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蘇軾翻譯
A. 蘇軾的《海棠》全詩意思是什麼
清風微微的吹拂著雲朵露出了淡淡的月光,花香與朦朧的霧氣融合在一起而月亮已經移過院中的迴廊。只是害怕這深夜花兒已經睡去,因此點燃高高的蠟燭去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樣子。
B. 海棠詩句蘇軾的意思
1. 關於海棠的詩句及意思
關於海棠的詩句及意思 1.關於海棠的詩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給點分吧。。。。坐的我脖子疼。
2.描寫海棠的詩句有哪些
1、《好事近》——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2、《春暮游小園》——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3、《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4、《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5、《寓居定惠院之東》——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1、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宋·周紫芝《好事近》
譯文:春天像一杯杯美酒那樣令人陶醉,以至讓海棠也像醉在了春風里,嬌柔嫵媚。
2、一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宋·王淇《春暮游小園》
譯文: 梅花零落,像少女卸去妝一樣時,海棠花開了,它就像少女剛剛塗抹了新紅一樣艷麗。不多久,待荼縻開花以後,一春的花事已告終結,惟有酸棗樹的絲絲葉片卻又長出於莓牆之上了。
3、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宋·陳與義《春寒》
譯文:二月的巴陵,幾乎天天都刮風下雨。料峭的春寒還未結束,給園林的花木帶來了災難,叫人擔心害怕!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4、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譯文:明媚的春天,桃李競開,爭奇斗艷。
5、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
譯文:逢絕艷照衰朽,嘆息無言揩病目。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銜子飛來定鴻鵠。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還獨來,雪落紛紛那忍觸。
3.與海棠有關的詩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出自宋·葛勝仲《蝶戀花》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4.求描寫海棠的詩句
1.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2. 只恐夜深花睡去。火照紅妝,滿意留賓住。 出自宋·葛勝仲《蝶戀花》
3. 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4. 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5.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
6.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
7. 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
8.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9.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出自金·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
5.與「海棠」有關的詩句都有什麼
與「海棠」有關的詩句都有:
1、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出自宋·陳與義《春寒》
2、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出自宋·李清照《如夢令》
3、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出自宋·李彌遜《虞美人》
4、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出自宋·蘇軾《海棠》
5、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 出自宋·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也》
6、春似酒杯濃,醉得海棠無力。 出自宋·周紫芝《好事近》
[拼音] :hǎi táng
[釋義] :
1.即海棠樹,落葉喬木,卵形葉,開淡紅或白花,結紅、黃色球形果,酸甜可食
2.該植物所結果實
6.帶有「海棠」的詩句有哪些
李彌遜《虞美人》海棠開後春誰主,日日催花雨。
這兩句大意是:海棠花開後是什麼花開呢?不論是什麼花開,都會受到風雨的摧殘。
李清照《如夢令》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意思是: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意思是:只擔心海棠花在夜深時睡著了,所以特意點燃起高高的蠟燭,把她照亮,好欣賞她的美態呢。
陳與義《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意思是:嬌嫩的海棠,毫不吝惜鮮紅的花朵,挺身獨立在寒風冷雨中開放著。
《海棠詩》,又名《詠白海棠》,出現在名著《紅樓夢》中,是清代曹雪芹借大觀園詩社開社時眾姐妹角色所作的七言律詩。
分為《詠白海棠·薛寶釵》《詠白海棠·賈探春》《詠白海棠·賈寶玉》《詠白海棠·林黛玉》《詠白海棠·史湘雲》。有多種版本。
C. 《海棠·蘇軾》原文與賞析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過去有人認為「子瞻(蘇軾)作詩,長於譬喻」(《詩人玉屑》)。這是的確的。他的《海棠》詩可以作為明證。
一般地說,總是以鮮花比美人,而此詩卻以美人喻海棠,顯示了巧比的機趣。新穎的巧比,閃爍著智慧的火花,使人覺得有卓然獨造的藝術功力。喻體與本體愈為遠悄絕緣,愈使人覺得新鮮,同時兩者間的關系愈為密切,則相比就愈為貼合,臻於新鮮與貼啟和姿切的高度統一。蘇軾的另一首詠海棠的詩說:「自然富貴出天姿,不待金盤薦華屋。朱唇得酒暈生臉,翠袖卷紗紅映肉。林深霧暗曉光遲,日暖風輕春睡足。雨中有淚亦凄愴,月下無人更清淑。」這把海棠花紅葉翠,媚態風韻,賦形傳神地寫了出來,將美人比作海棠,想像不為不奇,但是就機趣來看還不及這里要棚御賞析的一首《海棠》詩。
這首《海棠》詩,是寫蘇軾愛花到了如痴若醉的程度。
「東風裊裊泛崇光」,「裊裊」,煙氣盤旋上升的樣子;泛,透出;崇光,增長著的春光。這句的意思是:東風吹來,春光浮動。東風浩盪,春意洋洋,春色充盈,春光燦爛, 可謂生機盎然!
