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與天體
1. 七夕的由來
七夕的由來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牛郎織女的傳說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於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後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後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後,織女夜夜來往於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後,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後,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小結:中國的每個節日都有它存在的意義,都有它想表達的一種特殊含義。七夕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都會舉辦很多的七夕節活動,到處充滿著節日氣息。
2. 七夕節節日起源
七夕節,原名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最早的記載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書中描述了漢代女子在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上,這一習俗展示了古代人們對天文和紡織技術的崇拜。
「七夕」這個名字源自對自然的敬畏,早在三四千年前,人們對星宿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發展,使得牽牛星和織女星的故事流傳開來。古人將二十八宿中的北斗七星視為重要的導航標志,其中魁星(魁首)象徵著科舉制度中的狀元,將七夕與魁星節、曬書節相連,體現了最初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此外,七夕也反映了古代對時間的崇尚。「七」與「期」同音,代表著時間的周期性,而「七曜」是古人對天體的劃分。民間認為「七七」是個吉祥的日子,象徵著雙倍的吉慶。在台灣,七月被稱作「喜中帶吉」月,與「七十七」歲(喜壽)的諧音有關。
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小雅·大東》和《周南·漢廣》。南陽,作為楚文化的發源地,其深厚的歷史背景為牛郎織女傳說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南陽的民間傳說中,牛郎、織女、黃牛等角色與當地的地理環境和農耕文化緊密相連,展現了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色。
牛郎織女傳說與南陽的絲綢有著密切關系。南陽早在周代就有養蠶和絲綢業,東漢時期更是全國著名的蠶絲產地。傳說中的織女不僅心靈手巧,還教授了養蠶、繅絲和織綢技術,與南陽絲綢產業的發展相呼應。
牛郎織女故事中的黃牛,象徵著農耕社會的重要角色,而南陽黃牛作為良種牛,其歷史淵源深厚,這也為牛郎角色的出現提供了文化基礎。牛郎織女傳說的流傳,不僅反映了古代農耕文化,也成為了南陽獨特的文化符號。
(2)七夕與天體擴展閱讀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3. 七夕的傳說
關於七夕的傳說
七夕由來已久,在現今更是情人節的節日,所以慶祝場面肯定熱鬧,其實關於七夕,最有名的還是關於七夕節的傳說,很少人沒有聽說過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七夕的傳說,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夕的傳說1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的傳說2
很久以前,有一個跟著哥嫂過活的孤兒,既聰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棄他,天沒亮就趕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後,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給他一間破劃房,一頭老牛。從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間破劃房內。
一天,牛郎趕牛走進了一片陌生的樹林,這里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牛郎見到九個仙女駕著祥雲落在河邊的草地上,然後脫去五彩霓裳,跳進清澈見底的河水裡,牛郎盯著一個最年輕是美麗的仙女。看的入了神,這時老牛突然說話了:「她是天上的織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會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著樹從,悄悄拿走了織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時,其它仙女紛紛穿起五彩霓裳,駕著祥雲而去。唯獨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織女留下了。這時,牛郎從樹後走出,請求織女做他的妻子,織女見牛郎忠厚老實,勤勞健壯脈脈含羞的點了點頭。
牛郎織女喜結良緣後,男耕女織,互敬互愛。兩年後,織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聽聞織女下嫁人間,勃然大怒。在七月初七時,王母奉旨帶著天兵天將,捉了織女,悲痛欲絕的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蘿筐挑著兒女追上天去。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撥下金簪一劃,牛郎腳下立刻出現一條波濤洶涌的天河。
