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基七夕
A. 圓明園建造了幾年了
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
圓明園建設經過:
圓明園主要興建於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愛新覺羅·胤禛。
「圓明園」,這一名稱是由康熙帝命名的。康熙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殿的門上方。對這個「圓明」雍正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雍正二年(1724年),圓明園的擴建工程正式開始。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內務府派員前往熱河圍場一帶採伐林木。
自此之後,凡大內、西苑及三山五園營建所用木料,大部分來自圍場。雍正三年(1725年)7月,內務府再委派商人於長生采辦圓明園所需石料。雍正帝有硃批雲:「於長生備石之事稍有耽擱,即將其議罪。」可以看出他建園的急迫心情。
雍正時期的圓明園擴建工程大體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將中軸線向南延伸,在賜園的南面修建宮廷區,嚴格仿照紫禁城中軸對稱的形式,包括新辟的大宮門,還有左右外朝房和內閣各府各衙門的值房,這里日後成為皇帝在圓明園主政的主要建築群。
第二部分,將原賜園向北、東、西三面拓展,構建曲水島渚,增設亭榭樓閣,這部分構成了後來乾隆帝御題「四十景」的主體(其中至少有三十三景於雍正在位期間完工)。
第三部分,修建福海及其周圍配置的建築組群。
擴建後的圓明園,佔地面積達到3000畝左右。每個景區內,既有庄嚴宏偉的宮殿,也有使人感覺輕松靈巧的樓閣亭台與迴廊曲橋,假山、湖泊以及蜿蜒的河流點綴其中。在雍正時期,圓明園的格局基本完成。
(1)石基七夕擴展閱讀: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布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
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 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
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B. 廣州所有景點有哪些
從化
廣州雕塑公園
大夫山
廣州海洋館
百萬葵園
六榕寺
華南植物園
中山大學
石室聖心大教堂
沙面
廣州蓮花山
黃埔軍校舊址
北京路商業步行街
寶墨園
西關大屋
正佳極地海洋世界
大冚村果園
二龍山生態園雨林花海文化
488攝影觀景平台
木摾水庫
1850創意園
塱頭村
增埗公園
珠江英博國際啤酒博物館
廣州華嚴寺
廣州梁氏宗祠
廣州英雄廣場
廣州洪聖古廟
廣州許地
廣州能仁寺
廣州玉虛宮
廣州華林寺
廣州漁人碼頭
廣州黃大仙祠
廣州留耕堂
廣州白雲湖
廣州山頂公園
廣州民俗博物館
廣州南湖游樂園
廣州星海公園
廣州馬鞍山公園
廣州中山公園
廣州人民公園
廣州國際體育演藝中心
金星農庄
龜崗民國建築群
楊四將軍廟
洛場村
沙基慘案紀念碑
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
曉港公園
53美術館
夢幻D世界
荷蘭鮮花王國
廣州新少兒圖書館
鏡花園
曼古園
廣州體育館
東方寺
芙蓉峰公園
龍王公園
基督教東山堂
萬木草堂
中朝人民血誼亭
水西村
玉岩書院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
明遠樓
青雲書院
廣東省農民協會舊址
廣東省財政廳大樓
郭氏大宗祠
中蘇人民血誼亭
白兔崗炮台
主山馮公祠
東征烈士墓園
越秀古書院群
馮如墓
寮寀村世外桃源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
凌氏宗祠
北伐紀念碑
教思亭
昇平社學
基督教光孝堂
大穩村展覽館
白雲區民俗文化博物館
廣州解放紀念像
張民達墓
彭加木公園
瀛山簡公祠
白鶴崗炮台
石井橋
神農草堂中醫葯博物館
禺北民眾抗日紀念亭
花都革命烈士陵園
許廣平故居
廣州圖書館
客村
省總碼頭
芳村碼頭
冼星海紀念館
九龍湖度假村
星海音樂廳
東濠涌博物館
東濠涌
赤崗塔
珠村
南沙十四涌
荔枝灣文塔
南灣村
廣州花卉博覽園
木蘭園
廣東近代史博物館
無著庵
巴斯教徒墓地
波斯樓
團一大紀念廣場
曾氏大宗祠
陳李濟中葯博物館
七夕文化廣場
中國歷代繪畫館
小東營清真寺
廣州市消防局舊址
婚慶堂
親親農庄
佳碩農場
十甫堂
潘鶴雕塑藝術園
白雲樓魯迅故居
百歲流芳牌坊
眉山寺
蕭氏宗祠
蕉門河綠道
西來初地
西城門瓮城遺址
越王井
金剛禪寺
金花古廟
鰲山古廟群
可耕園
白鵝潭風情酒吧街
大沙河濕地公園
葯洲遺址
海珠橋
國際藝術交流展廳
柯子嶺
東山少爺公園
水鄉一條街
嶺南第一泉
朴空間
石馬桃花公園
黃埔軍校俱樂部
筲箕窩
蓮花山古採石場遺址
牽牛谷
清真先賢墓
清真先賢寺
世博廣東館
龍王古廟
黃埔村日本樓
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
金印游樂場
番禺廣場
華南農業大學濕地公園
深井古村
海鷗島
大河馬水上樂園
芙蓉飛瀑
原野庄園
廣州塔廣場
珠江新城廣場
高百丈
廣州塔摩天輪
歷奇山莊
科學城
龍眼洞森林公園
郵政博覽館
大穩村
佛跡洞
財神廟
鄧蔭南墓園
興中會墳場
留學人員廣州創業園
中環廣場
廣州原點
坳尾村
丹砂井
龍口泉
農民工博物館
陳寅恪故居
百年炮樓
邀月亭
龍頭山森林公園
丹水仙源
廣雅中學
十八福地
咕嚕咕嚕貝樂園
聚龍村
陽光歡樂谷
三稔廳
黃埔村
廣州大劇院
葉劍英同志紀念碑
花都湖公園
新洲村
琶洲塔公園
琶洲塔
廣州東站廣場
何炳林院士紀念館
花都廣場
觀音聖境
中共廣東區委舊址紀念館
蚝殼屋
蟹山公園
紅山村
珠江芭醍啤酒文化創意藝術區
廣州市第二少年宮
時代美術館
水墨園
簡氏公祠
萬頃沙鎮
笑翻天樂園
石基村
三元里抗英斗爭紀念公園
恩寧路
廣州起義紀念館
上涌果樹公園
八和會館
梯面鎮
西堤碼頭
羊城創意產業園
沿江路酒吧街
珠江大廈
蔣光鼐故居博物館
李小龍祖居
紅樓
黃金海岸水上樂園
中央銀行舊址
天鹿湖森林公園
大嶺村
愛群大廈
花塔
新河浦
春園
匯豐銀行舊址
洪秀全故居紀念館
洪秀全故居
廣州國際生物島
南方大廈
陳廉伯故居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龍穴島
廣東工業大學
粵海關舊址
詹天佑故居紀念館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
廣州市國際會展中心
沙面堂
大佛古寺
信義會館
塔影樓
南沙十九涌
石圍塘火車站
長洲島
培正中學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珠江新城
廣州西塔
東平大押
小洲藝術創意廣場
小洲藝術區
海印大橋
廣州美術學院
海珠廣場
盤古王廟
歌莉婭
TIT創意園
小洲人民禮堂
獵德大橋
中大北門廣場
海珠湖公園
帽峰山
海心沙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荔枝灣涌
東湖小鎮
南沙濕地公園二期
標卓馬術會
千瀧溝大瀑布
亞洲最大3D魔幻城
永樂綠色生態農庄
世外萄園
正佳廣場商貿旅遊區
錯覺4D奇幻趣味館
陶斯藝館
碧桂園歡樂世界
美林湖高爾夫俱樂部
巴貝高兒童世界
巴登巴登度假酒店
金獅水上樂園
茂德公草堂
SilentHill密室逃脫
廣州名人蠟像館
南沙水鳥世界生態公園
荔灣博物館
黃埔軍事主題園
長洲文化旅遊度假區
芙蓉峽至尊漂流
大沙頭碼頭珠江夜遊
十八羅漢山森林公園
廣州義務植樹公園
創業公園
花都人民公園
螺涌公園
小蓬仙館
攬勝園
疊翠園
林則徐紀念園
