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情人節
A.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
到三月三是什麼節日,相信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其實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在古時候三月三也是上巳節,後來被清明節合並了,現在上巳節已經逐漸消失,但是三月三這個傳統少數民族節日依然頑強的紮根在這片土地上。現在我么就來看看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吧!即使都是三月三,但是廣西三月三的由來與習俗又是不同的節日了。
三月三的來歷和風俗 廣西三月三的由來與習俗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後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曄在《後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於衛生與保健,後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遊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只是原來「洗滌祛除」的內容與意義已經淡化。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遊、休閑、游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三月三的來歷
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字己家裡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三月三風俗
江南地區的漢族,特別是洞庭湖區的人民還保留著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又稱芥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據說,吃了地菜煮的雞蛋有去風濕,強身健體之功效。難怪在七仙湖區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吃了地菜煮雞蛋,鵝卵石頭踩得爛」的說法。他們除了用地菜煮雞蛋、煎水當茶飲外,還把地菜用開水燙過之後當菜餚呢。春天正是採食地菜的季節。春食地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在中葯里,薺菜的葯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廣西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在中原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傳說這天是盤古、黃帝、王母、真武大帝的誕辰。
也是廣西漢族、壯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歌節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亦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廣西壯鄉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遊節。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裡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結語:三月三一直都在延續著,我們的傳統,我們的習俗。想了解更多關於三月三的相關信息請點擊》》》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中國傳統情人節。
農歷三月初三,時近清明,是時天氣暖和,大地返青,河水開流,百花盛開,鳥獸發情,求偶而鳴,人也處於激情勃發時期,是外出郊遊和求偶歡會的絕佳時節,從節令來看,更適宜把這一天當做情人節。
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凄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三月三的情人節由來已久。有詩為證,李白詩雲:「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