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一色裁
㈠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荷花描寫荷花的詩句還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出自王昌齡的《采蓮曲》。
描寫了江南采蓮少女的勞動生活和青春的歡樂。
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意思是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譯文: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這句詩出自盛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
(2)荷花一色裁擴展閱讀: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這兩句寫得真美!首先顏色搭得就美。首句,既然是「荷葉羅裙一色裁」,那這個顏色自然是綠的呀。那第二句「芙蓉向臉兩邊開」呢,可以是粉白的,也可以是粉紅的,反正都是荷花的顏色,也是青春少女的臉色啊。這是多美的搭配,它不是春天那種嫩綠配焦黃,也不是秋天的蒼翠配老紅,而是最具生命力的濃綠配艷粉。
這正是夏天的顏色,也是青春女子的生命色彩呀!這是第一個美,第二個美在哪裡?句法也美。你看這兩句詩無非是說,采蓮女的羅裙像荷葉一樣綠,采蓮女的臉色像荷花一樣紅吧,這樣比喻自然也好,但是太常見了,不驚艷。那詩人怎麼寫呢?他不寫誰像誰,而是說荷葉和羅裙是一色的,而且都是裁出來的,這其實是個逆向比喻,也是個擬人化的處理啊。
因為羅裙確實是裁出來的,那荷葉怎麼可能是裁出來的呢?可詩人就要這么說,「荷葉羅裙一色裁」,這就新鮮了吧。那「芙蓉向臉兩邊開」也是一樣啊,他不說采蓮女的臉色像荷花,而是說芙蓉,也就是荷花,都在向著采蓮女的臉龐開放,這不還是逆向比喻擬人化處理嗎?荷花、荷葉都好像有了生命,都在向采蓮女子靠攏,都在和采蓮女子呼應。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明白了,別看這兩句寫的是荷葉、荷花,誰才是詩的真正主角啊,是荷塘的風景還是采蓮的姑娘啊?當然是采蓮的姑娘。
㈢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下筆的什麼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是唐代詩王昌齡筆下的蓮花的形象,這首詩歌的名字叫采蓮曲
㈣ 荷葉羅裙一色裁全詩
全詩:
采蓮曲二首 其二
唐代: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釋義:
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彷彿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出自:唐 王昌齡《采蓮曲二首 其二》
(4)荷花一色裁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詩歌在開始就展現出一幅人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美麗畫面采蓮女的羅裙和荷葉的顏色一樣青翠欲滴。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詩的第三句「 亂入池中看不見」 是對前兩句的補充和深入。它有兩重含義: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實可信;二是突出了觀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動。
末句「 聞歌始覺有人來」 除了從另一面說明少女被荷田遮蔽與消融,難以被觀望者發現以外,又寫出一種聲音的美,增添了詩的活潑情趣「。亂」字既指采蓮女紛紛入池嬉笑歡鬧的場面,也可指人與花同樣嬌嫩難以辨別,眼前一亂的感覺而「看不見」呼應上文。
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
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藉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
㈤ 說說《采蓮曲》中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的寫作特點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幅活動的畫面上明顯地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俯雞碘課鄢酒碉旬冬莫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象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艷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艷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艷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童話色彩。
㈥ 荷葉羅裙一色裁是什麼是什麼詩
荷葉羅裙一色裁出處:采蓮曲二首
采蓮曲二首全文
作者:王昌齡 (唐代)
吳姬越艷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開頭「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里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荷葉與羅裙一色,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艷的風姿。次句的芙蓉即荷花,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彷彿鮮艷的荷花正對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讀者彷彿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也與鮮艷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些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又帶有濃郁的浪漫色彩。
第三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即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細察時才勉強可辨;以致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看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然而,正當他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才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艷艷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所以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面影。這真是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崔國輔《小長干曲》)了。這一描寫,更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菱歌四起的情景,與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們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
㈦ 映日荷花別樣紅的上一句是什麼 荷葉羅裙一色裁的下句是什麼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㈧ 映一日荷花別樣紅,荷花羅裙一色裁,下一句是什麼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㈨ 1.映日荷花別樣紅.(前一句)2.荷葉羅裙一色裁,(後一句)
七言絕句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作者: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專窮碧,映日屬荷花別樣紅。《采蓮曲·王昌齡》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㈩ 1.映日荷花別樣紅.(前一句)2.荷葉羅裙一色裁,(後一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