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蘭花
㈠ 含有蘭字的古詩詞飛花令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陶淵明《幽蘭》
蘭色結春光,氛氳掩眾芳。
過門階露葉,尋澤徑連香。
張 衡《詠蘭》
蕙草春已碧,蘭花秋更紅。
四時發英艷,三徑滿芳叢。
李德裕《花葯欄》
俟時輕進固相妨,
實行丹心仗彼蒼。
蕭艾轉肥蘭蕙瘦,
可能天亦妒馨香。
韓 偓《偶題》
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
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
李世民《芳蘭》
蘭氣已熏宮,新蕊半妝叢。
色含輕重霧,香引去來風。
李世民 《賦得花庭霧》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直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王 勃《春蘭》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陳子昂《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張九齡《詠 蘭》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李 白《孤蘭》
蘭生不當戶,別是閑庭草。
夙被霜露欺,紅榮已先老。
李 白 《贈友人 三首其一》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李 白 《於五松山贈南陵贊府》
種蘭不種艾,蘭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長,莖葉相附榮。
香莖與臭葉,日夜俱長大。
鋤艾恐傷蘭,溉蘭恐滋艾。
蘭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決,問君合何如。
白居易《問友》
幽芳本未闌,君去蕙花殘。
河漢秋期遠,關山世路難。
雲屏留粉絮,風幌引香蘭。
腸斷迴文錦,春深獨自看。
宋·元稹《春別》
秋至百草晦,寂寞寒露滋。
蘭皋一以悴,蕪穢不能治。
端居念離索,無以遺所思。
願言託孤根,歲晏以為期。
朱 熹《秋蘭已悴以其根歸學古》
幾人曾識離騷面,
說與蘭花枉自開。
卻是樵夫生鼻孔,
擔頭帶得入城來。
方 岳《買蘭》
楚澤多蘭人未辯,
盡以清香為比擬。
蕭茅杜若亦莫分,
唯取芳馨襲衣美。
梅堯臣《蘭》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楊傑《春蘭》
曉折寒蔬野圃間,
荒林深處有芳蘭。
㈡ 誰記得蘇軾的詞中含蘭花的
《題楊次公春蘭》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
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
㈢ 蘇軾寫蘭花的詩是哪首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蘭草新抽的幼芽浸潤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時分,細雨蕭蕭,布穀聲聲。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3)蘇軾蘭花擴展閱讀:
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潔凈無泥。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布穀的叫聲。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
喚起內心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下片詩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
「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生來說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生命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
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這首詞,上片以淡疏的筆墨寫景,景色自然明麗,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語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啟人心智,令人振奮。詞人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激動人心。
㈣ 蘇 軾《蘭花草》解釋速求!!!!!
蘭花就是 ...
自己找字典吖
㈤ 求蘇軾 蘭花草 解釋 謝謝的。
中國蘭,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首。中國蘭花主要為 春蘭、蕙蘭、建蘭、寒蘭、墨內蘭五大類,有上千種品種容。蘭,自古為著名的香草,佩在身上可避邪氣,而且只有品德高尚者才有資格佩帶,此即「德芬芳者佩蘭」。古代天子常將蘭類植物賜與諸侯,朝野視之為國香。植株煮後可浸泡入浴,古稱「蘭湯沐浴」。
中國古詩詞《詩經》、《楚辭》、《唐詩》中多有寫蘭的詩。周天侯《蘭花詠》:「綠葉淡花自芬芳,深山庭院抱幽香。惠質不堪逐流水,露華何妨潤愁腸。何人輕步踏小徑,幾杯殘酒傾三江。憐花還需解花語,花魂詩魄傳瀟湘。」把蘭的特徵、地理分布、以及隱喻,抒發的淋漓盡致。
蘭,意志堅貞,神韻感人;幽情萬種,靈韻動人。不與桃李爭艷,不畏霜雪酷暑。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將顏色媚春陽。蘭,高雅、聖潔、暗香、神秘,文化內涵豐富 。寫蘭、畫蘭,寄託了中國文人雅士的情懷。中國文化先師孔子曾寫到:「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大文豪蘇東坡在《蘭花草》中開篇寫到「春蘭如美人」蘭,如美人靜而處之。蘭,超越世俗繁華,一抹幽香可以逾越一切堅硬的障礙。古詩詞中的詠蘭篇章是我國傳統文化之精華,也是我國傳統美德之厚積
㈥ 蘇軾寫的關於蘭花的詩
蘇軾寫的關於蘭花的詩
浣溪沙(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雲:「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㈦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是蘇東坡的哪首詩順便解釋下自獻和蓬艾是什麼意思。
出自北宋蘇軾的《題楊次公春蘭》。
自獻:主動展現。
蓬艾:泛指叢棘荒草。
原文為: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
譯文:
春蘭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採摘,那嬌羞的神色就主動展現在人們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蓋的春蘭,但是隨著清風陣陣,依然時不時可以聞到那沁人的馨香。
楊次公的這春蘭圖用妙筆丹青把春蘭如實畫了下來,達到了可補《離騷》而無愧於屈原的地步。面對著這春蘭花,就好像是面對著靈均,讓人不敢把它戴在頭上佩在身上來褻瀆他。
(7)蘇軾蘭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這首詩作於同年,是作者欣賞楊次公的春蘭圖後的題畫之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㈧ 描寫蘭花的優美詩句大全
1、《古風其三十八·孤蘭生幽園》 唐·李白
孤蘭生幽園,眾草共蕪沒。
雖照陽春暉,復悲高秋月。
飛霜早淅瀝,綠艷恐休歇。
若無清風吹,香氣為誰發。
譯文:孤獨的蘭生長在幽深的園子里,各種雜草一起把它掩沒。雖然春日陽光曾將它關照,可秋月旋即升上高空,使它又陷入悲傷。秋霜雨雪打著翠葉紅花,蘭的生命怕是就要結束了!若無清風來吹拂,蘭又能為誰而香呢?
