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七夕節
⑴ 沙縣小吃都有些什麼
米類:
年糕、湯圓、白果、艾果、糍粑、泥鰍粉干、鴨湯粉干、黃膳粉干、肉粽、豆粽、豆沙粽、粽子、米凍皮、米凍、習果團、白果糕、團糕、米凍糕、發糕、大腸糕、鍋邊糊、米葡珠、漿糍、糍仔、油糍、豬油炒米、丸仔、雪片糕、桂花糕、安字糕、豆豆包、烏飯。
面點類:
扁肉、面條、清湯面、酸菜面、拌面、線面、春卷、炸春卷、花椒餅、光餅、月餅、起酥餅、蔥肉餅、韭菜餅、菜頭餅、白糖餅、糖水餅、水晶餅、口香餅、杏仁酥、面葡珠、蝴蝶包、糖包、肉包、小籠包、燒賣、甜燒賣、芋餃、餃子、鍋貼、油條、油餅、煎餅、董糖、蓼花、酥糕、甜粑、咸耙、蝴蝶菜粑。
豆類:
豆腐、燙嘴豆腐、烤豆乾、香乾、豆腐丸、夾心豆腐丸、豆腐腦、臭豆腐、油豆腐、豆腐包、金包銀、素雞、洪武豆腐、一品豆腐、梅花豆腐、熊貓豆腐、玉卷豆腐、蓮花豆腐、釋跡豆腐、堡豆腐、火樹銀花、燕子歸巢、豆腐餃、糖豆、爆豆花。
其他:
瓦罐湯、芋包、芋鰍、芋餃、牛系列、蛋素、蛋餃、蛋腸、臘鴨、夏茂烤鴨、沙縣魚丸、包心魚丸、芋頭絲果、芋裸、玉糕、烏梅糕、茯苓糕、花生糕、人參糕、山棗糕、桂花糕、糖塔、牛粉腸、米漿豬血、米漿豬腸、米漿豬肺、青草凍、腌苦筍、蕃薯參。
(1)沙縣七夕節擴展閱讀
沙縣小吃以其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而著稱,成為福建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沙縣小吃不但流行在三明市各縣(市、區),而且在南平、福州、廈門也可常常遇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小吃店,甚至北至北京、南至深圳,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的太平洋旅遊勝地——塞班島也有「沙縣小吃」的蹤跡。
足見沙縣小吃影響之大、傳播之廣。據不完全統計,沙縣各類小吃有上百種,常年供應的有幾十種,蒸、煮、炸、烤、腌,加工方法多樣。
米、面、芋、豆腐原料獨具地方特色,且來源豐富,家家戶戶都能做上幾樣,城區街頭巷尾日夜24小時都有小吃應市,非常方便。
參考資料
網路-沙縣小吃
⑵ 三明七夕塔糖節都有什麼特別 三明人是怎麼過七夕
三明七夕塔糖節有什麼特別?三明人怎麼過七夕?七夕節在福建總是逃不開牛郎織女的故事,但是在這里牛郎織女被稱為董永和七仙女,而七仙女也被稱為了七娘媽,是七夕祭拜的主要對象,而在三明還把七夕稱為別的節日,那麼七夕還叫什麼節呢?下面是小編精心准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明七夕塔糖節都有什麼特別
糖塔,大部分人對於它的認識來源於福建寧德霞浦的民間工藝。但是,卻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三明這座城市,糖塔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對於三明人而言,糖塔有著另一番的寓意。
糖塔的出現相傳與戚繼光抗倭有光,是打勝戰後所用的祭祀貢品,它最早是在福建沿海一帶流傳,對山城三明來說是外來品。
而作為三明傳統外來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糖塔是一種僅在七夕節期間才出現,也只有七夕這一天三明本地人才購買的民間工藝品。
按照本地的習慣,就是外公外婆必須准備學慣用具。農歷7月7日當天,長輩會擺上一些供品和糖塔,然後燒香、點蠟燭、放鞭炮,祈禱孩子心靈手巧、聰慧過人、學業有成。
在過去的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間,每當在七月初七這一天,三明當地的街面上總能見到造型各異的糖塔。成型後的糖塔有各種造型,包括狀元郎、公雞、寶塔、獅子、筆架、書包、馬、小鳥等十幾種形狀。
三明人是怎麼過七夕
啟蒙佳節
三明各地還把七夕作為學童啟蒙的佳節。如《沙縣志》所載:七夕,小學蒙童設酒餚,焚所習字紙乞巧。
七夕這一天,私塾都要停止授課,私塾先生要辦一餐飯招待學生,謂之辦七吉,以示鼓勵。學童們一身新裝,興高采烈地帶著七吉禮(送老師的紅包,以示對老師的感謝)到私塾,把學堂打掃得乾乾凈凈。
老師先帶著學生拜聖人公(孔子),祈禱學生們會讀書,將來好求取功名,然後才師生共同進餐。
沙縣人尤其把子女初入學看成隆重喜事。七夕這天全家喜氣洋洋大做七吉,親友們紛紛提著學禮前來祝賀;做舅舅的要給外甥送書包、雨傘、文房四寶等;外婆還要買衣褲、手絹、扇子等,祝賀外孫日後金榜題名。