磨碟沙公園
庄頭公園
洲頭咀公園
草暖公園
烈士陵園花卉館
廣州發展公園
宏城公園
西焦生態公園
吉山橄欖公園
華南農業大學樹木園
蘿崗兒童公園
花果山公園
張九齡紀念公園
南沙蕉門公園
黃山魯森林公園
秀全公園
蔬菜公園
醉觀公園
會展公園
七星崗公園
滴水岩森林公園
二沙島體育公園
黃埔公園
珠江公園
東風公園
墨池
瀛洲生態公園
基督教救主堂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沙大角山海濱公園
蓮花水鄉
沙灣古鎮
黃埔古港遺址
魚珠碼頭
海珠濕地公園
太古倉
紅專廠
二沙島
廣東美術館
露德聖母堂
西固炮台抗英遺址
雲峰翡翠夢想館
花都香草世界
廣州芙蓉野戰拓展俱樂部
增城綠韻果園
石頭記礦物園
海傍水鄉
廣州寶桑園
圓玄道觀
星期8小鎮
花城廣場
番禺博物館
廣州大學城
廣州鱷魚公園
香雪公園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
芙蓉旅遊度假區
南粵苑
廣東中醫葯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
嶺南印象園
小洲村
珠江夜遊
東山湖
南沙濕地
建設六馬路
王子山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黃花崗公園
廣州抽水蓄能電站
廣州氣象衛星地面站
淞滬抗日陵園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正果寺
小樓仙源
五仙觀
天河公園
漱珠崗
十香園
平安大戲院
美森歡樂營
荔灣湖公園
客家圍壟屋
廣州文化公園
廣州南方劇院
廣東科學中心
鳳台攬勝
大角山炮台
大江埔古村
余蔭山房
文德路文化街
三元宮
蒲洲花園
盤古王公園
南嶺塔
南海神廟
蘿崗風景區
麓湖公園
廣州魯迅紀念館
麗江明珠歌劇院
火爐山
黃花崗劇院
懷聖寺
華林寺玉器一條街
海幢寺
廣州藝術博物院
光明大戲院
廣州東郊公園
丹水坑
純陽觀
廣州城隍廟
碧水峽
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天河體育中心
三元里抗英斗爭舊址
仁威廟
南沙天後宮
龍津西西關大屋區
流花湖公園
蘭圃
暨南大學
歡樂佤谷
華南理工大學
國民黨一大舊址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廣州動物園
廣東省博物館
芙蓉嶂
東站廣場水景瀑布
鄧世昌紀念館
廣州標志塔
中山紀念堂
鎮海樓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
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
光孝寺
C. 荊州的著名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還有荊州的風味小吃都有哪些
更多可到其政府網站上找:http://www.jingzhou.gov.cn/index.jsp
三國文化
【三國之爭】提起三國,使人想到荊州;說到荊州,又使人想起三國。在三國時代,荊州是三國爭奪的焦點,荊州之爭是決定國家分、合命運的關鍵。從三國形成之初到國家重新統一之時,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三國爭奪一直沒有停息,荊州之爭的情勢在很大程度上關繫到三方力量的消長和三國歷史的進程。一些膾灸人口的三國故事,諸如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等等,都發生在荊州;三國時期涉及三分形勢形成與發展、變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以及關羽北攻襄樊失荊州等,也都以荊州為中心舞台。三國歷史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大量篇幅生動描繪了三國荊州之爭,全書 120 回,計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間接寫到荊州。三國與荊州如此緊緊相連。三國與荊州的特殊關系,是由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形成的,也跟荊州在當時所處的重要地位分不開。而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展開的激烈爭奪,則是構成這種特殊關系的基本因素。漢代荊州,所轄地域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全境,河南南陽盆地,廣東、廣西和貴州邊緣地區,大致與上古荊州之域相當。下領七郡:南郡、江夏、南陽、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漢獻帝時從南陽郡分設章陵郡,增至八郡,史稱荊州有「百城八郡」。漢代荊州,地跨大江南北,幅員遼闊。它前有長江天然防線,後有荊襄門戶與漢水之阻,西有夷道三峽之險,東與吳、越一江相連,地勢險要,能攻可守,加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軍需充裕,作戰給養可靠,是舉足輕重的戰略要地,為三國政治家、軍事家所格外看重。
【諸葛亮的荊州情】
· 成長之根
諸葛亮本是徐州琅邪郡陽都人。他年幼父母雙亡,14歲時,其叔父諸葛玄到豫章任太守,不久被貶職,到荊州投靠劉表,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及兩個姐姐,也一起到荊州。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17歲的諸葛亮移居南陽郡鄧縣的隆中,從此過起邊耕地、邊讀書的生涯,直到他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誠請出山。在這十年中,他通過廣泛交友,既切磋了學問,又擴大了自己的影響,為司馬徽、徐庶先後向劉備推薦自己打下了基礎;通過婚姻關系,使自己在荊州士林中進一步紮下根。正是荊州這個地方文化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的沃土,孕育了我國歷史上這顆璀璨千秋的智慧之星,造就了三國時代這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荊州,應該說是諸葛亮的第二故鄉,是成長之根。他對荊州的看重與稱贊,除了政治家的眼光外,很可能還有一種鄉土之情。這是他與其他三國名人與荊州的不同之處。
· 閃光之地
諸葛亮躬耕壠畝,胸懷大志,自比管仲、樂毅,自信有安邦定國之才,期待著有朝一日施展抱負。公元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終見諸葛亮。一見面,諸葛亮就為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策。他對形勢的了如指掌,分析議論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運籌入神。諸葛亮一出山,就在三國荊州之爭的較量中顯示出他不凡的才能。公元208年秋,曹操大舉進攻荊州,劉備南撤,輾轉最後到了夏口,處於十分危急的關頭。此時,諸葛亮向劉備請命派他去東吳,說服孫權與劉備一起抵抗曹操。當時若不是諸葛亮把孫權說服,就很可能不會有赤壁之戰,沒有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三國鼎立的形成。赤壁之戰後,諸葛亮全力輔佐劉備在荊州建立自己的基地,先是協助劉備攻取荊州的江南四郡,繼而與劉備謀劃借荊州、對付周瑜的算計,這些都顯示出他過人的睿智。可以說,劉備能在危急關頭轉危為安,能在荊州站穩腳跟,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功勞。
