望去,果然見有一位美麗的仙女,像荷花缸里的織女,就向她招招手,織女見牛郎向她招手,就從頭上拔了一隻銀簪丟下來,「刷」的一聲,銀簪變成了一條通天大道,牛郎騎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織女相會了。牛郎和織女你愛我,我愛你,就由老牛做媒,織女下凡降生到黃姑村,和牛郎結為夫婦。
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織女織的布特別好,生意好,還肯教黃姑村上的婦女們學織布,相鄰關系很親密。老牛臨死前牛頭擱在河岸上對牛郎說:「我死了以後,你把我的皮剝下來放好,到危及的時候可以派用場,披在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條河浜現在還叫「牛頭涇」。
織女是玉皇大帝的孫女。玉皇大帝發現織女不在機房裡織布,派天神天將查問,知道織女降生到黃姑村,與牛郎配成夫妻,還養了雙胞胎。玉帝大怒,派天神天將將織女押解而去。牛郎在田地耕作,突然見天色不好,趕緊回家,發現織女不見了,抬頭望望天上,見織女被天神天降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挑了一擔兒女急急飛身上天,一邊追趕,一邊喊叫,「天將休得無禮,還我妻子!」織女見牛郎追來,心想我是玉帝孫女,諒必不會把我怎樣,牛郎上天後肯定要受嚴刑,揮手叫他們不要跟來,牛郎不聽,織女急了,把頭上一枚金簪拔下來,朝身後劃了一下,劃出了一條銀河,河水翻滾,波濤滾滾,把牛郎他們攔在河東,不能渡河。
玉帝把織女抓去後,狠狠的訓斥了一頓,監禁在機房裡織布。牛郎不能與織女相見,兒女們哭喊著要娘。地母娘娘(玉帝之妻,管大地上一切事)看織女可憐,向玉帝求情,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織女與牛郎相會一次。這天,由鳥鵲搭橋,讓牛郎織女帶了兒女上天,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② 湖北十堰鄖西出美女嗎!
鄖西,地處鄂西北邊陲,北依巍峨秦嶺,南臨滔滔漢江,東南與鄖縣相毗鄰,西北與西南同陝西五縣接壤,扼秦楚要沖,形成了山環水繞的狹長地帶。鄖西歷史文化淵遠流長,早在一百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創造了遠古78萬年的「鄖西猿人文化」。五萬年前,創造了鄖西黃龍洞「智人文化」,鄖西又處在西安和武漢的水陸交通的中點線上,古老的「驛道文化」給鄖西染上了秦風楚韻的色彩,由此,誕生了漢民族史詩《創世歌》。女媧神練五彩石補天,將余石寄存與懸鼓觀石崖中,留下了千古奇觀。悠悠的漢江從鄖西南邊飄遙而下,傳頌著古老的董永與七仙女的優美傳說;多情的天河從鄖西的腹部靜靜地流淌,敘唱著神奇雋永的牛郎織女的愛戀之歌;更有那秀麗如畫的美女河流傳著許多美女傳說,使南來北往的達官貴人,遷客騷人,都在這里留戀忘返,吟詩作畫。「要找美女到鄖西」的俗語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古人雲,「若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被譽為「美女之鄉」的鄖西,該是多麼美麗神奇的地方。
