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元代青花荷花

元代青花荷花

發布時間: 2023-05-29 20:35:01

A. 元代青花瓷特點有哪些

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於釉下彩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代也是中國青花瓷器製造工藝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元代的青花瓷逐漸確立了完善的青花瓷燒造技術,燒造的過程中變形率降低,燒造的成品也更加完美,並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那麼元代青花瓷的特點有哪些呢?想了解的朋友們趕快跟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元代青花瓷特點

1、胎釉

元代青花一般胎體厚重,整體造型具有霸氣.制瓷原料就採用了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其胎色較潔白,胎質較粗,並有細小的孔隙。釉面白中泛青,青花呈色有濃艷和灰淡兩種,均有鐵銹斑,器底無釉。盤碗底足中心有臍狀突起,圈足邊牆多外撇。多棱梅瓶,多棱玉壺春瓶以及高頸大罐等為元代特有器形。梅瓶口沿多為平口或上窄下寬。

因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燒成溫度,這樣就能相應地改變釉的配方。元代時增加了釉果成分而減少了釉灰成分,這樣改變了釉面狀態,使釉層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澤柔和,釉面白中泛青,釉色瑩潤透亮,光潔滋潤,積釉處顯鴨蛋青色,具有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澤,能更好地襯托青花的表現力。(注釉果是一種風化較淺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

元代青花所用鈷料,有國產與進口的青料。國產料發色灰,進口料繪畫的青花色澤濃艷,層次清晰,明凈素雅,黑色斑點。如至正十一年青花雲龍瓶一類大器多採用進口青料。國產禪沒料多是用於小件器物,如菲律賓出土物及江西九江市博物館徵得的至正十一年墓出土的青花蓮菊連座瓶爐。


2、紋飾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

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

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賀坦納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3、工藝

元代青花瓷器里的底、腹等處接胎痕明顯,瓶、罐之類器型,採用分段制胎,然後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處器表往往突起,給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經打磨,器里的底、腹、頸等處接胎痕明顯。元瓷製作時多數器物底部露胎不施釉,採用墊砂支燒方法,燒成後即形成砂底。砂底的邊緣常出現粘砂,還常見釉斑,盤底上留有工信搭匠有意塗刷的淡黃色的護胎釉。

削足處理方法常見底足足端外牆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寬厚多為挖足,挖足有深有淺。碗的底部胎體較厚重,足內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稱「雞心狀突起」,實為修胎痕跡,圈足施釉往往不到底,稍有露胎,呈褐紅色。大罐底部多為寬圈足,不規整,有的底中心有較淺的螺紋痕跡。青花瓷是陶瓷工藝中的瑰寶。

它以顯示對比分明的青白二色而定名,其製作工藝是以著色力強,色澤濃艷清新的鈷料在高嶺土瓷胎上繪以紋飾,然後施透明清澈的白釉,經1350度高溫燒結而成。成品的釉下彩呈現藍色花紋,明凈典雅。


以上就是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點,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多了解一下。元代的青花瓷器在選料、配方、工藝技術、造型、裝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它對日後青花瓷乃至所有彩瓷的發展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中國陶瓷歷史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市場上流通的元青花可以說是魚龍混雜,小夥伴們需要對元青花的特點有足夠的認識才可以將它的真贗辨別開來。

B. 元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的文物簡介

高7.3cm,口徑46.4cm,足徑29.8cm。

C. 元青花纏枝蓮紋瓷器如何斷代,怎樣鑒定真假

元青花纏枝蓮紋瓷器鑒定真假的方法:
(一)看胎質、胎色
胎質、胎色。景數吵德鎮窯宋代和元褲拆早期皆用單一的瓷石來制坯泥,稱為一元配方。這類坯泥屬高硅低鋁性質,燒成溫度通常在1200℃以下,窯溫稍高即易造成器物變形。元代中期,發展成瓷石加高鋁含量高嶺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達1300℃以上,在保證器物不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胎質的瓷化程度和釉質薯純侍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

