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毓麗
① 贊美荷花的詩句
詠 荷
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
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
1.白莖:荷之藕色白,故名。
2.埋地:隱於地下。
3.生機:生命的活力。
4.清澄:水清明澄澈。
5.香:荷花之芳馨。
處身污濁境地,然而其並未被玷染。潔白的藕莖恬然隱毓於自己的生境,不為人們所見,不引人們關注,這又有何妨呢!(你看)她的生命充滿活力,一派生機盎然的樣子(健康積極,令人向慕)。碧葉舒展,丹華燦開,在那清明澄澈的水面顯得十分清麗。其花之芳馨,不待風送,已彌漫於整個池塘了。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蓮花
唐 溫庭筠
綠塘搖灧接星津,軋軋蘭橈入白蘋。
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來自漢樂府的詩,是我的最愛,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被她的美所傾倒!(還有個原因,好記。)
子夜四時歌.夏歌
南北朝 蕭衍
江南蓮花開,紅光覆碧水。
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皇帝寫的詩,咱也欣賞一下封建貴族的腐朽生活。
憶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大詩人的詩,我就不多廢話了。
② 海天佛國尋蓮香
也許是因為出身普陀沈家門的緣故吧,從小就對一水之隔的聖地普陀山充滿了敬畏,而每次上普陀山,我的內心總是充滿喜悅和溫暖,我急躁的步履也會變的輕盈和穩健。普陀山像一朵清新脫俗的蓮花開放在東海蓮花洋上,她的聖潔和純凈也成為我大半輩子凡塵心靈的寄託。
普陀山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是我國供奉觀音的道場,佛教名山在海上的全世界僅普陀山一座。相傳,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惠鍔來中國留學,在朝拜五台山時得觀音聖像一尊。後來,他帶著觀音佛像回國,船駛近普陀山附近的新羅礁時,突然海上出現了數百朵鐵蓮花,擋住了船的去路,雖經百般努力依然行駛不得,惠鍔領會觀音不肯離開中國,便舍船登岸,並留觀音像造起寺廟。普陀山的香火由此開始綿延不絕,並吸引著無數信徒慕名從世界的各地前來朝拜。
初夏季節,從沈家門半升洞碼頭上船,只見蓮花洋洋面波濤微聳,狀似千朵萬朵的蓮花隨風起伏,快輪在微波盪漾中前進,只要十幾分鍾的時間,便到了海天佛國普陀山。碧藍如洗的天空下,金黃色的寺廟在青山綠樹的掩映下時不時地顯出寺頂和檐角,碼頭的走廊有金黃色和咖啡色相隔的綢布幔簾在旅人的頭頂呈現,顯得莊重而肅穆。穿過碼頭長廊,走出候船大廳,便見一規模雄壯的進山門牌坊,也稱短姑道頭。牌坊上有「金繩覺路」、「同登彼岸」、「寶筏迷津」、「南海聖境」、「回頭是岸」五方題額,據說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書。門柱上刻有幾幅楹聯,其中「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 「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最為令人浮想聯翩。每次上普陀山,我都要在這座牌坊前駐足,重新讀一讀這些發人深思的對聯。
從短姑道頭到普濟寺,有條「妙庄嚴路」,長約五里,一路帶山映海,翠靄銀濤。妙庄嚴路整潔的石板路上,每隔幾步便有刻著蓮花圖案的青石板一方,那石板上的蓮花可謂風韻獨具,如果不是細細端詳,你很難發現那葉子細長的是金錢蓮,那花繁葉茂的叫馬蹄蓮,那葉疏柄長的稱為虞美人蓮,那藤蔓葉旺的叫含金蓮,還有形如蒲墩的菩提蓮等等…..真正是千姿百態,形象逼真。每當佛誕日,常常可見那些身背黃袋的香客們在「妙庄嚴路」的蓮花石板上五體投地念念有詞一路虔誠叩拜。普陀山的觀音道場蜚聲全球,其宗教活動可追溯於秦。至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普陀山觀音道場的形成,並迅速成為漢傳佛教中心,傳至東南亞及日、韓等國。至清末,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千。「山當曲處皆藏寺,路欲窮時又逢僧」,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被世人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穿過「妙庄嚴路」,來到普濟寺,只見山門前的「海印池」中朵朵荷花開得裊裊亭亭,清瑩如玉的池水中,覆蓋著高高低低的荷葉,那粉紅色的荷花,從扇形的葉子中撐出來,在陽光下優雅地明媚著。一陣和風拂來,晶瑩的露珠在翠綠的荷葉上滾來滾去,象白色的小生命在綠葉上靈動著。