一、《詩經》中的「窈窕淑女」
漢水是那樣的溫潤、含蓄、清沌,漢江河畔的鄖西女人被滋潤的多情、善良、美麗大方,是天仙則遜一點風騷,是村姑卻別有一番風韻。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周南」「召南」,多收編從漢水流域採集的民歌,又多屬謳歌愛情的佳作。《詩經》的首篇《關睢》就是來源於漢江河畔,「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歌詠的就是古代鄖西美女形象。這些民歌至今還在漢江河畔留下痕跡。如《鄖西民歌集》第一卷「城區卷」中收集的民歌,《杜季蘭哭監》中就有「關關睢鳩鳥,在河洲上游,窈窕天仙女,君子夢寐求……」的唱詞。這首民歌與《詩經》里詞句大致相同,說明同出一源。此外,鄖西還有許多民歌與《詩經》同出一源。例如:「關關睢鳩在兩旁,在河之洲陪新娘,窈窕淑女生貴子,君子好逑狀元郎」。「關關睢鳩去看親,在河之洲看不成,窈窕淑女看成了,巧言令色鮮矣仁」。
《詩經漢廣》唱道:「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方思」。歌詞含蓄委婉地抒發了一位男子追求漢江河畔的美麗的姑娘。姑娘若雲中月,霧中花不可得之的惆悵傷懷之情,勾畫出一位仙姿綽約、虛幻飄渺的漢江游女形象,使人深嘆不已。《詩經?桃夭》盡情贊美了美艷絕倫的新娘的,熱烈、愜意、浪漫。「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時至今日,漢江河畔人們仍把漂亮賢淑的姑娘比作桃花,比作鮮桃。被美女愛上了,就是走了「桃花運」。這是多美妙的想像,多麼濃郁的艷情,多麼淳樸的民風。
二、民歌中的「姐兒們」
星斗移轉,滄海桑田,鄖西人民繼承了悠久的傳統文化,創造了燦爛的民間文化,他們不斷地用詩歌創作書寫著自己的歷史。翻開《鄖西民歌集》,跳盪於眼前的是鄖西兒女的追求和奮斗,尤其是洋溢著秦風楚韻的民間情歌,讓人心潮翻湧,浮想聯篇。例如《姐兒歌》里唱道:「姐在河裡漂白紗,清水映出牡丹花,鯉魚見了金翅撒,和尚見了把頭抓,可惜我年少出了家」。「姐兒長得白如雲,愛壞多少年輕人,活人看見都愛死,死人看見又還魂」。這種白描的絕筆手法把一個美若天仙的鄖西美女形象活生生地聳立在人們心中,真讓人拍案叫絕。
再看民間情歌《十八摸》,那真是美奐美倫的形象描述:
正月十五雪封山,郎到姐家去遊玩,
姐在房中綉牡丹,郎在身邊把戲演,
手摸姐兒頭發邊,又光又滑似絨線,
手摸姐兒眉毛邊,彎彎柳葉月牙尖,
手摸姐兒耳朵邊,肉乎乎一塊餃子面,
手摸姐兒鼻子邊,好似玉墜掛臉前,
手摸姐兒嘴唇邊,好似蓮花才吐瓣,
手摸姐兒半臉邊,象是圓月落玉盤,
手摸姐兒肩膀邊,渾身酥麻如觸電,
手摸姐兒頸脖邊,好似鯉魚手中翻,
手摸姐兒胳膊邊,塘里嫩藕池中蓮,
手摸姐兒脊樑邊,林里蜻蜒站花間,
手摸姐兒奶頭邊,雙鼓又軟饃饃山。
手摸姐兒小肚邊,暈暈乎乎一堆綿。
…………
聆聽這首情歌極品《十八摸》,一個貌似天仙的美女展現在你面前,那種精美地描述真令「頑石點頭客座情」,這樣的美女形象,普天之下,何處尋得?