D. 如何理解青花,元青花

青花是一個非常文學化的名字,極富詩意,中國古代陶瓷中只有它這么浪漫。其他品種無論在它之前還是它之後,都以一種科學冷靜的態度面世,與它同時代異曲同工的陶瓷品種「釉里紅」也不叫紅花,而青花也從不叫釉里藍。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國陶瓷品種為何只有青花命名鶴立雞群。千變萬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屬呈色。青花之藍與唐三彩之藍同為金屬鈷作為呈色劑,別無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與瓷在科學上區別極大,燒造的難易差異極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國只可以燒造藍色的釉陶。這些,曾深深地影響過元青花,甚至催發了它的誕生。全世界范圍內只有托普卡帕皇宮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確的傳承記錄,而且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為世界孤品。

隨後,蘇麻離青的身世是否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開始成為問題。過去認為蘇麻離青是由鄭和下西洋所帶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蘇麻離青的身世越來越清晰,表明了這一段歷史的改寫,讓它趨向於真實。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國的國粹,已有七百年的歷史。而這一歷史的秘密已逐漸公開,元青花是中華文化、伊斯蘭文化與蒙古文化三者的結晶。它把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有效結合,利用中國傳統而優秀的制瓷工藝表現伊斯蘭文化的金屬工藝,用伊斯蘭文化鮮艷的藍色改變中國人固有的審美趣味,這一文化結合空前絕後,讓我們坐享其成。

E. 如何鑒定元青花怎樣鑒定元青花

1.看瓷底。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沒有釉的。如果被鑒定的瓷器底部有釉,則可判定為假。因為元青花底部沒有釉,所以可以看出瓷胎的顏色。在元青花瓷胎的製作過程中加入了高嶺土。在燒制過程中加入高嶺土,大塊瓷器不會變形。如果鑒賞的瓷器底部沒有上釉,就不能確定是元青花。如果底色和胎體顏色又細又白,多半是假的。2.元青花瓷的琺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蓋的透神族或明釉是一種高溫鈣鹼釉,繼承了宋代景德鎮的影青釉,並加游伍以改進。因含鐵量高,釉色白中帶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樣肥,積釉呈湖藍色。3.觀察瓷器上的圖案。青花瓷中常見的圖案有山水、人物、動物等。元代青花瓷中,人物最穗旁為珍貴。4.元青花瓷的琺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蓋的透明釉是一種高溫鈣鹼釉,繼承了宋代景德鎮的影青釉,並加以改進。因含鐵量高,釉色白中帶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樣肥,積釉呈湖藍色。5.看這釉面真正高品質的元青花,釉色鮮明,能感覺到蘭花盛開,美麗而堅硬,胎釉光滑細膩。普通的元青花釉也有一種氣質。簡單來說,可以用「潤」來形容,而仿元青花釉可以用「嫩」來表達,需要一定的條件和時間去觀察和培養。

F. 元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的介紹

元青花鴛鴦荷花滿池嬌紋花口盤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回花裝飾。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答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六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圈足內牆斜削。

G. 元代青花瓷器的特點特徵以及如何鑒別

元代在江西景德鎮成功地燒制出青花瓷。元代青花瓷原料是進口的波斯料,此種礦料含氧化鐵較高,因而出現黑舍鐵斑疵,泛色濃重鮮艷,青花料深入胎骨,手感凸凹不平。

元代青花瓷的瓷土,採用加人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的新技術,使燒成溫度提高,並能燒制大型青花瓷器。瓷胎堅硬、體態厚重,含雜質少,因含氧化鐵較多,燒後出現火石紅現象。器物上不施釉的地方有砂眼,大器多砂底,小件也有底施釉者,

