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最初
① 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的來歷是什麼呢
七夕節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青年男女、情侶的重要節日。七夕對於國人的重要相當於西方情人節,每年七夕還沒到來之前,各大商場、花店、酒店就會開始促銷。
七夕節最初是一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節日。這一天,女子們可以進行訪友、乞巧祈福、切磋女紅、祭拜織女等活動,而男子則在一旁觀看,湊個熱鬧,男女定情只是七夕的副產品。至於古人為什麼要把祥攜頃七月初七定為女性的專屬節日,一直以來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與數字「七」在中華文化中的寓意有關。
七夕節的由來只有兩種說法流傳較廣,但是七夕節的習俗還是比較多,順便介紹三個七夕節的習俗,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一、💕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由來之一:牛郎與織女的故事說🌷✨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還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誠實和善良的青年名叫牛郎。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的父母就去世了。後來他被他的嫂子趕出他的家。所以他靠自己放牧為生。一天,一位仙女從天上愛上了他,並嫁給了他。他們過著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並且不久之後生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不幸的是,天上的神很快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並下令王母娘娘將織女帶回天上。
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和兒子女兒飛到天上。正當他要趕上他的妻子時,王母娘娘摘下她的一隻金簪,變成一條銀河隔開牛郎和織女。牛郎和織女被永遠分離在銀河兩邊。他們忠誠的愛情感動了喜鵲,成千上萬的喜鵲來建造一座橋梁,牛郎和織女才得以在鵲橋上聚在一起。王母娘娘最終被感動,並且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7月7日相會一次。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節習俗之三:為牛慶生🌷✨
故事發生在漢朝,漢朝江山傳了幾百年後,一個叫做王莽的人推翻政權,自己當了皇帝,把天下搞得是烏煙瘴氣,民不聊生,就有很多人起兵造反。
當時在河南地區,有個孩子叫劉秀,他爸爸在他九歲的時候不幸去世,被母親一手帶大。劉秀的媽媽每年七夕節的時候都會向上天乞巧,希望掌握更多的手藝多多掙錢,好把劉秀撫養長大。她經常給劉秀講七夕的故事,在故事的影響下,劉秀對田間的牛也充滿好感和尊敬。每天和牛一起玩,把牛當做家人一樣看待。他在放牛的時候,經常摘野花裝扮在牛角上。
等他長大,天下還是一團亂,劉秀看在眼裡就帶領他的兄弟一起造反。他們的人少裝備差,連馬也買不起,只能騎牛上陣。敵人都嘲笑他是騎牛將軍。
劉秀毫不在意這些,因為他自小跟牛一起長大,配合默契,打起仗來一點都不輸給那些騎馬的人。後來他斬殺了一名大官,把他的馬奪過來。騎了馬後,劉秀意識到牛確實跑的太慢,在很多時候打仗需要的就是速度,而且他的牛年紀越來越大,只好放它回家,從此改做騎馬作戰。
劉秀這仗一打就十幾年。他的媽媽非常擔心害怕兒子戰死沙場,每天都向上天禱告,希望兒子平平安安。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很多戰役劉秀終於把敵人消滅,自己也當上了皇帝。他當上皇帝後,深知百姓的疾苦,第一件事就當即休養生息,努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成為深受愛戴的皇帝。
他念念不忘他的母親和當初陪伴他的老牛,朝中事務處理完畢後,他就趕緊回家看望母親,發現老牛竟然頭戴野花在門口迎接他。劉秀非常感動,認為自己的成功和老牛的奉獻是密不可分的。為了紀念老牛,他讓自己的兒子每年七夕節的時候也要為牛慶生,故此這個習俗也就慢慢的流傳下來。
② 古時七夕節的習俗之一乞巧,最初指的是什麼
乞巧是古代時候女子的專有節日的民俗活動,是女子向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賜予自己心靈手巧的能力,主要是指針織女紅這方面的能力。這是古代「七夕」節最初的人文含意。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乞巧」來源於古代對紡織女神的祭祀。織女是紡織之神。上古三皇五帝中的顓頊,是楚地的部落首領,顓頊本人非常聰慧,中國傳統的歷法,四季劃分有他創建的功勞。而他有一個孫女特別聰明能幹,會紡織並掌管部落的紡織。這是織女的源頭。楚國,崇尚自然和星辰崇拜,顓頊在傳說中已經封神封帝,成為天上的神仙,自然他的孫女也就享有神的祭祀。每年秋初,正是大規模進行秋冬紡織的時候,楚地的人們自然會虔誠祭祀。後來,「乞巧」逐漸偏重女性參與。古代女孩拜織女,也是「求巧」。有時會通過一些競技類活動選出手巧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