· 成敗之由
在諸葛亮的全盤戰略中,荊州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元211年,劉備與龐統等西進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劉備集團對荊州這樣重視,說明荊州對劉備集團來說是生死攸關之地,內中也隱藏著諸葛亮的一番苦心。公元214年,劉備攻取益州到了成敗的關鍵時候,急令諸葛亮等入川,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對諸葛亮來說,離開荊州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關羽守荊州,由於種種原因,最後導致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使諸葛亮從荊、益兩路出兵中原的戰略半途夭折。雖諸葛亮殫精竭慮治國理政,五次伐魏,終未實現北進中原、興復漢室。失去荊州,事業未果,諸葛亮的荊州情最終未了,這是他畢生最大的遺憾,但這並未掩蓋他一生的奪目光彩。
關羽文化
劉、關、張之間作為中國傳統倫理觀念的義,又主要體現在關羽身上,並成為關羽文化的核心內容。由三國文化所衍生的關羽文化現象,是三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熔鑄的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荊州所蘊含的三國文化的一大特色。關羽鎮守荊州達十年之久,是他一生事業的亮點,也是他為之喪身而悲切之所在。
【守荊州歷史功績,顯關羽英雄本色】關羽鎮守荊州期間,是當時曹、劉、孫三個政治集團紛爭頻繁、三分形勢正式形成之際,斗爭極為激烈、復雜。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只是奠定了三分形勢,真正形成天下三分之勢,則是在劉備借荊州之後。劉備借荊州,標志著三分形勢基本形成;荊州之失,則標志著三分格局的定型。所以關羽守荊州這段時期是三國形成之初十分關鍵的時期。當時,曹、劉、孫三分荊州,相互接壤,摩擦不斷,防守形勢十分嚴峻。正是由於在當時斗爭十分嚴峻的情況下,關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守住了荊州,鞏固了劉備集團這個至關重要的根據地,劉備集團才有可能西取益州、攻佔漢中,成為三分形勢形成之初勢力迅速上升、一時十分強盛的一方。沒有關羽守荊州,就不會有劉備集團向西發展的成功,不會有嗣後蜀漢政權的建立。關羽守荊州始終立足威武自強,採取與魏、吳強硬對抗的態勢,充分顯示出他作為三國名將的英雄本色,其功績是應當肯定的。正因為歷史上關羽本身是個英雄,在守荊州期間進一步得到顯示,才為後人所敬仰。
【失荊州悲劇結局,成就了關羽身後聲譽】 失荊州被擒斬首的悲劇結局,正是關羽身後被尊奉、神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沒有失荊州,就不可能有身後無比榮耀的關羽;沒有失荊州,也不可能有關羽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忠義」化身的關羽,不僅在封建社會很長時期與文聖孔子並起並坐,而且在當今仍有一定影響。在海外華人社會中,關羽文化被視作弘揚中華文化的象徵,成為連結海內外炎黃後裔中華情結的橋梁和紐帶。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社會條件下,關羽尊神迎合一些人求富盼安的心態,成為人們所祈求的財神爺和保護神。就關羽文化所蘊含的忠義內涵而言,除去其封建性的消極因素,今天也仍有現實的社會價值。荊州作為關羽文化孕育之地,是關羽文化真正的故鄉,其他地方是不能取代的,也是無法取代的。
【爭荊州藝術演繹,豐富了關羽忠義精神】三國時代魏、蜀、吳荊州之爭,本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對此進行藝術加工、創造,成為全書最精彩的篇章,其中不少篇幅著重塑造了關羽形象,使關羽的忠義武勇精神更為豐滿、完善。關羽身後上升為關帝、武聖,有其深刻的社會原由和文化原由,同時,也跟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分不開。離開關羽與荊州的特殊關系來看待關羽文化現象,看待關羽的被推崇、尊奉,就失去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從關羽文化的形成來看,荊州是關羽信仰起始之地,最早的關廟也是始建於荊州。
荊州民俗文化
民俗,亦即民間風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是一種相沿成習的地域文化傳統。民俗作為一種傳承的社會文化現象,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在荊楚大地上,早自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曾創造出了堪與古希臘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這里的時尚風俗、風土人情、祭祀崇信、人生禮儀、民宅營造,乃至於包括俚詞歌謠、娛樂游藝、神話故事、音樂美術、飲食起居、器物形制等在內的各個領域,便已形成了一整套多方位、多層次、多側面的民俗文化。
【荊州的年節習俗】年節習俗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形成並逐漸發展的,但由於居住的地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往往使得某一地區的人們所遵循的習俗不同。
· 春天的節俗
在荊州春天的節俗主要有:大年拜賀、鬧元宵、龍抬頭•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荊州民間是最看重過年的,其習俗也多。民諺雲:「過年為大」,「有三十過年,無三十也過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年拜賀活動,出現了以迎春納福為主題的各種風俗習尚。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之全國各地相比,荊州民間過年的習俗,既有「大同」,亦有「小異」,小異之處則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內涵。如「開門禮俗」的內容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如「玩春景」的活動形式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采蓮船。荊州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節俗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荊州民間多稱之為「端陽」。端午節盡管名稱頗多,含義各異,但楚人駕舟拯救、紀念屈原為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說,先秦時代的楚人及楚國的文化民俗氛圍,對端午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節乃是荊楚地區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儀俗,在荊州民間主要有劃龍舟、吃粽子、懸掛蒲艾、喝雄黃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節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陽等傳統節日在荊州民間也有著獨特的習俗。