胎多為白灰色或灰色。

釉質較細膩,玻璃質感強,施釉較厚,釉為青白色,還有乳白釉、卵白釉,底釉厚,透明度差。

在造型上,元代青花瓷器大件較多,分量較重笨,有的青花和釉里紅瓷器,使人耳目一新。瓶、罐有八棱和六棱,器皿帶座、蓋,代表大睜孫 元青花鴦蓮花耀了元代風格。玉壺春瓶

多不帶耳,蓋罐均有子母口,蓋作荷葉狀,造型講究。薄胎淺沿平底碗、折腰淺碗、帶把鳳形壺為元代所獨有。盤子出現菱形花口,一直沿用到明永樂、宣德年間。

元代的青花分兩種:一是單純的青花瓷;二是青花與釉里紅分別繪在一早鬧件瓷器上,叫青花釉里紅,或叫做青花加紫等。青花紋飾題材比唐宋時期豐富,人物故事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蒙恬將軍、周亞夫細柳營等;動物有龍、鳳、鴨、鵝、雁、魚、海馬、異獸等;花草蟲類有蟋蟀、螳螂、水草、靈芝、西瓜、葡萄、山茶,等等。除上述題材外,還有輔助紋飾,如火焰、綴珠、回紋,錦地、垂紋、八寶吉祥紋等。這些紋飾受宗教影響較大。

元代青花有進口料和國產料兩種,進口料因含鈷多,使畫面色彩不穩定,有渾散現象,具有中國文人水墨畫的效果,但畫工精細,製作規整,色彩鮮艷。特別是大件用此料繪畫,更顯得氣勢磅礴,淋漓盡致,效果極佳。釉里紅圖案與青花圖案相同,由於技術不易掌握,有的燒成咖啡色,甚至黑色,影響圖案的美觀。

根據元代的青花特點來看,元早期因火候掌握不準,滾鏈青花多為黑色或灰色;中期青花較好;晚期由於經濟衰退,粗製濫造,青花和釉里紅出現灰暗的色調。

H. 元青花有什麼特點

青花瓷是指在瓷胎上用氧化鑽顏料,按照所要求的紋飾圖案進行繪畫,然後再施透明釉,在高溫爐(1200℃—1300℃)一次燒成,呈白地藍色花紋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器發色鮮艷,呈色穩定,紋飾永御悔不褪脫,白地藍花明凈素雅。

據考古資料證實,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青花瓷器實物是江蘇揚州唐城遺址發掘的青花瓷枕殘片,其胎色灰白,質地疏鬆,有煙熏痕跡,釉色白泛黃而輕薄,並伴有細小冰裂紋,青花色調深藍,有黑色結晶斑點。在浙江省兩處宋代塔基中也發現了青花瓷片,釉呈青白或青灰色,青花色調藍泛黑灰或褐色。但是,至今還沒有搜集到完整的唐、宋時期青花瓷器。

我們目前所發現的成熟的青花製品為元代後期景德鎮所燒造的。筆者依據豐富的館藏青花器,對元明清青花瓷發展的歷史加以介紹。

經過唐宋至元代,青花瓷器的燒製成功,成為我國制瓷史上劃時代的標志,它結束了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刻畫、印模的裝飾技法退居次要地位,跨入彩繪裝飾為主的新時代。青花瓷器成為元代以後瓷器生產的主流。

元青花又有什麼特點?

1、胎中的氧化鋁含量明顯增加,,從宋代的18.65%增至20.4%,這主要是元代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而宋代只是瓷石一種原料。因此元鎮陵正代瓷胎堅硬,無論器型大小都不易變形。由於含鐵量略高,所以器物露胎處伴有火石紅。

2、胎質凈潔、色較白。釉汁細潤,呈色為白中閃青微帶綠的光澤。

3、元代青花的著色劑除用國產青料外,也用進口的「蘇泥勃青」料。青花藏品出手可聯系【1叄壹】零一柒{①三〇靈}肆扁壺即用的是進口的「蘇泥勃青」汪巧料,其色調鮮艷,色重處有暈散現象和深入胎骨的銀黑色結晶。玉壺春瓶則用國產鈷青料,它含錳量高,含鐵量低,沒有結晶斑及暈散狀態,紋飾清晰。