荷花,也稱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中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我們在山上任何一個寺廟里見到的佛與菩薩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是將蓮花作為陪襯的。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是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傳,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象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蓮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蓮花。有人說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為何我佛祖卻獨獨鍾情於蓮花呢?據說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那時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蓮花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卻出淤泥而不染,由此看來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
除普濟禪寺前的海印池外,普陀山法雨禪寺前也有一個蓮池,或者稱為放生池。水影澄朝日,松風動紫煙。香客們流連於娉婷多姿的蓮池清荷,常常作詩贊頌。清詩人鄔景曙有《蓮池夜月》詩雲:「水滿波澄月色明,幽香遙拂晚風清。忽驚身在蓮花上,更待何年說往生。」清沈廣敬《蓮池夜月》詩曰「一輪池上月,萬柄水中蓮,水月雙輝處,人間別有天。」
而最為有名的詠蓮文章當屬宋朝理學之開山鼻祖周敦頤,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相傳公元1072年,周敦頤辭官在江西創辦濂溪書院,定居講學。因他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據傳周敦頤的後人曾到浙江一帶定居,也到了普陀蝦峙湖泥等地,湖泥至今仍有東白蓮、西白蓮等地名,而且周姓也是當地大姓。當然,普陀是否有周敦頤後人,我還沒有作進一步的考證。但周敦頤作為一名清官,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堅持操守,雖然物質生活是清寒的,但其矢志追求光明不畏權貴,正直而清高的君子形象的確是青史留名的。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周敦頤的詠蓮曲是蓮花恆貫千古的寫照。其實,真正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又談何容易。有人說:凈土無以出君子,濁泥未必養庸俗。只要我們肯於上進,只要我們具備一顆追求美好的心靈,無論貧富貴賤,都有創造輝煌的條件。人,貧賤不可怕,基礎差不可怕,有缺陷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掉上進心,失掉堅定的信念,失掉成功的勇氣,只要你肯上進,肯奮斗,便會成為濁世中一朵清蓮,光照千秋!人生本就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途中會有鳥語花香,會有花紅柳綠,當然也會有困難挫折,會有陷阱暗箭,會有奸詐小人。你無法保證你的生存環境始終是良好的是理想的,甚至於在某一個段落、某一個特定的時間里,甚至於可能是惡濁的,這都是有可能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變環境,但是你可以改變你自己。你可以是很高尚的。有一首歌這樣唱道: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念一清凈,心是蓮花開。佛座下的蓮花,在青燈前幻化,人世的輪回,常常只是聚散的雲煙,對於生活中的種種挫折,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舍棄那些看似美好的溫柔陷阱,才能追求那些遙遠的人生夢想。當發現自己身處絕境時,不要輕言放棄,在滾滾紅塵中,像蓮花那樣,身下是黝黑的污泥,卻生出了一幅唯美的模樣。生命如蓮,蓮如生命,讓那朵蓮花美麗我們的眼睛,讓那朵蓮花純凈我們的心靈,只要我們不停止前進的腳步,我們追逐的夢想,我們尋求的明天將把我們的生命照亮。
作者: 陳桂珍
責任編輯:孫鼎期
排版:朱清植
普陀作協歡迎來稿
③ 散文欣賞— 心若蓮花處處開
六月,是一朵蓮,她睡在綠葉中,你瞧,她從夢中笑醒了。原來,我對著一朵蓮花叫您時,滿池的蓮花都微笑了……
輕掂腳尖,移步蓮池。那又是誰,酣夢微醒中清香「囈語」:輕點,再輕點,不要驚了我的情,攪了我的夢。
荷塘,我只見花開,不見你來……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徑孤引綠,雙影共分紅。」美人笑隔盈盈水,風輕輕,鳥鳴呤,柔嫩的喜悅,在淺夏的風中恣意生長喃喃不休。傍晚,撐一竿青色,踏一葉扁舟,穿越千年,涉水而來。風吹彼岸垂楊柳,魚兒蓮間游,幽幽荷香,潺潺漣漪,清風弄影,欲語還休,脈脈溫情,款款留芳。一抹詩意,半指柔情,不負光陰,不負卿,葉葉心心舒捲處,未成曲調先有情。
花淡淡,水悠悠,葉田田。那又是誰斑駁了這絕世的花顏,攜一簾幽夢,盈一袖輕雲,掬一滴清泉,攬一縷清風,嫻靜優雅,柔情繾綣,尾隨而來?蓮花初開,微風徐來,沁心的荷香,詩意了歲月,徜徉了人間,嗅著這若有若無的淡淡荷花香,一股通靈的感覺如游絲般慢慢的浸潤了心扉,躁動的心兒也彷彿跟著悄然安靜了下來。
「陌上欣欣青綠邈,歲歲年年,輪轉無終了。」那又是誰蹙一彎峨眉,流轉於瀲灧碧波;嬉一襲水袖,驚鴻在風塵闕歌?逸動的漣漪,惑起的水滴,風動荷香,花開蓮池。那又是誰羞答答的捧起那一宛粉,一宛白,以珠水空靈的韻味勾勒出那娓娓垂涎流香?風過,心頭一抹芬芳,指尖一縷余香。是蓮花開了嗎?是蓮花她處處開了嗎? 那我為何只見花開,不見你來?