八月中秋在荊州民間就曾經流行過一種較為奇特的習俗,即「到中秋,賽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園的瓜果不視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視為被盜。俗信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婦女若摸秋不被人發現,可早得子。荊州就有這樣的俗諺:「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婦女一般是結伴而行,所摸來的瓜果放置在床內側,並與之陪睡,第二天將瓜果煮熟食之,據說可以懷上兒子。建國後,摸秋之俗已消失。荊州民間特有的風俗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此種餅子,面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系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贊,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至今荊州民間仍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 冬天的節俗
荊州民間在這一季節,大都有冬至、臘八、小年、除夕等傳統節俗。拿冬至來說,和北方農村不同是,荊楚大地的人們,往往會在這天開始淘洗糯米,磨漿瀝干,製成「沉(讀去聲)漿」,然後用糖、或肉製成餡,包成團,先是祭祖、祭灶,然後閡家團聚,共同分享,還可饋贈親朋好友。又如農歷臘月二十四,俗謂「小年」,又稱為「小過年」、「小除夕」,是荊州民間很看重的一個年節。民諺雲:「臘月二十四,家家小團圓」。是日,「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
【荊州的婚喪禮俗】
· 婚俗 荊州民間婚俗禮儀程序有:提親、請八字、定婚、下彩禮、定日子、娶親准備、娶親。以娶親准備為例,娶親是婚禮大典,不是一天能完成的,還有些准備手續。按照荊州民間的婚嫁風俗,男家定下嫁娶的日子,一般要在三四個月前,甚至是頭一年,以便女家在這個時期准備嫁奩。俗話說:「粗接媳婦細嫁女」,女兒出嫁,做父母的置辦嫁妝,要想的周到、細微,盡力辦得頗豐、體面;男家同女家一樣,也要抓緊備辦婚事,如蓋房、置做新傢具,包括床榻、衣櫃、桌椅之類。臨近娶親之日,男家和女家還要送請柬,把兒女成婚的消息通告親朋好友。舊時,請柬一般為雙柬貼,即將一張紅紙折兩等分,對折後成長方形。上面行文一般使用文言語句,顯得古樸典雅。請柬既表示對賓客的尊重,又表示邀請人對此事持慎重態度,故客人近在咫尺,也須送請柬。
· 喪俗 荊州為荊楚故地,古時「楚人信鬼巫,重淫祀」,其巫風巫俗也滲透到喪葬的禮儀中,後世沿襲並發展,逐步形成一種巫風宗教兼容並蓄的喪葬習俗,使之喪禮更顯示出庄嚴性和神秘性。荊州民間辦理葬前喪事,主要包括圍坐送終、抹屍裝束、告喪親友、喪鼓伴靈、設壇做齋、入殮追悼等內容。而喪葬活動並非隨著死者的安葬而結束,在安葬死者後,還要定期舉行一些祭祀活動,荊州民間的祭祀活動重點是服喪、祭掃、家祭。
【荊州的飲食習俗】 荊州飲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荊州的飲食習俗兼容南北飲食共同的一些特點,而以南方飲食習俗為主流,反映出我國所特有的飲食文明。荊州處於江漢平原的濱江介湖之地,江河縱橫,湖網成片,氣候溫和,物產富饒,食物品種豐富多彩,向稱「魚米之鄉」,素有「飯稻羹魚」的傳統。大米和淡水魚鮮是平原河湖地區人們日常飲食中最重要的原料,其飲食結構「以稻米為主,水產禽為副,蔬菜為輔」。荊州主食以大米為主,小麥、雜糧(大麥、蕎麥、高粱、玉米、黍子、豌豆、飯豆、綠豆、紅豆、紅苕等)為輔。副食包括菜餚、糕點等。其中,干鹹菜為荊州地區民間所必備之菜餚。荊州自古飲酒成習,除了坊間釀酒外,民間家釀也十分普遍。米酒被視為「軟飲料」,並未納入「酒」的范疇。沙市酒文化為荊州之最,唐代即有名酒「燒春」。宋陸游有關吟沙市的詩中有「倚樓女兒笑迎客,清歌未盡千觴空」。沙市人有「借酒待客」之風,且豪飲者不多,雖一日之中飲酒有一餐、兩餐、三餐不等的情況,但大醉者卻不多。沙市的茶文化歷史亦頗悠久,舊時即有飲茱萸茶之說。清至民國,沙市人以茶待客之風極盛。荊州民間的節令飲食也相當有講究。春季吃春卷,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七月半吃蒸菜,中秋節吃月餅等。
【荊州的居住習俗】自古以來,荊州民眾視建房為人生最重要的活動。在農村,只要有人蓋房,其親友和鄉鄰均自帶糧食無償幫工,予以鼎力相助。到了房屋上樑或落成之日,村裡人還要前去祝賀助興,增添歡慶的氣氛。舊時,民間建造房舍首先選擇地基,除方便生活外,更多的看風水好壞,怕會帶來家庭衰敗,子嗣無繼的後果。其次,荊州境內多江河湖泊,人們建房選址多考慮依山傍水之地。再次,荊州城鄉民眾選址建房均習尚坐北朝南。最後,看重地理環境,講究美感。與此同時,荊州民間還有一些庭院種植方面的禁忌。如其中有一種說法是「前不栽桑,後不載柳,門前不栽『鬼拍手』」。這是因為桑諧「喪」,惟恐不吉。後不栽柳,說法不一。一說是柳諧「扭」,怕家運不順;另一說發是柳不結籽,恐無子嗣後代。「鬼拍手」指楊樹,風吹樹聲如「鬼拍手」,恐招來鬼魅。從各縣、市志書記載的居住史來看,房舍建築凝聚著人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汗水的結晶。它既能反映出特定社會歷史時期、某種風格及建築所顯示的技術和藝術,又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體現出人們的崇信觀念、心理結構、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等傳統特點。
【荊州娛樂習俗】 荊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聞遐邇的歌舞之鄉。我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的開篇之作便是古代荊楚民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民間情歌的代表,學子必讀的經典。幾千年來,在這塊被世人譽為魚米之鄉的神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黎民百姓,在勞動和生活中創作了難計其數的大量民歌,為我們留下了一座藏珍儲寶的民歌藝術寶庫。荊州民歌的種類大致可分為:勞動歌謠、生活歌謠及婚喪儀式歌。在荊州民俗文化的總格局中,民間歌謠往往是直接反映下層民眾直接心聲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創造了藝術,藝術起源於勞動。藝術與勞動血肉相連的特徵,在勞動歌謠里體現得最為明顯。所以,荊州民間自古就有「無歌不插禾」、「無歌不響硪」、「響水就有歌」之說,意思是說插秧必唱「插秧歌」、修堤打夯必唱「打硪歌」、抗旱車水必唱「車水歌」。荊州的勞動歌,如果按照勞動場合的不同來劃分,大體可分為田歌和號子兩大類。荊州民歌的曲體句式多種多樣,一般為上下句或四句,也有一句式、三句式、五句式和多句式。「趕五句」是荊州民歌中很有特點的一種特殊句式,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尤為流行。「趕五句」是四句式的變體,就是在四句式民歌的三句和四句之間,在加上一句或多句唱詞。加進去的歌詞俗稱「趕句」,趕句必須每句押韻,韻腳與結尾句相同。趕句的作用在於加強感情色彩,突出主題思想,可以使歌曲顯得更形象化,更加感人。「趕句」往往用快速度演唱,有的甚至乾脆是一句接一句地念出來,結尾句則以甩腔演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重方言產生一種民歌。荊州民歌自然要用荊州的方言土語演唱才顯得味道純正。