「香霧空濛月轉廊」,「空濛」,霧氣迷茫;「月轉廊」,月光移過迴廊,言夜已深。這句的意思是: 移過迴廊的月光照在海棠花上, 散發著含香味的霧氣。月光下的海棠,在香霧迷濛之中,更顯得富麗妖艷。這是詩人眼中的海棠,他把此花盛開的姿態描繪得如此的富有感情。
如果說,這一、二句詩是形容海棠花的美的話,那麼第三、四句詩則是表達詩人對此花的愛之入迷了。花不美,詩人就不會去愛,而詩人的愛花如命,又更顯得花的美了。
「只恐夜深花睡去」,擔心夜深了,海棠花會睡覺,這實在是奇思異想,賦予了花以動態。詩人用擬人手法,無非是將自己的感情附麗在花上,來表明他看花看不夠,反襯了花的美。他是在月下賞花,深夜不眠,樂此不疲,痴而忘返。如果把這層意思直接抒寫出來還不見奇,詩人故意撇開了此類現成的表情方式,而從唯恐花要入睡的角度來寫他觀花時勾魂銷魄的神態,足以顯示了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花痴。
「故燒高燭照紅妝」,「高燭」,高大的蠟燭。這一句與上一句構成了因果關系,因為擔心花「睡」去,才燃起高燭照看的。這一筆振動了全詩,煥發出了奇輝異彩。這種舉動已越常態,近乎瘋癲,而唯其如此,才更表現了詩人愛花之情的真摯誠切。這樣去寫愛花,有先例可尋,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二首》中有一首寫有「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的佳句,陸游仿照著在《花時遍游諸家園》中寫道:「應須直到三更看,畫燭如椽為發輝。」但蘇軾所寫多了個比喻,將與高燭相對的海棠花說成象濃妝艷抹的美女(「紅妝」),這就不同凡響,有著新的創造。
全詩由於在收尾處比喻用得好,使之增色不少。如果沒有這樣巧比的結尾,那這首詩也只不過是平平之作。比喻,在詩文創作中是運用得最廣泛的手法,而比喻貴在一個「新」字上,能在尋常事,使人有不同的聯想,能力避雷同。蘇軾的這首《海棠》詩是做到了這一點的。
D. 蘇軾《海棠》翻譯
海棠
蘇軾 〔宋代〕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譯文
裊裊的東風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濃。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了院中的迴廊。
只害怕夜深人靜花兒獨自開放無人欣賞,特意點燃蠟燭來照亮海棠的美麗姿容。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寫此詩時,詩人雖已過不惑之年,但此詩卻沒有給人以頹唐、萎靡之氣,從「東風」「崇光」「香霧」「高燭」「紅妝」這些明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觸到詩人的達觀、瀟灑的胸襟。
E. 海棠古詩蘇軾翻譯
海棠,這首絕句寫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前兩句寫環境,後兩句寫愛花心事。題為「海棠」,而起筆卻對海棠不做描繪,這是一處曲筆。下面是海棠古詩蘇軾翻譯,歡迎參考閱讀!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字詞解釋:
海棠:昔明皇召貴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此詩戲之。
裊裊:微風輕輕吹拂的樣子;
泛:搖動;
崇光:指高貴華美的光澤;
故:於是;
紅妝:用美女比海棠;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贊楊貴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作品翻譯:
裊裊的東風吹動淡淡的雲彩,露出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氣融在朦朧的霧里,而月亮已經移過院中的迴廊。由於只是害怕在這深夜時分,花兒就會睡去。因此燃著高高的蠟燭,不肯錯過欣賞這海棠盛開的時機。
作品賞析:
本詩第一句寫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潔美麗。第二句寫夜間的海棠,作者創造一個散發著香味、空空濛蒙的、帶著幾分迷幻的境界。略顯幽寂,與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後兩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為花著想,十分感人,表明作者是一個性情中人。 作者要燒紅燭陪伴、呵護海棠,另一方面創造一種氣氛,讓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後兩句極賦浪漫色彩。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認為此詩「造語之工」「盡古今之變」。
「東風裊裊」形容春風的吹拂之態,化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的「裊裊兮秋風」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長的春光,著一「泛」字,活寫出春意的暖融,這為海棠的盛開造勢。
次句側寫海棠,「香霧空濛」寫海棠陣陣幽香在氤氳的霧氣中彌漫開來,沁人心脾。「月轉廊」,月亮已轉過迴廊那邊去,照不到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無寐,當然你也可從中讀出一層隱喻:處江湖之僻遠,不遇君王恩寵。
