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唐朝荷花紋

唐朝荷花紋

發布時間: 2023-06-06 10:16:32

Ⅰ 我國唐朝形成了幾大瓷窯

唐代主要瓷窯
(1)河北邢窯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窯以燒制白瓷而聞名於世,歷經隋唐而發展成熟。唐朝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充分說明邢窯窯址應在內丘,並且可以看出邢窯瓷器在當時質量之高,數量之大,影響之廣。邢窯瓷器一般給人的印象是「白如雪」,但從遺址發掘出土瓷片可以看出,釉色可分為白、黑和褐黃三種。1984年內丘縣開展文物大普查,在縣城周圍發現了28處古窯址,出土大量白瓷殘片,白瓷質地細膩,釉色光潔如雪,陸羽在《茶經》有過「類銀類雪」的描述。邢窯白瓷分為細瓷和粗瓷,細白瓷有碗、托子、皮囊壺、注子和罐、碗等多種器型,碗的特點為淺腹敞口,碗身呈45°角斜出,口緣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中心凹入,施釉,形狀如玉璧;粗白瓷的各式碗較多,另外還有注子、枕等,粗白瓷碗均施化妝土,大碗較多平底,小碗玉璧底為多,外部施釉不到底,用疊燒法燒制,碗與碗之間墊以三角形支具,碗心留有支燒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痕外為火紅色。邢窯瓷器以白釉色見長,很少見附加裝飾。邢窯白瓷遠銷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國家。
(2)浙江越窯 越窯燒瓷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窯瓷器發展最快的階段,直至晚唐進入了它的繁榮時期,唐代越窯青瓷地域范圍更加廣大,除上虞、寧波等中心地帶,浙江東北、東南也發現燒造窯場。唐代越窯瓷器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手感渾厚滋潤。主要器型有碗、盤、壺、罌、瓶、罐、耳杯、盞托、粉盒、水盂、唾壺等。這些器物既繼承了前期的造型又有新的創新與發展。雞頭壺被執壺取而代之。唐代晚期部分器物明顯仿效金銀器皿。唐代越窯瓷器雖然以釉色見長,但器物表面也時有少量裝飾。花紋以劃花為主,兼有印花、刻花和鏤雕等技法。劃花線條精煉流暢,寥寥幾筆即成一朵富有生氣的花朵。
(3)河北定窯 定窯窯址位於河北曲陽縣澗瓷村及東西燕川村,古時為定州所轄,故名。唐代後期,由於邢窯制瓷原料的匱乏等原因,日漸衰落,唐代河北定窯開始替代邢窯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定窯的造型及釉色都可和邢窯匹敵。釉色有純白或者白中閃青,出土器物中發現器型模仿邢窯。唐代定窯白瓷的器型有碗、盤、盞托、壺等。凡帶有「官」、「新官」款的白瓷屬定窯白瓷中的精品,此類精品白瓷自唐、五代直到北宋都有燒造。一般認為「官」「新官」款字刻在細膩薄胎、製作精巧、釉色純白或者白中閃青的器物上的,屬於唐、五代時期的;刻在釉色白或者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的,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於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的,口沿釉並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屬於北宋後期。
(4)河南鞏縣窯 鞏縣窯位於河南鞏縣小黃冶、鐵匠爐、白河鄉等地,以燒制白瓷為主,兼燒青花和三彩陶器。鞏縣窯燒制的白瓷器物主要有碗、壺、瓶、罐、枕等,以碗、盤器物為主,碗的數量最多。鞏縣窯的胎質比較細膩,色呈白色或白中泛黃多種。器物內外壁均施釉,器物內里施滿釉,部分器物近底處不施釉,碗底中心大部分不施釉,釉面均有細小開片。唐三彩的窯址主要集中在大、小黃冶村附近,生產的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品,茶具居多。間有絞胎枕。