【民間舞蹈】 荊州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這一點可以從大量的古典文獻資料和考古新發現的文物資料中,得到充分證實。荊州是舉世聞名的楚文化的發祥地,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楚舞,不僅在先秦時期獨樹一幟,播揚風騷誇耀於東周列國,而且對後世舞蹈藝術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楚人有信鬼好祀的習俗,「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由於楚人崇巫,導致楚地巫風盛行。巫,在甲骨文里與「舞」相通。《說文解字》解釋為:「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兩袖舞形。」在巫術儀式中,歌舞是最主要的內容。楚舞的基本形態則可以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發掘出土的大量楚國文物資料看出其神韻。楚國滅亡之後,楚舞仍然是西漢舞壇的主旋律,漢代大多數宮廷舞蹈均屬於楚舞體系。時至今日,在兩湖平原尤其是在荊州大地上廣泛流傳的荊州民間舞蹈,有些還可以明顯看出楚國舞風的痕跡。如今荊州民間舞蹈可分為三類:自娛自樂,祈福迎祥。有《五蝦鬧鯰》、《打連湘》、《老背少》等。逃荒叫化,賣藝求生。如《三棒鼓》等。守靈伴亡,迎神祭廟。有《跳喪鼓》、《板凳香》等。
D. 關於西關的小故事
1、異鄉人的西關之宜民市:
康熙初年,作為海禁的配套,清政府在浙、閩、粵三省沿海地區實施「遷界移民」政策。珠江口一帶疍家萬餘人,被強徙至南海縣的西村和泮塘———對日後西關的人口構成而言,這數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須知道,當年整個南海縣的人口才得9萬!悠悠350載過去,該批疍家的後裔堪稱正牌「老西關」!沿海疍家以漁為生,苦口苦面撿得「西關戶口」卻失了業,為填肚計,遂挈婦將雛在河涌摸魚蝦,就近奔往第一津做「走鬼」,城郊冒出個新墟市,時稱「移民市」。
2、異鄉人的西關之十三行:
「潘盧伍葉」,已成口碑,十三行首富也。這四大家族的開山祖均出身貧寒,神話般發達,有西關人稀里糊塗認他們作鄉賢,究其實,盧家來自廣東新會,潘、伍、葉三家來自福建,跟那幫赤貧疍家一個樣,同是移民西關的異鄉人。
眼看著十三行商人先富起來,西關原住民紛紛跟進。外貿並非人人做得,圍內人便攀附外貿業車邊,開機房織布供出口。織布業本少利多,圍內機房如雨後春筍,其結果,一是大量農舍改建作機房,二是連片阡陌日漸丟荒。原住民洗腳上田,永安、西樂兩圍土崩瓦解。
當「老細」須得配備打工仔,天作之合,無業蛋家正急欲受剝削,彼輩圍外人緣此而跟圍內男女水乳交融,時稱「機房仔」。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輸家頓成「無歸旅人」,最倒運者的最佳選擇當是做乞丐。西關丐幫陣容鼎盛,大本營在華林寺周遭。
流氓無產者無法無天,西關治安形勢嚴峻,當局懂得「兩手抓」,一面設立刀光閃閃的西關汛,一面在十八甫設立施粥借被的愛育善堂———這兩個機構,跟宋時的綉衣坊和安樂廬在西關史上前呼後應,交相輝映。
3、西關的西關大屋: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西關大屋是舊廣州商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布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
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4、西關的神話傳說之石獅怒吼
相傳清光緒年間,陳家祠福建一帶還有水塘和窪池。有一年大水成災,水位不斷升高,眼看老百姓就屋倒人亡。深夜,祠門的石獅發出一聲怒吼。
第二天早上大水便全部退出。從此以後,陳家祠一帶再沒有發生過大水。百姓都說石獅把 大水喝光了,於是把石獅奉為"聖獅",說有"吉祥如意"之兆雲。
5、西關的神話傳說之白鵝湖:
相傳明正統十四年(1449),黃蕭養領導珠江三角洲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州克群,屢戰屢勝。當戰船抵達今日白鵝潭時,江面忽然出現一隻白鵝,引領起義軍的戰船迅速前進,直搗廣州城。
後來起義軍遭到明王朝的鎮壓,黃蕭養部兵敗退到白鵝潭邊,正當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萬分危急之時,白鵝再次突然從江心游來伸頸拍翅,背起黃蕭養飛一般地向江中游去,直至消失。從此,這個地方留下白鵝潭這個美麗的名字。
E. 介紹下楓涇古鎮
上海楓涇古鎮
上海楓涇古鎮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於西南方。歷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總面積達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文明古鎮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綉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築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聖堂弄的金山農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台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於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築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古戲台往西,位於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牆黑瓦,結構堅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於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以台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楓涇古鎮
楓涇鎮成市於宋,建鎮於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鎮」。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 進入三間四柱的「楓涇」石牌樓,沿著包圍老鎮區的市河和分叉小河,穿進「東柵」石坊,走過一條又一條的青磚石板的沿河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的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築群順長達五里的河街鋪展開來。每天清晨,河邊橋堍的茶館就茶香飄溢,四鄉的漁船穿過夾河的臨水樓台、石河埠,集中到長長的臨河廊棚前排成魚市,河面上水波盪漾,正如民謠說唱的「一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 過石牌樓進入生產街,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掛著,正所謂古巷通幽。