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七夕
A. 三明七夕塔糖節都有什麼特別 三明人是怎麼過七夕
三明七夕塔糖節有什麼特別?三明人怎麼過七夕?七夕節在福建總是逃不開牛郎織女的故事,但是在這里牛郎織女被稱為董永和七仙女,而七仙女也被稱為了七娘媽,是七夕祭拜的主要對象,而在三明還把七夕稱為別的節日,那麼七夕還叫什麼節呢?下面是小編精心准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明七夕塔糖節都有什麼特別
糖塔,大部分人對於它的認識來源於福建寧德霞浦的民間工藝。但是,卻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三明這座城市,糖塔也有幾百年的歷史。對於三明人而言,糖塔有著另一番的寓意。
糖塔的出現相傳與戚繼光抗倭有光,是打勝戰後所用的祭祀貢品,它最早是在福建沿海一帶流傳,對山城三明來說是外來品。
而作為三明傳統外來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糖塔是一種僅在七夕節期間才出現,也只有七夕這一天三明本地人才購買的民間工藝品。
按照本地的習慣,就是外公外婆必須准備學慣用具。農歷7月7日當天,長輩會擺上一些供品和糖塔,然後燒香、點蠟燭、放鞭炮,祈禱孩子心靈手巧、聰慧過人、學業有成。
在過去的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間,每當在七月初七這一天,三明當地的街面上總能見到造型各異的糖塔。成型後的糖塔有各種造型,包括狀元郎、公雞、寶塔、獅子、筆架、書包、馬、小鳥等十幾種形狀。
三明人是怎麼過七夕
啟蒙佳節
三明各地還把七夕作為學童啟蒙的佳節。如《沙縣志》所載:七夕,小學蒙童設酒餚,焚所習字紙乞巧。
七夕這一天,私塾都要停止授課,私塾先生要辦一餐飯招待學生,謂之辦七吉,以示鼓勵。學童們一身新裝,興高采烈地帶著七吉禮(送老師的紅包,以示對老師的感謝)到私塾,把學堂打掃得乾乾凈凈。
老師先帶著學生拜聖人公(孔子),祈禱學生們會讀書,將來好求取功名,然後才師生共同進餐。
沙縣人尤其把子女初入學看成隆重喜事。七夕這天全家喜氣洋洋大做七吉,親友們紛紛提著學禮前來祝賀;做舅舅的要給外甥送書包、雨傘、文房四寶等;外婆還要買衣褲、手絹、扇子等,祝賀外孫日後金榜題名。
引巧、謝巧、御巧
三明寧化還流傳著引巧和謝巧、御巧的習俗。舊時姑娘長到十六歲便算大人了,這一年七夕要舉行引巧儀式,她必須剪繪七張巧姐鞋,圖案和剪紙必須各不相同,以示姑娘的靈巧;
到姑娘出嫁的那一年七夕,就要舉行謝巧和御巧儀式,她要製作三七二十一張花樣迥異、圖案精美的巧姐鞋,以免夫家看輕。
不論男女,初六便開始了拜巧的准備工作製作巧姐鞋:一是用各色彩筆在紙上或畫或描狀元拜塔、魚躍龍門、文房四寶等吉祥圖案;
二是在畫的下端剪菱花、金錢花等各種剪紙,展示其不凡的聰明才智;三是下面再懸掛一隻用紅紙剪成的小鞋子,男鞋是圓頭的,女孩則略帶尖形。
巧姐鞋做好後,便高高地掛在新砍的竹枝上,供人觀賞。入夜,孩童們跪拜於香案前禱告牛郎織女雙星,乞求賜予智慧。然後在大人指導下朗誦乞巧詩,乞巧詩用毛筆寫在紅紙上,內容據兒童大小而不同。
B. 中國有哪些風俗習慣,在每個節日里都要干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有八個,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歷和公歷日期、風俗習慣、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歷三月十四。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綉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9.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0.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歷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准備工作的開始。
C. 西關壁村歷史
1.西關大屋歷史
西關大屋是清末豪門富商在廣州城西「西關角」(今荔灣區)一帶興建的極具嶺南特色的廣州傳統民間住宅形式,被稱為「西關大屋」。西關在明朝已成為廣州城區的商業中心,十八甫在明代已逐漸形成。而西關角形成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范圍包括文昌橋、大觀橋、泮塘、昌華園周圍一帶。西關大屋集中在寶華路、多寶路、寶源路、逢源路。後來又擴展到西關的其他地區,多為名門望族、官僚巨賈所建。
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
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大屋的門廊裝修,設矮腳吊扇門(又叫腳門)、趟櫳、硬木大門三重門扇。趟櫳是一個活動的欄柵,用13或15條堅硬的圓木條(一般為紅木或硬木)構成,橫向開合故稱趟櫳。腳門和趟櫳有通風和保安的功能,是適應嶺南炎熱多雨的氣候而特製的建築構件。西關大屋的大門是用紅木或樟木等高級木材製造,厚約8厘米,門鈕銅環,門腳藏石臼中,門後用橫閂扣門,以防盜賊。
