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知七夕

知七夕

發布時間: 2024-11-19 05:11:45

七夕節必知的七大習俗!

隨著社會的發展,七夕早已不單單只是漢代的乞巧節,而是中國最經典的情人節。但是你知道七夕有哪些必知的七大習俗嗎?下面跟隨小編一塊看看吧!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廣大的漢族人民便迎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這一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毋庸置疑,七夕節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最早的時候叫做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

七夕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千百年來,人們過「七夕節」流傳下來許多民間風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種風俗。

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過「七夕節」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演變,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四、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於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

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游戲就叫做『鬥巧』。」

五、種生求子

舊時民間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盡管這些習俗特別有趣而且有意義,但是現在的社會已經很少見到這些習俗了,這不禁令人有些惋惜。不過,最值得欣慰的是從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七夕的傳統依然被世人所銘記!下面還有哪些習俗呢?

六、曬書曬衣

據記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

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

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拜織女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過「七夕節」的大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以上就是七夕節必知的七大習俗!盡管這些習俗很多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再像之前一樣受到人們的重視及繼承,但是小編不由地感嘆:古代人過的七夕真是甩現在的情人節幾條街啊!

⑵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大全

大家應該都知道七夕節,七夕節是我國歷史十分悠久的傳統節日,不知不覺,又一年的七夕節就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了解七夕節。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七夕節的資料大全_七夕節各地不同的習俗,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大全

● 七夕節的歷史由來

早在中國古代就有著源遠流長的星象 文化 ,古人從很早之前就已經在探索宇宙之中所包含的奧秘。古代的人們不僅將天空規劃的秩序有家,同時還將星宿和地面區域進行了對應的分化。在漢代的時候,七夕意味著婦女向織女星乞巧智慧之意。因此被稱為乞巧。在古代之時,七夕節與牛郎織女 傳說 故事 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奇巧與牛郎織女的 愛情故事 融合為一,因此每到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牛郎織女相會之時,女人就會祈求上天,能夠讓自己變得像織女一樣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於是七夕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七夕節的風俗傳統

在七夕節到來之時,每家每戶都會將庭院打掃的干凈整潔,年輕的女人要向織女星進行祈求,希望織女星讓自己心靈手巧,並且會將自己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穿針成功者,意味著她能夠心想事成。同時, 兒童 會在七夕節這一天將採摘回來的野花掛在牛角之上,又被稱為喝牛生日。因為人們為了紀念老牛,讓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去見織女,所以便有了為牛慶生的風俗。在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女子穿針比賽。他們准備好結綵線,將線穿入七孔針之內,誰穿得越快越多,就意味著誰能夠有更好的婚姻感情生活。

● 七夕節的地域文化

在江蘇有七夕香橋會一說,每年七夕節將至,人們會趕來搭制香橋。並且在傍晚人們祭祀雙星,將香橋焚燒,象徵著,織女和牛郎已經相會。在浙江農村之中,盛行著用臉盆接露水的風俗。傳說,露水就是牛郎織女相會之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能夠讓人們變得眼明手快。在廣州還會舉行七夕拜仙,但是已婚的女生一般不能夠去參加。在中國西南地區流行這七夕節染指甲的風俗,有助於他們的生育。而在湖南,江浙地區,婦女會選擇在七夕這一天洗頭發,旨在可以得到織女的庇護。在廣西地區,七夕節的早上去河邊取水。可以用其洗澡,辟邪治病,延年益壽。同時家長會給孩子的脖子上掛上紅頭繩,希望上天可以保證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

▼ 七夕節各地不同的習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 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

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 典故 ;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浙江:七夕香橋會

在浙江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 散文 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 唱歌 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 愛好 ,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 七夕節物風俗知多少

祭月之儀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遺傳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認為盛於漢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對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時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習俗,在 傳統文化 里,月亮始終是女子的祥瑞。她們常常對月祈願或傾訴心事。古來自有女子拜月的傳統,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蟬祭月的傳說大約是最動人的畫面了。

婚育戀曲

傳統文化里,愛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連。在七夕的節物風俗里,這兩件事的關聯是很自然的。作為古老的漢族節日,先人於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種乞求繁衍生息意願的反映,蓋因月之盈長暗喻了長生與興旺。

夏歷之尚七習俗孑遺下來,發展成為生長、長生的標志,而七月七更是長生又長生,故此這一日被稱為「人日」。七夕前幾天人們利用若干 種植 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綵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還用蠟塑各種形象,放在水上浮游,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種。

天河夜話

七夕蘭夜,許多少女會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傳說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在社會風氣開放的時代,也有情人們攜手一起躲在瓜棚下偷聽天河私語的。

拜織女會

這是七夕節女眷們的聚會,叫做「拜織女」。少女、少婦們大都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需要齋戒一天,待到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者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關於七夕節的資料相關 文章 :

★ 關於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 七夕節習俗大全,七夕節都有哪些習俗?

