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漸入荷花深處

漸入荷花深處

發布時間: 2023-06-14 01:37:41

1. 描寫李清照劃船誤入荷花深處努力向外劃的詩句是什麼

描寫李清照劃船誤入荷花深處努力向外劃的詩句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2. 誰知道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江鷗鶴」的整首詞順便說下這首詞之大意…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如夢令》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李清照為追記一次有趣的郊遊而寫的。作品中第一句說明了這是已經過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邊的一個亭子里,傍晚的時候。一個「常」字,表明這件往事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時常引起她的回憶。在那裡作什麼?第二句告訴我們,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經到了不認識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顯然,她是在一邊欣賞郊野的景色,一邊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剛剛到了那裡,是在那裡已經游賞了相當長的時間了。「興盡晚回舟」,是說在玩賞的興致得到了充分的滿足之後,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時所乘的小船,掉轉船頭,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後果產生了。由於天色黯淡,特別是醉眼模糊,辨認不清歸路,把船劃進了一片密集的荷花叢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從藕長出來的,所以在詩詞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詞調的要求,這里不用荷花,而改稱「藕花」。這時,她心慌意亂是可想而知的了。怎麼辦呢?怎麼樣才能劃出荷塘?怎麼樣才能劃回家去?正好,按詞調,這里需要重復一遍相同的兩個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處地填寫了「爭渡,爭渡」。這里的「爭」,作怎麼講。「爭渡」,這里是怎麼劃出去的意思。「爭渡,爭渡」,重復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當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著怎樣才能劃出荷塘回家時,想必是在胡亂地劃動著小船,去找尋一條歸路。忽然聽得,呼啦啦一片響聲,從河灘上飛起了一群被小船驚起的水鳥。「鷗鷺[ōulù]」,鷗和鷺都是水鳥。小詞寫到這里,戛[jiá]然而止。至於下文如何,就留待讀者自己去想像了。想來,可能是驚飛的水鳥,嚇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頭腦清醒了一些,終於能夠尋路回家了吧!

3. 「誤入藕花深處」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1、譯文一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
怎麼才能把船劃出去,不小心,卻驚起了一群的鷗鷺。
2、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被美景陶醉而流連忘返。
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不小心劃進了荷花池深處。
劃呀,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3、譯文三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後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麼渡,怎麼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4、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台。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後,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麼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4. 莫向荷花深處去,荷花深處有鴛鴦是什麼意思

上闋四句描寫采菱少女們居處環境及出發采菱時的情況。「紅樓」,紅色的樓,泛指華麗的樓房,多為富貴家婦女所居,白居易《秦中吟·議婚》中有句雲:「紅樓富貴女,金縷綉羅襦」。這里,詞中所寫少女未必就是富貴家女,作者只是採取一種「欲美其人先美其物」的手法罷了。「寒玉」:取其清冷雅潔之本質,以比喻溪水的清澈碧透。上闋大意是:紅樓逶迤連綿,前連溪曲,後倚青山。溪中的水清瑩寒冽,宛如碧玉。突然,一向沉寂的溪面上熱鬧喧嘩起來了,裝飾得漂亮華麗的木蘭船盪漾在溪面上,船上載著一群天真無邪、豐姿綽約的采菱女,她們正准備出發采菱呢!
下闋四句描寫少女們采菱及歸回的經過。前兩句寫少女們來到鴛鴦並游的浦面上,嬉笑著、追逐著,三三兩兩,隱入茂密的荷葉、菱葉之中進行采擷。「荷花嬌欲語」一句,描寫極為生動形象。放眼望去,浦面上荷花密密匝匝,亭亭玉立;微風過處,枝葉相依相偎,恰同嬌憨的少女呢呢喃喃,低頭耳語,好一幅生氣盎然、楚楚動人的「荷花圖」。此外,這一句還巧妙地起到了一種襯托作用,用荷花來襯托少女的美麗,頗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味道。人荷相間,人荷相映,是花美,還是人嬌,光彩炫目,心旌搖曳,連讀者也分辨不清了。
最後兩句,作者又給讀者轉換了一幅夜景:波面上凝積著一層深深的寒煙,天地間的一切好像被罩上一幅輕紗,到處都模模糊糊,若有若無。本來皎潔的月光也因此而變得朦朧黯淡,撲朔迷離。在這樣一種最容易牽動人愁懷的景色之中,這一群「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采菱女們,卻依然歡悅輕快,搖著彩棹,唱著菱歌,踏上了返家的歸途。
綜觀全詞,清新明快的語言,細膩傳神的刻畫,天真無邪,艷麗活潑的形象,輕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構成了一首情景並佳的傑作,使讀者能從中得到深深的美感享受。

5. 描寫李清照劃船誤入荷花深處努力向外劃的詩句是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6. 「誤入藕花深處」出自哪裡

出自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一、原文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二、譯文

應是常常想起一次郊遊,一玩就到日暮時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沒了興致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6)漸入荷花深處擴展閱讀:

李清照本首小令起句「常」字點明是曾經的游覽經歷,雖然發生於昨日,彷彿又剛游歷一番,足見此次游歷令李清照印象深刻。「溪亭」交待游記之地,「日暮」當為截取的當日游歷的一個片斷,也暗示李清照在此地觀景的時間之長。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寥寥數語,似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有深意。開頭兩句,寫沉醉興奮之情。接著寫「興盡」歸家,又「誤入」荷塘深處,別有天地,更令人流連。

最後一句,純潔天真,言盡而意無窮。這首《如夢令》李清照以其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尺幅雖短卻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熱點內容
紅色黃蕊茶花 發布:2025-02-10 07:52:24 瀏覽:577
鮮花餅商品 發布:2025-02-10 07:51:50 瀏覽:396
七原罪櫻花 發布:2025-02-10 07:42:24 瀏覽:939
盆景配方 發布:2025-02-10 07:41:49 瀏覽:470
櫻花小樣 發布:2025-02-10 07:41:00 瀏覽:905
陽綠紫羅蘭 發布:2025-02-10 07:40:56 瀏覽:4
明代荷花案 發布:2025-02-10 07:20:05 瀏覽:860
荷花癬圖片 發布:2025-02-10 06:59:52 瀏覽:603
兩個女人床上百合 發布:2025-02-10 06:57:42 瀏覽:858
丁香去哪裡買 發布:2025-02-10 06:38:51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