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手那天

七夕手那天

發布時間: 2024-11-02 02:42:56

A. 七夕為什麼是手工節

抄七夕本是女子乞求心靈手巧的節日,又叫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乞巧節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

B. 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6張模板_七夕節手抄報簡單漂亮

明月皎皎照星漢,銀河燦燦恨無邊。七夕到來鵲橋建,牛郎織女永愛戀。每年的七月初七是七夕節,關於七夕的 手抄報 如何製作呢?下面我給大家帶來關於七夕節 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歡迎大家來欣賞!

目錄

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欣賞

與七夕相關的詩句

古時候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欣賞

<<<

與七夕相關的詩句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宋?楊璞?《七夕》

烏鵲橋成上界通,千秋靈會此宵同。——唐?劉威?《七夕》

采盤花閣無窮意,只在游絲一縷中。——唐?劉威?《七夕》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唐?徐凝?《七夕》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秦觀?《鵲橋仙》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林傑?《乞巧》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迢迢牽牛星》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雙星何事今宵會,遺我庭前月一鉤。——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吳文英《惜秋華·七夕》

恨人間、會少離多,萬古千秋今夕。——張埜《奪錦標·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傑《乞巧》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李商隱《馬嵬·其二》

織女牽牛送夕陽,臨看不覺鵲橋長。——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范成大《鵲橋仙·七夕》

穿針人在合歡樓,正月露、玉盤高瀉。——嚴蕊《鵲橋仙·碧梧初出》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王建《七夕曲》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毛文錫《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東飛烏鵲西飛燕。盈盈一水經年見。——陳師道《菩薩蠻·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李商隱《辛未七夕》

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趙以夫《鵲橋仙·富沙七夕為友人賦》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孟浩然《他鄉七夕》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李賀《七夕》

七夕年年信不違,銀河清淺白雲微,蟾光鵲影伯勞飛。——毛文錫《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違》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徐凝《七夕》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傳織女牽牛客。——沈佺期《七夕曝衣篇》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羅隱《七夕》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孟浩然《他鄉七夕》

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王建《七夕曲》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孟浩然《他鄉七夕》

二秋葉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夜色銀河情一片。輕帳偷歡,銀燭羅屏怨。——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吳文英《荔枝香近·七夕》

鵲橋波里出,龍車霄外飛。——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李商隱《辛未七夕》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李商隱《壬申七夕》

<<<

古時候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同心結

《詩源》里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舍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 故事 的萬一,目睹神傷。

團扇

越國大夫范蠡到諸暨城南薴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鍾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綉於扇芯,送予范郎。

古人在以詩詞表達自己心聲時,也不忘用團扇作指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為它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徵。

如意

古代宮廷里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後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後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後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後敬獻如意。

戒指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里。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里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沉香

我國古人很早就已將沉香視為珍貴之物。到了明清,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製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於貴婦閨秀,又可用作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

清代國寶——乾隆沉香獅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後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香妃來到中原後一直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裡,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鍾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荷包

荷包是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

荷包上綉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荷包上綉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

<<<


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6張模板相關 文章 :

★ 七夕節手抄報版面設計圖6張精美模板-愛在七夕

★ 2021小學生七夕節手抄報簡單又漂亮圖片

★ 七夕手抄報簡單又漂亮版面圖設計模板6張-相愛永遠,相伴七夕

★ 2021最新七夕節手抄報繪畫圖6張-共度七夕,天長地久

★ 2021最美七夕手抄報圖片6張-浪漫七夕節

★ 七夕手抄報簡潔又漂亮模板大全資料

★ 簡單漂亮七夕手抄報模板大全

★ 2021七夕節簡單手抄報圖片6張精美模板-鵲橋一相會,留你在心中

★ 七夕手抄報唯美漂亮圖片5張

★ 簡單的七夕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C. 2024年的七夕節在哪天 幾月幾日過七夕

2024年七夕節是2024年8月10日,農歷2024年七月初七,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流行於甘肅省西和縣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24年的七夕節的日期

2024年七夕情人節是農歷七月初七,對應的公歷日期是2024年8月10日。

關於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的由來與自然天象崇拜和民間傳說密切相關。 這個節日最初源於古代中國對自然天象的崇拜,特別是對?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觀察和神話故事的創造。牽牛星和織女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兩個重要的星宿,它們之間的故事為七夕節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自然天象崇拜:七夕節最早與人們對天文現象的觀察有關,尤其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的位置和故事。這些星宿被人格化,形成了?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是七夕節的核心傳說。