少時,小雨隨風而至。傾時,雲水之巔,清風細雨,煙霧迷彌,翠玉輕翻,紅粉留痕,氤氳的蓮池瞬時漾起一行行醉人的音符。「蕊中千滴淚,心裡萬條絲。」滴滴細雨,悠悠情思,那淡淡風痕處,款款崖暖時,你可曉蓮花她已處處開?氤氳煙雨中,毓秀淡雅刻,那你又可懂迷離了誰的清波凝眸?馨香的花瓣,百年的凝望,千年的等待,「荷花頻頻,楊柳依依」,「三生兩會,兩世相逢」。既然,山和水可以彼此相忘,星和月可以流光相皎。風華只是一指流沙,蒼老只是一段年華。那麼,心兒在您的世界,您的天空可真的有我?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那誰又一世相逢,真正的呵護過這蓮的心事?……有時,真的好想,化身為那一朵浮萍或一尾魚兒,朝作暮息,逍遙自在,荷塘中觀花開賞花落,月下聽荷,不求一年四季與你相伴,但求花開最美的季節,始終陪在你身旁。然,韶華易逝,物是人非,人心有真假,感情有冷暖,那又有誰真正的憐惜過這抹紅粉香塵?幾瓣塵緣擱淺,小橋流水中,誰才是她的知音,誰又真正的懂得這蓮心苦?
荷塘,我只見花開,不見你來……
「人來間花影,衣渡得荷香。」微風細雨,輕盈裊娜,眠雲卧波,怡靜蓮花搖曳生香。淡淡的香味,綠綠的涼意,花的芬芳,葉的清新,無不讓身心頓覺一片澄澈通透,恍若那天上的白雲漂游在透明的.時空里,恬淡的荷香中,一顆純凈雅緻的心靈馳騁在寂靜的曠野之中,愜意舒心,寥廓曠達。清新的花香,雅潔的空氣,自由自在的呼吸,真是香清益遠,沁人心脾,讓人魂不守舍,神往不已。也許,心兒就在此時片刻間有了歸宿,靈魂深處輕柔間有了飽滿。「水不洗水,塵不染塵。」你給生活意境,生活就能給你情調。那麼,何不讓這六月的馨馨花瓣淡淡風痕處,心似蓮花開,蓮花處處開呢?
愛,無處不在;情,不增不減。恍惚中,生活的主題彷彿只是追逐,可是我們不知道已經有多久沒有散步了?也許,就像台灣知名畫家,詩人與作家蔣勛在【路上書】所言:山河平靜遼闊,無一貪嗔痴愛,而我們匆匆忙忙,都還在路上。而佛又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而註定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那麼何不讓我們笑對人生,逍遙於人生,讓人生猶如那瓣瓣蓮花,瓣瓣蓮花處處開呢?