《鄖西民歌集》傳唱了眾多的美女形象。如《刁龍扇》中的夏玉英、薛玉珍、夏瓊英;《二度梅》中的陳杏元;《十里亭》中的月英小姐;《三元記》中的秦雪梅;《山伯訪友》中的祝英台;《孟姜女尋夫》中的孟姜女;《烏金記》中的王桂英;《苦竹娘》中的苦竹娘;這些眾多的美女形象都是鄖西人們心中的姐兒之花。她們不僅貌美如花,且品質優良,多才多藝,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江湖民間的忠孝節義,實為幗國之楷模,女中之魁首。有些美女雖不是鄖西當地的,但是,她們的美德風范在鄖西美女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三、傳說中的「美女之神」
每一個男人,包括最理性者,見到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漂亮的女人,沒有不產生異樣感覺的。古人都將美女比作花、比作月。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春秋的西施,漢朝的王昭君,三國的貂 嬋,唐朝的楊貴妃,被人們比作「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可見,人們對美女的稱頌贊譽是多麼傳神。賈寶玉感概女人是清水做的。沈從文說過,美女是天使和魔鬼合作的產物。賈平凹說過,女人到世上來是貢獻美的。男人是征服世界而存在的,女人是征服男人而存在的,而征服男人的是女人的美,美是男人對女人的作用的限定而甘願征服的因素。
女媧娘娘是創造人類的美女之神,她煉五彩石補天,將剩下的一塊寄存在懸鼓觀山崖之中。她創造世界,也可毀壞世界,商朝昏君紂王到女媧廟里上香,看到女神之美,就產生邪念,賦詩「脫了泥身換肉身,來配朝中一寡人」。由此惹怒女神,派狐狸精蘇妲妃迷惑君王,至使江山付武王。
古老的漢江養育了古老的鄖西人民,也誕生了許多美女之神。漢代劉向的《列仙傳》記載了「江妃二女」的故事。戰國時期周人鄭交甫游於漢水,同兩位漢江仙子不期而遇。請求二女解佩相贈,仙子贈佩而去,倏然不見,交甫思戀而死。婦孺皆知的《天仙配》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同樣發生在漢江河畔。鄖西還流傳著「七仙女下凡交子」「董永之子考取狀元「的優美傳說。
漢江在鄖西境內有兩大支流,一是金錢河,二是天河。金錢河是西安陸路通往漢江的必經之路,古老的上津古城就被稱為「天子渡口」。隋唐時為皇帝選美女。由水路送至上津,美女們在船上悶了好多天,一到上津,就設法逃跑,好多美女就此落入民間。隋煬帝在國家大動亂之時,還想游江南,帶著後宮三千佳麗從上津「天子渡口」入漢江下江南。不料,走至上津,被反王雷大鵬率部來圍。隋煬帝下令宇文成都率隊突圍。隋煬帝是突出了重圍,回到長安,而後宮的三千佳麗都被戰亂沖散,全部流落到金錢河畔的鄖西上津等地。由此,鄖西上津留下了美麗的芳草地,開放出艷麗的美女之花。
天河,貫穿鄖西腹地,是一條涌動的愛情之河。中國著名四大傳說故事之一,《牛朗織女》的傳說就誕生在這里。牛郎織女的傳說,全國有許多地方都想占為已有,然而他們大多是牽強附會。而我們鄖西最具說服力。「天河」之名在全國獨此一處。日本的漢文學專家由日本找尋到此地,並撰寫論文,認定鄖西的天河就是誕生牛郎織女的天河。鄖西縣城天河兩岸的山上至今還保留著牛郎織女的石頭化身,既石公公與石婆婆。他們隔河相望,脈脈含情等待著年年的七夕相會。天河口山上有牛郎廟,民間有「七夕節」,天河上流還有牛郎山和織女山。凡此種種,足以說明牛郎織女的傳說,就誕生在鄖西。他們的愛情故事感天動地,永遠滋潤著鄖西這個美女之鄉。
四、「美女河」畔的鄖西美女