★ 關於七夕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 關於七夕主題活動方案大全

★ 七夕節古詩大全有哪些

★ 關於七夕情人節的詞語集錦大全

★ 關於七夕的優美詩句大全 關於七夕節的古詩詞欣賞

★ 七夕節主題活動方案大全【5篇】精選

★ 七夕節活動方案最新大全5篇

★ 關於七夕節的優美句子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⑶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有很多不過節日的人都不知道七夕是什麼節,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七夕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見的日子,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他們的,那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1

七夕是情人節,七夕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國內的情人節。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節日習俗

1、聽悄悄話

在浙江紹興一些農村,七夕夜會有許多靚女,偷偷躲在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靜之時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待嫁的少女日後能得到千年不渝的愛情。

2、凈水視影

江蘇一帶的乞巧活動是取凈水一碗於陽光下曝曬,並露天過夜。即撿細草棒浮於水中,視其影來定驗巧拙。也有許多年青女子採用小針看水底針影來應驗智愚的。其他地區的漢族也多採用這種方式來應驗巧拙智愚。

3、拜神

粵西部分鄉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習俗。根據傳統習俗,人們先拜廟里的「老爺」(菩薩),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貢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七夕節是什麼節日是情人節嗎2

七夕是「情人節」嗎?看看古人是如何過七夕的便知道了

七月初七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七夕節」,同時也是商家與情侶的狂歡節。在如今,七夕節被視為中國本土的「情人節」,情侶們會在這一天互送禮物,開啟甜蜜的約會,而商家們則忙於備貨,趁著節日氛圍多賣些商品。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外國節日的沖擊,許多人都希望藉助七夕節來喚醒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記憶。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於傳統節日我們切不可一知半解,比如七夕節,它在古代可不僅僅是情人節。

有關七夕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詩經》上,《詩經大東》記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句詩是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不過此時它卻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從農業文明的角度講述織女工作的繁忙。牛郎織女星是七夕節的來源之一,但它卻不是全部。

中國古代的觀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許多古老典籍中都記載有星象文化。比如《春秋命歷序》中就記載:「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漢書·地理志》雲:「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這里的婺女就是織女,她逐漸演化為女神,被民間稱為七姐、七星娘娘等,擅長編織雲彩,是婦女、兒童的保護神。

除此以外,七夕節還源於人們對於特殊數字和時間的崇拜。在古代人們認為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等「重日」是吉日,而七月七作為其中之一,自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太平御覽》還記載:「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這說明古人認為這一天是象徵豐收的日子,因此七月七這一日要普天同慶,天地同樂。

在古代七夕節的「主力軍」是婦女和兒童而非情侶,比如宋代《夢粱錄》中就記載道:「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宋代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已經流傳甚廣,但參加盛會的大多都是婦女與兒童,兒童自然是什麼節日都要參加的,因此嚴格意義上講,古代的七夕節其實是「婦女節」。

既然是「婦女節」,節日的主角當然是女子。在古代七夕節也被稱為「七姐誕」,每到這一天,女孩們便會在晚上對著織女星擺上瓜果進行祭拜,乞求女神賦予她們靈巧的雙手和精妙的編織技藝。當然,有的女孩也會乞求姻緣巧配。

直到東漢時期,在戰亂當中人們將希望與美好寄託在神話故事裡,因此牛郎織女的故事逐漸形成。東漢《風俗通》中的「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是故事的雛形,而到南朝時梁殷芸《小說》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則已經是故事的完整版。

七夕節起源古老,歷史悠久,而它經過數千年的發展與融合以後,形成豐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比如在西漢時,女子們會在這一天進行祈福,劉歆在《西京雜記》中就記載道:「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南北朝時,南方非常重視七夕節,節日儀式非常隆重。唐朝時宮中還要專門設「乞巧樓」,以供嬪妃和宮中女子向七星娘娘乞巧。在宋朝時,七夕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它在民間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成為全國性節日。每到七月七時,宋都還會專設乞巧市場,《醉翁談錄》中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通過記載不難看出宋朝七夕節的盛況。不過此時七夕節的主角仍然是女子,男子不過是在旁欣賞者,而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中的一小部分。

