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荷花澱中心思想

荷花澱中心思想

發布時間: 2023-06-29 23:58:18

❶ 求荷花淀的簡介 快

孫犁(191—2002),原名孫樹勉,河北安平人。孫犁幼時家境貧寒.據說外祖母拆了個破雞籠才有柴火給產後的母親熬的飯。但他從小就接觸並喜愛文學藝術,上小學時就常看河北梆子和各種地方戲,村裡德勝大伯說的評書、村人劉四喜的藏書《金玉緣》、山西來的說書人的鼓詞和充滿著歡樂與痛苦的童年牛活,都給孫犁深深的影響,這對他以後的創作和作品風格的形成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安國縣上高小時,孫犁就開始閱讀文學研究會的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說。14歲那年,他來到保定西關育德中學讀書,更愛上了新文學,尤其是魯迅的文章。他也喜歡讀茅盾、巴金、葉聖陶的作品和外國作家梅里美、普希金、契訶夫、高爾基的小說,這些作品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精練、含蓄、明快的藝術風格,都深刻影響了孫犁。而十月革命以後的蘇聯文學作品,更使孫犁受到了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的熏陶。因此,本想報考郵政學校的孫犁,選定了以「反映現實生活並推動現實牛活前進」的文學作為自己的事業。此間,他還讀了很多哲學、倫理、文化、社會學和生物學方面的書。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打下了知識基礎。

高中畢業後,他曾在河北省白洋淀邊同口鎮當了一年小學教員,「清晨黃昏,我有機會熟悉這一帶的風上和人民的勞動、生活」。他作品中白洋淀兒女的形象及荷淀、葦塘的風光就是作家在此基礎上的體驗。

1937年,孫犁在冀中投身抗日洪流,從事革命文化工作。那「隨手可以拾到的碎小石塊,隨便向那裡一碰,都可以迸射出火花來」的時代,給了他深厚的生活體驗,加上他獨到的分析觀察和從古今中外大帥的作品中學到的精湛的藝術技巧,形成了他忠於生活真實、追求和歌頌美、為人生也就是為人民的藝術觀,並逐步發展完善為至今仍有許多人在學習的獨具特色的文學流派。

1949年1月15日,孫犁隨軍進人天津,在《天津日報》社工作。他發現並培育了一批很有才華的工人作者。1956年後的十年間,孫犁一直在病中,加上文革十年,前後約二十年一直擱筆。從1977年7月開始,又重新開始創作,「老作家煥發青春」,寫出了許多優美的作品。

孫犁從1930年開始發表小說、散文作品,到1949年創作了三十多篇小說,結集出版過《荷花澱》(1947,小說散文合集)、《蘆花盪》(1949)、《囑咐》(1949)和《采蒲台》(1950)等,還寫過輔導文學青年的小冊子《文藝學習》。解放後寫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村歌》和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1981年孫《犁文集》出版,後又陸續發表了許多散文、雜文、小說、文藝隨筆等,結集的有《晚華集》、《秀露集》、《無為集》、《遠道集》、《如雲集》、《曲終集》、《陋巷集》、《尺澤集》、《澹定集》、《老荒集》及《耕堂雜錄》、《芸齋小說》等。孫犁一生的創作不算很多,但他在中國新文學史上卻有重要的影響。

其早年的主要作品,首先是關於抗日戰爭的。「其次是反映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的作品,還有根據地生產運動的作品」。對這些作品,作者認為:「我最喜歡我寫的抗日小說,因為它們是時代、個人的完美真實的結合,我的這一組作品,是對時代和故鄉人民的贊歌。我喜歡寫歡樂的東西。我以為女人比男人更樂觀,而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與她們有關,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寫到她們。」