4、紋飾的布局嚴謹,構圖豐滿而多變,層次繁密,主次協調。

5、裝飾圖案豐富,題材廣泛。僅館藏元代青花瓷器中,我們看到的紋飾有雲龍、飛鳳、鴛鴦、游魚、束蓮、牡丹、菊花、卷草、蓮瓣、蕉葉、松竹梅、如意雲頭、幾何紋等等。

6、在造型上,除了繼承傳統的形制外,還不斷創新。所以這一時期的青花器不僅品種多,而且形體美觀奇特。

7、裝飾藝術上不僅繼承了漢唐現實主義,而且又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即不同於唐代那種雍容富貴之形態,又區別於宋代精巧秀麗之姿,而是富有雄壯深厚又嫵媚雅緻的神韻。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元代青花瓷已達到了相當的技術水平,反映了景德鎮制瓷工藝技術已經到了成熟的時期。

I. 元青花瓷

元朝時期,米納依彩繪陶器使用含鈷的氧化物繪制燒成釉下藍彩的技術,傳到了我國內地,為景德鎮制瓷藝人掌握,燒出了純深藍色的霽藍釉和聞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藍花的青花瓷器。
優質的元青花瓷為元末景德鎮特製.
元朝有關的記述中沒有提到青花,直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波普博士根據英國人大維德收藏的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對照伊朗阿德比爾宮博物館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元青花瓷器,進行了對比研究,提出了至正型青花的概念,使國際上產生了研究、收藏元青花瓷器的熱潮。
此後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許多地方都發現了元青花。其中有許多與大維德瓶的水平、風格相似。而也有的青花發色淺淡甚至灰暗,紋樣簡單,器型較小,並且可以確定這種元青花器的製作早於至正年。至正型的青花是使用伊朗青料繪制燒成。元青花大多數沒有款識,後人即使見到精美的元青花,容易誤認為宣德時期,洪武與永樂朝的青花也存在這種情況,只是最近20年才逐漸被區分出來。
元代青花瓷器的創制,是陶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從此以後,以青花為主體的彩瓷成為瓷器的主流品種,以往一貫佔主流地位的顏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學上從以素雅為美的中古時代進入了五彩繽紛的近古時代。因此元青花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被學術界認識之後,就立即引起了藝術品收藏界的關注。元青花的市場價格一路飆升。那麼這到底合理不合理?元青花究竟應該如何估價?
關於文物藝術品的估價問題,按照價值規律。實際上並非每一件元青花都是一級精品。造型、紋樣都十分精美的屬於一級珍品;器型較小、紋飾略簡單的可列為二級和三級。
元青花的特點
元代瓷器造型上總的特點是渾厚凝重、氣魄雄偉,特別是高級的細瓷,包括至正型青花,這個特點尤為明顯。這與蒙古人豪爽的性格有關,同時也與它是出口品有關。至正型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大盤,傳世品也是以大盤為最多,而且這些傳世的元青花大盤大部分保存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國家博物館,是昔日王宮的遺留。這說明元青花在當時主要是返銷元青花技術的故鄉—盛產米納依彩繪陶器的伊朗。當然也有龍泉窯的大盤。這種大盤是我國以前沒有的新型式樣,系按照伊斯蘭國家人的飲食習慣,置於地毯上盛放食物。盤子的直徑達三尺,卻極為平整,毫不翹棱變形。盤的樣式為折沿,而且板沿很寬,有二寸多,適於手持搬動,分菱花和圓形兩種。菱花式的有十瓣、十二瓣和十六瓣。十瓣和十六瓣的是花口圓身;十二瓣的是花口、花身、花足的通體菱花式,每瓣大小相同,製作十分講究,尤為精緻。
元青花的裝飾
至正型青花在紋樣上的特點是既帶有一些西亞美術的裝飾形式,又有濃厚的我國傳統民間圖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風格華麗熱烈,與當時織金錦的圖案和效果又極為相似。從陶瓷藝術發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紋飾不但數量上遠遠超過了宋代磁州窯黑彩的圖樣,表現技法也十分熟練高超,畫面精美生動。
西亞的特產花卉—大麗花,又稱西番蓮的纏枝花紋是元青花的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我國瓷器的主要紋飾。元青花的紋飾分很多層,少則兩三層,多達七八層,但均分主紋與輔紋兩類,瓶罐的腹部和盤子的中心為主紋,常見的有海水龍、雲龍、鳳凰、麒麟、孔雀、天馬、獅子、魚藻、草蟲、牡丹、山茶、松竹梅、鴛鴦荷花、牽牛花、庭院竹石芭蕉以及十字寶杵等,輔紋有如意雲肩、纏枝花、蕉葉、海浪、魚鱗、龜貝、金錢、回紋、鎖子連環、雜寶變形蓮瓣等,極為豐富。
至正型青花發色青翠濃艷,青花紋飾筆畫有些暈散,濃淡相互映襯,變化自然,最濃處成為黑色並深入胎骨,並發出黑色閃銀光的鐵斑。用手撫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處感覺凹陷。
元青花無論大小盤、碗、杯、盞之屬,均里外畫花,有白底藍花,也有藍底白花,還有白底藍花與藍底白花分不同層次交織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淺浮雕狀,為預先在胚體上雕刻而成,可見元青花製作之精。
元青花的胎釉特點
元朝開始採用高嶺山的優質瓷土加瓷石的二元法配置瓷胎,胎質已經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堅實細膩,但仍然含有金屬雜質,所以燒出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處呈現紅色斑,俗稱「火石紅」。
元青花一般器型碩大,顯得笨拙,胎體比其他時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類,介面鏇削不細致,用手撫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燒造不易,所以難免會出現翹棱、夾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顏色總體為青白色,早期偏青,並且釉子較厚,常有垂流淚痕,淚痕處顏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別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濃淡適宜,釉色透亮接近潔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顯。