鄂西北地區流傳著一首民謠:「秦嶺山下美女河,美女河畔美女多,美女個個賽天仙,皇帝選美隨便摸」。美女河橫貫鄖西境內的觀音鎮和土門鎮,是天河的支流,河水清澈見底,四季長流不息,象一條綠色的飄帶纏繞在鄖西的中部。就是這條神奇的河用他那碧綠清亮的乳汁滋潤著兩岸的人們,生長出如花似玉的美女,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大概是漢朝時,一位皇帝要選正宮娘娘,協助他治理天下。當晚,神仙給皇帝託了一夢,說是正宮娘娘出生在麥峪河龍潭灣,若見一人頭頂皇印手拿寶劍者便是。皇帝於是就派特使前來拜訪。特使在麥峪河上下訪問數日,忽一日發現一個禿女子頭頂升子,手拿竹棍到鄰家借糧。特使突然醒悟,頭頂升子可代表皇印,可能就是此人,於是下令將此女用轎子抬回京城。下轎一看,哪有禿女子,竟是一位絕色美人。皇帝就封她為正宮娘娘,幫助皇帝把國家治理得十分興旺發達。萬歲一高興就把發現美女的地方封為「美女河」。
相傳很久以前,美女河中的深水潭裡每天早上天麻麻亮時,有一位美麗的少女在水潭邊上以潭水為鏡,洗梳打扮,太陽剛剛露出紅臉時,就消失不見了。人們為了觀看這一奇觀,不惜翻山越嶺、整夜守候在水潭周圍。消息傳到縣太爺耳朵里,他就下令官差們捉拿姑娘,帶回縣衙論功行賞。官差們在水潭邊等候幾天幾夜。這一天天剛放亮,水潭中漸漸露出了天仙般姑娘的身影,官差們看得個個流口水,發出「嘖嘖」的贊嘆聲,為首的官差高聲叫喊道:「美姑娘,跟我們到縣太爺那裡去享福去吧!」話音剛落,水潭發出「啪啪」一陣水聲,天空出現一片烏雲,姑娘消失在水潭中。從此再也沒有露面。人們為了表達對姑娘的懷念,就把這個潭叫做「美女潭」。
「美女河」有如此美麗的傳說,鄖西境內許多地方都有美女傳說故事。離縣城二十華里的河夾鎮火車嶺村,有一個神奇的金花寨,傳說是一位叫金花小姐的美女在此修行,樵夫砍柴毀壞山頂,但第二天又恢復原貌。後來王母娘娘托夢,說是她的女兒在此修煉,請與觀照。美女金花小姐在此修煉,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後人們四時祭奠這位美女天仙。
六郎鄉境內的陳家河的山頂上有一座神奇的香花寨。傳說在周朝時期,有一位叫香花姐的美女在此居住。當地有一惡霸號稱蠻王,想霸佔香花姐為妻,香花姐不從,二人就展開大戰。蠻王勢大,香花姐取下金耳環用巨石壓著,騰雲駕霧到三官洞蒿坪河處另建了一個山寨,在那裡修煉成仙。
再說,風景秀麗的五龍河有一個「古柳情人閣」。相傳是唐朝美女陳杏元被奸人所害,發送到北疆和番。陳杏元一行走到五龍河時,被石頭八卦陣所迷。忠臣之後梅良玉千里相送陳杏元,在此處劫下陳杏元,二人在一石洞中躲過官兵的搜捕,結下百年之好。後又經歷許多磨難,有情人終成眷屬。留下了千古佳話。
宋代楊六郎鎮守六郎關時,其妹妹楊八姐跟著哥哥,在鄖西這塊熱土上干出許多驚天動地的大事。楊八姐貌美如花,且生性好動。她游春時,在羅漢寨發現了十八強盜修煉成精,楊八姐用計破了神井之水,將十八個強人治服,後來變成十八羅漢,修煉成正果。不料此事被蠻王知道了,蠻王正想霸佔八姐為妻,以此事為由與楊八姐大戰,楊八姐憑借武功打敗了蠻王,刺穿了蠻王的肚子,使其腸子流了一地,於是就變成了上津境內的「膠腸關」。
槐樹林場有一個神奇的「仙姑洞」。美若天仙的陳仙姑為了百姓治病,後被惡霸相逼,躲進仙姑洞修煉成仙,後又超渡「白發美教主」王聰兒成仙。景陽鄉劉洪寨旁有一神奇小寨,山頂工事至今還存,那就是與劉洪寨、麻王寨三山並立的「女兒寨」。寨主付鈴,美艷絕倫,且俠義肝腸。她與劉洪共同演繹了感天動地的愛情詩篇。這些故事,早已在鄖西民間廣為流傳,成為鄖西美女的艷麗花環。
五、靈秀的鄖西,美女之鄉
祥瑞氤氳,星斗闌干,巍巍秦嶺,滔滔漢江。鄖西女子吸秦嶺漢江之靈氣,納秦風楚韻之精華,體形婀娜、嬌艷如花,柔情似水,聰慧靈巧。其貌若何,羅敷感嘆,其身若何、影愧九仙,其靜若何,空谷幽蘭;其志若何,須眉汗顏。
山,幽幽的,像一堵神秘莫測的牆;風,細細的,像一個懷春女子憂傷的嘆息;露,潤潤的,像一串童真閃著的眼睛;霧,柔柔的,像一雙溫性脈脈撫摸的手。秦嶺的山道上走出鄖西女子,像天地間懸掛的一幅水彩畫,桃花在她臉頰上開放,春天在她眸子里盪漾,翠鳥在山間枝頭鳴唱,山歌在雲中飄盪。鄖西女子朴實無華,沒有江南女子那樣穿金戴銀,脂粉艷抹的濃香;沒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憂傷;沒有山盟海誓般的愛情花腔。她們真誠、善良、靜美、大方、勇敢、豪放,要瘋就瘋個夠,要唱就唱的浪,要親就大膽的親,要愛就要愛的透徹,愛的地久天 鄖西女子大都長著修長婀娜的身材,白凈桃紅的臉龐,瓜子臉,雙眼皮,大眼睛,柳葉眉,糯米牙,櫻桃小口,懸膽鼻樑,性情溫馴,嗓門響亮。