寫於1950至1953年間的《風雲初記》,展現的就是偉大抗日戰爭初期的風雲變幻。作者描寫了冀中根據地一個叫王龍堂的小村莊。十年前.這個村莊第一次打出紅旗。後來暴動失敗,但紅旗不倒,十年前參加過農民暴動的英雄人物高四海和他的兒子高慶山,如今又帶領著勞動群眾投身於火熱的抗日戰爭,人民革命蓬勃地發展起來。通過對各階級各階層的人對待抗日的不同態度的描寫,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高四海、高慶山、春兒、芒種、李佩鍾等正面人物和俗兒、高疤這樣的反動、落後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春兒等農村青年婦女的形象的塑造.更使這部小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小說與散文的合集《白洋淀紀事》,收入1939到1953年間的58篇作品,其中有32篇「抗日小說」,而以女人為主人公的就有21篇,佔三分之二,且大多數都篇幅短小,沒有緊張的戲劇性沖突和曲折的故事情節,以生活見長,頗有詩意。《出走以後》里的王振中,出走前被封建婚姻羈絆在一個頑固落後的家庭里,出走後則在短時間內變成了另一個人,洗去了愁悶,面頰紅潤,舉止大方,充分展示出了解放區人民思想境界的提升和價值觀念的巨變。《吳召兒》中的吳召兒,熱情爽朗,堅定樂觀,時代氣息強烈。《山地回憶》通過「我」與妞兒在河邊拌嘴以及後來她為我做襪子的描寫,讓我們備感軍民魚水之情的溫暖和真切。《白洋淀紀事》中的自然環境描寫,也讓人稱贊不已。作者往往幾筆,就做到了「象、意」並茂,情景交融。如《采蒲台》中,作者這樣寫解凍的白洋淀:「風越刮越大,整整颳了一夜。第二天.我從窗口一看,淀里的凌一些也不見,全盪開了,一片汪洋大水,打的岸邊劈劈啪啪的響。」讓人從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立體地感受到了白洋淀的風光。

而寫於1949年初的中篇小說《村歌》,反映了冀中平原土改後農民翻身獲得土地的喜悅並自發組織互助組的情形。寫於1956年的《鐵木前傳》,說的是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以及他們的下一代九兒和六兒兩代人友誼變化的事。遠在抗戰前,傅老剛和黎老東就結成「親家」——親密無間.相互照顧的兩家。抗日開始的那年,傅老剛把女兒九兒帶了過來,並生活在黎老東的村裡。兩家人相依為命,而九兒和黎老東家的六兒也在這相依為命中「青梅竹馬」,發展起了友情。到抗戰結束傅老剛回老家看望臨別時,二人已成了真親家。黎老東在根據地,上改中分到好地,領到二兒子的撫恤糧,又收到在大津做生意的大兒子的現款,生活富裕起來了。他新買了宅子,還忙著發家致富,盼「親家」早日回來與他合作打好大車,然後去賺錢。這時,越發貧困的傅老剛帶著女兒再次來到村裡,_二位老友相聚.可黎老東對老友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最後一次鐵木合作中,二人似乎成了「東家和僱工」的關系,於是傅老剛「他叫出女兒來,提起水桶,潑滅了爐灶」,二人多年的友誼宣告破裂。六兒也因他父親的影響,無心上進。沉迷於賺錢、玩樂,整天和小滿兒呆在一起,九兒則積極上進,六兒和九兒也因志向不同,友情(甚至是剛剛發展了一點的愛情)完結了。

這個故事發生在農業合作化初,作者沒有像柳青《創業史》那樣,通過梁三老漢和梁生寶的父子關系來揭示這種兩條道路的斗爭對十人們思想的影響,而是從經濟狀況變化之後鐵木二人的友誼悲劇這樣一個側面來寫,這是因為作者覺得「進城以後,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地位,或因為別的,發生了在艱難環境中意想不到的變化。我很為這種變化所苦惱」。作者側重寫人情變化,寫人生,寫內心感受,即從人情與道德角度切入生活,別具一格。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篇小說中的一個性格復雜的獨特人物——小滿兒。她美麗、熱、大膽、伶俐,卻又狡黠、尖刻,乃至有點放盪;她聰明能於卻又常常逃避開會、學習,野性難馴;她被人稱為「落後的女人」,但內心非常自尊,充滿著對幸福的渴求,生命力充盈。這是在那個年代徘徊在人生交叉路口的「圓形人物」。這樣豐滿復雜形象的成功塑造,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技巧與風格。

