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內丘
❶ 牛郎織女傳說的相關民俗
「七夕」萬人祭牛郎織女 歷史傳承逾400年
「七月里來七月七,牛郎織女相會期。神仙都有相愛意,恩恩愛愛好夫妻……」20日「七夕節」當天,河北省內丘縣城東關玉皇廟前熱鬧非凡。
一邊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圍著五彩的「天棚地棚」,邁著有節奏的腳步、說唱著自編的歌曲,表達著祈盼牛郎織女團圓之心。另一邊的戲台上《天河配》《西廂記》《對花槍》等經典愛情戲曲輪番上演,吸引著成千上萬人駐足觀看。
據內丘縣文聯主席和連芬介紹,內丘縣城七月七廟會是為祭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設立的廟會,設立年代無從考證,其中拜天棚地棚始於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
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到初七,來自河北省內邢台、隆堯、臨城等周邊縣市乃至山西、陝西等省份的數以萬計的民眾從四面八方湧入內丘縣城,雲集東街玉皇廟,不分晝夜,通過上大供、做功、拜天棚地棚等儀式,祭拜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以祈求婚姻美滿、家庭幸福。
在玉皇殿前的中央地帶,眾人圍唱、祭拜著兩張約4米見方的五彩大紙:上面粘貼著日、月、銀河、鵲橋、牛郎、織女、花、鳥、魚、蟲等各種彩色剪紙圖案。這種表現形式獨特的祭祀儀式,就是「拜天棚、地棚」。
這是祭祀活動的重頭戲,整幅圖沒有半句文字,不用筆墨勾畫,完全是用剪刀剪紙完成,用剪紙藝術來表現牛郎織女的鵲橋相會。
今年的天棚地棚製作人范寶秀說:「這種製作手藝是明代隆慶年間傳下來的,代代有傳人,流傳至今。師傅傳授,傳女不傳男,傳外不傳內,需要通過比賽競爭,確定公認的2位心靈手巧、技術高明的人,承擔製作天棚地棚的使命。製作時,製作人要凈身、凈手、凈臉、漱口,穿戴整潔,然後才能剪裁圖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兩度到內丘考察七月七廟會,他認為,天棚和地棚剪紙不僅僅是單純的審美創造,它記錄了民間的天文學知識,是民眾宇宙觀和世界觀的形象寫照。 方寸之間詮釋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登上國家名片。中國在2010年8月16日「七夕節」當天,首次對外發行了一套《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特種郵票共4枚,以郵票的形式來弘揚七夕文化所表現的那段古老的忠貞不渝的愛情觀。為使該套郵票充滿七夕文化氣息,16日上午,《民間傳說——牛郎織女》郵票首發式暨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七夕愛情節在魯山縣舉行,並在全國相關郵政網點同步發行。4枚郵票分別是「盜衣結緣」、「男耕女織」、「擔子追妻」、「鵲橋相會」,串聯起來,正是一段有關「痴男」牛郎和「怨女」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當地郵政部門還特地啟用了「牛郎洞」、「織女潭」、「孫氏祠堂」等三枚風景郵戳和首發紀念戳,以便引起更多關注者
。與此同時,由魯山77對准新人參加的「七夕節」集體婚禮,被視為對傳統七夕節的一種紀念。
❷ 中國七夕情人節風俗習慣
七月初七是個繁星點點的夏夜,天空中一條灰白色的閃光帶橫貫南北,這就是由密集的繁星組成的銀河系。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中國 七夕情人節 風俗習慣,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七夕情人節風俗習慣
1. 乞巧活動。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2.拜織女。在七夕的夜晚,如果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在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有在瓶子里插上鮮花和束紅紙,花前置一個小香爐,就可以向織女星默禱,默念自己的心事。拜織女的少女們都要齋戒一天,沐浴停當。
3.染指甲。說到七夕染指甲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而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就是染指甲,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俗。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 傳說 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 兒童 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 愛好 ,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4.婦女洗發。平時洗頭發是很平凡的事情,那麼在七夕這天婦女洗發有什麼不同的意義呢?傳說在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七夕的傳統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 浮雕 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麵粉製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後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七夕節各個地區的習俗
廣東
在廣東,人們六月開始准備,把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鵲橋,還會製作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閩南
在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以驅蟲防瘟疫。
河北(內丘)
農歷七月七內丘縣城廟會,作為祭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設的廟會,在全國非常罕見。廟會祭祀的重頭戲是拜天棚地棚,在玉皇廟前展開天棚地棚,在周圍擺放龍轎、龍袍、綵衣彩鞋等供品,香客們不分晝夜,在天棚地棚前焚香朝拜,並敲打樂器念唱他們自編的牛郎織女的 故事 、俗曲。廟會期間最有人氣的要算是唱神戲,輪番演出傳統愛情劇目《抬花橋》、《西廂記》、《打金枝》、《八件衣》、《對花槍》等,一直演5至7天,七月初七晚必唱《天河配》,又稱《牛郎配織女》。等剎戲後,焚化所有祭品,稱落棚,廟會結束。
❸ 內丘縣有哪些優秀的特色文化
1、郭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孝母埋兒獲黃金的故事在全國廣為流傳,其孝母埋兒獲金的發源地就在內丘。他的故事傳說和敬老愛老之風在內丘更為傳頌不衰,形成了獨特的郭巨孝文化。目前,郭巨孝文化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受到國家的重視。
2、鵲山位於河北省內邱縣西部山區五十餘公里處,因春秋時代名醫扁鵲大半生居住於此,死後又將其頭顱埋葬於此,便成為人們對他的祭祀之地。
3、內邱漢初置中丘縣,今稱內邱縣,位於河北邢台西北20公里。全縣山區、丘陵、平原各佔三分之一。
內邱神碼,俗稱神靈碼,作為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以它的獨特性、原始性譽為「中國木刻版畫的活化石」。內邱境內存有不少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殷商春秋戰國文化等遺跡,出土於邢侯二夫人墓的邢侯簋證實了內邱是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春秋時期程子,被孔子稱為「天下賢士也」;十六國著名政治家張賓輔佐石勒建立後趙;漢代的郭巨流寓內邱,孝母埋兒獲金;漢代賢士馮唐居住內邱。多樣性的物候條件,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成為產生內邱神碼的藝術土壤。
4、鵲山廟會一年數次,其中三月初一規模最大,十月初一會次之。每逢三月初一廟會都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因此會期也不斷延長,廟會的起止日期逐漸提前,從二月初二開始,到三月初二才算結束,歷時一月。
十月初一廟會會期一般三至五天,其他會期規模小,只有一天,趕會人員范圍較小,一般外地人不來參加。三月初一和十月初一廟會,都與道教節日毫不相關,
而是利用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和寒食節為扁鵲進行祭祀活動的,因此鵲山的傳統廟會即不是宗教活動,也不是商貿活動,而是當地人的風俗。隨著歷史的進程,這種祭祀活動越來越成為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了。
5、內邱牛郎織女傳說歷史久遠,其七夕文化活動從文獻上可以追溯到明隆慶年間。縣城東關玉皇廟七月七活動,是專門為祭拜、祝願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設。每年農歷七月初一到初七,數萬民眾從四面八方,雲集東街玉皇廟內,不分晝夜,通過跑功、唱神戲、拜天棚地棚等儀式,
祭拜牛郎織女,祈求婚姻美滿、全家安康。直至初七夜,唱大戲《天河配》,焚化剪紙圖案的天棚地棚,把祭祀活動推向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