明清時這條街上米行一家挨一家,那時家家門前建有風雨廊棚,到近代多已凋敗,現在地廊棚是重建的;平時年輕人都去上班,老阿婆們就在廊下以河岸做台,宰魚淘米、洗菜浣衣;街上的老房子雖然門面不大,但小弄狹長,可見庭院深深;楓涇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河對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座飛梁畫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石基翹角的古戲台,戲台是古代專供演出的一種室外舞台。唐朝中期,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台」、「舞台」、「露台」等名稱的記載;宋代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台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台」一名也正式出現。楓涇古戲台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清朝,南北城隍廟開始有廟會。《續修楓涇小志》載:「至期士女傾室往觀,百里內聞風而來者,舟楫雲集,河塞不通。」可見其盛況。屆時,商販、京劇班、馬戲團等雲集楓涇,古戲台台上台下十分熱鬧。現在的古戲台是重建的,重建後的古戲檯面寬64米,進深44米,舞檯面積28平方米,歇山式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戲台對面,一排臨河的老房子,是晨社茶館,遊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游哉,不亦樂乎!相傳廊棚的美人靠岸隔河就能觀看演出呢。 踏過生肖石,在長廊東首城隍廟橋堍,有一道顯眼的西洋式紅色門面,這是東區火政會舊址,上海地區僅存的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門前河中停靠著一艘紅色的救火船,是上海最後一條水上救火船。和平街上原房管所大院正在重建「三百園」,石砌院門,三進大院,是三個收藏展出百樣民俗用品的收藏館的合稱,現已建成布置正式開放的百籃館,百籃館設在中間一排樓房,前有庭院,一隻巨大的古代元寶藍仿製品,擺放在庭院一側中央,成為百籃館的標志。館中收藏了江南水鄉農家的各種提籃,有一百件各種用途、形制不一的籃子實物,全面反映了籃子與歷代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情況:有出生時睡得搖籃,讀書時提的書籃、擺在家裡的禮籃以及日常用的飯籃、菜籃,上墳祭祖用的香籃,做壽用的壽籃、女工用的針線籃以及蒸東西的烘籃、煙籃等等琳琅滿目。「曉日提竹籃,家童買春蔬。」白居易的詩句生動傳神的描寫了籃子已經融入了江南人家的生活中的情景。從反映楓涇風貌的民謠「河多橋多弄堂多,唔呶喔哩藍頭多」中就可以看出籃子在江南民生中所佔的地位。和平街上還有一處保留了十九世紀後半葉歷史陳跡的所在,值得一覽。
商業古街風貌
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台,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北大街古代店鋪作坊集中,手工業歷來發達。早在宋代就有鐵、木、竹、農具和日用小商品的手工製作。紡織技術傳入,紡紗織布盛行,明清時,楓涇地處全國棉紡織業生產貿易中心,「所出布匹,日以萬計」。據史載:「前明數百家布號,皆在松江、楓涇、朱涇樂業,而染坊、踹坊、商賈悉從之。」當時楓涇鎮上有土布莊200餘家。清代鎮上布局眾多,江南織造也在楓涇設立機構、工場,生產、收購棉紡織品。楓涇布行銷全國。楓涇因而與盛澤、南潯等成為當時最為著名的江南古鎮。清朝後期,米麩業取代衰落的土布業,使楓涇工商業再度興盛。到近代,楓涇薄稻和楓涇豬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副業品牌。20世紀30年代起,楓涇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產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涇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於三大土特產被今人稱作「楓涇四寶」。到了現代,古作坊多已破敗,保存最完整的就數375號的石泰山制葯房(葯鋪)。為了展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狀況,現將當年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北大街規劃為手工作坊按古代形制,配置生產器械,培訓有關人員,屆時向遊人展示古代織布、打鐵、制葯和製造竹木器具等手工業生產技藝。遊人也可以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在這些作坊里,你可以挑選購買到原汁原味、土氣十足的手工藝品。當然也可以嘗試自己製作小竹筒、小鐵鏟、小鋤子、布鞋子、土布頭巾......
東方的威尼斯
楓涇鎮古鎮周圍水網遍布,大部分人家沿河建房。河道上船隻往來,購物十分方便。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眾多,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至清末,全鎮橋梁有52座之多,現在還保留了十多座,歷史最悠久的是南大街旁的致和橋,建於元代,古樸蒼勁,橋身石縫長出了青苔,兩頭橋堍下都築有石階水碼頭。從橋上望去,兩岸綠樹翠叢,古屋河埠,前有虹橋平卧,後有石橋橫跨,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寫道「鞦韆架傍瑞虹橋,節屆清明麗景饒」。走到虹橋堍,市河成丁字型垂直,向三面河道望去,一望三座橋,三望九座橋。據介紹,這兒將建一座九橋亭,讓遊客觀賞橋鄉風貌。虹橋對面友好街,沿河兩岸民居群是原汁原味的晚清風貌。「周庄雙橋美名遠播,楓涇三橋麗景無雙。」即將修復重建的楓涇三橋景點將成為楓涇古鎮游的一處景觀。
楓涇古鎮四寶
楓涇丁蹄
丁蹄,即「丁義興」熟食店特製的「紅燒豬蹄」。始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因店主姓丁,故名曰「丁蹄」,迄今已140年歷史。煮制「丁蹄」選料講究,採用當地土種肉豬(楓涇豬)四蹄為原料,前後要經過蹄形整修、焯水、拔毛、文火燜煮、加佐料、出骨等8道工序,道道工序一絲不茍。其品種分為全蹄、半蹄、蹄筋3種。全蹄凈重1.4市斤,半蹄0.7市斤、蹄筋。18市斤。 丁蹄具有冷吃「香」,蒸熟後吃「糯」的獨特味道。至清光緒廿五年(1899年),銷售市場遍及滬杭一帶。運銷南洋、歐美市場,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獎狀和證書。宣統二年(1910年),「丁蹄」獲南洋勸業會褒獎銀牌、浙江省巡撫加給獎憑。後又先後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德國萊比錫博覽會金質獎章等。
狀元糕 原名楓涇元糕。明末清初,鎮上已有不少製作元糕的店鋪和作坊。相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里人蔡以台得中狀元,紳商將蔡狀元平時愛吃的元糕改名為「狀元糕」。因「糕」、「高」音相諧,既含慶賀蔡以台高中狀元之意,又穩喻此糕為糕中「狀元」之義。清咸三十年(1860年),里人戚學庄開設戚協興元糕店,專制「狀元糕」,並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揚名四方。其製作方法沿用至今。 品種有:蛋黃、椒鹽、松子、香草、玫瑰、桂花等。有紙裝、盒裝兩種。其中最熱銷的為桂花狀元糕。素有「生病人吃不壞,健康人吃不厭」、「老幼皆喜」的贊譽。