引巧、謝巧、御巧
三明寧化還流傳著引巧和謝巧、御巧的習俗。舊時姑娘長到十六歲便算大人了,這一年七夕要舉行引巧儀式,她必須剪繪七張巧姐鞋,圖案和剪紙必須各不相同,以示姑娘的靈巧;
到姑娘出嫁的那一年七夕,就要舉行謝巧和御巧儀式,她要製作三七二十一張花樣迥異、圖案精美的巧姐鞋,以免夫家看輕。
不論男女,初六便開始了拜巧的准備工作製作巧姐鞋:一是用各色彩筆在紙上或畫或描狀元拜塔、魚躍龍門、文房四寶等吉祥圖案;
二是在畫的下端剪菱花、金錢花等各種剪紙,展示其不凡的聰明才智;三是下面再懸掛一隻用紅紙剪成的小鞋子,男鞋是圓頭的,女孩則略帶尖形。
巧姐鞋做好後,便高高地掛在新砍的竹枝上,供人觀賞。入夜,孩童們跪拜於香案前禱告牛郎織女雙星,乞求賜予智慧。然後在大人指導下朗誦乞巧詩,乞巧詩用毛筆寫在紅紙上,內容據兒童大小而不同。
⑶ 福建沙縣小吃有什麼
沙縣小吃品種大致可分為節令小吃、地域小吃和常規普通小吃。
一、節令小吃
春節城鄉都吃年糕、白果、糍粑,城關吃面條,農村吃粉干;元宵節吃芋包子;立春吃春卷;清明吃清明果;農歷四月初一烙粑,有甜有咸兩種。
立夏城鄉家家戶戶食果;分為餡和無餡兩種,傳說是戰國時期孫臏為瞞過龐涓裝瘋而特製的食品;端午節吃粽子、花椒餅、荷菜包;七夕又稱七七節,是沙縣民間兒童節日,是時家中有新入學的兒童,外婆要送小書包、雨傘、算盤、服裝、小茶壺、糖塔和白糖光餅,祝願學習取得好成績。
中元節又叫鬼節。這時新鴨、新芋上市,除了吃鴨子外,還做芋包吃,市上供應葡珠,有糯米做的和麵粉做的兩種,除了上供外,大人小孩都愛稱上一、二斤做零食。
中秋節除了吃月餅、白果糕,也吃芋包;立冬、冬至吃豬腳、糍粑,號為補冬;臘月二十三,龍王爺上天,常用岩酥、金錢酥、董糖、蓼花、米花、甘蔗俸供。
二、地域小吃
夏茂牛系列擁有60多種佳餚,還有芋包、糖燒麥、豆腐包、豆腐丸、豆腐腦、米凍皮、金錢蛋、油糍,南陽的蛋素、蛋角,南霞的泥鰍粉干,鄭湖的板鴨在沙縣小吃系列中最具有名氣。
三、常規普通小吃
扁肉、清湯面、拌面、酸菜面、白果、油餅、火把、豬耳、麻球、米凍糕、 糕、糖包、小龍包、肉包、煎餅、 糕、大腸糕、年糕、鴨湯粉干、鍋邊糊、
油條、花椒餅、起酥餅、蔥肉餅、菜頭餅、白糖餅、糖水餅、水晶餅、口香餅、杏仁酥、牛奶餅、米果、芋果、線面、烤豆乾、青草凍、玉糕、冬酒、菊酒、炒果條、燙嘴豆腐等等。
(3)沙縣七夕節擴展閱讀
湯類
1、茶樹菇排骨湯
功用:消脂,清腸胃,有瘦身作用。
材料:茶樹菇50克(茶樹菇干,南貨店,大型超市均有售),切成小段,略沖洗即可(不要泡)。排骨200克,切成小塊,去核紅棗10枚,蜜棗一枚,薑片一片。
做法:與上同,也是待鍋中水燒開,將所有材料放入開水,大火15分鍾,再中火30分鍾即可。
提示:不吃肉的,排骨不放也可。因為有菇,所以湯也相當鮮香
2、西洋參鴿子湯
先用慢火吧西洋參煲3到4個鍾頭,然後把鴿子放入煲里煲1個鍾頭,然後再下調味料,就行了。
3、黨參豬心湯
將豬心1個,黨參、當歸各25克,加水煎湯,睡前食豬心飲湯,可治心虛多汗失眠。
4、百合鵪鶉湯
材料:食物:鵪鶉兩至四隻,紅蘿卜半斤葯物:百合四錢,蜜棗六枚。
煲湯方法:鵪鶉托雞鴨檔代切洗凈,去腸雜;紅蘿卜去皮洗凈切件,加百合、蜜棗,放水五碗,煲三小時。
⑷ 福建人有什麼風俗陋習
大男子主義倒是不能說沒有,但是很少。
福建省(簡稱閩)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島相望。陸域面積12.4萬平方公里。福建省轄1個副省級城市和8個地級市。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這些山地多為森林所覆蓋,使得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62.96%,居全國第一。福建的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海岸曲折,島嶼眾多。由海路可以到達南亞、西亞、東非,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嶼、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風光外,還有土樓、安平橋等人文景觀。福建的民族組成比較單一,漢族占總人口的97.84%,畲族為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1%,還有少量回族、滿族等。
一、福建的地域風貌
1.1福建地貌