茅盾先生曾稱贊過孫犁的風格:「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多風趣而不落人輕怫。」

孫犁晚年的(齋小說)風格大變,古樸凝重,篇幅極短,且後附「芸齋主人」的議論,蘊含了作者一生的思索和睿智。這位精神田園的執著守望者,在晚年形成了自己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學思想。

下面就來專門談談孫犁的代表作《荷花澱》。它寫於延安,發表於1945年5月15日《解放日報》副刊。作品的主要內容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區的一個農村裡,有七個青年要去參軍,在縣里報了名。他們怕家裡人拖後腿,就公推廠一個叫水生的游擊組長回去跟他們的家裡人說明白。水生連夜趕回家,到別人家裡做了些說服工作,又與妻子話別,第二天便匆匆走了。過了兩天,這些青年婦女想去看看參了軍的丈夫,給他們捎點衣裳。她們偷偷坐在一隻小船上,劃到對面的馬庄去。可部隊剛好在前一晚開走了。於是她們回家,路上碰到了一隻日本鬼子的大船。她們拚命地逃,鬼子在後面窮追不舍。在她們把小船劃進荷花澱里的同時,埋伏在淀里的一支部隊給了鬼子迎頭痛擊,打沉敵船,全殲鬼子。她們這時才發現,原來伏擊鬼子,在危急關頭救了她們性命的,正是她們想見的新參軍的丈夫。戰士們完成了任務,又見到了愛人,高高興興地帶著戰利品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年秋天,這群婦女也學會了射擊,在冬天配合子弟兵作戰。

作品肯定了人民戰爭,熱情歌頌了根據地人民英勇、樂觀和自覺的精神。但藝術表現上卻別開生面、情趣盎然,可以說達到了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標志著孫犁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體現了孫犁小說的鮮明特色。

第一,善於運用日常生活畫面來展示時代風貌。作者在五千多字的篇幅中,用來寫伏擊戰的只有十分之一的文字,重要筆墨都用來寫夫妻話別、探親遇敵、見到丈夫等場面,但這些平凡的場面卻別有深意。如夫妻話別,寫的是水生他們報名參軍抗日,可作者沒將筆墨放到水生他們如何報名的場面上,而是通過水生嫂識大體、顧大局,勇挑家庭重擔,支持丈夫參軍的舉動,寫出了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人民尤其是年輕婦女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覺悟。丈夫走了幾天後,水生嫂和女伴們想念丈夫,借日去看他們,足見愛之深。而愛得那麼深切又能毫無怨言地送自己的丈夫參軍,更見民族大義。親眼見到丈夫的伏擊戰後,她們說「回去我們也成立隊伍」,「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這樣的「兒女情」,正是對新時代英雄兒女的一曲贊歌。《荷花澱》的續篇《囑咐》(1946),寫的是離家八年的水生回家,只呆了一晚又匆匆與妻子離別的故事。水生嫂的臨別囑托看似夫妻告別的日常畫面,寫出的卻是廣大人民的囑托、歷史的囑托,反映了解放區人民對解放戰爭的全力支持和殷切希望。孫犁的小說致力於挖掘日常生活畫面中解放區勞動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新風貌和高貴品質,「至於那些年輕婦女,我已經屢次聲言,她們在抗日戰爭年代,所表現的識大體,樂觀主義以及獻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體投地的程度」。時代精神最閃亮之處被孫犁捕捉到了,顯示出他小說的敏銳和深刻。