天香豆腐乾 傳說楓涇鎮北柵有一座橋,叫北柵橋。北柵橋是石橋,用石頭一塊一塊堆起來的。堆到橋中央最後一塊大方石時,怎麼也擺不平。東頭翹,墊塊石片,西頭又不平了;西頭翹,墊塊石片,東頭又不平了。造橋石匠們傷透了腦筋,想盡辦法屢屢不成功。於是傳出話來,誰能解決這一問題就重獎誰。一時竟無人有辦法。一天傍晚,來了一個白發老頭,鎮上人誰都不認識他,說是有辦法。造橋匠上前請教,老頭說:很簡單,只要拿鎮上土特產豆腐乾來墊就平了。起初聽的人都不相信,但反正沒好辦法,權且試試吧。沒料到,用豆腐乾來一試,果然石板就平整不動了。待大家噴噴稱奇,要找老頭時,早已不見人影。後來人就傳得更奇了,硼老頭是八仙之一呂洞賓呢!這當然只是傳說。據有考證的史料記載,天香豆腐乾作為楓徑特產有100多年的歷史。
金楓黃酒 楓涇是目前上海地區唯一的優質黃酒產地。1939年,上海浦東的蘋源、康記。福記三家酒坊合並遷來楓涇,成立了蘋康福酒廠(坊)。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為國營上海工農酒廠。1979年定名為上海楓涇酒廠。60多年來,楓涇一直是黃酒的重要產地。黃酒,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麥、玉米等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發酵劑發酵釀制而成,是中國特有的酒種。
歷史名人
陸贄
陸贄(?-805年)字敬輿,楓涇人,唐建中(780年)進士,授翰林院學士,唐德宗甚為器重,常以輦行,呼而不 陸贄名,在奉天朝夕晉見,議論朝政。贄有魏徵之德,敢於直言忠諫,輔政陳詞,皆懇到深切,有時規勸太過,觸忤龍顏,贄坦然而言「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遑問他乎?」歷官中書郎,同平章事,卒後謚「宣」。世稱陸宣公。
謝墉
謝墉,字昆城,號金圃,楓涇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南巡時,謝應詔試獲第一,賜舉人。並授內閣中書。次年登進士,改任翰林,南書房行走。屢次主持會試同考官。乾隆四十六年,任會試正總裁,殿試讀卷官。常隨乾隆南巡。歷官禮部、工部至吏部左侍郎,內閣學士。於77歲壽終。 謝墉四代為官,其兄謝垣,官至刑部員外郎。其長子謝恭鉻,官為內閣中書。次子謝揚鎮,官為戶部山西司郎中,其孫謝權,曾孫謝公桓,皆任上虞縣教諭。 蔡以台 蔡以台,字季實,號蘭圃,楓涇人。幼即好讀,性穎悟,受名儒啟蒙,學業大進,乾隆二下二年(1757年)赴京趕考,得中會元,廷試時又得第一,被乾隆皇帝欽點狀元,授翰林院修撰,補日講起居注官,在皇宮講論經史。 他生性耿直,不耐於俗官為伍,專注於學術,善辨鍾鼎,金石,圖書等文物真贗,書法得顏真卿三味,詩文清麗絕俗。平時著作大多不署名,存稿有《三友齋遺稿》、《姓名竊略》六卷。
朱學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朱學范同志於1905年6月出生在楓涇,他祖上因避太平天國戰亂由皖南徽州遷居於此。 朱學范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早年就讀於上海聖芳濟書院、上海法學院並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4年進入上海郵 朱學范政局。 朱學范是傑出的愛國民主戰士,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始人和卓越的領導人。朱學范作為民主黨派人士,出任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郵電部長。
程十發
程十發(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原上海金山人,現為上海市松江區楓涇鎮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即接觸中國字畫,但給他印象之深莫過民間藝術。194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後從事美術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1956年參加上海畫院的籌備工作,並任畫師。長期任上海畫院院長,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譽的藝術家。山水畫筆墨已頗具功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連環畫、插圖影響於畫壇。此後,藝術視野不斷拓展,「取古今中外法而化之」,在人物、花鳥方面獨樹一幟。在連環畫、年畫、插畫、插圖等方面均有造詣。工書法,得力於秦漢木簡及懷素狂草,善將草、篆、隸結為一體。他的畫早年受陳老蓮影響,以至後來青藤、八大山人、石濤、新羅山人的畫風也給他啟示,他的特殊表現方法,給美帶來了雋永的趣味。晚年,畫家多作花鳥畫,筆法、墨法更趨靈動,色彩明艷,構成新穎。
游覽景點
古長廊
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築——長廊。這條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遊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東區火政會
火政會原址建築是由一幢普通民宅改建而成的。受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築風格的影響,門面牆被改建成了西洋式。 推開紅色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大廳里擺放著的幾大件舊時救火設備。有20世紀初出現的稱作「洋龍」的手壓式撳龍,有1937年抗戰前的機械「泵浦」,還有1950年後一度使用的輪式救火車等。 楓涇鎮消防機構,建於民國初年。當時稱「龍王堂」(亦叫救火會),取海龍王克火的意思。並在南鎮聖堂橋下塘和北鎮桃源漾分設救火處。由鎮上商人、富紳捐資購買了水槍、木撳龍、擔桶等基本設備。消防人員全為義務,由各商店、作坊選派員工參加。一旦發生失火,鄰里鳴鑼報警,消防人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1923年,楓涇南、北鎮成立統一的救火會聯合會。總會設在桃源漾,又在北豐橋、北柵、東柵、聖堂橋、永昌橋、陳廳等8個適中位置設立分會。有義務救火人員200多人。同時,消防器材有所改進,進水龍頭用帆布橡膠水管直接從河浜里吸水。
丁聰漫畫館
丁聰,是我國當代最負盛名的漫畫家之一,生前以「小丁」署名在報刊上發表諷刺漫畫作品。 丁聰出生於一個漫畫世家。父親丁悚(字慕琴),1881年出生於楓涇鎮南柵,是解放前上海有名的漫畫家。上世紀上半葉,丁悚在上海各大新聞媒體上發表過大量諷刺社會現象的漫畫,影響很大。劉海粟在創辦上海美專時,專門請了丁悚擔任第一任教務長。之後,丁悚在法租界桓慶里31號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漫畫協會——漫畫會。他後期創作的月份牌上的時裝婦女《百美圖》,曾廣為流行,被後人競相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丁悚遭受迫害,於1969年病故。根據丁悚生前葉落歸根的遺願,1994年3月,丁悚夫婦骨灰被送回故鄉楓涇安葬。
楓涇牌坊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故去的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緻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後懸掛著四副鎦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風土民俗,讓遊客一進門就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古戲台