沖動來自激情,平靜來自靜修。既然生命只有一次,美麗也只有一次,那麼我們不能簡簡單單的靠心情活著,而要靠心態去生活。同樣,也不要讓外界浮躁了自己,奴役了自己的心靈。因為信心不是自信的去等待,而是主動的走出去。人生的奔跑不在於瞬間的爆發,而取決於途中的持之堅持。
「無窮般若心自在,語默動靜體自然。」看著這滿池的荷花,懷想著一份不曾走遠的美麗,走在風景里,用心慢敲細打著世界。也許,站在人群中,我們毫不起眼,但人生路上,最美的風景卻依然始終是我們獨一無二的自己。那麼,既然人生旅途中,處處皆是美麗的風景,而我們每個人心中,也曾都種有一朵蓮花。那,人的一生,也可以說成是花的一生,一瓣純凈,一瓣優雅。
楊絳先生曾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覺,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那麼既然這樣,那不妨,給心靈一米陽光,還心情一個微笑。樂觀一點,糊塗一些,想不開,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因為我們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美美心情;我們不能選擇容顏,但可以露露笑容。終究,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又何必自己為難自己呢?
也許,人生更多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執著,而是那回眸一笑的豁達灑脫,回眸一笑間的蓮花處處開。但,無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也請你都應該勇敢的面對。因為,若心兒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無邊;心兒是甜的,人生處處皆是曼妙風景。那倒不如,讓自己推開心靈的窗兒,好好去愛,好好去生活,時時刻刻把最美的微笑最美的風景留給自己,遺香於別人。然後,用自己最美的心情,安然的過自己最想要的最滋潤的小日子。最後,只留一瓣純凈,一瓣優雅。心似蓮花開,蓮花處處開。
六月,是一朵蓮,她睡在綠葉中,你瞧,她從夢中笑醒了。原來,我對著一朵蓮花叫您時,滿池的蓮花都微笑了……
噓!原來,蓮花她早已開,可為何不見你來……
④ 贊美荷花的詩詞
1、《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2、《蘇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譯文:焚燒沉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竊竊私語。初出的陽光曬幹了荷葉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潤圓正,微風吹過,荷葉一團團地舞動起來。
想到那遙遠的故鄉,什麼時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帶,卻長久地客居長安。又到五月,不知家鄉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夢中,我劃著一葉小舟,又闖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3、《贈荷花》
唐代:李商隱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譯文:世上人們對待花和葉的態度不一樣,把花栽在銅盆中,花葉只能落在土裡化為塵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相映,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荷花與荷葉長久互相交映,當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真是讓人愁苦至極。
4、《白蓮》
唐代:陸龜蒙
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譯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艷花欺,冰清玉潔的白蓮真應該生長在瑤池裡。不管她有情也好,無情也罷,又有誰注意她呢?只能在曉月清風的陪伴下寂寞地自開自落
5、《採桑子·荷花開後西湖好》
宋代:歐陽修
荷花開後西湖好,載酒來時。不用旌旗,前後紅幢綠蓋隨。
畫船撐入花深處,香泛金卮。煙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歸。
譯文:西湖風光好,荷花開後清香繚繞,劃船載著酒宴來賞玩,用不著旌旗儀仗,自有紅花為幢綠葉為蓋隨船而來。
彩畫遊船駛進了荷花叢的深處,金杯上泛起加了荷香的酒香。傍晚煙霧夾著微雨,在一片音樂歌聲里,船兒載著醉倒的遊客歸去。
⑤ 贊美荷花最出名的詩句
詠 荷
身處污泥未染泥,白莖埋地沒人知。
生機紅綠清澄里,不待風來香滿池。
1.白莖:荷之回藕色白,故名答。
2.埋地:隱於地下。
3.生機:生命的活力。
4.清澄:水清明澄澈。
5.香:荷花之芳馨。
處身污濁境地,然而其並未被玷染。潔白的藕莖恬然隱毓於自己的生境,不為人們所見,不引人們關注,這又有何妨呢!(你看)她的生命充滿活力,一派生機盎然的樣子(健康積極,令人向慕)。碧葉舒展,丹華燦開,在那清明澄澈的水面顯得十分清麗。其花之芳馨,不待風送,已彌漫於整個池塘了。
小池
宋 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蓮花
唐 溫庭筠
綠塘搖灧接星津,軋軋蘭橈入白蘋。
應為洛神波上襪,至今蓮蕊有香塵。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這首來自漢樂府的詩,是我的最愛,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被她的美所傾倒!
