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玉蘭花版畫

玉蘭花版畫

發布時間: 2023-06-03 17:31:48

『壹』 黃永玉的小事跡

永玉,筆名黃杏檳、黃牛、牛夫子,一九二四年出生於鳳凰縣沱江鎮。土家族人,受過小學和不完整初級中學教育。十六歲開始以繪聲繪色畫及木刻謀生。
曾任瓷場小工、小學教員、中學教員、家眾教育館員、劇團見習美術隊員、報社編輯、電影編劇及湖南省吉首大學終身教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副主席。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由於黃家兄弟眾多、十三歲時便外出當學徒謀生,浪跡福建、安徽等地,受盡人間辛酸。但黃永玉性格倔強,在顛沛流漓的生涯中艱苦讀書、習文作畫,後在香港為報紙搞版畫插圖,以聰慧的靈感闖入了美術宮殿的大門。一九五二年偕同夫人張梅溪由香港回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永玉早期對木刻造詣頗深,卓有成就,1956年就出版過《黃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詩瑪」,曾轟動了中國畫壇。其中國畫荷花在形態、風韻,色彩上獨具一格。同時黃永玉有很高的文學功底也是個幽默家,其雜文集《罐齋雜記》、《力求嚴肅認真的思考》、《芥末居雜記》,散文《太陽下的風景》等影響較大。有「鬼才」之說。2006年10月8日,在家鄉湘西,黃永玉無償捐贈的個人博物館在湖南省吉首大學落成,該館陳列了黃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並展示有黃永玉極具創作代表性的大型青銅雕作品《山鬼》。

黃永玉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有人說他小時候是藝術神童,版畫、油畫、國畫、雕塑等均無師自通;有人說他曾是弘一法師的三個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傳而練就了靈性十足的書法。但是如果仔細研讀他的書,用心賞析他的畫,並且有機會與他敘談的話,神奇的色彩褪去後,人們更多體會到的會是他深厚淵博的學識、卓而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強的性格、睿智風趣的談吐和筆耕不輟的勤奮。

黃永玉本名黃永裕,為了寫起來省事而改「裕」為「玉」,是湘西鳳凰縣的土家族人。他初中剛讀了兩年就在抗戰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學夢,不得不輟學到社會上四處闖盪,不但走遍了半個福建省,還到過江西、廣州、上海、台灣、香港。這期間,他當過瓷場的小工,在碼頭上干過苦力,在中小學任過教員,在劇團搞過舞美,在報社當過編輯,還干過電影編劇。正是在此期間,17歲的他在泉州的開元寺巧遇弘一法師。這段奇緣後來被人們演繹成他對法師持弟子禮、得真傳。而他自己的說法則是:上樹摘玉蘭花時被一老和尚發現,極不情願地下來後隨之來到禪房,開始時並不知道這位貌不驚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師。雖然並沒有真的拜師學藝,但短暫的交往仍帶給他一些啟迪和不小的震撼。後來,弘一法師臨終前曾留給他一張條幅,上面寫著:「不為眾生求安樂,但願世人得離苦」。

社會是最大的學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生存是最強的動力。黃永玉16歲就能靠木刻養活自己,天性聰穎只是一個方面,恐怕更多的還要歸功於勤於學習,勇於實踐的精神。為了藝術他不惜翻山越嶺,廢寢忘食。在蘇州寫生時,他被司徒廟中有「清奇古怪」之稱的四棵漢代古柏吸引,連續三天早去晚歸為其寫生。日後,面對被他用准確而流暢的白描線條展示在丈二大紙上的這四株閱盡人間滄桑的古柏,人們無不稱奇叫絕。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黃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盛夏時節,他背著畫箱,頂著炎炎烈日四處寫生,餓了渴了,就坐在路邊吃點隨身帶的麵包,喝幾口涼水。而當時他已經年近七十。

正是憑借這種精神,黃永玉不僅在版畫、國畫、油畫、漫畫、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詣,而且還是位才情不俗的詩人和作家,出版的詩集曾一舉奪得《詩刊》年度創作一等獎,寫的散文、游記既有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又充滿智慧的哲理,自傳體小說則邊寫邊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連載。

舞文弄墨、刻木鑄銅仍覺不過癮,黃永玉又在京郊矗立起一件巨型藝術作品——佔地六畝的「萬荷堂」。這座完全採取傳統建築結構蓋起的大宅院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住宅或畫室,而是黃永玉平生最大的一件藝術作品。他親自設計的建築格局以及屋內的桌椅、壁爐、吊燈等等都在無言地訴說著主人非同一般的藝術品位。

黃永玉與荷花結緣於十年動亂那些惡夢般的日子。傲然展蕊的荷花顯得分外高潔清逸,不僅超凡脫俗、臨風亭立的仙骨神韻給他以絕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品性,更成為他逆境中啟迪心智的精神支撐。黃永玉一有閑暇就去荷塘賞荷,從用心靈捕捉到用畫筆描繪,僅速寫就畫了八千多張。荷花的千般姿態被他描摹殆盡,荷花的萬種風情被他展現無遺,蘊涵了他無限的情思。

黃永玉被稱為「荷痴」,不單是緣於他畫的荷花多,還在於他畫的荷花獨樹一幟,神韻盎然。國畫傳統講究「計白當黑」,他偏偏來個「以黑顯白」,這種反向繼承不但使畫面看上去主體突出,色彩斑斕,而且顯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不僅如此,他作起畫來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顧忌,皮紙、高麗紙、水粉、丙烯、國畫色無所不用,反面潑墨,正面點染,巧拙互補,工寫結合,一切出自表達內心情感的需要。面對那些奔放率意的構圖、絢麗飽滿的色彩、睿哲詼諧的情趣,你會發現他在東西文化間漫步竟能如此輕松自如,隨手采擷,無拘無束。

黃永玉作畫情真,做人也情真。 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經歷過多次「政治洗禮」,重情重義,愛憎分明,強大的人格魅力為他贏得了不少真摯的友誼。人在得意時,呼朋喚友算不了什麼;身處逆境中,才更感到真情的難能可貴。「文革」中,許多上乘的精品畫作被當成「反面教材」在美術館展出。黃永玉因畫了一眼睜一眼閉的貓頭鷹而遭江青點名,更成了批判中的重頭靶子。可就在這個「黑畫展」推出之後的一天清晨,有人將一隻京城罕見的貓頭鷹悄悄拴在了黃永玉家門口。那份表達著正義感的真情令他感動萬分,永世難忘。日後,他大畫特畫貓頭鷹以資紀念。在黃永玉挨批鬥的日子裡,一位花匠老人不怕引火燒身,堅持每天給他送來一束鮮花。正是這些普通群眾發自內心的真情,成為黃永玉苦難中的精神支撐,使他更加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美是人們最自然的追求。他為此感到欣慰:「一生充分享受友誼,感情沒有受到污染」。

黃永玉對家鄉更是一往情深。近些年他滿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卻始終未曾有一刻忘懷自己的故鄉——美麗的鳳凰城。他認為故鄉是一個人感情的搖籃,它的影響將貫穿人的整個一生;故鄉是自己的被窩,或許它的氣味並不好聞,但卻是自己最熟悉而又無可替代的氣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我的血是O型,誰拿去,它對誰都合適。我的心,只有我的心,親愛的故鄉,它是你的……」

