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訛

七夕訛

發布時間: 2024-12-18 13:34:03

① 同學微信群里七夕情人節說點啥好

同學微信群里
七夕情人節說點啥
其實。
沒什麼可說的。
說一句大家情人節快樂,
恩愛到地老天荒。
其實誰的愛情
都不願意像牛郎和織女一樣
受盡折磨和坎坷。

② 七夕到底是個什麼節日到處燒紙

七夕是乞巧節,現在算是情人節,不會到處燒紙。應該是七月十五中元回節、鬼節才會答到處燒紙。鬼節有中西之分,在中國有很多鬼節,分別有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等。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

③ 福建有何風俗習慣

福建是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舍、回、蒙、滿、高山等31個少數民族。主要的節慶有:春節、元宵燈節、端午節、中秋節。另外,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龍舟賽。惠安女服飾、舍族婚禮、崇蛇習俗和人魚同樂等。
烏龍茶的故鄉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大紅袍』是烏龍茶的伎伎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96年,安溪「鐵觀音茶王」在廈門、廣州拍賣,每500克茶葉,達16萬一18萬元人民幣。烏龍茶對日本、新加坡、馬來兩亞、印尼和菲律賓等遊客頗有吸引力,特別是日本遊客對安溪;「鐵觀音」簡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雞蛋的風俗
吃禽蛋的習俗據傳說是圖騰崇拜的遺存,或者說是圖騰崇拜的傳承。自古以來,城鄉家家幾乎都養母雞,都有雞蛋,雞蛋又很富含營養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喪壽床,懷孕產兒,賀喜送禮,親友吃請,禮尚往來,都少不了用禽蛋作為禮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給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還有一種常見的習俗,即孕婦和產婦要吃很多蛋。婦女懷孕三四個月時,其母要給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個的。產後其母還要送幾次蛋去。產前產後,共計送蛋幾百個。產婦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並要放生薑末或生薑絲,取其暖性。舊時產婦坐月子期間,必須餐餐吃蛋,以加強營養,滋補身體。同時,小兒三朝時要給親友鄰居散紅蛋,帶殼煮蛋熟後染紅色,謂之紅蛋。散得多的要花幾百個蛋。小孩過生日,還要請親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習俗
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甯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
泉州人喜在筍江盪舟。據說,中秋夜三更時分,筍江橋的每個橋孔都映出一輪皓月,清源、紫帽兩山映影江中,"筍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還有"燒塔仔"、"放孔明燈"等活動。
泉州-民間風俗之七夕
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訛音「七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 7 盤,點 7 支香,用 7 根針、 7 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戲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傳統文化,其中戲居文化最為絢麗多彩。福建木偶戲頗負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泉州「提線木偶戲」為最。福建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被海外同胞稱為「鄉音」。閩劇薌劇、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是福建傳統戲劇。
漳州民間藝術的一雜奇葩,曾先後到亞、歐、美、大洋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譽為「世界第一流的藝術」。它由藝人以單手或雙手操縱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進行表演,所以也稱掌中戲。主要擅長表演兩人對打場面,及騎馬射箭、飛檐走壁、舞獅舞龍、轉碟頂碗等特技動作,尤其是「虎戲」、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是傳統劇目,如果你到漳州旅遊,有機會觀看木偶劇團的演出,一定會使你的漳州之旅樂趣倍增,難於忘懷。 還很多各個地方的不一樣 你看這個網站吧比較全。。。

④ 七夕節的傳說、

七夕的傳說如下:
相傳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條律令是不允許男歡女愛、私自相戀的,王母便將牽牛貶下凡塵了,令織女不停地織雲錦以作懲罰。
織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層層疊疊的美麗的雲彩,隨著時間和季節的不同而變幻它們的顏色,這就是「天衣」。自從牽牛被貶之後,織女常常以淚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牽牛。她坐在織機旁不停地織著美麗的雲錦,以期博得王母大發慈心,讓牽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幾個仙女向王母懇求想去人間碧蓮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應了她們。她們見織女終日苦悶,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讓織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懲後的孫女,便令她們速去速歸。
話說牽牛被貶之後,落生在一個農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頭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房屋。一兩年後,他們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隻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將織女捉回天庭問罪。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正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肺、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讓他們相會一次。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7月7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後來,每到農歷7月7,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和美麗的愛情,由此形成了七夕節。(牛郎織女一年一相會,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織女天天相會)。