⑥ 關於蓮花池的詩句古詩
1.關於蓮花池的好詞好句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
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采菱詩》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與,淡水望碧蓮。
紫菱亦可采,試以緩愁年。參差萬葉下,泛漾百流前。
高采溢通壑,香氣麗廣川。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采蓮曲》梁元帝 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
因持薦君子,願襲芙蓉裳。 《夏歌》南朝·梁·蕭衍 江南蓮花開,紅花覆碧水。
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采蓮曲二首》梁·簡文帝(蕭綱)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
風起湖難度,蓮多摘未稀。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
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常聞蕖可愛,采擷欲為裙。
葉滑不留綖,心忙無假薰。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采蓮》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
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
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 《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詠江南可采。
《江南》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青陽渡》晉·樂府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頭蓮。
《采菱詩》南北朝·江淹 秋日心容與,淡水望碧蓮。紫菱喚帆亦可采,試以緩愁年。
參差萬葉下,泛漾含豎百流前。高采溢通壑,香氣麗廣川。
歌出棹女曲,舞入江南弦。 《采蓮曲》梁元帝 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
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願襲芙蓉裳。
《夏歌》南朝·梁·蕭衍 江南蓮花開,紅花覆碧水。色同心復同,藕異心無異。
《采蓮曲二首》梁·簡文帝(蕭綱)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暉。風起湖難度,蓮多摘未稀。
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常聞蕖可愛,采擷欲為裙。葉滑不留綖,心忙無假薰。
《詠芙蓉》南朝·梁·沈約 微風搖紫葉,輕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綠,待我泛紅光。
《采蓮》南朝·梁·吳均 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
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
《采蓮曲》南朝·梁·劉孝威 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
《詠江南可采蓮》南朝·梁·劉緩 春初北岸涸,夏月南湖通。卷荷舒欲倚,芙蓉生即紅。
楫小宜回徑,船輕好入叢。釵光逐影亂,衣香隨逆風。
江南少許地,年年情不窮。 《同心芙蓉》南朝·梁·朱超 青山麗朝景,玄峰朗月光。
未及清池上,紅葉並出房。日分雙蒂影,風合兩花香。
魚驚畏蓮折,龜上礙荷長。雲雨流輕潤,草本應嘉祥。
徒歌江上曲,誰見緝為裳。 《賦得涉江采芙蓉》南朝·陳·祖孫登 浮照滿川漲,芙蓉承落光。
人來間花影,衣渡得荷香。 桂舟軾不定,菱歌引更長。
采采嗟離別,無暇緝為裳。 《采蓮曲》陳後主 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
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風住疑衫密,船小畏裾長。
波文散動楫,茭花拂度航。低荷亂翠影,采袖新蓮香。
歸時會被喚,且試入蘭房。 《詠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采蓮曲》隋·殷英童 盪舟無數伴,解纜自相催。
汗粉無庸拭,風裙隨意開。 棹移浮荇亂,船進倚荷來。
藕絲牽作縷,蓮葉捧成杯。 《采蓮曲》唐·王勃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搖櫓。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已暮。今已暮,采蓮花,渠今那必盡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葉,何如江上采蓮花。蓮花復蓮花,花葉談鏈大何稠疊螺式污泥脫水機;葉翠本羞眉,花紅強似頰。
佳人不在茲,悵望別離時。牽花憐共蒂,折藕愛連絲。
故情無處所,新物徒華滋。不惜西津交佩解,還羞北海雁書遲。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正逢浩盪江上風,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蓮浦夜相逢,吳姬越女何豐茸!共問寒江千里外,征客關山路幾重? 《曲池荷》唐·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古風》(其二十六)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艷且鮮。秋花冒綠水,密葉羅青煙。
秀色粉絕世,馨香誰為傳?坐看飛霜滿,凋此紅芳年。結根未得所,願托華池邊。
子夜吳歌(其二)李白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
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折荷有贈》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攀荷弄其珠,盪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采蓮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
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李白(摘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采蓮曲》唐·賀知章 稽山罷霧郁嵯峨,鏡水無風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盡。
2.宋代詩人楊萬里贊美蓮花池的蓮花的詩
宋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原詩: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一首七絕。此詩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首二句以"畢竟"二字領起,一氣而下,既協調了平仄,又強調了內心在瞬間掠過的獨特感受。然後順理成章,具體描繪這使他為之傾倒與動情的特異風光,著力表現在一片無窮無盡的碧綠之中那紅得"別樣"、嬌艷迷人的荷花,將六月西湖那迥異於平時的綺麗景色,寫得十分傳神。詩的後兩句是互文,文義上交錯互見,使詩句既意韻生動,又凝練含蓄。
3.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范化、制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庄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詩: 梅灣。
4.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卧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於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台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聖像於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餘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餘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鍾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亘、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岩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遊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後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范化、制度化,旅遊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全國旅遊消費者權益示範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範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遊服務使普陀山常年遊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遊客 230多萬人次。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遊節期間,遊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庄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於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
5.關於蓮花的詩句作為題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題記。
周敦頤的《愛蓮說》流傳至今,它文章里的一句話更是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它的文章里記述了菊、牡丹、蓮花三者之間的關系,菊是隱逸者,牡丹是富貴者,蓮花是君子,前二者都是為了襯托蓮花,襯托蓮花的清純、高潔、脫俗、正直、嫻靜等品質。
這次到瀘州來,聽說新修了一個蓮花池,所以我和我的親戚朋友今天才慕名而來,欣賞這流芳百世的蓮花。
一走進蓮花池,我就被這景觀驚呆了。發現綠蓋擎天,紅花映日,把一個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滿而又滿,幾乎連水面都看不到了.