J. 元代的青花瓷器有什麼特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統一全國。元代瓷器明顯具有草原民族的獨特風格,在瓷器的器物器形上都新創燒了許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類型。其創燒的單色釉也比前代精美。並設立樞府專門管理燒造瓷器,樞府燒出的白瓷為甜白釉色,被後世稱為「樞府瓷」。而且,此時的對外貿易、中西文化交流頻繁,開始燒造大量瓷器外銷。白釉也稱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生產青白釉瓷基礎上新創燒的一種高溫釉,這類瓷器胎子極細白,堅致,胎體較厚,釉中所含微量的鐵是導致釉色白中閃青頗似鵝蛋色澤的主要原因。

元代白釉瓷數量不多,但製作精細。造型以盤、碗、高足碗最為多見,裝飾技法以印花為主,刻畫花為輔。盤、碗之內壁往往橫印纏枝花卉或雲龍、雲鳳、雲鶴、花鳥、纏枝蓮托八吉祥等,有的器物在花紋間模印官府銘文或吉祥文字,其中最為多見的是「樞府」銘,因此,有時人們又將卵白釉瓷稱作「樞府瓷」。

如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高2.3厘米,口徑17.8厘米,足徑11.4厘米。盤敞口,淺弧壁,圈足。胎骨堅細潔白,內外施釉,釉層較厚,呈失透狀,釉面瑩潤,釉色白中泛青,恰似鵝卵色澤,足內露胎無釉。

該盤外壁刻畫變形蓮瓣紋一周,共16瓣,蓮瓣紋尖部劃一道弦紋。盤內有陽紋印花裝飾,盤心是一龍戲珠,龍,張口露齒五爪,身體舞動,異常矯猛,襯以朵雲和火珠。盤內壁為纏枝蓮托八吉祥紋,花間對稱印有「太禧」兩字。八吉祥的順序,從「太」字往左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腸、螺、輪、蓋、花、珠、魚、傘」。