⑤ 台灣為什麼稱七夕為七娘媽生日

以七月七日為「床母生」,要祭祀嬰兒神「床母」。床母的由來,據說是這樣的:古時候有個書生叫郭華,去參加秀才的考試。路過蘇州,住在旅館中,晚上出去買扇子時,竟和賣扇子的姑娘一見鍾情,當夜兩人變成了夫妻。不料郭華竟暴斃於床上。賣扇的姑娘很可憐郭華的慘死,又怕被親戚鄰居知道,就把他的屍體埋在自己床下。後來這個賣扇的姑娘竟懷孕了,個月以後產下一子,為了安撫郭華的靈魂,她經常地用酒菜在床上焚香祭拜。有人問她為什麼這樣作,她說是拜床母可使孩子長得快,曾此便有人認真的仿效她拜床母。也有人認為賣扇的姑娘拜的是情夫(即台灣話的「契兄」),所以拜床母就是拜「契兄公」。

據說這個以訛傳訛的床母生日就在七夕。本人將六歲以內的孩子稱為「花園內」,軍售床母的保護。所以在這天,這些少男少女都要從下午六點起,在自己的寢室供祭床母,供品要有雞酒油飯,並燒床母衣(木刻衣服圖案之金紙),以拜謝床母保護幼兒。

【七娘媽】

七夕也是另一位神只----七娘媽的生日。七娘媽和床母一樣,都是兒童的保護神,但是兩者擁有不同的傳說源。七娘媽又稱為「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星娘娘有人指其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有人則認為是指包含織女在內的七仙女,又稱「七仙姐」或「七仙姑」。在台灣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斗六鎮的濟安宮與嘉義縣太保鄉的福濟宮。「七星媽」與「天女娘」則專指織女。台灣以七星媽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水林鄉的七星宮及台南市的開隆宮,均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民間信仰七娘媽者,皆於七夕此日黃昏供祭。供品有軟稞(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即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座紙扎的七娘媽亭,家有滿六歲者,特供粽類、面線。祭後,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並將七娘媽亭焚燒,無法焚盡的竹古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該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稱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約在兒童周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懸在兒童頸上。父母並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至六歲,必至廟中還願。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等到子女滿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此日「脫」,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佑。

七娘媽的信仰,在閩南及客家兩個方言群中又有不同的傳說。閩南的傳說中只女的姐姐們由於同情牛、女兩人被王母娘娘拆散,便暗中保佑那兩個孩子,使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由此才發展出七娘媽是兒童保護神的說法。為人父母者,為了能讓神保佑其子女,便把子女送給七娘媽為義子或義女,稱為「拜契」。

客家人也有「拜契」的習俗,但是原因截然不同: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退出後,只剩餘六星在一起,由於沒有固定祭祀的廟,所以在神格上屬於「閑神」,平時下凡來游游野野(即閑游亂逛之意)。相傳七星娘會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給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做六歲】

祭祀七娘媽最隆重的,要算是台南開隆宮的「做六歲」。台南地區在農歷七月七日,凡家中有小孩滿六歲的,家長都會帶著子女前往開隆宮還願。連橫台灣通史:『富厚之家,子女達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台南人做六歲的由來與五條港經濟活動另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據雲昔在台灣府成大西門外水仙宮前有五條港,郊行雲集,商業鼎盛,來往船隻皆由五大姓分據碼頭裝卸,其中不乏 仔工幫忙搬運,只有領半薪,所以當地工人家中,有小孩滿六歲即在農歷七月初七,「七娘媽生」時舉行座六歲的科儀,並告知鄰里分贈紅龜,請來工頭及親朋好友歡宴慶祝,並從此日後可領「大工錢」。