黃永玉先生是沈從文先生的表侄。

『貳』 南陽烙畫是怎麼做的

烙畫又稱燙畫,火筆畫,即用火燒熱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 描等手法,還可以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因此烙畫既能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葫蘆諧音「福祿」,在中國被視為吉祥物,古有「寶葫蘆」之美譽。在吉祥物上賦詩作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而將烙畫藝術巧妙構思於葫蘆上,在增加了其藝術價值的同時,也提高了烙畫的創作難度,更是別具一格。也更彰顯其古樸大方、莊重典雅之特色。葫蘆烙畫可謂藝術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烙畫在禹州有較久的傳統,著名烙畫藝術家有赫連潔靜等。
烙畫古稱「火針刺綉」,近名「火筆畫」、「燙畫」等,是古中國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據史料記載,烙畫源於西漢、盛於東漢,後由於連年災荒戰亂,曾一度失傳,直到光緒三年,才被一名叫「趙星」的民間藝人重新發現整理,後經輾傳,逐漸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地幾大派系。
烙畫以前僅限於在木質材料上烙繪,如:木板、樹皮、葫蘆等。畫面上自然產生不平地肌理變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烙畫用一種特製的鐵筆,在扇骨、梳篦、木製傢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烙製成的工藝畫。現代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一門藝術形式。河南、廣東、浙江、江蘇和安徽等地都有生產。
【烙畫的歷史沿革】
南陽,古稱宛,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五千多年前,先民們已在此創造了遠古文明。此後成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呂之國。春秋設宛邑,宛已成冶鐵中心、全國五大都會之一。秦置南陽郡。因漢光武帝劉秀發跡於南陽,成為洛陽陪都,史有「南都」「帝鄉」之譽。歷史上,南陽歷為郡府(縣)治所,「南據荊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內」。從而為烙畫藝術的產生發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烙畫,亦稱烙花、燙花、火筆畫、「火針刺綉」,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過控溫技巧,不施任何顏料以烙為主套彩為輔的表現手法,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作畫,巧妙自然地把繪畫藝術的各種表現技術與烙畫藝術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烙畫相傳起源於秦朝,但並無可考證據和史料。據民間傳說記載,始見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那時南陽城裡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遠近聞名的烙花高手,無論是尺子、筷子,還是手杖、扇墜,經他一烙燙,各式各樣的人物、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精美絕倫,巧奪天工,人稱烙花王。他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內開了個門面,方圓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頗高。傳說當年「王莽攆劉秀」(南陽民間傳說),李文曾救過劉秀並送一隻烙花葫蘆給他作盤纏,劉秀不盛感激,此後歷經千辛萬苦,也不曾將那隻烙花葫蘆賣掉。公元25年劉秀稱帝後,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訪到他後即宣進京,賜銀千倆,加封「烙畫王」,並把南陽烙花列為貢品,供宮廷御用。從此,南陽烙花便蓬勃發展,名揚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傳至今。關於南陽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間傳說很多,此處只舉其一。
據志書記載,清光緒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長繪畫的南陽人趙星三在一次吸食鴉片時,煙癮過後,頓生畫興,以燒紅的煙扦代筆在煙桿上信手烙燙作畫,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繼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藝,均獲成功,隨潛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畫工藝。他的烙畫作品也逐漸成為達官貴族之間禮尚往來饋贈之佳品,以至作為南陽的貢品進入清宮,一些烙畫上品頗受皇親國戚的青睞。以後趙星三又收了四個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寫會畫,精通各種花色,技藝嫻熟,專攻人物;二徒弟邱義亭擅長博古;三徒弟楊殿奎專攻花鳥;四徒弟張西凡則獨領山水之風騷。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烙畫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手工行業,烙畫品也成為南陽頗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品而享譽國內。當時,南陽城內已有專賣烙畫的店鋪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恆」筷子鋪最為有名,趙星三的四個徒弟成了「福聚恆」的頂樑柱。「福聚恆」生意興隆,日進斗金,產品遠近聞名,遠銷北京、西安、天津、開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單「福聚恆」一家,店員藝人已發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規模。
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挖掘、整理和發展工作,將分散流落於南陽各地的烙花藝人組織起來,先後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烙花藝人不斷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傳統,推陳出新,改進工藝和工具,從而把烙畫藝術推上了更加廣闊的發展道路。
【烙畫藝術的新發展】
早期的烙畫作品,多數是採用中國畫和民間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後經歷代藝人的不斷探索實踐,在吸收西洋畫表現手法上進行大膽嘗試,收到了理想效果。製作烙畫的姿勢、工具、材料、技法和烙畫內容等方面都有所發展。
一、烙制姿勢
以前烙畫藝人是一種吸大煙的姿勢,側卧床上利用煙燈加熱進行烙燙加工,此種方式稱為「卧烙」,此法只能烙制一些小件工藝品,且不易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烙畫藝術的發展。到四十年代,烙筆有筆架支撐,就形成了「坐烙」技法,它具有靈活多變,簡單易學等優點。為研究和發展烙畫藝術,開辟了新天地。
二、烙制工具
開始,烙畫藝人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主要作為筷子、尺子、木梳等小件日用品上的裝飾。後來,製作工藝和工具不斷改革,由「油燈烙」改為「電烙」、乃至「激光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改為大、中、小型號的專用電烙筆,比較先進的電烙筆可以隨意調溫、配有多種特製筆頭,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作方式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能力。
三、烙制材料
以前僅限於在木板、樹皮、葫蘆等材質上烙繪,畫面上自然產生凸凹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淺褐色乃至黑色。現在大膽採用宣紙、絲絹等材質,從而豐富了烙畫這門藝術形式。早期的葫蘆、竹木材質較硬且厚實,所以烙制較易控制。宣紙和絲絹較薄,但卻不失烙畫本身利用碳化程度的不同形成的深淺、濃淡、虛實的變化。溫度過高,手法過重,紙、絹會變焦;溫度過低又烙不上痕跡。況且還要根據畫面內容進行藝術再創作,從而使宣紙烙畫成為南陽烙畫中的精品。
四、烙制技法