遊客們拍照的拍照,欣賞的欣賞,絡繹不絕。
雖然今天的陽光十分刺眼,但是大家都抱著欣賞幾千年來被文人雅士所贊揚的心態,就是再熱也都不怕了。蓮蓬參天碧綠,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有的蓮花在蓮蓬下,就像母親呵護自己的小孩,彷彿又像一把傘幫蓮花遮擋住太陽的光輝。在風雨中,蓮蓬就是蓮花的庇護所。不管風有多大,雨有多大,蓮蓬都是在默默地保護著蓮花,它不受風吹襲的干擾,也不怕雨滴在它身上活蹦亂跳的亂舞,所以在此,我認為蓮葉也是值得贊美的,因為它的無私奉獻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放眼望去,都是蓮葉,在蓮葉與蓮葉之間也夾著蓮花,看到此景,我不經意間吟起一位古人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蓮花有的是紅的,紅得像蘋果一樣,恨不得去咬上它一口。也有的是白的,白的像雪,好像這里才下過雪一樣,只不過還有些雪沒有融化。有的是粉紅色的,粉紅色的像霞,像朝霞一樣再細看,還有青蛙在蓮花旁停留,彷彿它也在欣賞蓮花,欣賞它的美,欣賞它的不慕榮利的高尚品德,當遊客一來,它又「撲通」一聲跳入了水中。它們有的正含苞欲放,它們看見別的蓮花都開了,唯獨它們自己沒開,它們看起來有些著急了,心想:我開了一定要跟它們比比美,看誰更美麗。蓮花們爭先恐後地開放著,彷彿都想和自己的同類決一高下,看看誰開的蓮花最好,最受遊客們的喜愛。我看到了罕見的並蒂蓮,所謂並蒂蓮,也就是蓮花並排在一起,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駐足觀賞,我也過去看。它們兩朵蓮花就像親兄弟一樣,花瓣觸碰著花瓣,就像手拉著手,代表它們是密不可分的好朋友。
蓮花就是這樣,因它的品質而得名,因別人的歌頌、贊揚而得名,因目睹了它的真容感慨萬千而得名。此次觀賞蓮花,更讓我對周敦頤的《愛蓮說》的這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認識。
6.慈仁寺蓮花池>古詩的意思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紹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①風過欄干水不波。②
想見夜深人散後,③滿湖螢火比星多。④
【注釋】
①倒影浸天河: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天河:銀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現出一條明亮的光帶,看起來像一條銀白色的河,是由許
多恆星構成,通稱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沒吹起波紋。
③想見:由推想而知道。這里含有想像得到的意思。
④螢火:指螢火蟲的亮光。螢火蟲:昆蟲名,腹部末端有發光的器官,
能發帶綠色的光。
【解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詩。夏天夜晚,人們坐在
荷花池邊,看到天空的銀河和池塘內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銀河裡一般。微風吹過池邊的欄桿,池塘里的
水也沒興起波紋。可以想像,夜深人們散去以後,水面上飛來飛去的螢火蟲,
它們的螢光映入水中,可能會比星星還要多。
這首詩的主要特點是虛實兼寫,以動襯靜。前兩句寫眼前之景,後兩句
寫想像之景。實景寫靜,而想像中的虛景,卻以螢火飛動,映入水中,以動
寫靜,動與靜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是歷代傳誦的名篇。
參考資料:
⑦ 關於白蓮花的詩句(32條詩句)
1. 關於白蓮花的詩句
關於白蓮花的詩句 1.贊美白蓮花的詩句
1、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出自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白蓮》
原詩
《白蓮》
素蘤多蒙別艷欺,此花真合在瑤池。
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
譯文
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艷花欺,白蓮花總應生長在瑤池裡。月兒明風兒清花兒要凋謝,只有恨卻無情誰人了解你?