藍釉瓷是元代景德鎮創燒的新品種。它是以鈷藍為著色劑,經高溫一次燒成的。元代藍釉瓷有的光素無紋,有的飾有刻白紋飾,有的加繪金彩。

如河北保定窖藏元藍釉描金折枝花朵雲紋匜,高4.5厘米,通流長17厘米,底徑8.5厘米。匜敞口,淺弧腹,平底。口一側出槽形流,

流下置一小系。胎較薄。內外施藍釉,釉厚而不均勻。口邊和外底無釉。內底描金線圈內繪金彩折枝花紋,內壁畫5朵金彩祥雲。

該器造型模仿青銅匜,藍釉閃爍著寶石藍般的光澤,配以熠熠生輝的金彩。同時發現的還有藍釉描金小杯和盤。此匜金色花紋絲毫無損,光艷如新,實屬罕見。

紅釉瓷為元代景德鎮創新品種,是以銅紅為著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雖燒成的。由於銅紅的燒成技術比鈷藍還要難以掌握,因此成品極少,只有在元大都遺址有少量發現,出土的只有盤、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如元紅釉暗刻雲龍紋執壺,高12.5厘米,口徑3.5厘米,足徑5.3厘米。壺體呈梨形,直口,口以下漸豐成下垂的圓腹,腹部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曲柄,圈足較高微外撇,無款。

附傘形蓋,蓋頂置寶珠形紐,蓋一側及壺口沿外側各置一個小圓環系,以便系繩連接,防止壺蓋脫落。通體滿施紅釉,腹部暗刻五爪雲龍紋。此壺釉面勻凈,釉色鮮艷,是元代紅釉瓷器中的珍品。壺身的龍紋細頸長嘴,形態生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梨形壺是元代景德鎮窯新創的造型,這種壺的形體小巧,主要用於餐桌上。

元代釉下彩繪瓷「青花」是古代瓷器最重要的角色,它是用鈷料在白色坯胎上繪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經高溫一次燒出白地藍花瓷器。不罩釉燒出來的紋飾是黑色的。

元代青花瓷器大致可分為小件和大件兩大類,小件器物胎子輕薄,不甚精細,多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顏色灰暗迷濛,紋飾稀疏但奔放灑脫,有的可以說相當潦草,所有鈷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和國產的鈷土礦特點相同,應是國產鈷料所繪。

常見的器物有杯、碗、盤、匜、香爐、小罐、蒜頭瓶、玉壺春瓶等,這些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並且這類青花瓷器當時生產數量有限,多屬民用瓷。

如元青花鳳穿牡丹紋執壺,高23.5厘米,口徑4.7厘米,足徑7.3厘米。壺直口,口下漸展,粗頸,垂腹,腹下內斂,圈足微外撇。

腹一側置上細下粗的長彎流,流上繪火雲紋。另一側置曲柄,上端有小系,柄上繪銀錠、寶釵等紋飾。附平頂蓋,有圓珠紐,蓋上繪菊瓣紋。圈足內施白釉,無款識。器身於青白釉下滿飾青花紋樣,腹兩面均繪鳳穿纏枝花卉紋,間以火珠雲及竹石紋。

此壺通體花紋滿密,而主體紋樣突出,繁而不亂。青花色澤濃艷亮麗,是傳世的元代青花瓷器中少見的佳作。

此器形造型源自阿拉伯民族使用的銅器,為元代瓷器的流行樣式,除青花器外還見有龍泉窯青釉製品,元代瓷器借鑒這種造型時,特別注意到吸取蒙古民族銅壺粗獷豪放的風格特點。

再如青花飛鳳麒麟紋盤,高7.9厘米,口徑46.1厘米,足徑26.1厘米。盤折沿,菱花式口,盤心坦平。通體施青白釉,底素胎無釉。盤內外繪青花紋飾多層。折沿上繪卷草紋,內壁青花網紋地上突出白色纏枝牡丹紋,盤心邊緣環以卷草紋,中央青花地烘托麒麟、翔鳳各一,空間襯以白色的蓮花及朵雲紋。盤外壁繪纏枝蓮紋。

此器青花發色純正,構圖嚴謹。盤心紋飾寓意「威鳳祥麟」以示天地祥和。元代青花瓷器裝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體上描繪紋飾。另一種是以青花為地,襯托白色花紋。如青花鴛鴦荷花紋花口盤,或稱「滿池嬌」,高7.3厘米,口徑46.4厘米,足徑29.8厘米。盤16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