(5)湖南長沙窯 長沙窯位於今湖南長沙市郊的銅官鎮,1956年發現,因首次發現於銅官,又名銅官窯。長沙窯器物式樣繁多,這在唐代各窯址中是很少見的。燒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兼燒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早期長沙窯以碗、盤、壺、罐、盂為主,後期增加洗、枕、托盞、盒、鎮紙、硯滴、筆洗、筆掭、硯台等。唐代長沙窯瓷器前期胎質較酥鬆,胎色暗紅,後期胎質細密,色澤多為灰黃和灰青。釉色前期黃中帶青,黃的比例略大,胎釉結合不好,剝釉現象嚴重;後期釉色青而微黃,色調穩定,比較劃一,釉胎結合緊密,不剝釉。長沙窯紋飾豐富。以釉下彩繪和模印貼花最具特色。較多應用貼花、刻劃花、印花、鏤孔等工藝。紋飾主要有人物紋、雙鳥紋、雙魚紋、荷花紋、獅子紋和葵花紋等。
(6)山西渾源窯 古代的山西瓷業非常發達,渾源縣的瓷窯就是其中之一。渾源窯窯址出土器物非常豐富,瓷器燒制年代早,持續時間綿長,瓷器質量更是優良。主要器形以碗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種:白釉、黑褐釉和茶葉末釉。胎體比較厚重,胎呈淺灰白色,胎釉之間施白色化妝土。渾源窯主要的瓷器品種以黑釉瓷和白釉瓷為主。
(7)陝西銅川窯 銅川窯址居陝西銅川市黃堡鎮,黃堡鎮古代屬耀府,因此也稱「耀州窯」。遺址發掘的器物表明,耀州窯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元代基本沒有燒造。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缽、壺、盤、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質動物如:馬、猴、狗、虎和瓷俑等。銅川窯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兩種,另有部分黃釉和綠釉。紋飾簡單,大部分光素無紋。造型為唐代標准特徵。
(8)安徽壽州窯 壽州窯位於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因唐代屬壽州轄而得名。窯址分布長約4公里,地域較廣。唐代的壽州窯器物主要以黃釉為主,釉色包括:蠟黃、鱔魚黃、黃綠和鐵銹釉等,釉層薄厚及濃淡不勻。胎質分粗細兩種,胎的顏色有近白色、白中帶微紅和絳紅色等。壽州窯的最大特色是瓷黃,出土器物多以黃釉瓷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較粗糙,普遍使用化妝土。器物器型主要有碗、缽、杯、注子等。遺址出土沒有發現晚於唐代的器物,一般認為壽州窯終止於唐代。
(9)四川邛窯 邛窯窯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崍市的固驛、什方堂、瓦窯山、尖子山等地。創燒時間不詳。唐代四川地區的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壺、罐、缽、碗、盤、杯、碟、盞、燈、爐、豆、盒、唾壺和罈等。邛窯的器物極具地區特徵。唐代小的瓷塑製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邛窯瓷器的胎質顏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紅色最多;釉色豐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綠色、黃色、醬色等。從遺址出土器物來看,邛窯瓷器燒制年代的下限應該晚到北宋晚期。
(10)江西洪州窯 洪州窯位於今江西豐城市的曲江、羅湖一帶,唐時屬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窯創燒於南朝初期,盛行於隋,衰落於唐。唐初時期的一大名窯。洪州窯以燒制碗和杯為主,瓷質粗糙;紋飾主要以蓮實紋為主,兼有其它紋飾,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綠釉,器物質量不高。
(11) 絞胎瓷器 絞胎瓷器在唐代制瓷業中出現的一個新的工藝,唐代以前沒有出現。絞胎的製作非常復雜,首先用白色、褐色兩種瓷土相間揉合到一起,然和拉坯成型,這樣胎體出現白褐相間的如木紋狀的變化多端的紋理。施釉後入窯燒制即成絞胎瓷。目前考古發掘的器物除1972年陝西乾縣唐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唯一一件絞胎瓷騎馬俑外(目前考古發現絕無僅有的一件絞胎瓷塑),其餘均為杯、三足小盤和枕,枕的數量很大。