烙繪技法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渲染等。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後,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另外,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所以,可以根據創作主題不同,採用不同的技法,加之色彩考慮,或者略施淡彩,形成清新淡雅的風格;或者重彩填色,形成強烈的裝飾效果。
五、表現形式
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小至直徑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幾米乃至幾十米的長卷,以至大型廳堂壁畫,如《清明上河圖》、《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等。作品可以充分反映國畫山水、工筆、寫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畫、書法、油畫、抽象畫等不同畫種的風格。
六、烙畫題材
作品內容在力求繼承傳統花色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創新,多為古典小說、神話故事、吉祥圖案、以及山水風景等,圖案清新,美觀大方,永不褪色。
【烙畫的藝術成就】
既繼承了中國畫,又發展了中國畫。
無論是烙畫藝術還是中國畫,從本質上來講,它們都是繪畫。關於繪畫的定義,我認為應從兩個方面來把握:1、術家的藝術修養,包括對美的感受認識和表達的能力。2、工具、材料的選擇運用情況。
1、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繪畫形式,它的界定基本上是從湖南長沙戰國時代楚墓中出土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為最早。隨後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逐漸地發展、成熟。從人物畫發展到風景畫、花鳥畫、鞍馬畫等,而每種體裁的繪畫都各有其自身的演變、發展過程和特點。烙畫是一種民間藝術,它的傳承基本上是通過烙畫師傅口授的方式傳給徒弟,是一種家族作坊式的藝術,所以關於烙畫藝術的起源、體裁、風格傳承變化特點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是,從當代烙畫藝術的體裁風格特點上看,可以說它是中國畫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無論是中國畫還是烙畫藝術,它都需要藝術傢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對美的感受和認知的能力,當然,這里所說的「美」是從繪畫層面來說的。比如北宋中期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集》中寫到四時山水景物的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至今仍然被人們所傳誦。我們再看當代的烙畫作品,也不乏含有強烈感受美的藝術作品,只是烙畫作品大部分不留藝術家的名字,只有作品的名字,如《富貴吉祥》、《國色天香》、《竹報平安》等,一些作品是臨摹品或者根據文學故事創作的,如《清明上河圖》、《紅樓十二釵》、《大觀園圖卷》、《萬里長城》、《山河萬里圖》等。烙畫的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名字通俗易懂。所有從事繪畫的人都要對美的規律進行研究學習,對表達美的技巧進行嚴格持續的訓練。烙畫藝人趙星三原本就擅長繪畫,而他收的四個徒弟也都能寫會畫,並且各有專攻。大徒弟李番之的筷子烙花《百子圖》、《七劍十三俠》、《上、中、下八仙》、《關爺挑袍》、《西廂人物》等都極盡生動形象。所以,烙畫藝術與中國畫藝術是一脈相承的。
2、從施藝的工具、材料看,烙畫藝術是中國畫藝術的創新和發展。
中國畫的工具、材料是毛筆、墨、宣紙或絲絹,以及國畫顏料。國畫家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用筆蘸墨在宣紙或絲絹上勾、劃、點、染、皴、擦等用筆,同時控制墨的濃淡、輕重、緩急的變化,作品或者施色或者不施色。烙畫的工具、材料則是烙筆(或鐵扦、火筆)、竹木、宣紙或絲絹等,有的還用到國畫顏料。烙畫藝術家也要掌握各種工具、材料的特性,利用控溫技巧,在竹木、宣紙、絲絹等材料上勾畫烘燙而成。將二者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烙畫用烙筆替換了中國畫的毛筆,將施藝的材料由宣紙、絲絹擴大到竹、木、葫蘆、貝殼等材質上。因為有烙筆這一特殊的工具,使施藝的材料更為廣泛。
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能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金陵十二釵》是南陽烙畫的經典之作,反映的是古典名著《紅樓夢》中的人物故事。盡管人物相同,但在不同的材料上烙制,卻有不同的韻味,竹木上烙制的「十二釵」少了一些嫵媚,多了幾分豪爽;絲絹上的「十二釵」,減少了豪氣,卻增添了許多貴族風韻;宣紙上烙制難度最大,卻能兼具前二者之間。所以,烙畫藝術又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畫。
其次,南陽烙畫藝術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
烙畫藝術是一種民間藝術,它根植於民間,凝結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的烙繪者是能書會畫有知識的農民,所以烙畫本身既受到農民的喜愛,又受到上層社會人士的青睞。解放初期南陽烙畫是以烙花筷子為主發展起來的,筷子是東方人吃飯必備的工具。木烙花筷子選用冬青葯木,質地優良,工藝精湛,性寒涼、色潔白,用香油浸泡後,呈象牙黃色、氣味清香,有助於養生。在方頭筷面上,工匠們用手工烙繪出的畫面,典雅精美,可供欣賞,所以又成為收藏者的所愛。當代烙畫發展到絲絹、宣紙上,形成類似於國畫的藝術品。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因為火筆這一工具的介入,使畫面增添了古樸典雅的氣度。從烙畫起源的傳說得知,它曾是宮廷的御用品。時至今日,烙畫已成為一種風格高雅的藝術欣賞品和國際友人的饋贈禮品,備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
烙畫的基本技法
構圖:烙畫在其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建立了許多符合自身審美要求的構圖法則,在構圖上有「五字法」的形象性的概括描述「之」字是左推右讓、「甲」字是上重下輕、「由」字是上輕下重、「則」字是左實右虛、「須」字是左虛右實。種種法則,使我們在研究、學習烙畫構圖時有了較為明晰的思考方向。
布勢:烙畫是很講究布勢,即所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有的畫雖然技術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卻雜亂無章,這正是對「勢」的把握不夠所致。如吳昌碩的《錯落珊瑚枝》, 主要的枝乾和樹葉構成大勢,單獨下垂的小枝構成小勢。畫中的局部形象越多,勢的把握也就越復雜,越難以控制,同時也就顯得更加重要。勢的存在形式可分為橫勢、豎勢、曲勢、斜勢、團勢、放射勢。
主賓:畫面的構成要有主有賓,更不能喧賓奪主,需要營造—個構圖中心,從而達到最充分地表現主體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主體居前、主體居中、主體居大等。
取捨:形象素材過多會使畫面繁雜噦唆,畫蛇添足,削弱主題;過少則又不足以說明主題。取捨是相對的,取多少、舍多少,取什麼、舍什麼,要根據繪畫風格和畫家的個性追求具體分析,沒有硬性的規定。下面結合具體圖例來說明, 梁楷的《太白行吟圖》。此作構圖中除了主體人物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襯托物象的呼應或說明,強化了李白胸懷天下又傲視權貴的人格品質及飄然欲仙的浪漫主義情懷。這時加什麼似乎都多餘,用抽象的虛化處理和「行吟」二字點題,足以將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疏密:密就是凝聚,是畫面物象和線條的集中處;疏則反之。一幅畫的構圖,所畫各種物象及線條的安排應該有疏有密。從而產生有節奏、有彈性的藝術效果。「密不透風,疏可跑馬」,清人鄧石如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畫面中「疏」與「密」的關系。如徐悲鴻的《泰戈爾》人物衣紋線條疏鬆,謂之「疏」;而背景則以較密集的枝葉加以襯托處理,謂之「密」。 「疏」得不當,會使畫面凌亂、鬆弛、沒有精神;「密」得不當,會使畫面板結、沉悶、滯重無光。要麼以點為密,以面為疏;要麼以面為密,以點為疏。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關鍵的是要敢於和善於「疏」和「密」。「疏」有賴於「密」的安排,「密」有賴於「疏」的襯托,應該強調兩者的差距,形成疏密的強烈對比,這樣畫面才會有生氣。