悲傷的肝腸寸斷的織女和挑著兒女的牛郎,一個在河東一個在河西,遙望對泣,他們哭聲感動了喜鵲,霎時無數的喜鵲飛向天河,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終於可以在鵲橋上相會了,王母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橋上相會一次。
七夕的傳說3
七夕的傳說的'由來
七夕的傳說的由來由語文我整理並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持語文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我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在我國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夕鵲橋會壁紙
追溯由牛郎織女傳說形成七夕節的過程,時間當在戰國,地點則在楚國。查經問典,《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還有一首與織女有關的《周南·漢廣》中所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游女是指漢水女神或織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漢地區,甚重祠祀漢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間,常將牽牛星與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注文雲: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而在南陽漢畫像石牛郎織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為牽牛。居漢水之北的南陽,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漢,襟三山而帶群湖之稱。戰國時,南陽屬楚,楚始都於淅川丹陽,是楚文化的發源地,文化積淀深厚。如此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是形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條件之一。
南陽漢畫像石與星宿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牛郎星位於銀河東,織女星在銀河西,二星隔河相望,使人們產生無盡的遐想。牛郎織女的傳說源於楚,到了漢代,伴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其傳說更為廣泛、具體、生動、形象,是成為繪畫與雕刻的重要素材。漢代是我國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而漢代的南陽是全國有名的都市之一,並成為南北文化、科技發展的交匯地,多種文化因子的碰撞,產生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這里還誕生了一代天文學宗師張衡。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陽又出現了大量表現幽遠深邃太空的漢畫像石,其中的牛郎織女星座,形象生動地把星宿與傳說結合在一起,更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的有力證據之一。
南陽絲綢與織女
據文獻記載,南陽周代已有養蠶業和絲綢業。西漢年間,南陽郡為全國八大蠶絲產地之一。東漢時,張衡《南都賦》中記載的帝女之桑就出自南陽,名揚天下。牛郎織女傳說的諸多版本中,都離不開織女的紡織技術。盤古開天發源地的民間傳說中,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技術。這與很有名望的南陽絲綢有著淵源的關系。由七夕節衍生出的乞巧風俗活動,主要因為織女是天帝之女,心靈手巧,為人間少女所崇拜。今人談及乞巧,多援引南北朝時南陽人宗懍《荊夢歲時記》的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據河南大學出版社《楚國史》記載荊楚北從今河南南部,南至衡陽,東至九江一帶。而西周之前文獻所指的荊楚當在今河南南陽盆地至江漢平原一帶。據此可知,南陽位於荊楚之地,由此形成了乞巧風俗,此盛況有民歌一首為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以上見證了奇巧中的織女與南陽絲綢的淵源關系。
民間傳說中的南陽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核心內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話傳說自產生到流傳過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與產生地區的地名風物相粘連,這是神話傳說地方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由此致使人們從感情上或從直觀的感受上認為這個故事更具可信的色彩而廣為傳播。根據現代諸多的民俗之類的出版物,大都記載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南陽,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間神話》中有牛郎是南陽縣桑林人之說,宗教文化出版社的《節俗》和三峽出版社的《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均記載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在南陽桐柏縣盤古開天發源地還流傳著另一版本的牛郎織女傳說:黃牛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因為當時地上沒有五穀,它將天倉中的五穀偷來撒向人間,因而被玉帝賜下天庭,摔斷了腿。孫如意用百花露給黃牛治好了傷,黃牛幫助牛郎和織女成了家。後來,黃牛又不顧受罰,幫助織女和牛郎從天宮偷來蠶藍、蠶種、織布機、織布梭等。自此,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生活幸福。故事中還描述了織女如何傳授養蠶、繅絲、織綢緞技術。不同版本傳說中的人物、地點都指向了南陽,完全符合神話傳說地方化的特徵。