正如端午節有比賽龍舟與包粽子一樣,七夕節也有獨屬於它的比賽,那就是「賽巧」。在七夕節女子們會比賽穿七孔針,穿的快的女子會得到女神的祝福,將來會心靈手巧,而穿的慢的人則需要將提前准備好的禮物送給獲勝者。《元氏掖庭錄》中對此就有專門記載:「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除此以外,古代民間還有對月穿針的習俗。而所謂對月穿針,就是女子們先向織女星虔誠跪拜,然後拿出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對月穿針。對於古人來說,最有意思的當屬喜蛛應巧,女子們會在這一天各捉小蜘蛛放入盒子當中,等待一定時間以後將盒子打開,裡面的蛛網越稠密則說明主人將來越心靈手巧。

而當時間來到近代以後,民間的七夕節依舊隆重。比如浙江宜興人會在這一天聚集起來搭制香橋,祭祀雙星,象徵牛郎織女相會。而廣東的七巧節則異常隆重,慶祝儀式從七月六號晚上就已經開始,人們會在香案上擺放許多瓜果與奇巧的東西,琳琅滿目,五彩繽紛。

直到現代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七夕節的情人節氣息愈發濃厚。許多人對此提出了批評,認為七夕節本不是情人節。不過換個角度想一想,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必然趨勢,若是它能夠促進傳統節日的繁榮,即使存在誤會,只有我們能夠了解真正的七夕節,那麼它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⑷ 「七夕知何夕」的出處是哪裡

「七夕知何夕」出自宋代李廌的《七夕》。
「七夕知何夕」全詩
《七夕》

宋代 李廌
七夕知何夕,雲是牛女期。
俚俗具瓜華,階除兒女嬉。
繁星爛煌煌,流月湛沉輝。
群兒望鵲橋,橋端七寶帷。
彷佛想言笑,薌澤疑煙霏。
人間光陰速,天上日月遲。
隔歲等旦暮,會遇未應稀。
願言停笑驩,察我心所祈。
我欲賜新巧,智術妙通微。

年年渡河漢,秋至次舍移。
宣淫五雲上,此論乃吾欺。
吾為牛女辨,欲判千古疑。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陝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⑸ 關於七夕詩句的知識

1.有關七夕的知識

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2.有關七夕的知識

七夕節的有關知識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

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的由來與傳說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

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乞巧七夕的習俗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

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

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

3.關於七夕的詩詞歌賦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 乞我姊妹千萬年。 情人廟廟聯 真情無人見,假情天有知。

(情人廟供奉牛郎織女,位於台北) 情人廟雞心石上刻小詩 情人雙雙到廟來,不求兒女不求財, 神前跪下起過誓,誰先變心誰先埋。 鵲橋仙 宋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白居易,唐代著名詩人。此詩雖短,但天上人間,歡情與離恨,都有涵蓋,可謂言簡意賅。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字叔原,號小山,著有《小山詞》。本詞以宋朝關於鵲鳥誤傳使牛郎織女只有一天相聚時間的說法入手,先寫鵲鳥誤傳的遺憾,後寫分別的離愁別恨,指出牛郎織女雖有相會但終歸是悲劇。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

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

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4.求達人,請問七夕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

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

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5.有關七夕的詩詞有哪些

《沉醉東風七夕》作者:盧摯 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閑亭。

蛛絲度綉針,龍麝焚金鼎。 慶人間七夕佳令。

卧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荔枝香近七夕》作者:吳文英 睡輕時聞,晚鵲噪庭樹。

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蛛絲暗鎖紅樓,燕子穿簾處。

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 秋鬢改,妒月姊、長眉嫵。

過雨西風,數葉井梧愁舞。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

淚濕沙邊凝佇。 《鳳棲梧甲辰七夕》作者:吳文英 開過南枝花滿院。

新月西樓,相約同針線。高樹數聲蟬送晚。

歸家夢向斜陽斷。 夜色銀河情一片。

輕帳偷歡,銀燭羅屏怨。陳跡曉風吹霧散。

鶴鉤空帶蛛絲卷。 《壬申七夕》作者:李商隱 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

風輕惟響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

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 《惜秋華七夕》作者:吳文英 露蛛絲,小樓陰墮月,秋驚華鬢。