Ⅱ 異形蓮瓣紋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你好,異形蓮花紋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唐朝時期,它已經擁有1000多年的歷史,非常的優秀

Ⅲ 蓮花的寓意象徵意義(蓮花的含義只是出淤泥而不染嗎)

說起蓮花,大多數人想到的應該是周敦頤《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蓮花

《嚴華經》上說蓮花有四義:①出淤泥不染;②良性開發;③為群蜂所采;④有香、凈、柔軟、可愛四性。其實蓮花的形象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代表的含義並非一成不變。

蓮花,也叫荷花、芙蕖、水芙蓉等,它的名字很多,它的寓意文化意義也很多,古人很喜歡蓮花。從很早前蓮花就被用於各個領域。比如剪紙、服裝、陶瓷等等。而以蓮花作為紋飾的蓮花紋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經久不衰。

蓮花紋

一、蓮花紋的象徵意義

佛教中蓮花紋的象徵寓意

蓮花在佛教中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佛門聖花」,佛門中將佛經和佛龕也會叫做「蓮經」和「蓮龕」。可見蓮花在佛教中的象徵意義十分神聖。佛教中將蓮和佛是連在一起的。所以蓮在佛教中代表著聖潔、光明、平安等和佛一樣的品質。

佛像蓮花寶

佛教在漢代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隨著佛教的盛行起來的還有蓮花紋。蓮花紋的傳播也算是佛教文化的傳播,很多時候用蓮花紋吸引信徒,宣揚佛法。而且蓮花在人們心中的象徵也正好與佛的很多特性是吻合的,蓮花作為佛教聖花也是再好不過。佛教中的蓮花多以白蓮為主,這種蓮花體現了佛教不染的特性。

白蓮

蓮花紋在民間的象徵意義

文章一開頭提到很多人一提到蓮花就會想到的是「出淤泥而不染」,說明在人們心中蓮花是聖潔的。但是最初的時候對於蓮花崇拜是起源於生殖崇拜。花本就與植物的生殖有關,而且蓮花一蓬多子,所以我們也經常會說「蓮生貴子」。

連生貴子

蓮也經常與魚相結合,形成魚戲蓮圖。在延安魚與蓮的圖其實有兩種,一種叫做魚戲蓮 , 圖案是魚在蓮花葉的上面,代表的是男女戀愛 ;還有一種叫做魚唆蓮 ,圖案是魚在蓮花葉的底下 , 魚的嘴咬著蓮花桿,這樣的圖案代表的是男女結婚。但是不管是哪種都代表的時候性和愛。

魚戲蓮圖

但是後來,蓮又衍生出了另一種含義。漸漸的從生殖崇拜轉變成為對於農作物豐收和美好生活的崇拜。比如我們常見的連年有餘便是表達這樣的含義。

同時,蓮也因為它的諧音「廉」引申出「廉潔」的含義。青蓮是蓮花中的一種,青蓮的諧音便是「清廉」,李白也叫青蓮居士。

二、蓮花紋的主要載體

蓮花紋興起之後,隨處可以見到蓮花紋,比如屋檐、服裝、陶瓷、剪紙等等。

生活器皿

「連年有餘」象徵著豐收,所以蓮和魚的組合經常出現在生活器皿中。

連年有餘

蓮花紋在唐宋元明清的時候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紋飾,人們可以經常見到蓮花紋。比如下面這個「鬥彩蓮花紋碗」。這個碗的腹部以鬥彩工藝製作,有三組纏枝如意蓮紋,枝葉翻卷,花朵怒放,典型的蓮花紋碗。

鬥彩蓮花紋碗

民俗活動

古代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在民俗活動下形成的還有民俗藝術。比如剪紙、年畫等等。上文也提到,剪紙題材也經常會出現蓮花和魚。同時因為蓮花的佛教寓意,與佛教有關的眾多活動中也經常見到蓮花的影子。