2、《種蘭》 宋·蘇轍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叢倚修筠午蔭涼。
欲遣蘼蕪共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譯文:蘭花生長在幽谷裡面沒有人賞識,一個朋友在東軒種了些,拿來送我。它的香氣能解除繁穢,更讓人憐愛的是它的細葉可以抵禦風霜。根扎在在密石邊上秋天早早的開了花,一叢叢葉子靠著修竹有中午的陰涼。我想弄來蘼蕪香草與它共在堂下,那就經常可以看到楚辭詩句中的意境了。
3、《題楊次公春蘭》 宋·蘇軾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丹青寫真色,欲補離騷傳。
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
譯文:春蘭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採摘,那嬌羞的神色就主動展現在人們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再多看不到被掩蓋的春蘭,但是隨著清風陣陣,依然時不時可以聞到那沁人的馨香。
楊次公的這春蘭圖用妙筆丹青把春蘭如實畫了下來,達到了可補《離騷》而無愧於屈原的地步。面對著這春蘭花,就好像是面對著靈均,讓人不敢把它戴在頭上佩在身上來褻瀆他。
4、《詠蘭》南朝·蕭詧
折莖聊可佩,入室自成芳。
開花不競節,含秀委微霜。
譯文:連同莖葉折來的蘭花聊可佩帶,置入室中自然飄香,開花卻不與其他花比賽拔髙枝節,含蘊著秀美的姿色在微霜里衰殘。
5、《飲酒·幽蘭生前庭》 晉·陶淵明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譯文:幽僻之地的蘭花在院子里生長,包含濃郁的芳香等待清風的的到來。輕風輕輕吹來,蘭花散發陣陣芳香,立刻就可以從蕭艾等雜草中分辨出來。
不停的向前行走會失去舊路,順應自然之道前面的道路或許才能走通。醒悟到應該回去了,飛鳥沒有了,好的弓箭也就失去了用途,比喻大事已成,良將功臣無用了,可以將他們處置了。
㈨ 人競春蘭笑秋菊,天教明月伴長庚。有競字的意思。以及全句翻譯。謝謝。蘇軾的。
送張軒民寺丞赴省試
龍飛甲子盡豪英,嘗喜吾猶及老成。人競春蘭笑秋菊,天教明內月伴長庚。容
傳家各自聞詩禮,與子相逢亦弟兄。洗眼上林看躍馬,賀詩先到古宣城。
人們紛紛以春天的蘭花來諷刺秋天的菊花,天上的神靈呼喚著人們去參觀天上的明月。
滿意請採納
㈩ 關於蘭花的古詩
1、《題楊次公春蘭》
作者:蘇軾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譯文:春蘭花就像是美人,不需要採摘,那嬌羞的神色就主動展現在人們面前。哪怕是蓬草和艾草很多,看不到被掩蓋的春蘭,但是隨著清風陣陣,依然時不時可以聞到那沁人的馨香。
2、《高山幽蘭》
作者:鄭板橋
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
采樵或恐通來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譯文:千古年間最幽然貞潔的就是這花啊,不求出名顯達只願做一片煙霞。就連那些上山砍柴的人它也不願意讓他們看見,藏在高山後面遮蔽著自己。
3、《於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作者:李白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蕭艾徒豐茸。
譯文:作草就要作蘭草,作樹就要作松樹。蘭草的幽香隨風而遠,松樹遇寒冷而不改容姿。松樹與蘭草相因相依,蕭艾之類野蒿只是徒然豐茸茂盛。
(10)蘇軾蘭花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名花中的蘭花僅指分布在中國蘭屬植物中的若干種地生蘭,如春蘭、惠蘭、建蘭、墨蘭和寒蘭等,即通常所指的「中國蘭」。這一類蘭花與花大色艷的熱帶蘭花大不相同,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朴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很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標准。在中國有一千餘年的栽培歷史。
中國人歷來把蘭花看做是高潔典雅的象徵,並與「梅、竹、菊」並列,合稱「四君子」。通常以「蘭章」喻詩文之美,以「蘭交」喻友誼之真。也有借蘭來表達純潔的愛情,「氣如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尋得幽蘭報知己,一枝聊贈夢瀟湘」。1985年5月蘭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花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