沒有江南女子那麼纖柔,也無四川妹子那麼火辣干腔,更無東北女子那麼信手放羊。鄖西女子是秦嶺漢水智慧的結晶,既有八百里秦川的闊氣和豁達;又有漢江天河洗滌的秀美端莊;更兼中原文化造就的雍容華貴、機敏靈動。鄖西女人看著美,讀不懂,說不出,道不明,鄖西女人是一部清新雋永的山水詩集。既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浪漫與大膽,又有一份含蓄在其中;既有「蓮動下漁舟」「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流光溢彩;又有婀娜多姿的芬香,卻不搔首弄姿,搬弄是非;既有聰明賢慧俠義肝腸的美德,卻無顯弄擺闊、好大喜功的惡習。鄖西女人的美是古典美與現代美的融合,是一種外表美與心靈美的統一。鄖西女人是美的化身,是天地靈秀的結晶。
從古至今,在鄖西這塊靈秀的土地上,出現了那麼多的美女,生活過那麼多的美女之神,難怪鄖西出美女了。漢江的七仙女,天河的織女,美女河的正宮娘娘,夾河的一品誥命夫人,這些美女孕育了鄖西美女的靈秀之氣;宋代的楊八姐,清代的王聰兒,香花夫人,金花姐,這些美女造就了鄖西美女的俠義心腸;何家井九女子,仙姑洞的陳仙姑,女兒寨的付鈴,殷溫嬌等奇女子陶冶了鄖西美女的高尚情操與傳統美德。這就是鄖西美女,這就是鄖西美女形象。由此可鑒,鄖西是美女之鄉。
③ 牛郎織女這個傳說是如何演變的
牛郎織女傳說源自鄖西天河 湖北省鄖西縣中部,有一條由北朝南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是鄖西境內的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條叫天河的河流,它在世界地圖上獨享「天河」之名,鄖西的天河,流淌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古老天河在鄖西,七夕傳說源於天河。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也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這個傳說始終和七夕節相連,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天河鵲橋相會之時,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天河發源於秦嶺東南部陝西照川,全長69公里,是漢水的重要的支流之一,流經鄖西62.7公里。天河東邊是楊家河、歸仙河,西邊是美女河、仙河,正好與天象相對。而天河邊的石公公、石婆婆、懸鼓觀、天池庵等景點卻都與星象圖相反,說明了鄖西人對沖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就有獨特的七夕民俗。在鄖西,人們將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老人時時告誡後輩:男兒要像牛郎一樣勤勞、質朴、善良、執著,女兒要像織女一樣智慧、忠貞、節儉、孝順。這條天河彷彿一下讓人迷失,不知該從哪裡遊走。因為鄖西的天河是有靈性的,她完全充當了導游角色,天河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人們過「乞巧節」。那天,婦女們組織開展各種勞動競賽,以在競賽中提高技藝。夜幕降臨,人們來到河邊燃放河燈,順河漂流的盞盞河燈,寄託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承載著人們對家庭、親人的祈福,同時,也是在為牛郎指路以盡快與織女相會。「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的民謠,在鄖西縣境內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