內底繪兩只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6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且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棱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還有一類青花瓷,以大件器物為多,其共同特點是大器者胎體厚重,色白緻密,透明釉白中閃青,青花顏色濃艷鮮亮,色濃處帶有黑褐色的斑點,紋飾層次較多,有的甚至多達十來層。

畫得很滿密,但繁而不亂,層與層之間留一周空白,器底端兩層之間無空白,每層紋飾內容之間沒什麼關系,如經常是在纏枝菊、蕉葉、纏枝蓮、纏枝牡丹之間夾雜雲鳳、雜寶、海水江牙等,將毫不相乾的紋飾組合在一件器物上。

如大型酒器元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厘米,口徑6.2厘米,足徑13.4厘米。梅瓶胎骨厚重,小口平沿,頸細短。瓶身修長,有八棱。

肩飾斜格錦紋,錦紋下一周大如意雲頭紋,內繪鳳或麒麟穿牡丹圖樣,瓶身中部一周繪4條白龍,襯以青花海水和火焰紋,近足處飾一周如意雲頭紋,內繪牡丹花葉。

佛經中說曼陀羅始轉於東方,末至西北,總為八方,意即佛法遍及周圍各地。元朝廷崇道信佛,此器八方,又以龍紋等為飾,寓意皇帝威加天下。

此器胎骨細膩潔白,釉質滋潤透亮,青花色澤濃艷。體現了元代青花大型瓷器造型碩大豐滿、紋飾繁密、層次豐富、構圖嚴謹的特點,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工細的描繪加上繁復的層次,形成了花團錦簇的藝術風格。

器肩與近足處碩大的青花雲頭紋借鑒了元代絲織品披肩的圖案,龍紋的出現顯著增多也是這一時期瓷器裝飾藝術的特點。

梅瓶不僅紋飾宜人漂亮,而且白釉潔凈潤澤,青花用料濃淡相宜,發色明麗,富有層次感,加之遒勁的拓抹繪瓷筆法,使畫面有丹青之妙,周身散發著美器的光澤。

到了明代,梅瓶變為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

如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縣東善橋鄉觀音山沐英墓發現的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即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該瓶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被稱為「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此件梅瓶通體繪有各種青花紋飾,雖然紋飾層次多樣,但上下飾的西番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都很好地為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主體紋飾服務了,從而使得整個器物渾然一體而主題鮮明突出。

這件瓷器的畫面被放在了梅瓶的腹部,占據著主要的位置。整件器物造型端莊、穩重,胎質潔白緻密,青花發色蒼翠濃艷,而瓶中所繪人物的生動神情尤其精彩:蕭何策馬狂奔時的焦慮、韓信河邊觀望的躊躇不定、老艄公持槳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空白處則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顯得錯落有致。

青花中的釉里紅是用氧化銅在坯胎上繪畫紋飾後罩透明釉,在還原氣氛中一次高溫燒出的白地紅花瓷器。青花和釉里紅除了所有繪畫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製作技術、繪畫方法和燒制工藝基本相同。

但是,釉里紅的燒成氣氛比青花的更嚴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紅瓷與元青花瓷一樣,具有胎子細密、堅致、潔白,釉子白中閃青,非常光潤的特點。

紋飾多見纏枝菊、牡丹、蓮花、雲龍、雲鳳、雲鶴、孔雀、蘆雁、人物故事等,邊飾多為變體蓮瓣、雲肩、靈芝雲、蕉葉、回紋、弦紋等。

器型多為大罐、高足杯、匜、玉壺春瓶、塔式罐、谷倉、大盤、碗、瓷雕人物等。

如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通高41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8.5厘米。罐直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砂底無釉。附獅紐傘形蓋。胎體上薄下厚,胎質細膩。

