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七夕的
⑴ 七夕節的寓意
七夕節的寓意
七夕節象徵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勤勞智慧、勇於創造、不斷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七夕文化歌頌忠貞不渝的婚戀觀,體現了人們對理想愛情的嚮往和追求,它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七夕文化中有乞巧、祈福等活動,七夕節意味著男孩女孩可以祈求未知的愛情,戀人可以聚在一起過節,情侶可以在這一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故事,加深和珍惜彼此的感情。
七夕坐看牽牛花織女星是民間習俗,相傳每年的這個夜晚,都是天上的織女在鵲橋遇見牛郎的時候,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的仙女,這一夜,普通女人向織女乞求智慧和技巧,也乞求她的婚姻幸福。因此,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傳說七夕之夜,人們可以抬頭看到牛郎織女的星河相會,在瓜果架下或許會聽到相會時的深情話語。
七夕節的發展歷史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
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可見,無論是女子的穿針弄巧還是墨客的淺唱遊吟,作為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七夕,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重要意義。
而這天,是道教三會五臘日三會日的中會日,對中國古代廣大的讀書人而言,也是個重要的節日——魁星誕、曬書節。
早在東漢時,道教就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初七日為三會日的中會日。
三會日是早期正一道道民聚會的三個日子。在此三日里,道民須赴本師治所,道官宣講科戒,接受三官考核功過,以定受籙之等次。
七月初七又是道德臘日。道經記載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校定生人骨體枯盛,臘日宜修齋,祭祀,誦經懺悔,總的來說,是一個宗教意義濃厚的日期。
此外在我國一些地區,還有七夕取水的習俗,七夕水為天河水。
據載「(七夕)取河水、井水貯瓮,經久不變味,取新汲井水貯之,以備和葯,經歲不腐,謂之「神仙水」,有功於人。」
七夕水不僅僅名字異於常水,其水質也不同尋常。
人們取七夕時節的水或飲用,或清潔身體,或為葯餌,用來和葯,還用來釀酒,制醋造醬等等,用途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