福建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山地丘陵面積約占福建省土地總面積的90%, 所謂「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內有閩西與閩中兩大山帶大體平行,閩西山帶以武夷山脈為主,斜貫閩、贛兩省,長約530千米,平均海拔1千米。最高峰黃崗山海拔2158米,位於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國東南地區最高峰。閩中山帶從北至南分為鷲峰山脈、戴雲山脈、博平嶺。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灣、多半島的曲折海岸線為主體。閩江口由於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閩江口以南有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興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且廣泛分布海蝕紅土台地。閩東南沿海地帶是省內耕地集中區,亦是福建省經濟文化最為發達地區。
省內城市間往來在過去往往要經水路來達成。有閩江、晉江、九龍江下游沖積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興化平原。
1.2 福建氣候
福建氣候區域差異較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水熱條件和垂直分帶較明顯,氣候復雜多樣利於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年均氣溫在17-21℃,沿海全年高於10℃。冬季溫暖,1月沿海平均氣溫7-10℃,山區6-8℃。夏季炎熱,平均氣溫20-39,並多台風。無霜期內陸260-300天 ,閩東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適宜甘蔗等喜高溫作物和亞熱帶植物生長,其他地區可一年兩熟,適宜種植水稻和茶樹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季節分配不均,有較明顯雨季和乾季;3-6月為雨季,佔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風季,降水量較多,年際變化極大,容易發生水旱災害;10月至次年2月為,降水較少。年日照時數為1700-2300小時。沿海及島嶼地區有效風能達2500-6500千瓦時/平方米。風能和台灣海峽油氣資源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
二、福建的風土人情
2.1福州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傳統的掃墓祭祖節日,但福州的清明節卻有其獨特的風俗,每年清明節前後,福州市民家家戶戶都要去郊外踏青,為祖先掃墓、壓紙、培土。掃墓完畢後,必須折松枝帶回,插在家門口,向鄰人說明本戶已履行了掃墓祭祖的責任。
福州人掃墓祭祖還要供奉的供品,供品並不復雜,只有光餅、豆腐和面點等,但有一供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即福州特製的「菠菠稞」,所以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稞,如今,清明節前後,街上店鋪也大量出售菠菠稞。
菠菠稞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稞皮,以豆沙、蘿卜絲等做成餡捏制而成的,造型比較簡單,倒是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稞以春天的綠意,掃墓後回家的路上,菠菠稞就成了很好的充飢的點心。
2.2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與其他地區的客家人一樣善唱山歌,用客家山歌表達他們的生活、勞作和情愛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頭語言演唱,融含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獨枝一秀。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大多是山野峻嶺,男女共同勞作,沒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地位差別,客家人大都純朴耐勞,客家人這些獨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響著客家山歌。