虛實:太虛則畫面會感覺太空,稀軟無力,輕飄而無所歸依,必須以實補之定神;太實則又會造成畫面凝重阻塞,難有喘息之地,就要以虛來調節緩沖。應以淡者為虛,濃者為實。疏者為虛,密者為實。動者為虛,靜者為實。輕者為虛,重者為實。次者為虛,主者為實。白者為虛,黑者為實。潘天壽說:「吾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色,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關聯,即以空白顯實有也。」遠者為虛,近者為實。少者為虛,多者為實。
開合:一幅畫的章法常以「開合」作為構圖布局。所謂開合,也叫「分合」。「開」即是開始,「合」即是結尾的意思。開與合在畫面上是—對矛盾的統—體,猶如用筆,起筆為開,收筆為合;一幅畫中沒有開、合也不行。如齊白石的《松鼠葡萄》, 自上而下展開的葡萄決定了畫面的起筆和走勢。這個起筆之處即為開;葡萄藤至下方微微上仰,有收的感覺,一隻松鼠更像—個結尾的句號,收住畫面的走勢,稱之為合。—幅畫中有貫穿全局的大開合,同時還有若干小開合。小開合要服從大開合的指向,並起到豐富畫面構成的作用。有開勢就要有收勢,只有開合處理得好,畫面才具有完整性。
空白:空白在這里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同形體、線條、色彩—樣,構成畫面特殊的有機組成部分。正所謂「筆不到而意到,意不到而神到」。傳統葫蘆烙畫差不多都留有空白。清鄧石如說:「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通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如錢杜的《人物山水圖》冊頁中,小船周圍的空白代表水。圖中的「空白」只能被聯想為「水」,而不可能引起水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形象聯想。葫蘆烙畫對空白的認識是十分豐富的。—般有如下幾種存在方式:表示天、地的地方。如唐寅的《秋風紈扇圖》。有雲霧和水流的地方,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於繁密的地方。如原濟的《游華陽山圖》, 松石叢林茂密之處留有若隱若現的空白,使畫面虛實相生、透氣靈動。 主體周圍。如郎世寧的《松鶴圖》,作為畫面主體的白鶴以及上部的松針的周圍留出空白,以突出主體。不畫背景.如《太白行吟圖》。形式美的需要。如董其昌的《秋興八景圖》,作者有意識地用空白擠出線狀形體,構成豎構圖中的橫向趨勢,層層推開,形成蒼秀雅逸的高遠意境。
對比:畫面上幾乎所有構成因素都和對比有關,都要注意它們的大小、長短、遠近、高低、剛柔、動靜、明暗、曲直的變化。對比在構圖中的表現:疏密對比,如任熊的《花卉圖冊》,大片花葉居於左上角,鎮住畫面,一枝「牽出」小鳥,疏密安排有致。虛實對比,如樊暉的《溪山遠眺圖》 。 聚散對比,如齊白石的《絲瓜青蛙》,畫面上方的絲瓜、藤、葉聚在一起,下面的青蛙散處開來,使畫面構成豐富而富有變化。大小對比,如郭詡的《牛背橫笛圖》 ,一牛一童,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形象對比。高低對比,如齊白石的《三千年之果》 ,兩個大仙桃,一高一低,錯落有致。如果把仙桃平放,畫面就失去節奏了。 色彩對比,如於非暗的《白玉蘭》 ,泛紫的深藍底色上是乳白色的玉蘭花,再配上兩只橘黃的鶯鳥,強烈的色彩對比使畫面艷麗明快,充滿生機。動靜對比,如李迪的《雞雛待飼圖》 ,兩只雞雛正等待餵食,一隻靜候,一隻舉身扭頭,稍顯不寧,動靜結合,妙趣橫生。曲直對比,如齊白石的《松鳥》,粗壯的松樹干為直,小松枝彎曲過來,打破了樹乾的挺直,使畫面生動自然。形象對比,如李方膺的《風竹圖》 ,竹葉為點,竹竿為線,石為面,點、線、面相結合,增加了畫面形象的多樣性。
均衡:造型藝術中的均衡,就是要利用不同分量的形體、色彩、結構等造型因素,在畫面上達到力的平衡,以求得莊重、嚴謹、平和、完美的藝術效果。畫面中求得均衡的方式很多,如:利用物象的屬性。有生命體與無生命體相比,前者重,後者輕。在構圖中,可以利用這種屬性來取得畫面均衡。如高劍父的《蝙蝠迎風圖》 ,畫面中的景物——樹枝、月影以及畫家的題跋全部集中在右方,左上角僅有一隻蝙蝠,但畫面依然取得了平衡效果。利用色彩的比重。畫面的一方色彩濃艷集中時,在相應的反方向要有所呼應。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 ,右下角印章的一點碎紅與左上角的荷花形成呼應。利用力的走勢。當畫面主要的力的走勢偏向一方時,可以用輔助力的走勢拉回,以求得均衡。利用運動和視覺方向。如徐悲鴻的《奔馬》 ,馬向左前方賓士,由於運動方向的慣性,視覺上需要留出一定的空間,才能使畫面保持均衡。利用物體的大小、繁簡。如張大千的《花鳥》 ,畫面中大而繁的物象都布置在左邊,右邊「壓秤」的是一隻小鳥和幾片艷紅的樹葉,大小有別,繁簡有致,使構圖富有變化。
色彩:色彩的使用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色彩的和諧。如任頤的《雀聲藤影圖》 ,設色單純柔和,對比含蓄。色彩的對比。色彩有冷暖、明暗之分,有動靜、收放之別。一般地說,冷色比較靜和收斂,暖色反之。如吳昌碩的《天竹水仙圖》 ,上方是紅色的天竹花,下方是大塊綠色的水仙,一冷一暖,使畫面色彩華麗、動靜有致。色彩的分布。色彩要有呼應。如吳昌碩的《花卉》,右下角兩朵黃花,色塊大而濃艷,上方水仙的花芯散點了一些淡淡的黃色點與之遙相呼應,使畫面色彩結構穩定。主色與副色的關系。如齊白石的《荷花蜻蜓圖》,以墨色為主色,托出一點花紅,色彩布局干凈利落。墨色。葫蘆烙畫的色彩由兩大要素組成:一是顏色,二是墨色。古人雲:「墨分五色。」如李方膺的《鯰魚圖》 ,全圖以墨色為本,濃淡虛實,趣味橫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背景:背景在處理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選取素材要符合主題思想的需要。背景是主題內容的補充部分,必須是有助於創造具有典型意義、典型環境、最能說明和延伸畫面主題思想的內容。素材選取不當,會削弱主題的思想性。背景素材在使用量上要精練、純化,並非多多益善,不要把與主題有關的素材都搬到畫面中。布局要合理。背景一般是布置在畫面主體的後面。在具體使用中,所選景物與主體銜接時也會延伸至其左右,甚至相互交織滲透,這時—定要注意畫面結構上的主次關系。如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 ,蝌蚪雖小,但在周邊環境的擠襯中卻顯得十分搶眼。注意背景與主體在繪畫諸因素上的對比關系,如色彩對比、黑白對比、強弱對比、虛實對比、繁簡對比等等。注意背景在畫面中的非主體的從屬地位,要以襯托主體為目的。如徐悲鴻的《四喜圖》中,背景是在風中搖曳斜拂的柳枝,很好地襯托出喜鵲嬉戲的場景。用色彩襯托。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配。」有了綠葉的襯托,才更顯出花兒的美麗、紅艷。但這里的綠葉畢竟是紅花的背景,因為烘託了主體才具有了價值和審美性。背景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象背景,一類是無象背景。所謂有象背景,是指主體以外的畫面空間都由具體的物象組成。作為背景的物象可以是人、動植物,也可以是風景,它們在畫面中與主體一起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象背景與有象背景正好相反,主體形象之外的畫面空間沒有具體的形象,或用顏色平塗,或全白全黑,或用筆觸及其他抽象效果作為襯托。上述兩種方法在創作實踐中是可以靈活運用的。在一幅作品中,部分用有象背景、部分用無象背景來襯托主體形象,同樣可以達到非常好的藝術效果。如潘天壽的《蘭花圖》 ,以山石、苔點襯托蘭花,這是有象背景;而山石、蘭花之外大面積的空白則是無象背景。
選料:葫蘆烙畫是以各種葫蘆進行創作的。一般以沒有陰皮的淺色葫蘆為佳。因其色澤潔白,葫蘆細膩、紋理不太明顯。適合烙多種題材。而現實中一般會把有瑕疵的葫蘆作為烙畫葫蘆的首選,通過烙畫遮蓋葫蘆上的瑕疵。葫蘆烙畫的效果不一樣,可根據個人愛好、習慣以及題材的需要來選擇烙山水、花鳥畫所需的葫蘆質量一般要求不嚴格,各種葫蘆均可採用。烙人物肖像畫或某些特定題材的作品時就要精心挑選合適的葫蘆。如表現膚色比較粗黑的人物肖像,可選擇質地略粗、色調沉著的葫蘆;表現青年婦女或兒童肖像可選用質地細膩、色澤潔白的葫蘆。烙素描效果的畫,所選用的葫蘆質量要高,以面無疤痕、色澤一致的葫蘆為上乘。
拓稿:對於沒有一定功底的葫蘆烙畫愛好者來說,拓稿是他們進行葫蘆烙畫底稿最好的辦法,可把選好的圖案列印在紙上,用膠水把復寫紙粘在圖案後面,用膠帶把制好的拓稿粘在需要烙畫的葫蘆上,用筆把圖案描一遍,選好的圖案就會很輕松的復制到葫蘆上了。把稿子拓到葫蘆上,最好用陳舊的復寫紙。新的復寫紙不但污染葫蘆,而且留下沉色的印痕,葫蘆烙畫時是比較難擦掉的,會影響畫面效果。新的復寫紙可用軟紙將其表層的顏色輕輕擦去,然後放在陽光下經過曝曬再用。另一種方法是:用速寫鉛筆在白報紙上均勻地塗上鉛粉,用它來代替復寫紙比較理想。用炭鉛筆和棕色炭精棒塗比較快,塗好以後用軟紙和軟布輕輕擦一遍,炭粉既牢固又均勻。也可以在稿子背後直接塗上炭筆粉,但不要塗得過深,以免弄贓葫蘆。用這種復寫紙印出的痕跡,在烙完畫以後很容易用橡皮擦去。把畫稿與葫蘆對好,用膠帶粘好防止移動。用硬鉛筆沿著畫稿的輪廓和結構拓印。不需要很細致的描繪,只表示出線的精確位置,注意不要有漏拓的地方。