歷史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七夕節不僅僅是對星宿的崇拜,還發展出了乞巧、祈福等習俗。特別是在?宋代,七夕節達到了鼎盛,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文化意義:在現代,七夕節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意義,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甚至被稱為「?中國情人節」。這一轉變,使得七夕節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和社會活動的載體。

總之,七夕節的由來和發展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和傳統價值觀的傳承與發展。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1. 乞巧活動

乞巧是七夕節最為核心的傳統習俗之一。古時,女子們會在七夕之夜,對著月亮穿針引線,比試誰的手藝更巧。她們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向織女祈求智慧和巧藝,使自己變得更加心靈手巧。此外,還有「蜘蛛乞巧」的習俗,即將蜘蛛放在盒內,觀察其結網情況,以網絲的疏密、有無條理等來判斷是否得巧。這些活動不僅展現了古代女性的才藝追求,也寄託了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 拜織女

在七夕節這天,許多地方都有拜織女的習俗。人們會在庭院中或室內設立織女像,焚香禮拜,祈求織女保佑自己或家人心靈手巧、婚姻美滿。少女們尤為虔誠,她們會默默向織女許下心願,希望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美麗聰慧,早日找到如意郎君。

3. 曬書曬衣

在古代,七夕還是曬書曬衣的好時節。據說,這一習俗起源於漢代,當時人們認為七月七日天氣晴好,是晾曬書籍和衣物的好日子。到了魏晉時期,曬書曬衣更成為豪門富室炫耀財富的一種方式。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習俗逐漸淡化,但在一些地區仍有所保留。

4. 吃巧果

七夕節期間,各地還有吃巧果的習俗。巧果是一種用油、面、糖、蜜等材料製作而成的糕點,形狀各異,有捺香、方勝等圖樣。人們相信,吃了巧果就能變得心靈手巧。在宋朝時期,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成為當時的一種應節食品。

5. 觀看牛郎織女星

七夕之夜,人們還會仰望天空,尋找牛郎星和織女星。這兩顆星星分別代表著牛郎和織女,它們在夜空中遙相呼應,彷彿在訴說著那段跨越銀河的愛情故事。人們還會在葡萄架下或瓜果架旁傾聽,據說能隱約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竊竊私語。

6. 乞文求子

除了乞巧外,七夕節還有乞文求子的習俗。讀書人會在這一天祭拜魁星,祈求文運亨通、金榜題名;而想要孩子的夫婦則會祈求織女賜子,希望早日實現兒女雙全的願望。

D. 我國過七夕節的傳統是什麼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2、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的,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3、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4、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5、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6、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7、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8、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9、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10、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E. 七夕是幾月幾日

七夕即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七夕是流行於中國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七夕乞巧,最早起源於中國漢代,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習俗。遠傳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洋節逐漸流行中國,部分商家和媒體聯合炒作,宣傳為「中國情人節」。
節日起源:
婦女乞巧: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它說男子以8歲一個周期,女子以7歲一個周期。女子7歲腎氣盛,換牙齒頭發變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天癸是腎精,任督二脈,以中醫說法,"為一身陰陽之海,五氣貞元",也就是說,二七就來月經,可以生子。三七腎氣平均,最後的牙齒長齊,發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堅,頭發長極,身體盛壯,到了頂點。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焦黃,頭發開始掉。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是一個生命周期結束。"七"這個數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應該是結束中的誕生。《周易·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孔穎達疏:"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來復"是去而復來,也就是重生,輪回循環,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豐滿。

熱點內容
綠植嫁接 發布:2024-11-23 12:24:10 瀏覽:395
夜光紫羅蘭 發布:2024-11-23 12:14:30 瀏覽:674
花店極簡 發布:2024-11-23 12:12:41 瀏覽:633
蜂蜜加玫瑰花加茉莉花 發布:2024-11-23 12:12:41 瀏覽:386
茉莉花有花骨朵 發布:2024-11-23 12:12:39 瀏覽:957
白玫瑰粉玫瑰花語 發布:2024-11-23 12:04:39 瀏覽:194
18朵玫瑰代表什麼意思 發布:2024-11-23 12:03:58 瀏覽:665
雙城到牡丹江客車 發布:2024-11-23 11:49:50 瀏覽:820
取名叫一朵 發布:2024-11-23 11:44:16 瀏覽:876
天寶花盆景 發布:2024-11-23 11:37:45 瀏覽: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