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剪線
㈠ 七月初七的節日及風俗有哪些
乞巧,觀星,看戲。
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歷史上蘭州人在這一天有乞巧,觀星,看戲的民俗活動,清代翰林,蘭州人秦維岳在道光皋蘭縣續志載,七月七日,兒女設瓜果於庭前,祀星,穿針乞巧,這是寫清代蘭州姑娘們七月七日夜晚乞巧的習俗。
她們在院中擺上小桌,供上時鮮瓜果,擺上針線剪刀,向織女星焚香禱告禮拜,引線穿針,乞求織女賜予智慧,讓自己心靈手巧,1915年蘭州甲辰科進士王烜賦詩詠七夕,綵樓針黹暗疑猜,破得工夫送巧來,聞說相思無限苦,情思斬斷即仙才,瓜果庭前眾女兒,巧娘祭罷愛游嬉,閑歌一曲長生殿,好為今宵譜竹枝。
這證明晚清民國初年蘭州還有女孩乞巧的習俗。
蘭州人還有在七月七夜晚觀銀河的習俗,大人們為小孩指指點點,在廣袤的星空尋覓牛郎星與織女星。夜空中淡淡的銀河如帶,東岸的是牛郎星,發出橙黃色光芒,屬天鷹座,有三顆星,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
河鼓二就是牛郎星,河鼓一和河鼓三即為牛郎挑的一雙兒女,而牛郎星東南的六顆牛宿星被視為牛郎牽的牛,彼岸的織女星發青光,屬天琴座,也是三顆,為織女一,織女二,織女三,呈三角形分布,被認為是織女的工具梭子。
織女星東南方的四角形的漸台一,二,三,四,被視為織女的織布機,這無形中為富有好奇心的兒童傳授了天文知識。
節日里文娛表演是少不了的,從前在七月初七前後數日,蘭州各秦腔班子都要上演天河配,老百姓則稱為牛郎與織女,場場人滿,現在由於社會發展,為傳統的節日輸入了現代元素,得到了一些年輕人的喜愛。
牛郎織女的故事
傳說,牛郎父母早逝,經常受哥嫂虐待,每天在外放牛,牛郎長大,老牛牛金星下凡所變讓他去偷沐浴的織女的衣裙,以此為緣由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育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發現後,捉回織女,牛郎牽著老牛,挑著孩子追上去。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急忙拔出金簪一劃,一條驚濤駭浪的銀河出現了,將牛郎,織女分割兩岸,後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發了善心,恩准每年七月初七,讓喜鵲搭橋,兩人相會。
由此蘭州有一個傳說,七月初七那天喜鵲沒了蹤影,也聽不到喳喳喳的叫聲,人們說喜鵲都上天搭鵲橋去了,此外在七夕節時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有些年輕人躲在葡萄架或豆棚,瓜架之下,據說能偷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
㈡ 端午節五彩繩什麼時候戴,五彩繩什麼時間
端午節五彩繩的佩戴習俗是從農歷五月初一開始,持續到七夕節,即農歷七月初七。傳統的做法是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將五綵線剪斷並扔在雨中,以期帶來一年的好運。端午節系五彩繩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民間相信五彩繩象徵著五彩龍,能夠保護兒童並驅邪避妖。五彩繩通常由五種顏色的線製成,包括青、白、紅、黑和黃色,這五種顏色被認為具有特殊的含義。佩戴時,五彩繩通常系在手臂或腳踝上,男性系在左手,女性系在右手。
㈢ 古代女子七夕節都干什麼
古代女子七夕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做些乞巧的小物品,再擺上些瓜果,賽乞巧,各版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盡相權同,但各有各的趣味。
在嶺南廣東,七夕節有拜仙的傳統民間習俗,這個活動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婚後的新娘,在過七夕節時,要舉行辭仙儀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時,表示與姑娘節離別之意。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此時如有蜘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太乞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拿來面、菜,一塊兒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㈣ 在我國古代,人們是怎麼過七夕節的呢
你聽說過七夕節嗎?如果你聽過那麼你就是一個喜歡節日的歷史愛好者,如果你不喜歡那麼也恭喜您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知識。在以前七夕節曾被譽為女孩子的節日,在當時人們是怎麼過七夕節的,讓我們來引出這個問題來進行解答。
還有另一種就是女子們最愛的染指甲,有的人在這里有疑惑住了:「哎,為什麼要在七夕節染指甲呢?」那我就要給你講一講了。染指甲也屬於七夕的一種活動,是非常流行於西南地區的,在四川貴州,女子們會用花草去染指甲,為什麼要用花草染指甲呢?因為當時可能沒有現代一樣那麼方便,但是她們也會想到辦法,花草寓意著「美麗」,對於沒有結婚的女子染指甲是在適合不過了,也可以很快的找到自己的夢中情人,這也是一個風俗活動。最後一個風俗也就是在七夕節洗頭發,在七夕節洗頭發是一件在適合不過的事情了。在南方地區的地方都會記載著七月七日女子們採摘葉子,桃樹枝,洗頭發,這項風俗可能跟天上的七夕聖水有關系。可謂是七夕節的民間活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