「只恐夜深花睡去」,這一句寫得痴絕,是全詩的關鍵句。此句轉折一筆,寫賞花者的心態。當月華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時,詩人頓生滿心憐意:海棠如此芳華燦爛,怎忍心讓她獨自棲身於昏昧幽暗之中呢?這蓄積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兒,居然無人欣賞,豈不讓她太傷心失望嗎?夜闌人靜,孤寂滿懷的我,自然無法成眠;花兒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獨自打發這漫漫長夜?不成,能夠傾聽花開的聲音的,只有我;能夠陪我永夜心靈散步的,只有這寂寞的海棠!
一個「恐」寫出我不堪孤獨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擔憂、驚怯之情,也暗藏我欲與花共度良宵的執著。
一個「只」字極化愛花人的痴情,現在他滿心裡只有這花兒璀璨的笑靨,其餘的種種不快都可暫且一筆勾銷:這是一種「忘我」、「無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進一層,將愛花的感情提升到一個極點。「故」照應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為的意思,表現詩人對海棠的情有獨鍾。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明皇笑日:「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運用唐玄宗以楊貴妃醉貌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轉而以花喻人,點化入詠,渾然無跡。
「燒高燭」遙承上文的「月轉廊」,這是一處精彩的對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於這怒放的海棠的明艷,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給她一方展現姿色的舞台;那就讓我用高燒的.紅燭,為她驅除這長夜的黑暗吧!此處隱約可見詩人的俠義與厚道。
「照紅妝」呼應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極寫海棠的嬌艷嫵媚。「燒」「照」兩字表面上都寫我對花的喜愛與呵護,其實也不禁流露出些許貶居生活的鬱郁寡歡。他想在「玩物」(賞花)中獲得對痛苦的超脫,哪怕這只是片刻的超脫也好。雖然花兒盛開,就向衰敗邁進一步,盡管高蹈的精神之花畢竟遠離現實的土壤,但他想過這種我行我素、自得其樂的生活的積極心態,又有誰可以阻撓呢?
全詩語言淺近而情意深永。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出身於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擅長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在散文方面,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他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同為豪放派詞人。有《東坡全集》傳世。
拓展內容: 《海棠花》閱讀理解答案
海棠
蘇軾
東風裊裊泛崇光,
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燒高燭照紅妝。
(1)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答:詩歌的開頭兩句的景物描寫有兩點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側面結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種空濛迷離的境界和氣氛。「裊裊」寫其微風吹拂的動態,崇光是高潔美麗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獨的心理。
(2)古人對於後兩句詩曾有「造語之奇,構思之巧」的評價,請結合三、四兩句詩來賞析一下。
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被譽為「造語之奇,構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卻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詩人的想像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樣,會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點燃高燭,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語。同時,也化用了李商隱的「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照殘酒」(《花下醉》)卻又無斧鑿之跡。故這首絕句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