七夕的傳說4
牛郎織女的傳說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
《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織女和他們的一對兒女的神話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可見,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雲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而「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芸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4. 七夕的別稱有哪些外太空十大奇異天體 地球南北兩極竟會調轉
七夕節別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1.黑寡婦星雲
黑寡婦星雲
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幅紅外照片,展現了黑寡婦星雲。黑寡婦星雲位於圓規座,由分子氣體構成,外形好似一隻可怕的蜘蛛。這個星雲內存在大量大質量年輕恆星,位於中部的黃色區域。恆星產生的輻射將周圍氣體吹進兩個方向相反的「氣泡」,形成球莖狀的「身體」和「蜘蛛腿」。為了慶祝2011年的萬聖節,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編輯挑選了一些詭異的天體進行盤點,黑寡婦星雲便是其中之一。
原標題:外太空十大奇異天體
2.索隆魔眼
索隆魔眼
2008年,天文學家將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准「索隆魔眼」並發現一顆新行星。「索隆魔眼」這個名字來源於魔幻大片《指環王》,實際上是指南魚嘴,它是南魚座中最亮的一顆星,距地球大約25光年。其熾熱的「虹膜」實際上是一個形成行星的物質構成的環,環繞這顆恆星。環內的一個小亮點是類似木星的行星南魚嘴b。這幅照片是第一幅展現環繞另一顆恆星的行星可見光照片。
3.地獄行星
地獄行星
系外行星CoRoT-7b堪稱一個地獄,熾熱的石雨從天而降,一側存在廣闊的熔岩海,另一側永遠被恆星發出的光線烘烤。2009年,科學家第一次對CoRoT-7b進行描述,它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顆系外多岩行星。CoRoT-7b距離母星150萬英里(約合250萬公里),是水星與太陽間距離的1/23。這顆行星同樣受潮汐能影響,一側始終朝向所繞恆星,另一側則永遠處於黑夜之中。根據天文學家的計算,朝著恆星的一側溫度達到4220華氏度(約合2327攝氏度)。
4.猩紅之月
猩紅之月
10月11日,一輪猩紅的月亮懸在瑞典上空。這種月亮被稱之為「獵月」,是獲月(通常在秋分前後出現)後出現的第一個滿月。在北半球的這個時候,月亮升起的時間比往常早。秋季滿月提供了充足的光亮,幫助獵人在日落後追捕獵物,因此被稱之為「獵月」。
5.僵屍恆星
僵屍恆星
當一顆類日恆星死亡時,它會吞噬外層氣體,最後留下的屍體被稱之為「白矮星」。有時候,恆星屍體也會因為吸收附近恆星的物質起死回生。這種僵屍恆星被天文學家稱之為「Ia型超新星」。在消耗附近恆星的大量物質並達到質量極限時,白矮星會發生爆炸,形成超新星。照片展示的天體被稱之為「第谷超新星殘余」,是Ia型超新星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6.獵戶座的蝙蝠
獵戶座的蝙蝠
2010年3月,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一個漆黑的角落時拍攝了一幅「宇宙蝙蝠」照片,也就是NGC 1788星雲。與利用自身加熱氣體發光的星雲不同,這個星雲利用冷氣體和塵埃反射和散射內部年輕恆星的光線發光。這幅照片由智利歐洲南方天文台的拉希拉望遠鏡拍攝,結合3種可見光波長揭示「蝙蝠」的明亮面部以及兩側的黯淡「翅膀」。
7.黑洞同類相殘
黑洞同類相殘
在NGC 3393星系內,兩個黑洞相互對抗並吞噬對方。8月,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項目的科學家公布了這幅合成圖片,展現螺旋星系NGC 3393。在這個星系中部,兩個相隔僅490光年的超大質量黑洞上演同類相殘的「宇宙慘劇」。天文學家認為NGC 3393一定吞噬了另一個質量較小的星系,後者的中部同樣存在一個黑洞。這兩個黑洞將一直對抗下去,直至一方消滅另一方。
8.小幽靈星雲
小幽靈星雲
小幽靈星雲NGC 6369是很多業余天文學家的最愛。從地球上觀察,它是一個黯淡氣體雲,環繞一顆恆星屍體,座落於蛇夫星座。在這幅「哈勃」2004年拍攝的照片中,小幽靈星雲展示了其更多細節,揭示了已死恆星放射出的氣體的演化。恆星產生的紫外輻射剝離氣體中的原子,讓附近區域離子化,形成明亮的藍綠環。外緣的紅色區域離子化程度相對較低。
9.土衛一
土衛一
土衛一「米馬斯」是土星眾多衛星中的一個,表面坑坑窪窪。照片展示的大隕坑名為「赫歇爾」,直徑大約在80英里(約合130公里)左右,相當於土衛一直徑的三分之一。天文學家認為形成「赫歇爾」的撞擊幾乎撕裂了這顆直徑250英里(約合400公里)的衛星。
10.吸血鬼恆星
吸血鬼恆星
我們的銀河系存在一系列所謂的「藍離散星」,通過吸收其他恆星的物質,保持年輕的外貌。藍離散星通常在密集的星團中形成,所含的恆星據信形成時間大致相同,其中大部分是銀河系內最古老的恆星。但藍色也說明內部存在年輕恆星。科學家認為這些吸血鬼「偷盜」附近恆星的氣體,讓年老的恆星增加質量,進而讓壽命延長數億年。
目前根據海底洋中脊兩側岩層剩磁(像磁帶一樣記錄了地球古地磁情況)測定情況來看,地球上曾多次出現地磁倒轉現象。
地磁極倒轉是個緩慢漸變過程。注意是磁極倒轉——不是地球南北倒個!倒轉對地球具體影響尚無定論,個人認為致災的可能性不大。舉個例子,有人從50米高的地方下到地面,如果是坐電梯慢而穩定的下來,問題不大。如果是跳下來……目前看來,地磁變化屬於坐電梯那種情況。
滿意的請採納哦!