蓮魚剪紙

年畫作為歲末習俗, 用來增添節日氣氛。貼年畫,祝願新年吉慶, 驅凶迎祥。年畫基本以健康吉祥的內容出現,一般以財神、胖小子之類的人物作為代表。而年畫與蓮相關的要屬於「五子奪蓮」。這里的蓮不僅有「連生貴子」之意,還有「連中三元」的美好寓意。

五子奪蓮

建築上

中國古代的建築形狀優美,寓意豐富,而蓮花紋必然也是建築上經常使用的紋飾。比如瓦當(古代中國建築中覆蓋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畫像磚等。蓮花紋飾既可以裝飾建築物,又能表達美好的寓意。

要說建築上看見蓮花紋,那麼不得不說瓦當。瓦當有著保護房屋椽子不受到風雨侵蝕的作用,也有裝飾屋檐的功能。

蓮花紋瓦當

在石窟和古代墓地中也會經常使用蓮花紋。

三、蓮花紋的發展

經歷一千多年的蓮花紋,隨著文化經濟的變化,蓮花紋也有一個演變過程,這里我們以陶瓷上的蓮花紋為例子,來看看這一千多年以來的蓮花紋是如何隨著歷史變遷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質朴生動

蓮花紋早先秦時代就開始出現在青銅器上,但是出現的陶瓷上的話要屬於北魏時期,盛行於南北朝。南北朝時期,佛教剛傳入中國,那時候的蓮花紋主要是為佛教服務。那時候的蓮花紋主要出現在罐、尊、碗等東西上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蓮花紋基本採用中心對稱的圖案樣式出現,以中心為對稱點,上下左右進行翻轉出現的圖案是一樣的。運用較多的是會讓一種或者兩種紋飾不斷重復出現,這樣觀賞之時不論從何種角度進行觀賞都可以看到一個完整的圖案,讓整個器物看起來大氣美觀,具有動態。

比如這只南朝的青瓷蓮紋托碗便是如此。這個碗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都可以看到完整的圖案。

南朝 青瓷蓮紋托碗

此時的蓮花紋多採用平刻、凸刻、模印等手法進行裝飾,裝飾手法很簡單,但是在簡單中能夠看到他的質朴生動。像下面這尊青瓷大蓮花尊就是採用了浮雕、模印等多種手法。

青瓷大蓮花尊

隋唐時期——富貴成熟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開始興盛,蓮花紋也更加成熟,它往富貴華麗方向發展。在南方的瓷器中蓮花紋出現的更加頻繁,而且在隋代時蓮花瓣開始出現了圓形和尖形兩種樣式。到了唐朝以後,陶器上的蓮花紋逐漸開始轉向瓷器上,同時蓮花紋也開始以國畫的形式出現在陶瓷上。主要的裝飾有繪畫裝飾和轉枝裝飾兩種。繪畫裝飾就是通過繪畫的筆意和構圖將蓮花紋飾繪制在瓷器上。

唐代寶相紋三彩瓶

宋元時期——生動活潑

進入宋朝以後官窯和民窯開始競爭,蓮花紋在這樣的形式下開始變得更加多樣化,加上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不斷的被世人接受。宋朝時期的蓮花紋尋求多樣化。這個時期,蓮花紋開始變得精緻、細密,也更加的繁復、寫實。

繪畫手法上也用中國繪畫中的骨法用筆來表現,看起來更加粗狂和生動。

下面這只宋代耀州窯青釉蓮花碗便是如此,碗中的蓮花就是借用「文人畫」的手法進行刻畫,整個碗的釉色溫潤如玉,蓮花紋和蓮葉紋細膩流暢,蓮花和蓮葉看起來生機勃勃。

宋代耀州窯青釉蓮花碗

元代的蓮花紋突顯的是粗狂豪放的民族精神,蓮花紋變得更加剛勁有力。此時的蓮花紋花瓣比較肥大,花瓣之間會有比較大的空隙。就像下面這個元代的清花蓮紋碗,用兩條線條就勾勒出了蓮花的外部輪廓,十分簡潔,花瓣之間並沒有緊密靠在一起,有比較大的縫隙,但是空隙間又有其他紋飾進行裝飾,而蓮花的花瓣是尖的。