門廳(門官廳)中設天宮和土地神仕,其後有中門四扇,平時不開,只有乘轎貴客來訪才開,以示隆重迎接。僅留左右兩門出入,使路人看不見門內情景。轎廳是供乘轎客人及主人出入停轎之所。
大廳是大屋的主體建築,面積最大,屋脊最高。整座大廳紅棟(主梁油紅漆〕黑桷(木角油黑色)白瓦(襯瓦塗以白色),寬敞宏大。為使大廳更加明亮,屋頂錯落裝以明瓦即玻璃瓦。
正廳後面是頭房(或稱長輩房),是長輩們居住之所,以明瓦、高窗採光。
頭房後依次是二廳(飯廳)、二房(供兒子婚後夫婦居住)。二房又稱尾房,是中軸線上最後的房間。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布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布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具、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是廣州傳統建築的瑰寶,據統計現存100多間,具有保留價值的有10多間。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鍾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2.西關的簡要歷史
西關
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在明清時期這兒就是廣州的商貿中心。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人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3.關於張壁村的一切資料,包括它的歷史以及地下迷宮
張壁村是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的一個行政村,又稱張壁古堡,位於介休盆地東南三面溝壑,一面平川的險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難攻易守的地理優勢,在地下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在地上築壘構城屯甲藏兵。古堡堡牆130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在堡內一條用紅色石塊砌成的「龍脊街」兩側,錯落有致地修建著五大神廟建築群。
張壁古堡是我國現有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隋唐地道、劉武周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獨有。張壁村是一個融多民族文化為一體、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稱一部厚厚的史書。
張壁村:由於古村形態、風貌格局、廟宇建築、居民院落保存完好,而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又被評為「全國十大魅力名鎮」。正如其頒獎辭描述的那樣:「這是世界建築史上罕見的袖珍小城,0.1平方公里的面積,古堡暗道、宮殿廟宇一應俱全,軍事宗教、民俗歷史多種文化融合為一體。地下暗道一萬多米,地上古堡一千餘年,可進可退。方寸小城規劃高超,魚型巷,龍型港,孔雀琉璃,處處可見。張壁,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view/37277.
這個裡面都有
4.西關大屋
廣州西關(今荔灣區)一帶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民居,俗稱「古老大屋」。
此種建築以西關一帶居多,亦最為著稱,故名。 清末西關為廣州繁華商業中心,豪門富商在此營建大型住宅,民國繼之。
這些住宅高大明亮,廳園結合,裝飾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
中軸線由前而後,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
廳與廳間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蓋,靠高側窗(水窗)或天窗通風採光。正間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
最後為廚房。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庭院小品,栽種花木,布置山石魚池以供遊憩觀賞。
庭院後部為書房。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意),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種功用。
門面裝修與竹筒屋相同。 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
