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情人節簡介
❶ 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以下哪個是西方情人節的別稱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
1、簡介:
情人節(英文:Valentine's Day),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會贈送禮物給情人或心儀的人,例如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等,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情人節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並在世界其他地方流行開來。在中國,七夕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2、來歷:
(1)來歷一:紀念反抗羅馬暴君的Valentine修士。
大約在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暴君Claudius當政。這時的羅馬內外戰爭頻發,民不聊生。為了補足兵員,將戰爭繼續進行,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齡范圍內的男子,都必須進入羅馬軍隊,以生命為國家效勞。
在這個法令的逼迫下,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被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對此,暴君十分惱火。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國人舉行結婚典禮,甚至要求已經結婚的毀掉婚約。
而在國都里居住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即Valentine,他不忍看到一對對伴侶被活活拆散,於是為前來請求幫助的情侶秘密地主持結婚典禮。一時間,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在整個國度傳開,更多的情侶秘密地趕來請求修士的幫助。消息被暴君Claudius知道後,他大發雷霆,將修士打進大牢,最終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公元270年2月14日。
為了紀念這個敢於與暴君斗爭的人,人們就在2月14日那天紀念他,漸漸地使得2月14日成為一個節日。隨著時間流逝,人們不再記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記不得他的權杖與寶劍,但依然會紀念Valentine修士,因為那個日子是Valentine's day,是情人節。
(2)來歷二:紀念Valentine與典獄長女兒的愛情。
公元三世紀,當時由於基督教對羅馬帝國的統治持否定態度,不承認對羅馬皇帝的崇拜,因而受到帝國政府的殘酷鎮壓和迫害。一位名叫Valentine的基督徒,因為公開譴責羅馬對基督教的壓制,號召信徒們起來反抗而被捕。
在獄中,他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但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典獄長的女兒,一個美麗、溫柔的姑娘,為他的凜然正氣所折服,愛上了他。從此,兩人經常在陰暗、潮濕的黑牢里,互訴衷腸,海誓山盟。有情人難成眷屬。
由於Valentine不肯屈從於羅馬政府,被處以死刑。臨刑前,他給情人寫了一封長信,表達自己對她至死不渝的愛,以及不能為了愛,而放棄信仰的苦衷,然後便慨然奔赴刑場,凜然就義。這一天恰好是2月14日。
Valentine死後,姑娘悲痛欲絕,伏在情人的屍身上嚎陶痛哭,看的人無不傷心落淚。廣大基督教徒和青年男女為了紀念這令人難忘的日子,以及表達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祝願,就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3、各地文化
(1)美國:
男性在這一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說「情人節快樂」已經沒有特別的感情關系,而逐漸演變為有如公開場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但男性較少在公開場合對另一位男性如此打招呼。
(2)英國:
從17世紀開始,情人節變得很普遍。
(3)韓國:
在商業行銷手段下,衍伸出每個月的14日都是情人節,一年共有12種情人節。
(4)中國大陸:
改革開放後,隨著商業炒作的發展,不少年輕男女也開始慶祝這個節日。由於對「情人」一詞的不同理解(在漢語中,「情人」有時包含「情婦」、「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關系的意味),遭到很多非議。
另一方面,由於擔心西方傳統節日不斷湧入中國文化,沖淡了對傳統節日的慶祝,這一節日經常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和抵制。直到現在,每年的這一時候,仍在媒體上有著類似評論。
(5)中國台灣:
也慶祝這個節日,未有交往對象的年輕男女常在這天向心上人告白,情侶亦會在這天約會。
(6)中國香港:
受到西方文化長期影響下,慶祝情人節已有多年歷史。男女會互贈禮物,男送女的標准禮物通常是鮮花、巧克力、首飾等,女送男的一般是手錶、領帶等男士服飾用品,並且常會到餐廳享用燭光晚餐。
(7)中國澳門:
在情人節日,男送女鮮花,女則會送給男朱古力(巧克力)。男女情侶都非常重視這天的節日。
(8)沙烏地阿拉伯:
信奉伊斯蘭教,而西方情人節被認為是一個帶有濃重基督教色彩的節日,宗教警察將在情人節臨近取締被認為是和情人節有關的商品。
(9)馬來西亞:
自2005年起,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官員就在執行一部禁止慶祝情人節的法令,理由是情人節可能會引發婚前性行為等所謂「邪惡活動」。
(10)伊朗:
禁止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