客家多分布於我國南部和東南部山區,日常生活工作都與山有關系,客家婦女與男子同樣從事著山間的各種勞作,在長期的山間勞作中,用山歌互相傾訴表達是自然中事。客家人因居住在山區地帶,勞作辛勞,一旦走到田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唱幾首歌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客家人因沒有其他較為普遍的民眾娛樂,而唱山歌正是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所以客家男女對它都有共同的喜愛。在客家社會里,舊禮教束縛也很嚴,由於在家裡拘束過嚴,到了山間就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會自然地唱起山歌來。
2.3龍岩客家婚嫁習俗
生活在龍岩的客家人迎娶婚禮別有風趣,男方迎親隊到達女方家,新娘出門要站在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客家民間稱為「過米篩」,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立業。接著要背新娘出家門,上車轎時新娘的兄弟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到達男家後,新娘要在手捧盛著柑橘吉祥圓盤的伴娘牽引下跨過火紅的木碳爐,表示「火紅興旺」,進入廳堂拜堂後,即入洞房,婚宴開始。
2.4泉州民俗風情
泉州地處我國福建東南沿海,古為閩越族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千百年來泉州民風淳樸,文教昌盛,人們勤奮堅毅,知禮樂善的遺風世代相傳,形成獨特的泉州民俗民風。 宋代初期,泉州海上交通貿易繁盛,成為「萬國衣冠」的時尚之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港口重鎮,不少外國商賈、傳教士擇地而棲,安居樂業。多種宗教傳入,與本地儒道教傳統文化相滲透,寺院廟觀教堂遍布,信仰逐步世俗化,形成中外多種文化兼收並蓄的泉州民俗習性。 由於歷史和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外來風俗文化的交融,構成泉州獨特的文化風俗氛圍。諸如衣食住行、婚喪喜慶、歲時節日、信仰崇拜、禮儀風尚等,更多體現出文化古城和著名僑鄉的風俗特色。解放後,泉州人在政府引導下,崇尚科學,革舊立新,社會風俗趨向文明進步。
2.5 寧德民俗風情
福建寧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從唐朝開始,畲族先民從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一帶陸續遷移到福建東部,目前閩東寧德畲族人口有17萬人,分別佔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國的四分之一。閩東畲族分布9縣124個鄉鎮及街道辦事處,現設立8個畲族鄉和福安市畲族經濟開發區,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個。
畲族作為一個古老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形成了鮮明的獨特的習俗風情。畲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語言,通用漢族文字,他們自稱「山哈」,意指居住在山裡的客人。畲族人民喜唱山歌,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常以歌代言,以歌傳情,歌頌勞動, 表達愛情,唱述本民族歷史和神話傳說等。畲族傳統節日、婚俗、武術、醫葯等也別具一格,富有民族色彩,為閩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6 茶習俗