該罐青花色彩濃艷,釉里紅略暗。通體青花釉里紅紋飾。罐蓋繪青花蓮瓣紋、卷草紋、回紋各一周。罐身近口沿處繪青花纏枝花紋、卷草紋各一周。

肩部繪下垂如意雲頭紋,雲頭紋內繪青花水波紋托白蓮,雲頭紋之間繪折枝牡丹紋。腹部四面堆塑雙菱形串珠開光,開光內鏤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園景,以釉里紅繪山石、花卉,青花繪花葉,紋飾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飾青花折枝蓮花,與肩部雲頭紋相對應。近底處繪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蓮瓣紋內繪倒垂寶相花紋。

此罐造型豐滿渾厚,紋飾層次鮮明,綜合了繪、鏤、塑、貼等多種技法,特別是鏤花裝飾在元代瓷器上較少見。青花、釉里紅在作品中互為襯托,紅、藍交相輝映,整體形成一種氣度雍容而又花團錦簇的藝術效果。

玉壺春瓶是元代景德鎮瓷的常見器型,其品種有釉里紅外、青花、青白釉、孔雀綠釉青花等多種。如釉里紅劃花兔紋玉壺春瓶,高20.5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8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肩部及腹徑最大處各有暗刻弦紋4道,上腹部刻畫一隻野兔奔跑於花草間,小兔作回首觀望狀,以釉里紅點睛,刻畫技法嫻熟,刀鋒犀利灑脫,線條流暢自然,形象栩栩如生。花紋空白處隨意塗抹釉里紅,形成紅地白花,增強了圖案的藝術效果。瓶內口部塗抹釉里紅。

小件用具再如釉里紅轉把杯,高10厘米,口徑7.7厘米,足徑3.8厘米。杯撇口,深腹,瘦底,下承以中空竹節式高足。通體施青白釉。杯身塗抹3塊釉里紅斑,並置一小圓系,杯底和高足以子母榫相銜接,可以自由轉動而不脫開。

此杯裝飾斑塊發色鮮艷,似晚霞般美麗,實屬難得之珍品。可以任意轉動的杯足更增其玩賞性。

此外,元代其他地方瓷器還有吉州窯和玉溪窯等。

吉州窯白地黑花裝飾技法緣於北方磁州窯,但又具有吉州窯自身的特色。其白地泛黃,黑花發褐,底色與紋飾色彩的對比沒有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那樣強烈。

如元吉州窯白地黑花捲草紋罐,通高6.5厘米,口徑5.5厘米,足徑6厘米。罐直口,平底,附嵌入式蓋。外壁採用白地黑彩裝飾,主題圖案為纏枝卷草紋,蓋面飾一折枝花卉紋。此罐形體較小,

為蟋蟀罐。圖案簡捷流暢,自然大方。

玉溪窯的青花與景德鎮的青花風格有著明顯不同,玉溪窯青花器的胎質酥鬆,釉色泛黃,青花色調灰暗,釉面玻璃質感很強。

雲南省祿豐元代火葬墓中發現有玉溪窯青花玉壺春瓶,高25.6厘米,口徑6.7厘米,足徑9.5厘米。瓶撇口,細頸,垂腹,圈足。通體施青黃釉,外壁以青花繪蕉葉、蓮瓣、魚藻紋。

此瓶的青花色澤雖不如景德鎮青花,但繪畫技法自然流暢,寥寥數筆即將紋飾表現得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藝術效果,充分反映出元代我國邊疆地區制瓷業高超的工藝水平和精湛的技法。

熱點內容
花藝手工社 發布:2025-02-14 03:54:39 瀏覽:912
辦公室綠植租憑 發布:2025-02-14 03:46:04 瀏覽:673
陳在花卉 發布:2025-02-14 03:42:51 瀏覽:884
戀花語 發布:2025-02-14 03:42:39 瀏覽:705
身穿梅花袍 發布:2025-02-14 03:41:58 瀏覽:308
盆栽放置梯 發布:2025-02-14 03:37:36 瀏覽:261
白蘭花產地 發布:2025-02-14 03:15:24 瀏覽:239
四平鮮花行 發布:2025-02-14 03:10:32 瀏覽:876
櫻花日語論壇 發布:2025-02-14 03:01:09 瀏覽:357
小班種蒜盆栽 發布:2025-02-14 02:51:29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