『叄』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備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1

阿公、阿婆

材料與工具:胡蘿卜、西紅柿、橘子、黑豆、豌豆、花生、蔥頭須、柚子、紅辣椒、牙簽、美工刀。

(阿公)製作方法:l選一隻胡蘿卜,用短牙簽將眉毛、胡須(蔥頭須)、耳(花生)、嘴(紅辣椒片)分別固定在合適位置。2.用美工刀在眉毛下挖兩個小洞,並塞入兩顆黑豆做眼睛。3用牙簽將豌豆固定在胡蘿卜頂部,給阿公戴上一頂帽子。

(阿婆握殲)製作方法:1.選一隻西紅柿做阿婆的頭,眉毛、眼睛、耳朵、嘴巴製作方法同上。2.選一隻橘子做阿婆的身體,並用牙簽將它與頭部連接起來。3.用牙簽將抽子固定在西紅柿頂部做帽子(圖一)。

戴瓜皮帽的女娃

材料與工具:柚子、蔥、冬瓜、小西紅柿、紅辣椒、野果、牙簽。

製作方法:1.將柚子頂部切掉一小塊做娃娃的頭部,然後用牙簽將瓜皮帽(冬瓜頂)固定在娃娃頭上。2.用短牙簽把眼睛(野果)、嘴巴(小西紅柿)、辮子(串上紅辣椒圈的蔥)分別固定在頭部適當的位置(圖二)。

蝸牛

材料與工具:胡蘿卜、茄子、小西紅柿、牙簽。

製作方法:1.選一根茄子做蝸牛的身體。2.切下胡蘿卜頂部做蝸牛殼,並用牙簽將蝸牛殼和身體連接起來。3.將小西紅柿用牙簽固定在蝸牛頭部做眼睛。4.將切成片狀的胡蘿卜用短牙簽固定在蝸牛腹部,一隻在地上爬行的蝸牛便做成了(圖三)。

小象

材料與工具:番石榴、紅辣椒、豌豆、黑豆、胡蘿卜、仿皮搭茄子蒂、牙簽。

製作方法:1.將番石榴橫放做小象的身體。2.將黑豆、紅辣椒、豌豆、茄子蒂分別固定在番石榴的適合部位作小象的眼睛、鼻子、耳朵、尾巴。3.最後將兩塊正方形的胡蘿卜用短牙簽固定在小象腹部兩側(圖四)。

小魚

材料與工具:茭白(或白蘿卜)、小西紅柿、紅辣椒、野果、水彩筆、牙簽。

製作方法:1.選一根茭白或白蘿卜(可用水彩筆在白蘿卜上畫出魚鱗)做小魚的身體。將小西紅柿或野果對半切,然後用短牙簽分別固定在茭白兩側做魚的眼睛。3.用牙簽將小塊紅辣椒固定在茭白(或白蘿卜)頂部做魚的嘴巴。4.最後將牙簽插入小魚腹部加以固定(圖五)。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對於大班上學期的孩子來說,孩子的繪畫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會畫一些簡單的圖形、人物。線描畫這種作畫形式,有獨特的美感,孩子們很喜歡,但是接觸得比較少,特別是在作畫方面缺少經驗,因此,我設計了線描畫《美麗的手套》。

活動目標:

1、欣賞線描畫,了解線描畫設計手套的特點,感受線描畫的獨特美感。

2、能大膽想像,嘗試用線描畫的形式設計各種手套。

3、能夠了解對稱的特點。

4、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繪畫,體驗合作繪畫的樂趣。

5、激發幼兒感受不同的藝術美,體驗作畫的樂趣。

活動准備:

PPT課備拿件 (一些線描畫的手套圖片),幼兒每人一支黑色水筆、一支黑色記號筆、一張畫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生活中的手套

1、小朋友現在是什麼季節?(冬天)冬天到了,我們外出時會感覺怎麼樣?(很冷)是的,有些小朋友的手摸上去都是很冷的,你有什麼辦法保護自己的小手?(戴手套)