宮漏未央,當時鈿釵遺恨。人間夢隔西風,算天上、年華一瞬。

相逢,縱相疏、勝卻巫陽無准。 何處動涼訊。

聽露井梧桐,楚騷成韻。彩雲斷、翠羽散,此情難問。

銀河萬古秋聲,但望中、婺星清潤。輕俊。

度金針、漫牽方寸。 七夕的詩句賞析: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秦觀《鵲橋仙》) 2、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唐徐凝《七夕》) 3、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明湯顯祖《七夕醉答君東》) 4、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唐杜牧《秋夕》) 5、桑蠶不作繭,盡夜長懸絲。

(晉《七夕夜女歌》) 6、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清姚燮《韓庄閘舟中七夕》) 7、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8、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唐楊璞《七夕》) 9、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唐孟郊《古意》) 10、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權德輿《七夕》) 。

6.急求:關於七夕的詩詞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庄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民間有俗語說:「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刻,又叫「乞巧節」。

由於織女心靈手巧,在凡間曾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因此,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趁著織女與牛郎團圓之時,女孩們為之祭拜,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祈望美滿幸福。 在這樣的晚上,遙望那條天河,讓人想到了關於七夕的無數詩詞。

這一天,比泊來的情人節,更多了一種傳統的、古典的韻味與詩意。 這一天,我們古人總會望著銀河兩岸的牽牛星與織女星,想像著他們一年僅一夕的相會,該是如何的讓人斷腸。

對著茫茫的星空,那些詩詞,就噴涌而出了。 關於七夕的詩,最為經久傳唱的,應該是秦觀的那首《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兩句,給了相愛卻無緣的人多少安慰與期待。 唯借烈酒萬般思 奈惜丹桂空留香 玉盤輕舞寂寞紗 恐驚鉤月隨西下 今朝弦月夢相依 更鼓催促無人回 流水聆聽相思語 折柳相送待七夕 年年七夕今又至 翩翩飛鵲各不同 銀河渡橋人依舊 相思離苦化雨愁 和青鳥七夕詩 青雲直上九宵去 鳥鵲相隨銀河裡 話別牛郎織女情 七七相會淚如雨 夕陽不肯西山墜 絕唱千古無人比 銀河天際開,相思兩界來。

鵲搭情義橋,雨訴別離愁。 七夕詩 風雨七夕夜--嘯之 七夕,古今詩人慣詠星月與悲情。

吾生雖晚,世態炎涼卻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揮手袖底風」罷。

是夜,窗外風雨如晦,吾獨坐陋室,聽一曲《塵緣》,合成詩韻一首,覺放諸古今,亦獨有風韻也。 乃書於紙上。

畢而卧。凄然入夢。

乙酉年七月初七。嘯之記。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游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7.有關七夕的詩句有哪些

今天是農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就是東方情人節。

有關七夕的詩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白居易《長恨歌》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嘯之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風雨七夕夜》嘯之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徐凝《七夕》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杜牧《秋夕》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古詩十九首之一》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楊璞《七夕》 河邊織女星,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相對遙相望。 ——孟郊《古意》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孟浩然《他鄉七夕》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權德輿《七夕》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晏幾道《七夕》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李商隱《馬嵬其二》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8.關於七夕的詩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年代】:現當代 【作者】:柔昆 【作品】:集句詠七夕 【內容】: 相思欲寫相思意, 相思淚滴相思字。

眉間心上, 脈脈此情誰寄? 鴛鴦帳里鴛鴦被, 鴛鴦枕上鴛鴦睡。 天上人間, 幽幽此恨誰知。

【年代】:元 【作者】:喬吉 【作品】: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內容】: 崔徽休寫丹青, 雨弱雲嬌,水秀山明。 箸點歌唇,蔥枝纖手,好個卿卿。

水灑不著春妝整整, 風吹的倒玉立亭亭, 淺醉微醒,誰伴雲屏? 今夜新涼,卧看雙星。 【年代】:南宋 【作者】:朱淑真 【作品】:鵲橋仙 【內容】:七夕 巧雲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

牽牛織女幾經秋,尚多少、離腸恨淚。 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

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 【年代】:宋 【作者】:楊朴 【 題 】:七夕 【內容】: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織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年代】:北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行香子 【內容】:七夕 草際鳴蛩, 驚落梧桐, 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 關鎖千重。 縱浮槎來,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橋鵲駕, 經年才見, 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 莫是離中。