第二,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這、點是和孫犁的藝術追求分不開的。孫犁不止一次地說過,他很喜歡普希金、梅里美、果戈理、契訶夫、高爾基的作品,「我喜歡他們作品裡那股浪漫氣息、,詩一樣的調子,和對美的追求」(《勤學苦練》),要「表現真善美的極致」。《荷花澱》一開篇,寥寥幾筆.就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飽含著詩情畫意的風景畫,同時也是風俗畫。「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女主人公在這美麗的畫中,愈見其心靈手巧、勤勞能幹。勞動生活也不似往常那般枯燥,而以一種詩意般的描寫將勞動的愉快表現得含蓄、優美,作者對於鄉下、對於人民的贊美和想念也全在這畫里。這是一幅白描的畫,但畫中分明有詩,一首不露痕跡的「抒情詩」,顯得那麼浪漫。又如後面的文字:「她們輕輕劃著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順手從水裡撈上一棵菱角來,菱角還很嫩很小,乳白色。順手又丟到水裡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L生長去了。」描寫於凈利落,照實寫出卻處處彌漫著浪漫主義的詩情畫意,展示出一幅解放區安閑寧靜的美好生活畫面,更激發人們對破壞這種生活的鬼子的痛恨。

第三,善於運用對話和細節描寫人物。如寫水生嫂和四個年輕婦女想念丈夫卻又找借口的那一段:「我不想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我本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雖每人只一句,卻活畫出了處於戰爭環境中的一群活潑可愛的青年婦女形象。她們在見到丈夫後回來的路L的那些議論也是如此。孫犁不但善於通過外在的言談舉止塑造人物,而目,善於捕捉日常生活的典型細節。例如,當水生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時,「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葦眉子劃破了手」,內心瞬間劇烈的心理活動,藉助手指的震動傳達出來。聽了丈夫的解釋後,她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低著頭說出這句話,與仰著頭、歪著頭、笑著說、撇著嘴說是不同的。它生動地表現了這時的妻子對丈夫那種愛中有怨,怨中有愛的復雜感情和矛盾心理。這主要得益於作者對家鄉人民話語、動作的熟悉,是作者生活、思想和藝術修養深厚的一種表現。

第四,語言簡潔、優美,富於詩情畫意。大家常喜歡用「詩的語言」來概括孫犁的作品的語言。孫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詩意,並善於運用飽含詩情的筆觸來表現它。不論是對話,還是敘述、描寫,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語,都能像詩句一樣優雅。如幾個女人沒見到丈夫往回走時,有句這樣的話:「可慌(高興的意思)哩,比什麼都慌,比過新年,娶新——也沒見他這么慌過!」一個「慌」字生動地表現了青年婦女那種既興高采烈又急不可待的心情,看到了青年們火熱的心。而那位女人說到「娶新」時,心裡一羞,臉上一紅,靈機一動,舌頭一卷,忙把吐到嘴邊的「媳婦」兩字咽下去了,詩境一般地顯現了人物心靈深處的一閃念。

孫犁的小說有其獨特的貢獻。在40年代的解放區文學創作中,盡管題材風格上有差別,但主題與旋律卻基本相同,即對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以及民族精神的弘揚,形成了一種「政治、功利」的敘述模式。而孫犁小說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這一流行格局,並為現代文學民族化、現代化的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與趙樹理側重探索農民在革命斗爭中如何成長的「變」的過程不同,孫犁以充滿詩意的筆致側重於歌頌「變」之後的人民群眾的「新」與「美」,不按流行格局去表現,而是將藝術的聚焦點對准他們內在的心靈世界,為那個風起雲涌的年代習慣於大風沙的「延安讀者」帶來了「帶有荷花香味」的風。在孫犁的影響下,出現了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房樹民、苑紀久等一批作家,形成了「荷花澱派」,可謂影響深遠。

❷ 荷花澱的中心思想是

主要反映了抗日戰爭其間,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熱觀精神!