5. 七夕的別稱有哪些外太空十大奇異天體地球南北兩極竟會調轉
七夕節的別稱有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
1. 黑寡婦星雲:美國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一幅紅外照片,展現了位於圓規座的 Black Widow星雲。這個星雲由分子氣體構成,外形好似一隻可怕的蜘蛛。星雲內存在大量大質量年輕恆星,位於中部的黃色區域。恆星產生的輻射將周圍氣體吹進兩個方向相反的「氣泡」,形成球莖狀的「身體」和「蜘蛛腿」。
2. 索隆魔眼:天文學家將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准「索隆魔眼」並發現一顆新行星。這個名字來源於魔幻大片《指環王》,實際上是指南魚嘴,它是南魚座中最亮的一顆星,距地球大約25光年。其熾熱的「虹膜」實際上是一個形成行星的物質構成的環,環繞這顆恆星。環內的一個小亮點是類似木星的行星南魚嘴b。
3. 地獄行星:系外行星CoRoT-7b堪稱一個地獄,熾熱的石雨從天而降,一側存在廣闊的熔岩海,另一側永遠被恆星發出的光線烘烤。科學家第一次對CoRoT-7b進行描述,它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顆系外多岩行星。
4. 猩紅之月:一輪猩紅的月亮懸在瑞典上空。這種月亮被稱為「獵月」,是獲月後的第一個滿月。在北半球的這個時候,月亮升起的時間比往常早。
5. 僵屍恆星:當一顆類日恆星死亡時,它會吞噬外層氣體,最後留下的屍體被稱之為「白矮星」。有時候,恆星屍體也會因為吸收附近恆星的物質起死回生。這種僵屍恆星被天文學家稱之為「Ia型超新星」。
6. 獵戶座的蝙蝠: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在觀測獵戶座一個漆黑的角落時拍攝了一幅「宇宙蝙蝠」照片,也就是NGC 1788星雲。這個星雲利用冷氣體和塵埃反射和散射內部年輕恆星的光線發光。
7. 黑洞同類相殘:在NGC 3393星系內,兩個黑洞相互對抗並吞噬對方。科學家公布了這幅合成圖片,展現螺旋星系NGC 3393。
8. 小幽靈星雲:小幽靈星雲NGC 6369是很多業余天文學家的最愛。它是一個黯淡氣體雲,環繞一顆恆星屍體,座落於蛇夫星座。
9. 土衛一:土衛一「米馬斯」是土星眾多衛星中的一個,表面坑坑窪窪。天文學家認為形成大隕坑「赫歇爾」的撞擊幾乎撕裂了這顆衛星。
10. 吸血鬼恆星:我們的銀河系存在一系列所謂的「藍離散星」,通過吸收其他恆星的物質,保持年輕的外貌。這些吸血鬼「偷盜」附近恆星的氣體,讓年老的恆星增加質量,進而讓壽命延長數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