室內裝修講究,陳設傢具、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名貴的紅木傢具,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和檻窗其獨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5.霞浦陳墩村歷史
據《霞浦縣志》,「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
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 公元282年(晉太康三年)始為溫麻縣地(縣治在今沙江鎮古縣村),屬晉安郡。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並入原豐縣。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置長溪縣(縣治在今嶺尾庵,後遷連江),屬泉州(州治今福州)。
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升為福寧州。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州改縣,屬福州府;公元1473年(成化九年)復州。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改福寧府,增設附郭縣霞浦。民國初屬閩海道。
1949年6月17日解放,歷屬福安專區(地區)、寧德地區、寧德市。 2000年,霞浦縣轄7鎮4鄉3民族鄉:松城鎮、三沙鎮、牙城鎮、溪南鎮、沙江鎮、下滸鎮、長春鎮、洲洋鄉、柏洋鄉、北壁鄉、海島鄉、鹽田畲族鄉、水門畲族鄉、崇儒畲族鄉。
2003年7月1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復(閩政文[2003]209號),撤銷松城鎮,設立松城、松港2個街道:(1)松城街道辦事處轄萬賢、俊星、中乘、西關、龍賢5個居委會和萬賢、俊星、中乘、西關、青福、墓斗、涌山、馬洋、寶清、七寶洋10個村委會。松城街道辦事處駐原松城鎮政府駐地。
(2)松港街道辦事處轄東關居委會和東關、古嶺下、赤岸、利埕、松農、松漁、北岐、青岐、後岐、塔下、竹下、下村、八斗壩、佳湖、章家侗、江邊、橋頭、沙頭、小沙、大沙、長沙、後港、水坑、利洋、嶺頭25個村委會。松港街道辦事處駐後港村。
2003年底,霞浦縣轄2個街道、6個鎮、3個鄉、3個民族鄉:松城街道、松港街道、三沙鎮、牙城鎮、溪南鎮、沙江鎮、下滸鎮、長春鎮、柏洋鄉、北壁鄉、海島鄉、鹽田畲族鄉、水門畲族鄉、崇儒畲族鄉。
6.西關歷史有哪些
興起 西關從什麼時候開始崛起,查過史籍都找不著明白的說法,但西關最輝煌、最神氣的應在清末民初。那個年代廣州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廣州的西部,這里有進出口貿易碼頭,有各種貨棧和倉庫,更有各國商業機構和洋行,著名的買辦基地十三行就在這里。中國最早的海關及廣東最大的郵政局也設置其中。更令人崇洋 *** 的是西關南端的「沙面」,這里是英國人的租界。
在西方人大量來到廣州之前,西關僅僅是古老廣州城的城鄉結合部,那時西郊的荔枝灣和泮塘一片水鄉澤國,鄉民在池塘澤泮栽種蓮藕與香菱。西城牆根住著一些為古老城市服務的民工,他們入城賣菜,打掃街道,清倒糞便,就如今天的「農民工」一樣,干著城裡的各種粗活。
西關在廣州的城市發展中脫穎而出,這完全得益於西方的經濟入侵和它的地理位置。西關的南面是珠江內河最寬的白 鵝潭,自廣州有城以來,這里便是水路交通的要地。清代的海防比明朝寬松,西方列強的商旅多通過白鵝潭進入中國的南方。皇朝時代沒有對外貿易政策,乾隆皇帝早就回
西關
答過英國人,說我中華地大物博,什麼東西都有,根本無須與英國互通有無,這就從國策上堵住了同西方人來往。但是,不管是明朝的海禁還是滿清的鎖國,都禁不住沿海人民同外界接觸。當明朝借了澳門給葡萄牙人,廣東與洋人的生意就沒有停止過。外國商人利用民間渠道,進行種種非法買賣,西關就是一個重要的口岸。清朝的高官一邊不想同外國人做生意,一邊又對西洋的玩意十分青睞。於是,千里鏡、時辰鍾、女人化裝品、高級官員用以護身的毛瑟手槍等等,便源源不斷地送往京城,西洋的珍玩成了南方官吏孝敬朝廷大官的佳品。後來清政府迫於時勢,同意和洋人做生意,但又不準在城裡進行。於是洋人便在白鵝潭的岸邊建起商館、碼頭,我們的祖先稱之為「夷館」。那些曾經大膽與洋人做買賣的商人,為了方便同洋人打交道,也在夷館的周圍建起商行,這就有了後來的十三行。乾隆對英國人傲漫無禮,後來證實不無道理,兩萬里外的英國怎可同中國互通有無。中國稍為開放之後的事實證明,英國人賣到中國的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其中最有害的貨物就是鴉片煙。廣州一些商人在重利的驅駛下,冒死和洋人做這種生意,官員對這種狀況也只好隻眼閉隻眼開,有的甚至官商勾結。不過,當年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也吸引了全國的出口商品和商業人才,由此促進了廣州經濟的發展,造就了西關的繁榮。
衰落
西關從崛起到衰敗不到一百年,鴉片戰爭以後,朝廷割讓了香港和容許五口通商,西關就不再是中國唯一的口岸,但因它鄰近港澳,中國商人便從西關率先邁向國際,一些富商甚至到港澳殖民地與洋人合作。別看今日香港有高度的繁榮和現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發祥地就在西關。