元代青花蓮紋碗

明清時期——繁復細密

到了明清時期,蓮花紋更加的多樣化,本身明清時期陶瓷已經進入巔峰時期,而蓮花紋又在這個巔峰時期的陶瓷界中獲得了重要一席。

明代青花蟠龍天球瓶

明清時期要屬纏枝蓮花紋應用最多,在技術手法上也多會採用鬥彩、繪畫、雕刻等多種技法,構圖也變得更加的繁密,技法的多樣、做工的精湛讓蓮花紋進入了另一個高峰。

纏枝蓮紋雙耳瓶

而且明清時期的構圖也更加完善,比如像下面這個青花纏枝蓮花紋缸。它的構圖屬於重疊式的構圖,重疊式的構圖並非隨意重復而是一種密而不亂的構圖。像這個青花纏枝蓮花紋缸它呈現的是一種對稱,飽滿的圖案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排列不僅沒有給人亂的感覺反而有一種韻律感,層次感。

青花纏枝蓮紋缸

也有開光式的構圖,所謂開光就是在器物的主要部位,以曲直長短的線型,勾勒出來的不同形狀的欄框,比如圓形、長方形等等形狀。

下面這只《清 雍正 畫琺琅開光花鳥圖唾盂》便是採用這樣的構圖方式。

清 雍正 畫琺琅開光花鳥圖唾盂

明清時期的蓮花紋也是千姿百態,有獨蓮紋、有圓潤的纏枝蓮、有繪畫工細的蓮池紋,還有並蒂蓮和把蓮、折枝蓮。形狀多變,樣式優美。

宣統青花纏枝蓮紋盤

四、總結

蓮花紋從佛教含義,到對生殖崇拜,再到道教賦予蓮花道家仙氣,蓮花紋在藝術品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由於蓮花的品格,文學作品對蓮花也多有提及。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蓮花紋的含義不斷變化,但是正是有著這種變化才讓蓮花紋傳承下來,每個時代都賦予它不同的文化內涵。蓮花不僅僅是花,也是歷史和文化。

參考文獻:

唐靜 《中國傳統蓮花紋樣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探索》南京藝術學院 碩士論文 [D] 2014-04-23