2、你見過什麼手套?它是什麼樣子的?(從花紋、顏色等引導)

5、(繼續欣賞線描畫手套PPT)你覺得哪一個圖案、裝飾得方法很漂亮,我們可以學習的?(從粗細線條、點、線、面等幾個方面來引導幼兒觀察)

6、小結:所以在畫線描畫時一定注意要用粗線條和細線條搭配來裝飾,只用一種線條,就比較單調。此外,還要注意畫面中要有適量的面的裝飾,有規律的設計會讓你的畫更加有立體感。

(三)設計我的手套

1、先想一想,你要設計什麼樣的手套?上面可以有哪些圖案?可以用哪些線來裝飾?(幼兒自由討論,可以和同伴討論)(波浪線、螺旋線、鋸齒線、長城線、斜線、直線、弧線)

2、提醒幼兒作畫時要將手套的輪廓畫得大一些,這樣就能有更多的空間去裝飾。

3、裝飾注意點、線、面的設計盡量都要有。

4、幼兒作畫,教師巡迴指導。

(四)展示幼兒作品、講評請幼兒把自己的作品送到主題牆上展覽。

活動反思:

綱要強調,在提高幼兒知識面的同時,還要以能力為主,在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高漲。教師在范畫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幼兒的觀察能力,由簡單到難,這樣幼兒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教師引導的步驟明確,幼兒能仔細觀察,並主動發現花紋的排序規律左右手套對稱。以游戲的方式,也符合幼兒活動的能力,師幼互動方面也比較好,給孩子展示的空間,同時又讓不太理解的小朋友思考的空間,兼顧到所有的小朋友,讓每一個小朋友都能得到不同的提高,讓幼兒參與作畫,幼兒設計的積極性很高,幼兒沒有被教師的范畫牽著,而是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設計,幼兒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還選擇自已喜歡的圖形和顏色。喜歡交流欣賞,同時也欣賞別人的作品。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擺脫幼兒繪畫樣式的概念化,畫出有姿勢變化的人物造型。

2、通過活動,知道關節被牽動時,人能做出許多動作。

3、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及大膽表達的能力。

4、嘗試將觀察對象基本部分歸納為圖形的方法,大膽表現它們各不相同的特徵。

5、鼓勵幼兒樂於參與繪畫活動,體驗繪畫活動的樂趣。

活動准備:

1、活動紙偶公仔4個。

2、節奏感強的音樂帶、錄音機。

3、水彩筆、八開畫紙。

4、即時貼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激發活動興趣。

老師:今天我們班上來了一些新朋友,大家瞧瞧它們是誰?(出示紙偶)模仿紙偶精靈的聲音:聽說大(3)班的小朋友跳舞非常棒,你們能教我們跳舞嗎?老師鼓勵幼兒當小老師幫助紙偶精靈學跳舞。

2、通過擺紙偶動作,感知豐富的姿體變化。

(1)幼兒自由組合(分成4小組)進行擺弄紙偶精靈的活動,看誰擺出的姿勢最特別最有趣。

(2)請個別幼兒示範擺紙偶精靈姿勢,提問:你擺的紙偶動作是怎樣的?你是怎樣擺的?你能學學這個動作嗎?請大家也來模仿做這個動作。

(3)提問:為什麼這個紙偶精靈會動,而且擺出那麼多的動作?(幼兒討論,個抒己見)得出結論:因為在紙偶精靈能動的地方的連接處有一個小繩結,帶動紙偶精靈做出了各種動作。

3、知道什麼是關節,關節被牽動時,人能做出許多動作。

(1)請幼兒也來做動作,尋找自己身上的「繩結」,並且在活動的「繩結」處貼上標記。

(2)老師解釋什麼是關節。

(3)請幼兒分別來說說頭、頸、身體、手和腳的主要關節在哪裡,並且動一動這個關節。知道手肘、手腕、膝蓋、腳踝等關結名稱。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4

課題生成:

在進行有關「馬」的主題活動時,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加深對馬的認識,我結合了二胡獨奏曲《賽馬》進行音樂欣賞活動,它是我國著名的民樂樂曲,不失為幼兒音樂欣賞的好教材。我將一首結構比較復雜的器樂曲詮釋成特定的情景表演,讓幼兒去了解它、接納它、表現它,運用多通道參與理論的方式,讓幼兒通過欣賞、律動、打擊樂演奏活動讓幼兒自發的投入到聽、說、想、做、演的活動中來,進行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從而生成本課題。

教育目標:

1、通過觀看木偶表演,欣賞樂曲《賽馬》,根據音樂形象和情緒,用筷子隨節拍較投入地進行表演。

2、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和提供的材料,積極探索嘗試用筷子不同的敲擊方式,並探討其他樂器如何進行合理的匹配。創造性的表現自身對音樂的感知。

3、培養幼兒對欣賞樂曲的興趣及對民族音樂的喜愛。

4、引導孩子們在活動結束後把自己的繪畫材料分類擺放,養成良好習慣。

5、根據色彩進行大膽合理的想像。

活動准備:

四種顏色(紅、黃、白、黑)的木偶馬飾,二胡曲《賽馬》,共四組幼兒人手兩把筷子,串鈴,圓舞板,小鈴,實物二胡。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

老師:在一片美麗的大草原上奔跑著四匹駿馬,一匹紅馬、一匹黃馬、一匹白馬、還有一匹黑馬(相繼出現馬飾),看----它們來啦!(兩位老師手持馬飾,隨樂進行木偶操作)幼兒邊聽樂曲,邊欣賞木偶表演。

二、分析音樂,將音樂情境化。

師幼討論:剛才的音樂聽了有什麼感覺?你們看到它們在干什麼?幼兒回憶剛才的情景表演,討論音樂情節。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對,剛才小朋友看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這首音樂聽上去很歡快、奔放,表現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群馬飛奔,你追我該的動人場面。

三、幼兒根據音樂情節大膽表現音樂。

教師示範隨樂用筷子敲奏。

① 教師:你應該表演什麼顏色的馬?為什麼?幼兒:我坐的是紅色的椅子,就扮演紅色的馬。

② 教師:你怎樣表演馬在奔跑?幼兒1:我可以象騎馬的叔叔那樣揮鞭;幼兒2:我可以喊「駕——」

幼兒聽音樂,分組用筷子演奏。

① 教師出示小樂器:圓舞板、小鈴、串鈴。手持木偶馬飾:剛才四匹馬奔跑時,哪裡發出聲音?哪種樂器最象馬鈴聲?(串鈴)加在單獨演奏,還是集體演奏的地方?(集體);哪種樂器最象馬蹄聲?(圓舞板)加在單獨演奏,還是集體演奏的地方?(單獨)

② 各請兩位幼兒分別加奏串鈴和圓舞板,全體幼兒共同演奏。

四、小結:

今天我們大家共同欣賞了我國著名的民樂樂曲《賽馬》,它是由弦樂器二胡演奏的,好聽嗎?下次老師再次帶領你們欣賞優美的二胡曲!(出示二胡實物,讓幼兒摸一摸,看一看,聽一聽)。

活動反思:

一、成功之處:

學生處於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一般情況下很難要求他們非常靜心的投入地來完整欣賞一首音樂,那麼,就需要教師來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地被音樂吸引。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從而發展他們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但如何保證學生的學習對象始終是音樂,就需要教師把握一個度,因為任何教學手段都是為音樂服務的。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緊抓住以音樂審美為核心,讓學生充分地感受音樂情境。教學伊始,一段那達慕大會的視頻將學生帶進遼闊的大草原,帶進緊張激烈的比賽現場,為學生感受音樂情緒、聯想情境做鋪墊,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打開視野。在完整初聽音樂中模仿賽馬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結合樂曲三樂段不同的音樂特點在分段細聽時,我根據A樂段的旋律緊湊密集音樂情緒緊張的特點設計了蒙古舞揚馬鞭的動作,將學生帶進緊張激烈的賽馬場。學生們有的小拳頭握得緊緊的,有的興奮地揮動著馬鞭,進入到音樂的意境中。在細聽B樂段時我以主題的三次變奏用了二胡連弓、頓弓、撥弦三種演奏方法為切入點,讓學生視唱音樂主題,聆聽主題出現幾次,每次音樂情緒的變化。最後我揭示答案:演奏方法的不同。學生在音樂中興高采烈的模仿二胡三種不同的演奏方法,對音樂知識,音樂情緒理解更為深刻。在細聽A1樂段設計了學生模仿賽馬沖刺,體驗音樂。

當學生臉上洋溢出緊張的神情時,我知道學生已與音樂融為了一體。在模仿馬嘶鳴的動作時,學生更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現在想到那一匹匹小駿馬可愛的模樣,我的心就會隨著興奮起來,這說明我的教學是成功的。他們已在律動與模仿中感受到了《賽馬》所表現的意境和情趣。

二、有待提高之處:

針對學生音樂視野窄,對民族音樂的體驗感受不足的弱點,我把二胡實物引入課堂,讓學生觸摸,試著撥弦,加深對我國民族樂器的了解,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如果教師能現場用二胡演奏一曲賽馬,會讓學生更為深刻的感受到二胡這種民族樂器的極大藝術魅力。以後方面還要多下苦功夫。

小網路:馬在動物分類學中分類為: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馬(Equus caballus)。是一種草食性動物。現存家馬和普氏野馬兩個亞種。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知道迎春花是春天最早開的花,了解迎春花的特徵。

2、學習製作迎春花,在室內布置初春的景色。

活動准備

1、圖片:迎春花7

2、課件:迎春花的變化

3、柳條枝(或綠色皺紋紙)黃色皺紋紙、膠棒等。

活動過程

一、觀察迎春花

1、出示圖片—迎春花4

引導幼兒觀察講述迎春花

(1)這是什麼花?迎春花長的是什麼樣的?它的葉子長得是什麼樣的?/

(2)迎春花的花朵長在什麼地方?迎春花有幾片花瓣?

枝條長得怎麼樣?枝條上除了花朵還有什麼?

2、為什麼叫迎春花?

教師:因為它是春天裡開的最早的花,所以叫它迎春花。

迎春花的花朵長在枝條上,有5片花瓣,枝條彎彎地垂向地面。

枝條上開了很多花朵,它和別的花不一樣,是先開花後長葉子,

枝條上除了花還有花葉,葉子是綠色的,細小的。

3、課件:觀察迎春花的變化

二、製作迎春花

1、教師:今天我們讓迎春花開在我們的教室好嗎?

2、介紹製作迎春花的方法

觀察迎春花

--把5~6瓣花瓣用漿糊粘在一起

--把花瓣再貼到枝條上。

製作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把花瓣掉到地上。

3、幼兒製作

三、布置迎春展

教師和幼兒一起用製作好的迎春花布置教室。

大班刮畫:家鄉的夜景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各種船的圖片,了解各種形狀船的名字和外形。

2.能根據船的外形,畫出它的基本結構。

3.了解並學習吹塑紙版畫的製作,萌發幼兒對吹塑紙版畫的興趣。

4.培養幼兒的技巧和藝術氣質。

5.體驗運用不同方式與同伴合作作畫的樂趣。

活動准備:

船的圖片若干、kt板、筷子、顏料、宣紙

活動過程:

一、出示船的圖片,認識各種形狀的船。

1.回憶自己看過的船。

教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船嗎?在哪裡見過?它們是什麼樣的?

教師小結:船有許多種類,有游輪、貨船、帆船、遊艇、烏篷船等。

2.通過看圖片,認識各種形狀的船。

教師:這些船你認識嗎?叫什麼名字呢?它是什麼樣的?

教師小結:游輪的體積很大,甲板上會有客艙,上面有很多窗戶。帆船的船體兩頭尖尖的像月亮,甲板上揚起一個個白色的帆。烏篷船是江南水鄉特有的船隻,因為船體是黑色,所以命名為烏篷船。烏篷船的體積比較小,船體細細長長的,上面有黑色半圓形的篷。

所有的船都是由主船體和上層建築組成的。

今天我們可以畫見過的船,也可以畫你自己設計的船,每個人盡量都要畫出與眾不同的船。

二、在KT板上畫船。

教師詳細講述作畫要求。

教師:今天我們畫畫的工具有點不一樣,今天我們用筷子在KT板上畫船,注意要將筷子戳進板里畫,但不能太用力。

畫完以後我們要塗底色,塗底色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播放課件)

刷顏料時要注意只將顏料刷一遍,刷到底,不能重復在一個地方刷幾遍。

教師師范操作。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鼓勵幼兒畫出不同類型的船:游輪、帆船、貨船等,並且要畫大、畫滿。

2.指導、幫助能力較弱的幼兒完成繪畫輪廓。

四、評價:展示幼兒的作品。

教師:我們今天學了這么好玩的方法,現在將這種方法教給班上其他小朋友吧。

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用不一樣的方法繪畫出船,一些老師提出,教師可以適當的給幼兒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間。在第二環節示範部分大部分我講的不是很詳細,幼兒對操作的要求不是特別清楚,教師應該將方法和過程詳細講究,必要時請幼兒回答問題,加深他們的印象。這次活動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了發展,平時幼兒較少接觸到這些繪畫材料,他們都習慣在紙上作畫,這次的活動,幫助幼兒了解了繪畫材料的多樣性,很好的提升他們的想像力。促使他們在生活中尋找不一樣的繪畫材料進行創作。這次的活動讓我發現了自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多種不足,以後在活動的設計和前期的准備上還要在多加斟酌。

小網路:船或船舶,指的是:舉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動機(如蒸汽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手段。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通過觀察、擺放感知物體的遠近關系,並能嘗試用水粉表現陽光下的樹林,初步積累寫生經驗。

【活動重點】

表現陽光下的樹林。

【活動難點】

理解近的物體清晰,遠的物體模糊,能初步表現。

【活動准備】

1.各種樹模板

(清晰和模糊兩種)

2.深綠、淺綠、黃色、橘黃、咖啡、黑色皺紙碎片。

【活動過程】

一、觀察:感知各種樹,初步感知物體遠近關系。

師:你們看見了哪些樹?它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二、擺放:理解遠近關系。

1、實物擺放

(1)師:這里有許多樹,請你們來擺擺看,哪些放在前面,哪些放在後面,為什麼?