台南做六歲的科儀是於七月初七准備麻油雞酒、面線、四果、五牲、六色菜碗、七碗甜芋、紅龜稞、二根帶尾甘蔗、金紙、經衣、七娘媽亭等祭品於門口祭拜,七娘媽亭是由竹架紙扎糊成的樓台,高約五有三層,各曾分別貼有福祿壽全、蓬萊宮、百子亭或七娘媽亭等字。若為男孩者做紅龜,女孩做雙連龜分贈街坊鄰居除了攜帶供品祭拜外,還有一象徵子女成年的儀式:父母手持七娘媽亭立於神案前,年滿六歲的子女匍匐穿過供桌及七娘媽亭,男孩起身後須往左繞三次,女孩則右繞三次,稱為「出婆姐間」或「出鳥母間」,鳥母,據說是七星娘娘所託照顧小孩的仙鳥。祭拜的供品中,較特殊的有「甜芋」,取其「吃甜芋才有好頭路」的好口彩。有的人家也供祭香煙及檳榔,這是為七月日自鬼門關出來的「好兄弟」准備的。

除了父母當子女做六歲外,外婆家還須准備衣服、鞋帽、手錶、項煉、腳踏車或縫衣機、雞、鴨等,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女)做六歲,並設宴慶祝。

【乞巧會】

台灣府志:『人家女兒,羅瓜果、線針於中庭,為乞巧會』乞巧會台南府城婦女於七夕夜的傳統活動,是夜在月下設香案,備針線、花生、瓜果、凸粉、胭脂之類祭拜織女及牛郎星。祭畢向月引線穿針,穿進,解為針巧美兆;並向天邊拋凸粉,粉落臉上,解為面貌美兆。台南開隆宮正殿璧堵即有此種活動的彩繪。

台南府城夙以刺綉聞名,婦女皆專女紅,故七月初七是日午亦又一俗,即放清水一盆曝曬日中,水漸熱膨脹而生表面張力,置針浮水中,觀盆內針下陰影諸狀,如系雲彩、花鳥、剪刀等形態,謂之得巧;反之則粗如槌子、系向鐵絲,則謂之得拙。此與織布、刺綉信仰之神明有關,歲有拜織女、祭械神之說。

【魁星會】

「台灣縣志」雲:「七月七日,是日為魁星誕辰。是夜,各塾競鳩資備祭品以祭,間亦有演戲者,歡飲竟夕,村塾尤甚,更有屠犬以祀者」。連橫的「台灣通史」雲:「士子供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紅,為之解元,值當者持歸,吉兆。以羊被角為解,而若元字也」。

魁星相傳為文運之神,按魁星為北斗第一星,乃因魁有首選、第一之意,為士子所好,又魁與奎音近,遂以魁星作為奎星之俗稱,事實上魁星與奎星各有所屬,奎星為二八星宿之一,主掌文章。七月初七為魁星誕辰,故台南府城士子舉行「魁星會」慶祝,是一種求取功名的助興游戲。就是以桂圓、榛子、花生三種成圓形或橢圓形可實用的乾果,分別代表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三種乾果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某種果乾滾到某人前面停止下來,某人為狀元、榜眼或探花..這樣吃喝玩樂,一直玩到大家都獲取功名才盡興。

台南孔子廟自清康熙年間即建有魁星樓,可見府城讀書人對求取功名的重視。

【曬書】

相傳是日曝經書,不蠹,乃舊俗也。「世說新語」任誕一則故事:「阮容步兵居道南,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貧。七月七日,北阮盛曬衣,皆紗錦綺。仲容以竿掛大布犢鼻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爾耳』」傳為七夕一段佳話。古人惜書怕潮濕或遭蟲蛀,乃於魁星壽誕曬書,表示讀經載道,戒慎恐懼。