甚霎兒晴, 醍兒雨, 醍兒風。 【年代】:唐 【作者】:趙璜 【 題 】:七夕詩 【內容】: 烏鵲橋頭雙扇開,年年一度過河來。

莫嫌天上稀相見, 猶勝人間去不回。欲減煙花饒俗世,暫煩雲月掩樓台。

別時舊路長清淺,豈肯離情似死灰。 【年代】:唐 【作者】:徐鉉 【 題 】:驛中七夕 【內容】: 七夕雨初霽,行人正憶家。

江天望河漢,水館折蓮花。 獨坐涼何甚,微吟月易斜。

今年不乞巧,鈍拙轉堪嗟。 【年代】:唐 【作者】:唐彥謙 【 題 】:七夕 【內容】: 露白風清夜向晨,小星垂佩月埋輪。

絳河浪淺休相隔, 滄海波深尚作塵。天外鳳凰何寂寞,世間烏鵲漫辛勤。

倚闌殿北斜樓上,多少通宵不寐人。 【年代】:唐 【作者】:權德輿 【 題 】:七夕 【內容】: 今日雲輧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兢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商隱 【作品】:馬嵬 【內容】: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年代】:唐五代 【作者】:李賀 【作品】:七夕 【內容】: 別浦今朝暗,羅帷午夜愁。

鵲辭穿線月,花入曝衣樓。 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錢塘蘇小小,更值一年秋。 【年代】:唐 【作者】:崔顥 【 題 】:七夕宴懸圃二首 【內容】: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時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年代】:唐 【作者】:崔塗 【 題 】:七夕 【內容】: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年代】:唐 【作者】:林傑 【 題 】:乞巧 【內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 題 】:七夕 【內容】: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宵中。

【年代】:唐五代 【作者】:崔顥 【作品】:七夕宴懸圃二首 【內容】: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時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年代】:唐五代 【作者】:曹鄴 【作品】:古相送 【內容】: 行人卜去期,白發根已出。 執君青松枝,空數別來日。

心如七夕女,生死難再匹。 且願車聲迫,莫使馬行疾。

巫山千丈高,亦恐夢相失。 【年代】:隋 【作者】:陳子良 【作品】:七夕觀新婦隔巷停車 【內容】: 隔巷遙停幰,非復為來遲。

只言更尚淺,未是渡河時。

⑹ 七夕節的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又名乞巧節、七巧節、雙七、香日、星期、蘭夜、女兒節或七姐誕等。因七夕賦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七夕節的習俗有拜織女、蘭夜鬥巧、七姐誕、種生求子、婦女洗發等,也是男女表達愛意贈送禮物的最佳時機。

說到七夕,我和大家講一個一輩子忘記不了的事,我和媳婦的愛情長跑地位就是在七夕時節奠定的。雖然我沒有鵲橋相會的美好愛情故事,但是也有非同尋常的記憶,大學期間,和媳婦正在談戀愛,可謂熱戀當中,七夕節那天我並沒有記起她就問我要禮物,我自己其實早就忘記七夕了,自己蒙了半天也沒有明白過來,但她堅持問我要禮物,我就愣是沒有想起七夕來。她很單純得告訴我----七夕節,從此我就再也沒有忘記這個節日。每當七夕,我會提前准備七夕禮物,因為媳婦的坦誠和相信,我們一直恩愛到現在,所以大家切記,七夕節的送禮物習俗一定不能忘記,趁七夕讓彼此的心連在一起,大家都有啥記憶猶新的七夕經歷,我們一起交流哦。

熱點內容
紫羅蘭勾線 發布:2024-12-27 05:16:05 瀏覽:575
荷花籽怎麼泡 發布:2024-12-27 05:15:56 瀏覽:118
丁香茶葉枕 發布:2024-12-27 05:15:54 瀏覽:804
鮮花基地排名 發布:2024-12-27 05:15:13 瀏覽:531
株洲茉莉花公館項目 發布:2024-12-27 05:15:06 瀏覽:774
盆栽紫 發布:2024-12-27 04:47:53 瀏覽:866
荷花做畫 發布:2024-12-27 04:34:50 瀏覽:68
情人節吐槽說說 發布:2024-12-27 04:24:47 瀏覽:197
大白瓜盆栽 發布:2024-12-27 04:19:41 瀏覽:600
茶花樹苗子 發布:2024-12-27 04:17:43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