劉熙霞《中國陶瓷裝飾蓮花紋樣研究》齊魯工業大學 碩士論文 [D] 2015-06-05

李紹斌《淺談瓷上蓮花紋的文化內涵與藝術》 景德鎮陶瓷 [J] 2018年01期

陳川 《中國傳統蓮花紋在現代陶瓷裝飾中的應用》青島大學 碩士論文 [D] 2017-05-20

佟潤雪《宋代蓮花紋裝飾在陶瓷中的應用》南京師范大學 碩士論文 [D] 2015-05-08

Ⅳ 中國古代民間有哪些關於蓮花的傳統

自公元前11世紀起,中國從漫長的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時代---西周。荷花也在這時期里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我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築的「玩花池」。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院管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於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聖潔的象徵。
秦漢之前,諸侯割據,戰爭頻繁,勞動人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混戰局面。在這個統一大帝國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漢朝是中國農業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也是對荷花的栽培發展發生了重要的作用。漢以前,我國的荷化品種均是單瓣型的紅蓮。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荷花。
西漢開始,中國的官私營商業迅速發展,豐富了各地區的商品種類,對荷花的傳播分布有著重要意義。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產——蓮藕均通過這些中心商市進入北方,從根本上擴大了荷花的分布區域,使北方人民進一步認識荷花,了解荷花,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藝。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有「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年即有蓮花。」;又有「種蓮子法」:「八月九日取蓮子堅黑者,於瓦上磨蓮頭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蓮頭平重磨去尖銳,泥干擲於池中重頭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堅厚,倉卒不能也。」可見,當時南北兩岸的中原地區荷花的栽培技術已是相當高超了。
我國的醫學從秦漢起開始了新的發展。漢朝「神農」在嘗遍百草後,總結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經》,又稱《神農本草經》,其中就有蓮藕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東漢譙縣華佗,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神醫,他在手術前,先給病人飲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後縫合傷口,最後塗敷以藕皮等製成的膏葯,四五天後便可癒合。荷花遂成為我國醫葯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漢時期,樂府歌辭逐漸盛行,由此產生了眾多優美的采蓮曲謠。其中有《采蓮曲》(又稱《采蓮女》、《湖邊采蓮婦》)等,歌舞者衣紅羅,系暈裙,乘蓮船,執蓮花,載歌載舞,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是我國廣大人民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歌舞之一。
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千瓣(並蒂)荷花。朱自清曾寫過<荷塘月色>
隋唐以後,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有關荷花的詩詞、繪畫、雕塑、工藝等荷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飲食文化中,荷花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同時荷花憑借它的色彩艷麗、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如長安城外東南隅有秦漢時宜春苑,隋朝建都長安後,更名為芙蓉園;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麴院風荷。尤其是經過貞觀之治後,荷花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工藝美術家創造的靈感來源。如隋唐時期的瓷器、銅鏡等的裝飾多採用蓮花花紋;金銀器上,尤其是盤邊緣,多飾以富麗的蓮瓣紋,整個風格華麗而真實。宋代的染紡業較唐代有更高的發展。著名女畫家兼工緙絲的朱克柔創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為一時之絕作。明清的木版年畫多採用「連(蓮)貴子」、「連(蓮)年有餘(魚)」等荷花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思想願望。在中國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詠花詩詞對象和花鳥畫的題材;是最優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種建築裝飾、雕塑工藝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圖案紋飾和造型。荷花不愧為中國的傳統名花。
自北宋周敦頤寫了「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後,荷花便成為「君子之花」。據史書記載:遠在2500多年前,吳王夫差曾在太湖之濱的靈岩山離宮(今江蘇吳縣)為寵妃西施欣賞荷花,特自修築「玩花池」,移種野生紅蓮。可說是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實錄。至今南北各地的蓮塘比比皆是。湖南就是我國最大的荷花生產基地。每逢仲夏,采蓮的男女,泛著一葉輕舟,穿梭於荷叢之中,那種「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的情景多麼美妙。至於旅遊賞荷的去處就更多了。諸如濟南大明湖、杭州西湖、肇慶七星岩等都可看到連片荷花的芳容。昔日曾是「鐵道游擊隊」的故鄉——山東濟寧微山湖竟有10萬畝野生荷花的壯麗景觀,年年花繁葉茂,吸引無數遊人。真可謂「多情明月邀君共,無主荷花到處開」了。
自鴉片戰爭以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荷花也成為美化人們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貴花卉,被譽為十大名花之一。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多次提倡大力發展荷文化,並把友誼的種子傳播到友好的鄰邦。1918年,孫中山先生東渡日本,帶去了九顆遼東半島普來店出土的蓮子,經過精心培育,古蓮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賀將一百顆大賀蓮種子,送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1979年4月,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參觀鑒真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時,森本孝順長老將中日兩國專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捧交給鄧穎超副委員長。1980年4月,為慶賀「日本國家鑒真和尚像中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出,武漢研究所便將繁殖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緊連鑒真紀念堂的平遠樓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荷花的栽培技術也日趨先進完善。先共有荷花品種200餘種,分布遍及全國。隨著荷花文化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的普及發展,以荷花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十分注重倡導和平、和諧。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兩句話,一是說"和而不同";一是說"和為貴"。中華文化所說的"和",絕不是不講差異和矛盾的調和。而是指存在著差異性和多樣性後的貫通融合。這種貫通融合才是最為可貴的。我國有56個民族、34個行政區域,其中存在著差異和矛盾。面對這種差異和矛盾,始終堅持民族的團結和祖國的統一,堅持這種"和"的立場,是最為可貴的。而背棄了這種"和"的立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棄。
由於"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等的象徵;以荷花的高潔象徵和平事業、和諧世界的高潔。因此,某種意義上說,賞荷也是對中華"和"文化的一種弘揚。荷花品種豐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組成了高潔的荷花世界,是"荷(和)為貴"。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揚和平文化、和諧文化的進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弘揚中華"和"文化,對於我們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社會的事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
荷花出塵離染,清潔無瑕,故而中國人民和廣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作為激勵自己潔身自好的座右銘。荷花是友誼的象徵和使者。
在江南蘇州一帶,農歷6月24日為觀蓮節,稱為荷山生日。屆時人閃成群結隊,興高采烈地觀賞荷花。特別是佛教徒對它最為尊崇,如觀音菩薩坐的就是蓮花。1990年被人暗殺的印度總理拉吉夫,其名字就是他的外公尼赫魯在獄中時給他取下的,按印語為「潔白無瑕的白蓮花」之意。1993年3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對於澳門的區旗和區徽也用蓮花為圖案,表達當地人民特別崇尚蓮花,以象徵純潔和高貴。由於荷花是花卉王國里的名門望族,它經群眾評選為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1989年在北京專門成立中國荷花協會,促進它在中華大地上碧波萬頃,香飄無涯。