⑥ 關於七夕節的傳說誰知道求大神幫助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最早稱為雙星節、雙七節,自漢代起稱為七夕節、乞巧節,到唐宋時,又稱為女兒節、少女節。從七夕節最早的稱呼來看,其起源糸由星名衍變而來。漢代以前,牛郎稱「牽牛」,它與織女不過是銀河兩岸的星名而已。它們之間既無故事情節,也沒有七夕節日之說。二者七夕相會的傳說經歷了一個逐步形成的漫長過程。 西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人民生活的長期安定,過去那種為統治者服務的「天神合一」思想不再是神話故事的唯一內容,一些反映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熱切渴望的神話故事的越來越多。正是在這一時期,牛郎織女由星名演變成了男耕女織的神話人物,並且被注入節日的內容。《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扎扎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是最好的佐證,說明其以廣為流傳。同時在《淮南子》、《風俗通》中出現了「烏鴉填河橋而渡織女」和「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傳說。在民間隨之產生了七夕看織女星和穿針、曝衣等文化習俗。 至魏晉南北朝時,隨著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日趨完善,七夕已成為普遍的節日,節俗活動日臻豐富多彩,而「乞巧」之舉則成為最為普遍的節俗活動。《荊楚歲時記》一書中描述此俗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等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更為有趣的是,由於魏晉文化的繁榮,此時的登樓曬衣改為了登樓曬書。隋唐是七夕節大發展的時期,雖然其習俗基本上和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和盛況遠遠超過了前朝。比如七夕期間以錦彩結成樓殿,「嬪妃穿針,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的場景,在《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中可以窺見一斑。特別是吟詠七夕的詩篇更比比皆是,僅全唐詩中就有僅千首。比如崔顥詩雲:「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祖詠同題詩亦雲:「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宋代以後民間的乞巧活動更為豐富,對牛郎、織女的傳說進一步完善,並有了新的發展。最突出的一點是增加了男孩兒祀牛郎神的習俗。每逢七夕,便設「乞巧市」,專賣乞巧物,自七月初一開始,連續數日。到七夕之夜,小兒則置筆墨紙硯於牽牛位前,書曰「某乞聰明」,小女孩則至針線箱笥於織女位前,書曰「某乞巧」。楊朴曾詩雲:「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梅堯臣詩雲:「古來傳織女,七夕渡明河。巧意世爭氣,神光誰見過。隔年期已拙,舊俗驗方訛。五色金盤果,蜘蛛浪作窠」。 明清時期,七夕做為最重要的民間年節之一,可謂精彩紛呈。據記載,明代七夕時,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動則是家家陳瓜果等食品和焚香於庭,用以祭祀牽牛郎、織女二星乞巧。據《清嘉錄》載,百姓用巧果或偕花果,「陳香燭於庭,或露台之上,禮拜雙星,以乞巧」。 從七夕節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來看,其文化內含既是對傳統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的神化和贊頌,也是勞動人民對男女愛情堅貞信念的祈祝和嚮往,特別是通過乞巧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充分再現了一種特定意義上的精神寄託

熱點內容
跟風抓荷花 發布:2024-12-18 15:39:54 瀏覽:591
網上花店太原小店 發布:2024-12-18 15:30:06 瀏覽:277
花七夕簡訊 發布:2024-12-18 15:29:23 瀏覽:235
白色康乃馨藝術照 發布:2024-12-18 15:29:20 瀏覽:292
西蒙杜鵑花 發布:2024-12-18 15:14:19 瀏覽:881
梔子花栽培技術 發布:2024-12-18 15:03:58 瀏覽:243
紫羅蘭根莖葉花 發布:2024-12-18 15:00:21 瀏覽:953
東大花卉 發布:2024-12-18 14:44:09 瀏覽:252
杜鵑花書簽 發布:2024-12-18 14:40:03 瀏覽:306
茶花囗杯 發布:2024-12-18 14:34:16 瀏覽: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