2、淡妝人更嬋娟,晚奩凈洗鉛華膩。
出自宋代詩人唐珏的《水龍吟·浮翠山房擬賦白蓮》
原詩
《水龍吟·浮翠山房擬賦白蓮》
淡妝人更嬋娟,晚奩凈洗鉛華膩。泠泠月色,蕭蕭風度,嬌紅斂避。太液池空,霓裳舞倦,不堪重記。嘆冰魂猶在,翠輿難駐,玉簪為誰輕墜。
別有凌空一葉,泛清寒、素波千里。珠房淚濕,明璫恨遠,舊游夢里。羽扇生秋,瓊樓不夜,尚遺仙意。奈香雲易散,綃衣半脫,露涼如水。
譯文
白蓮的純潔,如同美人在夜晚梳妝去粉一樣美麗。白蓮挺立在清涼的月光下,蕭蕭的風聲里,嬌紅都顧忌退避無蹤的環境中。過去宮中美麗的太液池空了,動人的霓裳羽衣舞沒有了,一切都不堪回首。雖然白蓮高清的精魂尚在,但翠綠的荷葉已經殘敗,白蓮花蕊也已墜落,水中一片凄涼蕭瑟。
白蓮凋謝後,尚有荷葉在清涼寒冷的夜裡,遙遠地漂泊在千里之外的水中。蓮蓬萎落,采蓮少女恨亦遠,昔日的良辰美景都永遠逝去了,現在只能在夢中重溫。雖然盛時已經過去,秋日也已來臨,但瓊樓依舊不夜,廣寒泛夜仙意尚留。蓮花凋謝了,蓮香散失了,秋深露涼,寒氣逼人。
3、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
出自唐代詩人武元衡的《贈道者》
原詩
《贈道者》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
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
譯文
她穿著一身潔白如雪的衣服,就好像一枝美麗的梅花般好看。這位曳著雪白衣裙的女子,正含情脈脈,帶著羞澀的微笑,姍姍來到我的夢中。如果這位白衣女子來到越溪邊,置身於一群身穿紅色衣裙的越國美女中,那情景就好像一片紅色的蓮花中綻放了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蓮。
4、蓮,花之君子者也。
出自宋代詩人周敦頤的《愛蓮說》
原詩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於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5、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
原詩
《池上》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孩撐著小船,偷偷地從池塘里采了白蓮回來。 他卻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2.形容白蓮花的句子
1.蓮花,蘸著些許清水,寫出生命的瑰麗。遠看,如瞎似雪;近看,似畫如詩。英姿與神韻,令人流連忘返;色彩與芬菲,催人禰想遐思。蓮花纖嫩,蓮葉柔韌,穿透重重淤泥與~~深水,凸顯生命的高貴與鮮活嬌美。
2.你看,那滿池的蓮花真是惹人喜愛。有的還是花骨朵兒,似乎還在沉睡;有的含苞欲放,像個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則已經熱情綻放,露出迷人的身姿。當微風吹過,池水泛起波紋,蓮花仙子們隨著風兒羞滴滴地舞動著。那一片片飄落的花瓣,彷彿是仙女們不小心撒落的串串珠寶。那黃色的花蕊,好似女王的王冠,華貴而耀眼。
3.形容蓮花品質的詩句
1)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 : 李白《妾薄命》
2)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3)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 劉長卿《送靈澈上人》
4)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 李商隱《贈荷花》
5)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 : 張養浩《水仙子•詠江南》
6) 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 王昌齡《西宮秋怨》
7)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 李白《古風•其十九》