Ⅳ 隋唐時期的唐寶相花紋有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寶相花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其發展變遷,揭示了中國本土文化與佛教文化融合的過程。

衍生知識點:
寶相花,吉祥三寶(寶相花、搖錢樹、聚寶盆)之一,為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又稱寶仙花、寶蓮花。所謂寶相是佛教徒對佛像的尊稱,寶相花則是聖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寶相花紋飾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伴隨佛教盛行的流行圖案,是從自然形象中概括了花朵、花苞、葉片的完美變形,經過藝術加工組合而成的圖案紋樣,盛行於隋唐時期。

寶相花紋飾構成,集中了蓮花、牡丹、菊花的特徵,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象閃閃發光的寶珠,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
佛教將蓮花視為聖潔、吉祥的象徵,南北朝時,隨著佛教的興盛,蓮花紋飾便被大量運用在了石窟裝飾藝術中。北朝時期的蓮花圖案以寫實造型為主,多選取正面俯視的角度來表現,中心為圓盤狀的蓮蓬,蓮瓣向四周均勻的呈多層放射狀排列。
到隋唐時期,寶相花紋樣形式不一,除了蓮花,還有牡丹花、大理花、梅花、菊花、葵花等,造型更加飽滿,花瓣呈多層次排列,使圖案具有雍容華麗的美感。寶相花裝飾廣泛流行於織錦、銅鏡以及瓷器的裝飾上,含有吉祥、美滿的寓意。
唐代以後大體形成固定格式,不論牡丹、蓮花、石榴等,只以花心不同作為區別。

Ⅵ 荷花紋銅鏡是哪個朝代

蓮花紋是中國古代漢族傳統紋飾之一。其興起與佛教的盛行有關。自南北朝後流行。多出現在瓷器上,作為裝飾。其變化豐富。

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內劃復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

熱點內容
茶花女二作文 發布:2025-02-12 18:09:31 瀏覽:284
樓梯綠植設計 發布:2025-02-12 17:55:43 瀏覽:51
烏蘇網上花店 發布:2025-02-12 17:39:13 瀏覽:374
鮮花送大家 發布:2025-02-12 17:33:22 瀏覽:177
俏佳人海棠 發布:2025-02-12 17:27:35 瀏覽:206
鮮花庄河 發布:2025-02-12 17:27:22 瀏覽:691
愛情海花店 發布:2025-02-12 17:23:58 瀏覽:596
電影院情人節互動活動 發布:2025-02-12 17:14:20 瀏覽:536
石山鐵樹盆景 發布:2025-02-12 17:09:12 瀏覽:88
花卉名稱品種 發布:2025-02-12 17:08:29 瀏覽: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