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拚死字
❶ 偷星九月天九琉證據和九十證據。
九十
第245回,九復月危險,十月制一不小心就說出了,九月是他最重要的人
仍是第245回,九月說:「這個傻瓜,告白可是男生的義務呀!難道要女生說出口......"(男生指十月)
還是第245回,九月說:「如果雪下到明天,我會把日記送給你,然後對你說,我喜歡你----十月!"
❷ 南唐詳史
http://ke..com/view/37438.htm#5_3
南唐
http://ke..com/view/2511.htm
李煜
http://ke..com/view/149446.htm
李昪
櫻花落盡階前月
徐知誥治理升州的顯赫政績,引起了義父徐溫的憂慮和恐懼。他生怕「而立」之年的徐知誥據城獨立,對年近花甲的他恩將仇報。他深深知道,在拚死爭奪皇冠的歷史中,父子骨肉自相殘殺屢見不鮮,何況養父養子又焉然相安共事?於是,徐溫悄然改變初衷,先將徐知誥提升為團練使,然後調虎離山,派往潤州(今鎮江)。繼而,他親自出馬鎮守升州,為日後捷足先登吳國帝位暗中鋪路。為了相互策應,徐溫又命其長子徐知訓留守與潤州只有一江之隔的揚州,一面控制用以欺世的吳王楊謂,一面掣肘對岸的徐知誥。
徐知誥雖然對徐溫這種人事調動極為不滿,但還是出任潤州,理民行政,等待時機。徐溫之長子徐知訓在揚州輔政,上下樹敵,積怨甚多,並且目無君主,凌辱吳王,奪人所愛,加害吳將。時隔不久,揚州果然有變。徐知誥驚喜若狂,當夜他捷足先登,佔領了揚州。等徐溫從金陵趕來,徐知誥早己控制了局勢。
徐溫囿於骨肉之情,對知誥興師渡江百般猜疑。他認為長子死於非命,似乎是徐知誥的預謀。直到他視察完徐知訓的公署後才打消了這種疑慮。因為在長子屋內的牆壁上有幅辱沒門風,血腥撲面的逼宮篡弒圖。他只能忍氣吞聲,迫於眼前木以成舟的事實,只能順水推舟,奏請吳王頒詔,晉升徐知誥為淮南節度行軍副使,明令他接替徐知訓在揚州輔佐吳王楊謂,經辦軍國大事。
徐知誥在輔佐之初,就萌發了篡吳稱帝的意念。但經過深思熟慮認為時機未成熟,當務之急是加緊防範他人搶先行動,特別是養父徐溫。徐知誥在同徐溫多次回合的明爭暗鬥的較量中得勝,一次次延緩了徐溫篡吳奪帝的步伐。
吳王楊謂死後,養父養子各懷心事,再次妥協,共同擁戴楊謂幼弟楊溥繼承王位。徐知誥在輔佐幼王期間,更加嚴厲地肅整朝綱,提倡輕徭薄賦,振興農桑。還派大批官員巡視民間,訪貧問苦,賑災救荒,並用庫金為淪為奴婢的良家子女贖身。招賢納士,知人善任,推行新的稅制等。不出十年,使得江淮地區出現了「野無閑田,桑無隙地」的耕織繁榮景象。
吳乾貞元年(公元927年)徐溫病故,知誥自恃羽毛豐滿,吳王楊薄和徐溫諸子軟弱可欺,便撕掉溫情脈脈的忠孝面紗,加快了政治上的篡位步伐。徐知誥及其同黨經過精心策劃,穩扎穩打,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終於在「知命」之年登上了帝王寶座。
公元937年,正月,徐知誥立宗廟,社稷,置左右丞相以下百官,建騎兵八軍,步兵九軍,以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與吳帝分庭抗禮。三月,知誥立璟通為王太子。七月七日,璟通第六子從嘉(後更名煜,即後主)生。十月,吳帝楊薄下詔「禪位」於徐知誥,即帝位於金陵,國號唐,史稱後唐,改元升元。尊楊薄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封已之諸子為王。隨後,吳王璟通更名為景。
公元938年(南唐升元二年),五月,知誥改潤州牙城為丹陽宮,遷讓皇楊薄居丹陽宮。十月,知誥立太學,命刪定禮樂。十二月,知誥使人殺讓帝楊薄於丹陽宮。
公元939年,正月,徐知誥恢復李姓,更名昪。二月,昪改尊義父徐溫廟號太祖為義祖。
公元940年(南唐升元四年),八月,立吳王景為太子。十二月,建學館於廬山白鹿洞,置田以給諸生,即帝位,是為太宗。十一月,光義進封煜為隴西郡公。十二月,光義改元大平興國。
公元941年(南唐升元五年),四月,南漢遣使相約聯兵伐楚,中分其地,昪行保境睦鄰之策,嚴詞拒絕。七月,吳越都城大火,宮室府庫焚燒殆盡,群臣欲趁火而襲,升固拒不許,並遣使厚持金帛救急。
公元942年,四月,金陵大水,秦淮溢,並納臣下議,築堤為斗門疏導。六月,淮北蝗蟲驟起,升命州縣滅之
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二月,升卒,終年五十六歲。三月,璟即位,改元保太。
公元960年,正月,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黃袍加身」,「禪代」帝位,改元建隆,因所鎮歸德軍在宋州,詔定國號為宋,史稱北宋。五代至此結束。三月,璟遣使於宋,賀匡胤登極。
公元961年,二月,文宣孝皇璟崇德遷都南昌,立吳王從嘉(李煜)為太子,留金陵監國。六月,璟卒於南昌。從嘉遣使告哀於宋,請追復帝號,許之。謚為明道帝,廟號元宗。七月,從嘉嗣位於金陵,更名煜。尊生母鍾氏為光穆皇太後,立娥皇為皇太後。是歲,煜次子仲宣生。
至此,後主李煜開始了他屈辱的朝綱政治。
也正如李煜在《謝新恩》詞里所說: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熏籠。遠似去年今日恨還同。 雙鬟不整雲憔悴,淚沾紅抹胸。何處相思苦,紗窗醉夢中。(完)
❸ 七夕加一筆是什麼
七夕加一筆是死字。
一、死的釋義
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對)。專
2、不顧生命;拚死。
3、至死,表示屬堅決。
二、字源解說
字形的一邊是死人的殘骨;一邊是活著的人在旁邊跪拜哀悼。本義是「喪失生命」。
三、組詞
死梗、死活、該死、死亡、生死、臨死等。
四、字形演變(如圖)
(3)七夕拚死字擴展閱讀:
一、死梗 [ sǐ gěng ]
為粵方言,意即「死定了」。也譯為頑固堅持,不改變,不認輸。廣州話「死梗」的「梗」字,是表示不能改變的。
二、死活 [ sǐ huó ]
1、活得下去活不下去(多用於否定句)。
2、無論如何。
三、該死 [ gāi sǐ ]
表示厭惡、憤恨或埋怨。
四、死亡 [ sǐ wáng ]
有機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終結;失去生命。與「生存」相對。
五、生死 [ shēng sǐ ]
1、生存和死亡。
2、屬性詞。同生共死,形容情誼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