到了民國,廣州的工商業仍以西關為主要陣地。廣州雖然曾經有過黃花崗的反清起義,但真傢伙到了推翻清政府的時候,廣州的「反正卻相當的和平,幾個文人在諮議局前宣布一下獨立就了事,因為廣東的大都督和它的軍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國以後的軍政府有如走馬燈一樣,變換得十分頻繁,廣州人民侍候不斷更換的新政府,就如跟著不斷改嫁的娘親,去侍候不同的父親。西關的商人,不能再忍受這些走馬燈政府的敲柞,於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國人聯絡,與其不斷跟娘改嫁,不如在租界找一個可靠的乾爹。在英國人的支持下,西關商人學習香港界成立武裝組織,史稱商團。香
西關
港變成殖民地以後,各國商人為保護在港利益,在港英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商人武裝,用以抗衡匪盜和鎮壓當地不滿殖民統治的群眾,這些武裝商人後來都被封為「太平紳士」。廣州的商會有了武裝組織,便處處不賣軍政府的賬,有時商團還強過軍政府軍,政府的糧響難以為繼。到了孫中山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時,商會和商團竟和孫中山作對,煽動群眾反對政府,甚至發動叛亂。據史料記載,當年叛亂的商團在太平路搭起堅實的圍欄,從南到北,把廣州分成兩邊,甚至請出英國人來威赫孫中山。但是,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數廣東人的擁護,他聯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團的叛亂。商團的失敗不但令商人武裝解體,更使原來的商會也無立足之地,攪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從此西關的經濟就直線滑坡了。到了民國十七年,陳濟棠執掌廣東,經濟曾有過幾年復興,但無法回復先前的陣勢。隨後八年抗戰,廣州的經濟就頻臨崩潰了。
現今規劃
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在答復民革廣州市委員會的有關提案中透露,《西關傳統街區與荔灣區風情保護規劃》已經規劃部門審批通過,規劃首次劃定了「西關」的范圍:北至中山八路、中山七路、納入陳家祠,東至人民中路、人民南路,西南至珠江圍合成536公頃的區域。專家認為,該范圍基本涵蓋了西關舊城區域,包含了西關主要的傳統文化遺產。
7.關於西關的歷史文化誰知道
西關與宜興紫砂壺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北宋時西關已產陶壺,與宜興紫砂壺都曾遠銷國外。而荔灣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十三行也曾成為清代中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茶葉和茶文化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帶動了紫砂文化在西關的流傳和興盛。清代時兩廣鹽運史潘仕成在荔枝灣築海山仙館,聚名人雅士品茶賞壺,其時潘家就已畫圖出樣在宜興定製紫砂壺饋贈宦官賓客。
紫砂文化和茶文化在西關的不斷傳承和發揚,主要體現在西關人都喜愛用紫砂壺泡茶。用壺泡茶、怡情養性,已經成為廣州百姓生活的獨特畫卷和西關人家的民俗風情。西關人對收藏玩賞宜興紫砂壺更是情有獨鍾,風氣自古及今,流行不衰,故有「紫砂壺源於宜興,藏於西關」之說。西關的源勝工藝街、古玩城是全國最大的宜興紫砂壺經營集散之地之一,每逢周末、節假日,前來買賣、獵藏紫砂壺者,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
正是由於西關文化與紫砂文化的獨特而深厚的淵源,以及紫砂壺藝術表現的豐富多彩,用紫砂壺為載體來宣傳西關文化,展現荔灣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的建設成就,就成為荔灣區開發西關風情紫砂壺(十八式)文化品牌的初衷。從2001年初開發以來,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收藏界的追捧。西關風情紫砂壺(十八式)集紫砂壺製作眾家之長,偶合了清代曼生十八式紫砂壺的款數,具有較高的觀賞、收藏價值。西關風情十八式,每一款造型都精心打造,在傳統壺形上創新,達到了文通氣貫、形神兼備、形意統一、內斂外現的妙境:荔灣如意壺四平八穩,荔灣得勝壺小巧玲瓏,荔紅石飄壺古樸曠達,錦綉掇球壺鮮艷奪目,西關碧玉壺展唐代仕女豐腴之美,荔灣寶鼎壺現漢代武士力拔山河之勢……
每一款設計都深刻融會了西關民俗文化的精髓:既有禪宗初祖達摩西來登岸的西來初地,又有見證清代廣州對外貿易繁榮興隆的粵海關大樓;既有昔日荔枝灣如詩似畫的旖旎風光,又有西關大屋趟櫳門滿洲窗的眷戀情懷;既有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名園勝景,又有新年賀歲喜慶吉祥的風俗民情……可以說,十八式作為一個完整的紫砂壺系列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紫砂收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