《荷花澱》是孫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這樣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戰火硝煙中,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能識大體、顧大局,懂得如何處理愛國與愛家的關系.當她知道丈夫報名參了軍,雖然也心疼丈夫,依戀不舍,但她還是很快欣然同意,並為丈夫准備好了行裝.白洋淀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幹、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男人們參軍才走幾天,水生嫂和幾個青年婦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們,她們對自己的丈夫有著深切真摯的愛.當然,她們又是樂觀的.在沒有見到自己的親人時,她們雖然最初「有點失望,也有些傷心」,但她們「永遠朝著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們就又說笑起來了」.這些情感豐富,愛說愛笑的女人們在遇到敵船時,雖然也心跳,但卻不膽怯,不手軟,她們機智地將船往荷花澱里搖,並下定決心,「假如敵人追上了」,決不投降,「就跳到水裡去死」,表現出了堅定沉著和視死如歸的精神.回村後,這些經受了戰爭洗禮的婦女們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飛躍,她們很快也學會了射擊,拿起了槍桿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隊伍,「冬天,打冰夾魚的時候,她們一個個登在流星一樣的冰船上,來回警戒.敵人圍剿那百頃大葦塘的時候,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

水生嫂等婦女們的成長,從一個側面表現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衛戰爭中的巨大變化.作者通過塑造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歌頌了冀中地區抗日軍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戰的革命鬥志以及愛國主義精神.

孫犁的小說之所以具有「詩體小說」的美譽,主要是因為無論寫人、記事、寫景都總是充滿了詩情.《荷花澱》就是這樣一篇充滿詩的美感的作品.

首先,《荷花澱》在寫人方面非常注意揭示人情美、人性美,從而使作品有了一種抒情美.小說的一個中心任務當然是寫人,《荷花澱》的成功也首先在於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婦女群像.然而《荷花澱》的寫人又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寫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現人性美、人情美的場面,人物語言、動作,細節等,准確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凸現人物的可貴品質.作品寫水生嫂等婦女如何組織隊伍,練兵習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隊打擊敵人等場面、情節,採用的是粗線條勾勒,而對於那些最能表現水生嫂等婦女內心深處感情世界的細節、舉止、言談、場面等,則採用工筆細描.如水生嫂與丈夫話別那個片斷,就寫得很精彩.深夜,水生歸來,告訴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疼愛丈夫的水生嫂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她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這個細節非常傳神,其中「震」、「吮」兩個動作,把一個鍾愛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與他分離,又極力剋制自己感情的復雜內心准確地表現了出來.接著,作品繼續寫人物神態、語言:「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這簡短的話語,似有對丈夫的'贊許,又似有依依不捨的嗔怪,同時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後的自隱孫尊.「低著頭」,准確地傳達出了人物此時特有的心態.接著,丈夫一番勸慰後,「女人沒有說話」.這片刻的沉默,同樣准確地傳達出了水生嫂此刻內心既痛苦,又強壓蠢攜察痛苦的復雜心態,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其次,注重寫景的抒情性.如作品開篇水生嫂「月下編席」那段描寫,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帶茄.」這段描寫很有詩意,它使人物猶如仙子,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著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再有,作品寫荷花澱伏擊戰時,也有一段景物描寫:「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紅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這段景物描寫,通過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發了作者對抗日軍民的深切之愛.

第三,《荷花澱》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它結構簡潔、靈活.從全篇結構看,作品力避平鋪直敘地串聯故事情節,而是採用了把「生活的碎塊」連成一體的結構方法,以水生參軍為開端,以水生嫂性格發展為線索,通過夫妻話別、探望親人、淀中遇險、伏擊敵人、奮起抗戰等一連串充滿生活情趣的典型畫面,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而這一連串生活畫面,有的詳寫,如「夫妻話別」;有的略寫,如「伏擊敵人」.這樣,使作品疏密相間,詳略得當,具有一種詩的節奏美.