戲台是古代專供演出的一種室外舞台。唐朝中期,中國的戲劇始具雛形,到宋、金兩代正式形成戲劇這種文藝形式。當時,戲劇演出場所統稱戲場,唐詩中又有「樂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記載;宋朝演變為勾闌、邀棚,勾闌的台已經有固定的頂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鼎盛,「戲台」一名也正式出現。最初戲台多建於寺觀等宗教建築前的廣場上,用於演戲酬神,後來民間也開始大量興建戲台。巨富人家在宅院內或祠堂內建戲台,普通農村,則在曬場或近村開闊地搭戲台。後者因為簡單而不固定,故清代時稱之為「草台」。在農村串村走戶演出的藝人班子也因此稱作「草台班子」。 楓涇古戲台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貼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觀眾可坐在船上看戲。
呂吉人畫館
呂吉人,旅美華裔畫家,是國內唯一的一個在美國獲得國畫金獎的華人,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同班同學。他是一位新工筆真彩畫的國畫家,他幼時就酷愛畫畫,青少年時拜國畫大師賀子健為師,打下了良好的國畫功底,後又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接受全面的美術教育。1981年赴美國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接受西方現代繪畫陶冶。經過深造,他開始探索自己畫畫的風格。雖定居美國,但他最終選擇了繼續在中國畫這塊園地里辛勤耕耘,立志用毛筆、宣紙作畫,在傳統工筆重彩的基礎上,吸收西畫的造型和色彩,闖出一條新路來。應該說他兼有中西繪畫的造型基礎,對傳統國畫的西洋繪畫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用取長補短的方法把西洋畫的一些觀念和技巧融入到中國畫中,在色彩、用光、質感、構圖上打破傳統國畫的束縛,來增加中國畫的「高度」。他還充分利用美國藝術環境的寬松,著力把自己創造的傳統工筆重彩打入西方畫壇,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毛澤東像章珍藏館
毛澤東像章珍藏館內收藏了由金山區私人收藏家繆時方先生多年收藏的近3000枚各式各樣的毛主席像章。
施王廟
施王廟,俗稱施王堂,坐落在北大街409號,是楓涇重要的道教勝地,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年)。 施王其名叫施全,歷史上實有其人,宋高宗時任殿前司軍校,民間唱本稱施全是抗金英雄岳飛手下的護國大將軍。岳飛遇害風波亭後,施全曾喬裝打扮潛人相府,行刺秦檜未成,離京回鄉後朝廷冊封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一帶,為金山及相鄰浙江一帶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和善事。另有一種說法,說他趁秦檜退朝時刺殺他,然未成功,反被秦檜分肢殺害於市中。由於他繼承了岳家軍精忠報國的美德,因而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被加封為「靖江王」。楓涇百姓為紀念施全,在明萬曆七年募白銀400兩;在楓涇北柵建造了施王廟。
天命堂
楓涇古鎮南豐橋南堍往西,友好街268號,有一座琉璃磚牆的三角尖頂房子,上面豎寫著三個字:天命堂。民國初年,開始有一部分楓涇鎮人信奉基督教,他們在南柵利用舊房子改建成耶穌堂進行教務活動。 抗戰勝利後,教徒開始多起來,老地方狹窄不夠,於是,1947年,由當地人吳靜人、徐志光、費德榮、胡文忠等募集白米200石,作為創辦新教堂的本鈿。用其中的80石白米買下了現在地方原陳子達的一幢舊房子,其餘120石白米用作內外修繕費用。堂內桌椅板凳等均由信徒踴躍捐募得來。堂建成後,取名叫天命堂。
三百園
三百園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後面還有一座具有濃鬱江南特色的後花園。原主人陳舜俞,字令舉,號白牛居士,是楓涇人,當時在朝廷中位列屯田員外郎,相當於現在的國家農業部副部長,雖官居高位,但他一生兩袖清風,廉政正直,因看不慣朝廷中的一些丑惡現象,幾次罷官,隱居故里。他平時喜歡吟詩作畫,學識淵博,與詩人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交往甚厚,稱為莫逆之友,經常在一起喝酒作詩,談笑人生。死後,司馬光還為他寫了憑吊詩:「海隅方萬里,豪雋幾何人,百沐求才盡,三薰得士新,聲華四方聳,器業一朝伸,他日蒼生望,非徒澤壽春。」意思說天涯海角方圓幾百里,能找出幾個象他這樣有傑出才能、才智出眾、正直、賢良的人呢?百里之內才求得這樣一個人才,他是經過三起三落才得以聲譽四方。他為百姓所做的事,是天下蒼生有目共睹的,並沒有因為大起大落而荒度一生。蘇東坡也曾「哭祭其殯」,到他的棺材前哭著為他寫了祭文,後來陸游為這篇祭文作跋道:「東坡前後集祭文凡40首,惟祭賢良陳公辭指最哀。讀之使人感嘆流涕。」這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記錄了陳舜俞豐功業績與坎坎坷坷的人生,每幢房子都反映了他當官的艱辛歷史,因旅遊開放我們賦予他新的含義,裡面展示了三百多件展品——百燈、百籃、百行等代表物件故稱三百園。
古鎮交通
楓涇交通便利,朱楓公路縱橫交錯、貫穿全鎮,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320國道、申嘉湖、A7高速都經過楓涇,距上海市區、杭州、蘇州、寧波僅需一小時車程,距上海虹橋機場、浦東國際機場分別只需半小時和一小時車程。
自駕車:滬杭高速走A8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鍾即可到達,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公交車:市區地鐵一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全高速,45分鍾)直接到楓涇。
其他:集散中心萬體館、虹口足球場每天有班車直達景區。
交通信息:
1.駕車路線: 上海來客——滬昆高速走G60段,楓涇出口收費站下來沿指示牌開2分鍾即可到達古鎮;車停至古鎮入口處的停車場。 南方來客——滬昆高速或320國道; 北方來客——滬寧高速換G1501再換G60至楓涇出口行一公里。
2.乘車路線: 上海市區地鐵一號線錦江樂園站下,到西南汽車站乘「楓梅線」(全高速45分鍾,票價11元)直接到楓涇牌樓,坐「楓涇一路」或「楓涇——新浜」車(票價2元)在中洪村路口下。
其他:集散中心萬體館、虹口足球場每天有班車直達景區。
古鎮小吃
楓涇素有「吃鎮」之稱。「正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出洞黃鱔四月底,五月拉絲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七夕要吃四腮鱸,八鰻九蟹十鰟鮍,十一十二吃鯽魚」來到楓涇,一年十二個月,新鮮美味吃不厭。當地頗有特色的美食:熏拉絲、菜鹵蒸蜆子、吳越豆腐、椒鹽鰟鮍魚、鹹菜窩眼、豆腐衣包肉、石臼蝦餅、鮮肉藕夾、秘制鄉下咸蹄膀、丁義興蹄膀、天香豆腐乾、薺菜餛飩、燒賣、灌湯小籠等。 註:水上人家·荷風嬉魚、金軒假日酒店、新東方大酒店、金皇朝大酒店、新長嶺大酒店。
特產:金楓黃酒、楓涇丁蹄、天香豆腐乾、狀元糕被稱為楓涇四寶。
紀念品:金山農民畫、藍印花布、剪紙、丁聰漫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