(2)幼兒分組擺放。

(3)師總結:近的樹葉子清晰放在前面,遠的樹模糊放在後面。

2、皺紙表現樹

(1)師:樹有哪些顏色?(幼兒邊回答,教師邊出示皺紙。)這么多顏色呀,那麼我們先用皺紙來試試看,做一幅陽光下的樹林。

(2)師生共同撒皺紙

邊撒邊小結:近的樹顏色對比強烈、筆觸小,遠的樹顏色相近、筆觸大。

三、自由創作

師:你想畫哪些樹?哪些在前,哪些在後?還有些什麼?

這些樹可以用什麼筆觸來畫?

四、欣賞交流

師:誰的樹林最美?

幼兒園大班美術教案 篇8

一、活動的生成: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製作草葉版畫"也就是用小草的葉子進行版畫製作,這是一個貼近幼兒生活的美術活動。

來源一: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指出出百草園才是孩子的樂園。的確,我們平時帶領幼兒上廁所時,孩子們總會對小路兩邊的青青草流連往返,有的幼兒還會趁老師不注意時摘一些小花小草偷偷藏在手中當寶貝玩。

來源二:我班的幼兒剛學了吹塑版版畫,他們在做版畫時學會了顏色的調配以及版畫的製作。此時再向他們介紹版畫的另一種形式"草葉版畫"更順其自然,幼兒容易接受,且興趣更濃。

對於製作草葉版畫,其活動的材料來源於幼兒身邊喜愛之物,捉住了幼兒喜歡草葉、喜歡動手的特點。幼兒的興趣非常濃厚,也非常想親自動手去嘗試。

二、活動的實施:

(一)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製作葉子版畫的興趣,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2、引導幼兒學慣用草葉做版畫,同時能拓印出不同的作品。

3、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製作能力。

(二)活動准備

1、活動前帶領幼兒去採集"漂亮"的葉子,將葉子夾在報紙內壓平。

2、准備好工作台、顏料、排筆、白紙、廢報紙、彩筆、濕抹布、鑷子

3、範例作品

(三)活動過程

1、用談話的方式導入請幼兒欣賞、觀察採集到的各種形狀的草葉,討論草葉的形狀,顏色等師:小朋友,請把你喜歡的葉子介紹給小朋友好嗎?

幼:老師我喜歡的這片草葉,外形是鋸齒狀的,好像被蟲子咬過似的。

幼:我喜歡的這片草葉長長的,綠綠的,如果把它染成各種顏色就象大公雞的尾巴了。

幼:我喜歡的這片草葉就像金魚的尾巴,你看他的外形一彎一彎的。

(通過討論,教師適時的引導,並向幼兒介紹葉子是有三部分組成的:葉柄、葉片、葉脈並請幼兒著重觀察一下葉脈的走向,感受葉脈的紋理美。葉子的紋理以及形狀都是天然而生的,今天我們就利用他們的這些特點學習草葉版畫。)

2、出示版畫範例,介紹草葉版畫的製作方法

(1)出示範例,向幼兒介紹每一幅作品的特點以及製作的材料,引導幼兒觀察

(2)教師演示製作的方法:

在樹葉下墊一張報紙,用排筆蘸色塗在葉子上,用鑷子鉗起樹葉放在作業紙上(塗色的部分向下),樹葉上面覆蓋報紙,用手按壓報紙(一定要保持紙面的清潔,勤用抹布擦手),樹葉的形狀就拓印在作業紙上了。

3、幼兒操作

(1)第一次:幼兒學老師的樣子,選擇一片喜歡的葉子及喜歡的顏色進行版畫的製作。

動手操作後討論自己的感受,探討簡便的製作方法幼:做的時候一定要用心,不然會把畫面搞壞。

幼:塗顏料時水分一定要少,水分一多印出來的葉子就沒有老師印的那種效果。

幼:我用了三種顏色塗色,也非常漂亮。

……

教師小結:在操作時要輕拿輕放,保持頁面的清潔,而且塗色時一定要少用顏料,才會把葉子的紋理表現出來。我們只是單純的一片葉子進行製作有些單調,如何利用多片葉子製作呢?

(2)第二次:幼兒吸取上次的經驗再一次製作版畫幼兒將自己操作的結果及感受進行探討幼:老師,我把一片一片的樹葉單個印製,讓他們重疊在一起,有點像秋天的樹林。

幼:老師,我把外形獨特的樹葉組成一幅畫,然後塗顏色再印製是這樣的效果。

幼:老師,我是按你的方法印製,但是我利用樹葉的外形組成了一隻大烏龜。

幼:我也是,我組成的是魚教師小結:我們可以通過對樹葉的外形和顏色展開聯想,用不同形狀的樹葉拼成完整的畫面。

(3)第三次幼兒吸取成功小朋友的經驗,自己展開想像力再次進行版畫製作。

經過反復的練習、研討,孩子們一幅幅美麗的作品誕生了。

4、作品展示,體驗成功的樂趣請幼兒將作品張貼在展示板上,師幼共同欣賞,然後合影留念。

5、活動延伸小朋友想一下,我們美麗的樹葉還可以做什麼呢?

三、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根據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操作能力進行了設計。在版畫材料的准備上利用孩子們喜愛的草葉,易於幼兒操作。在活動形式上,選擇讓幼兒做了講,講了做的方法,激發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極大提高了幼兒的製作熱情。在用水粉顏料塗樹葉上進行製作時,大家都覺得非常好玩有趣,塗上不同的色彩就會得到色彩繽紛的葉子,也可以一片葉子多種顏色。孩子們還發現塗顏料時水分一定要少,水分一多印出來的葉子不僅色彩淡,而且缺了肌理美。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來解決要比老師的說教更易接受。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發現問題,並能究其根源,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寬了知識面。同時這些游戲作畫方式,讓孩子們享受了版畫的樂趣,知道版畫工具、材料、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最後的作品展評中,老師對作品沒有做太多的說教,因為孩子永遠是最棒的藝術家,只是用合影的方法,把孩子們的製作熱情再一次推向了高潮。總之,本次活動力求在貫徹新《綱要》精神上有所創新,尤其是在藝術教育領域方面有所突破。但在活動的組織中,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還請老師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

熱點內容
花店話開了 發布:2025-02-13 06:20:13 瀏覽:776
插花表現出 發布:2025-02-13 06:10:43 瀏覽:900
花藝課該怎麼講 發布:2025-02-13 05:38:22 瀏覽:508
加盟鮮花禮品店 發布:2025-02-13 05:14:58 瀏覽:493
百合炒扇貝 發布:2025-02-13 05:12:58 瀏覽:738
插花蘭葉子 發布:2025-02-13 05:08:02 瀏覽:42
章魚蘭花 發布:2025-02-13 04:59:46 瀏覽:455
袋鼠插花 發布:2025-02-13 04:55:35 瀏覽:19
長海棠角 發布:2025-02-13 04:53:56 瀏覽:164
西府海棠冬剪 發布:2025-02-13 04:53:19 瀏覽: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