❸ 如何評價孫犁的《荷花澱》

荷花澱》是孫犁的代表作,抗日戰爭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著重寫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農村青年婦女迅速成長的過程。這里的水生嫂,實際上描寫的是"群像"。
水生嫂等具有勤勞、勇敢、質朴的品質,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婦女的特點。既有中國婦女傳統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據地婦女進步的意識。
勤勞、善良:她織席子又快又好;承擔大部分家務。侍奉公公,養育孩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溫柔、賢惠:丈夫工作晚歸,她首先「站起來要去端飯」,;丈夫說要參軍,她「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表現了她對丈夫的依戀和關心。丈夫參軍沒幾天,她心裡思念丈夫,又偷偷和眾夥伴去看望,對丈夫可謂一往情深。
深明大義:丈夫參軍,她沒有拖丈夫的後腿,雖然她是不想讓丈夫走的。丈夫去做動員工作,她一直「獃獃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聽聽丈夫的「囑咐」。丈夫說「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拚命」。她流著眼淚答應了,
她們守著自己的家庭,憧憬著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離開。當大敵當前,國難當前頭時卻能把對丈夫的愛和對祖國的愛統一起來,積極支持丈夫參加抗日戰爭。在經歷了荷花澱的伏擊戰之後,她們受到了教育、鼓舞,她們認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婦女也能做到。當水生說她們是"一群落後分子"時,她們更不甘示弱,商量著回去成立隊伍,參加戰斗。這種抗擊敵人的侵略,保衛祖國、保衛家園的熱望所激發的向上的要求,在斗爭中對自己力量的堅信和具有的雄心壯志,是她們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的思想基礎

❹ 荷花澱的主要內容!急!簡短的!

荷花澱的主要內容: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

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編葦席,一會兒「就編成了一大片」;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

(4)荷花澱中心思想擴展閱讀:

《荷花澱》是孫犁的代表作之一。選自孫犁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全文充滿詩意,被稱為「詩體小說」。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里,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小說語言樸素無華,清麗暢達,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品融小說、散文、詩歌為一體,具有散文詩式的獨特小說風格。宛如帶露沾水的荷花,既有絢麗多姿的風采,又洋溢著沁人心脾的醉人清香。如作品開始描寫水生嫂月夜編席的場景,作者用「雪地」、「雲彩」。

比喻水生女人編成的大片葦席,又抓住薄霧、清風、荷香這樣富有水鄉氣息特徵的事物,寥寥幾行就點染出荷花澱的風貌。

這樣優美的景色與主人公縈徊心頭的思念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有的氣氛。接著寫夫妻話別,話別語言則是質朴無華而感情真摯的深沉。這一切自然和諧地相互映襯,恰如其分地描繪出當時的環境和人物思想生活的特點。

❺ 怎樣賞析《荷花澱》

孫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作者寫《荷花澱》的目的在於反映「戰爭和革命改變了人民的生活,也改變了民族的精神氣質。」

情節結構:

注意: 隔行是小說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 水生參軍,夫妻話別。(開端)
1.月夜編席(1─4自然段)
2.夫妻話別(5─29自然段)
3.水生離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 探望丈夫,歸途遇敵。(發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撲空歸來(39─47自然段)
3.淀上遇險(48─61自然段)

第三部分: 伏擊殲敵,戰斗中成長(高潮、結局、尾聲)
1.伏擊殲敵(62─65自然段)
2.意外相見(66─84自然段)
3.組織起來(85自然段)

本文線索:

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安排情節:

1.月亮升起來──很晚──雞叫的時候──第二天──過了兩天──快到晌午──正午──這一年秋季──冬天

2.明線暗線分而又合,合而又分:

明線──幾個婦女的活動: 送夫、探夫、遇夫、學夫

暗線──地區隊的活動

水生嫂等幾個青年勞動婦女的形象的分析:

本文選材新穎,沒有集中、細致地寫水生等七個青年參軍和第一次參加戰斗的情景,而是著重寫水生嫂等迅速成長的過程。

水生嫂等具有勤勞、勇敢、質朴的品質,但也具有一般家庭婦女 的特點。她們守著自己的家庭,憧憬著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 不要離開。當大敵當前,國難當前頭時卻能把對丈夫的愛和對祖國的 愛統一起來,積極支持丈夫參軍,參加抗日戰爭。在經歷了荷花澱的伏擊戰之後,她們受到了教育、鼓舞,她們認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婦女也能做到。當水生說她們是「一群落後分子」時,她們更不甘示弱,商量著回去成立隊伍,參加戰斗。這種抗擊敵人的侵略,保衛祖國、保衛家園的熱望所激發的向上的要求,在斗爭中對自己力量的堅信和具有的雄心壯志,是她們具有革命樂觀主義的思想基礎,展示了她們美好的精神境界,表現出她們高尚的情操,同時揭示她們迅速成長的根本原因。

結尾,形象說明她們熱望參加戰斗的願望得到了實現,充分顯示了勞動婦女的戰鬥力量和作用使她們性格更完整、突出,合乎情理的發展和結尾,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主題: 表明了黨領導下的人民抗日武裝力量地迅速發展壯大,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威力,展示出抗日戰爭的勝利前景,使作品充滿鼓舞人心的力量。

第二課時

總結寫作特點:

一、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

通過寫景表現人物的感情,充滿詩情畫意。

第一部分第一層,是一幅白洋淀夜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
夜景美: 月光映照,院子涼爽,蘆葦潔白,荷花飄香
生活美: 勤勞的雙手,熟練的技藝,富饒的出產 情景相生
人情美: 熱愛勞動,熱愛親人

特別是兩個充滿想像的貼切的比喻,把勞動的場面詩化了( 「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 景物牽動著情思──天這么晚了,丈夫還沒回家。

這一景物為後面的情節展開作了鋪墊,因為水生嫂正出於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對幸福生活的熱愛,才激起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無比仇恨,毅然送夫參軍,毅然組織隊伍,參加戰斗。 第二部分第二層正午淀上風光的描寫:

幾個女人探望丈夫的歸途上,有點失望,有點傷心,這種遼闊而靜寂的環境烘託了這種情緒,但淀上萬里無雲的開闊、明朗的風光,使她們受到感染,增強排遣憂郁的力量,因此,不久又歡笑起來──以景寫人,情景相生。

婦女們急中生智,把船搖進荷花澱,又對淀上風光作了十分精彩的描寫(第二部分第三層): 作者馳騁想像,幾筆勾畫,把景物寫得逼真、傳神、充滿寓意。不僅突出了水鄉游擊戰的特點,暗示著這清香四溢的荷花澱里即將發生一場激烈的伏擊戰,寫出了根據地人民同仇敵愾的心理和克敵制勝的信念,洋溢著歌頌人民戰爭的思想感情。對照下文荷葉下認出她們丈夫的情景,更會驚嘆小說構思的巧妙和布局的精當。

二、生動的細節描寫

把緊張的戰斗情景和日常生活的細節揉合起來,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情畫意。

中心思想: 本文描述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婦女逐步由普通勞動者成長為機智勇敢的抗日游擊戰士的過程,表現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精神。

熱點內容
球形根盆景 發布:2025-02-08 16:32:56 瀏覽:346
海棠春塢和 發布:2025-02-08 16:31:59 瀏覽:458
花語榮盛城 發布:2025-02-08 16:29:37 瀏覽:643
牡丹吊蘭記 發布:2025-02-08 16:21:15 瀏覽:142
寫茶花的葉子 發布:2025-02-08 16:18:04 瀏覽:940
武陵仙君會在七夕節優化返場嗎 發布:2025-02-08 15:59:53 瀏覽:147
六梅花銅鏡 發布:2025-02-08 15:44:52 瀏覽:638
焦糖櫻花 發布:2025-02-08 15:36:50 瀏覽:789
滋潤綠植 發布:2025-02-08 15:33:36 瀏覽:54
光緒粉彩花卉 發布:2025-02-08 15:30:45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