語「寒夜客來茶當酒」,福建人是客一進門即泡茶。福建人喜歡喝烏龍茶,在福建最負盛名的是安溪茶,安溪茶中以鐵觀音為上品,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福建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講究,所費的時間功夫多於喝茶。
首先是茶具,一般用紅色的宜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當然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除了茶壺、茶杯,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
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第一道程序就是燙壺、燙杯。隨後倒掉茶洗中的水,將茶壺置茶洗中,放上茶葉,茶葉往往要放滿壺,沖出來才夠味。水一開,立刻就沖入茶壺中,這時會浮起一些泡沫,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蓋上壺蓋後,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同時使茶壺內外溫度差不致太大。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要沖到壺蓋蓋下去後水有少許溢出,蓋上蓋子,再淋一些水,然後馬上斟茶,不能延後,最忌浸茶,一浸就出茶鹼,茶就苦了。
斟茶是很講究功夫的,必須用一個手指按住茶壺蓋,將壺翻轉九十度,壺嘴直沖下,迅速繞著已經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開始叫關公巡城,每一個杯子都要巡到,最後叫韓信點兵,那後邊的幾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個杯子都必須點到,這樣斟出的茶,每一杯色澤濃淡均勻,味道不相上下。一泡茶一般沖五六次,講究一點的,沖泡三四次,要將茶葉渣倒出,重新燙壺、燙杯。
三、福建的節日
3.1.福建七夕節
祭拜孩子保護神「七娘媽」
在閩南和台灣,古代的七夕節最重要的節日內容並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媽」。「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據閩南籍台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台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閩台的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並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鷺江志》中,「解去續命縷」說的便是這個意思。
這天,閩台人家的睡房門口,要掛繪制著抱著小孩的七娘媽「七娘神燈」,這樣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地長大。到了傍晚,擺上鮮花瓜果、胭脂水粉、油飯各七份以及「七娘媽亭」和「七娘媽轎」進行祭祀。祭拜結束後將「七娘媽亭」和「七娘媽轎」焚化,並將祭品扔一半到屋頂上去,給七娘媽享用,另一半留著自己用,這樣可以更美麗和健康。有的人家還會為孩子舉行成人禮,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3.2 媽祖節
每年4月25日、10月4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島都會舉辦媽祖節,媽祖原名為林默娘,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她生前經常在島上為人治病,並能預報天氣變化,使漁民常避過台風等帶來的危險。林默娘於28歲那年的 農歷九月初九去世。死後,人感其德,稱為神姑和聖母,並在湄州島上建造媽祖廟奉祀她。