8)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 : 李白《別儲邕之剡中》
9)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10)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 劉攽《雨後池上》
11) 一年滴盡蓮花漏。 : 毛滂《玉樓春•己卯歲元日》
12)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 王維《山居即事》
4.描寫白蓮花的句子
1.蓮,花中之君子也,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也。這是宋朝大儒周敦頤先生在《愛蓮說》一文中對蓮花的描寫與評價。如果說這幾句話是先生對蓮的風韻、風骨的描寫與評價,那麼下面這段話則當是對蓮之神韻,蓮之本質最透徹最精闢的描寫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出於污濁而不污濁,長於淤泥而無污垢,生出的是清香,是美麗,這就是蓮。
2.荷花——花中仙子,她全身無不透著一股藝術家和舞蹈家的氣質。那嬌嫩雅緻的花朵透著沁人心脾的清香,彷彿是一位笑頰粲然的舞蹈著的少女!那微微上彎的粉紅的花瓣兒,那黃得可愛的蕊兒,絲毫不會比牧丹差!但卻比牧丹朴實得多!荷葉現在變成了荷花的褶裙,在微風的吹拂下有種「池面風來波瀲瀲,波間露下葉田田,誰干水面張青蓋,罩卻紅妝唱采蓮。」的詩情畫意。
3.我喜歡荷花不僅僅是因為它舞姿優雅動人,也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用途廣泛具有實用價值。而是因為它象徵著在污濁環境中仍能潔身自好的人;象徵著追求自由、理想、不受世俗羈絆的獨立的自主的生活。
4.遠遠傳來一陣幽幽的清香,彷彿是甜甜的,令人有一種想輕輕咬一口的沖動。那香味兒牽著我來到一方小小的池瑭,是它散發出來的香氣么?出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紅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這一方池塘都被那青得彷彿會流出水來的圓圓的荷葉占據了,那麼裊娜可愛!荷葉兒上面還有著晶瑩剔透的「珍珠」!幾只蜻蜓飛來,把荷葉當成停機場。我想蜻蜓們一定很快活吧!「置身於帶有清香的荷塘之中,我們的確很快活!蜻蜓用翅膀跳出的舞蹈回答了我。
5.蓮花的葉子突出在水面上,那遷細的莖支撐著葉子,葉子中襯托著幾朵艷麗的蓮花和花苞。那蓮花真綺麗,話中心有一個圓錐形的蓮蓬。蓮蓬的表面有幾個圓圓的小點,蓮蓬里的果實就是蓮子。在蓮蓬下似圓錐頂的那兒有個花蕾。
6.一到夏天,蓮花開放了,剛開放的是嫩黃的,盛開的是粉紅色的,花朵中間,幾片花瓣托著蓮蓬佇立在水中,中間還露出幾個花蕊,花瓣下部分是粉色的,上面泛著白,真像一位濃妝淡抹的少女!幾片蓮葉圍著這朵蓮花,如眾星捧月般,蓮葉是那樣綠,把池塘里的水也染成了綠色,蓮葉是一簇簇的,擠滿了整個池塘,蓮花的艷麗把魚兒也吸引過來了,魚兒跳出水面,想親吻一下這美麗的蓮花,魚兒把水珠也帶到了蓮葉上,這時的蓮花好似一個洗完臉的孩子甩了甩頭,把身上的「珍珠」又甩了下去。
5.描寫白蓮的句子
在遠離喧囂的荷塘深處,與白蓮如期而遇,恍若夢中一相逢。遠遠看到白蓮仙子飄逸的身影,彷彿浪跡了一生,驀然,峰迴路轉,進入了芬芳脫俗的詩畫。
白蓮,天華之首,靜落在茂密的蓮葉間。比清泉還晶瑩,純潔凈化著人間的污濁,比雪花還潔白,仙女下凡般的風姿綽約。
那一朵朵的潔白像從天上飄落下來,在碧波中輕盈地綻放。花海如夢,清純少女娉娉婷婷地在風中飄移,如一片潔雲高高飄起……駛向至善至美的聖潔,駛向無限光明馥郁的彼岸……
白蓮花穿過污泥的試煉,成其晶明,把純凈善美的花朵高高標起到水面。天然的樸素風格,沒有任何鑿痕,鍾靈毓秀的孕生。擁有這種低調、平和、寧靜、超然、自觀自照的人生態度,心境寬松,淡定從容,心的溫度里外絕對是一致的。
白蓮,淡然若水之絕塵靜美,足以讓天地為之肅穆。
白蓮,花魂詩境之千古禪韻,流轉碧波清音之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