在人們的心目中,她已成了能帶來大吉大利的海神。活動內容:農歷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海神媽祖的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當地民眾和台胞都來到湄州島媽祖廟朝聖媽祖。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3.3 元宵節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燈節」。到這一天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街上供應湯圓,福建民歌《賣湯圓》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元宵的湯圓圓又圓」正是「元宵吃湯圓」的真實寫照。 福建的端午節不僅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還要舉辦抓鴨子的活動。這是一種考驗人們體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間體育競賽。競技場一般設在海上或河上,從岸邊騰空伸出 根多米長的圓木柱,上面塗滿滑油,木技的末端安裝著一隻盛鴨子的小木箱,箱子有一個活門。參加競技者要登上木梯,走過這根伸向海里的圓木柱,到了末端,用手拉開小木箱的活門,鴨子就掉進水裡,同時人也躍入水中去抓鴨子。通常,十幾只鴨子,在一個多小時內便被勇士們抓光。 四 福建的特色小吃
有福州地區的魚丸、肉燕(喜稱「太平燕」)、蠣餅、鍋邊(連江的海鮮鍋邊最出名)、春卷、光餅、荸薺糕、黃米糕、發糕、八寶芋泥(甜的)、蘿卜糕(鹹的)、芋頭糕(鹹的)、蠣餅、九重餜,等等,多了去了;有莆田的興化米粉、打鹵面;廈門泉州的炒麵線、燒肉粽、土筍凍、線麵糊;還有沙縣小吃中的扁肉、拌面、糟菜粉什麼的;龍岩特色的八大幹(上杭蘿卜干、永定菜乾、明溪肉脯干、寧化老鼠干、長汀豆腐乾、武平豬膽干、連城地瓜干、永安筍干);暑天時吃的仙草凍;浦城的芋子餃、豆腐丸、桂花茶、酸棗膏;
總結:福建有各種各樣的文化民俗,以及福建山清水秀,空氣優良,全省森林覆蓋率達63.1%,居全國首位。「雙世遺」武夷山和馳名世界的茶葉都是福建著名的生態品牌。
⑸ 求沙縣小吃-煨湯的做法
用料(以烏雞湯為例):
烏雞1隻;干香菇個;紅棗6個;枸杞1小把
新鮮香菇6個;姜 4片;鹽少許。
1、烏雞清洗干凈,切掉雞頭和雞PP,還有PP處較厚的油脂也去掉,干香菇用溫水泡發洗凈,紅棗和枸杞洗凈,姜切四片。
(5)沙縣七夕節擴展閱讀
沙縣小吃以其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而著稱,成為福建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沙縣小吃不但流行在三明市各縣(市、區),而且在南平、福州、廈門也可常常遇到掛著「沙縣小吃」招牌的小吃店。
甚至北至北京、南至深圳,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的太平洋旅遊勝地——塞班島也有「沙縣小吃」的蹤跡。足見沙縣小吃影響之大、傳播之廣。據不完全統計,沙縣各類小吃有上百種,常年供應的有幾十種。
蒸、煮、炸、烤、腌,加工方法多樣,米、面、芋、豆腐原料獨具地方特色,且來源豐富,家家戶戶都能做上幾樣,城區街頭巷尾日夜24小時都有小吃應市,非常方便。沙縣小吃品種大致可分為節令小吃、地域小吃和常規普通小吃。
先說節令小吃:春節城鄉都吃年糕、白果、糍粑,城關吃面條,農村吃粉干;元宵節吃芋包子;立春吃春卷;清明吃清明果;農歷四月初一烙粑,有甜有咸兩種;立夏城鄉家家戶戶食果;
分為餡和無餡兩種,傳說是東周戰國時期孫臏為瞞過龐涓裝瘋而特製的食品;端午節吃粽子、花椒餅、荷菜包;七夕又稱七七節,是沙縣民間兒童節日,是時家中有新入學的兒童,外婆要送小書包、雨傘、算盤、服裝、小茶壺、糖塔和白糖光餅,祝願學習取得好成績;
中元節又叫鬼節。這時新鴨、新芋上市,除了吃鴨子外,還做芋包吃,市上供應葡珠,有糯米做的和麵粉做的兩種,除了上供外,大人小孩都愛稱上一、二斤做零食;中秋節除了吃月餅、白果糕,也吃芋包;
立冬、冬至吃豬腳、糍粑,號為補冬;臘月二十三,龍王爺上天,常用岩酥、金錢酥、董糖、蓼花、米花、甘蔗俸供。
地域小吃中,夏茂牛系列擁有60多種佳餚,還有芋包、糖燒麥、豆腐包、豆腐丸、豆腐腦、米凍皮、金錢蛋、油糍;南陽的蛋素、蛋角,南霞的泥鰍粉干,鄭湖的板鴨在沙縣小吃系列中最具有名氣。
常規普通小吃有:扁肉、清湯面、拌面、酸菜面、白果、油餅、火把、豬耳、麻球、米凍糕、 糕、糖包、小龍包、肉包、煎餅、 糕、大腸糕、年糕、鴨湯粉干、鍋邊糊;
油條、花椒餅、起酥餅、蔥肉餅、菜頭餅、白糖餅、糖水餅、水晶餅、口香餅、杏仁酥、牛奶餅、米果、芋果、線面、烤豆乾、青草凍、玉糕、冬酒、菊酒、炒果條、燙嘴豆腐等等,琳琅滿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