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慕名人
❶ 與蘭花有淵源的名人有誰
朱德元帥的蘭花情懷:一生創作約40首詠蘭詩詞
朱德, 蘭花, 蘭詩詞, 元帥, 情懷
朱德一生對蘭花情有獨鍾,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他對蘭花的鍾愛始終如一。蘭花不僅給朱德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樂趣,也使人們看到了他充滿生活情趣、感情細膩的一面。
早年在雲南從軍之時,朱德就已經開始喜歡蘭花了。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井岡山茨坪東南的山中盛產各種蘭花,特別是井岡蘭,人稱「蘭花坪」。朱德常在閑暇時去山裡尋花賞花。朱德愛蘭的故事在井岡山廣為流傳,留下了「當年朱軍長引種蘭花,香飄湘贛邊界八百里」的佳話。
解放後,朱德有條件得以認真研究蘭花。每當外出視察時,只要當地產蘭花,又有閑暇,他總是饒有興致地去公園或山野尋蘭。如果遇到花卉展覽,他也一定不會錯過。他的足跡幾乎遍及江浙、閩贛、兩廣、川貴及海南島等產蘭的主要地區。據說,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瀏覽,路過一棵古樹,抬頭一望,便說樹上有蘭花,大家半信半疑。於是,有人爬上樹察看,果然從樹上採得一束蘭花。
在朱德既科學又細心的照料下,朱德家中養的幾千盆名貴蘭花長勢良好。他經常把自己精心培植的蘭花贈送他人或園林部門,與大家一起分享蘭花的芬芳與美麗。從1961年開始,他派人專程將適合在亞熱帶地區栽培的160餘盆蘭花,分三次贈送給成都杜甫草堂。北京中山公園的蘭花,許多是朱德所贈。據公園的一位老園藝工人回憶:「朱老總經常送給我們蘭花,如海南島的『海燕齊飛』,廣東的墨蘭、『玉沉大貢』、『銀邊大貢』、『金絲馬尾』,四川的多花蘭、夏蕙、『隆昌素』、『鶴起綠漪』,江浙的『衢州素』,雲南的『大紅舌』和秋蘭等。」此外,朱德還把自己收藏的蘭花方面的書籍送給園林部門,鼓勵他們認真鑽研,提高栽培技術。
1962年1月1日,朱德參觀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展覽,賦詩《詠蘭展》:「春來紫氣出東方,萬物滋生齊發光。幽蘭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贊國香。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其末四句後來印製在1988年12月25日發行的特種郵票《中國蘭花》小型張上。
1963年,朱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參觀期間,賦有《草堂春興》10餘首,其中有一首詠蘭詩:「幽蘭出谷弱裊裊,移到草堂願折腰。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發新條。」
1963年4月20日,朱德在四川考察時曾到峨眉山石筍峰尋蘭,親手把採集到的蘭花栽到盆中,並對陪同的工作人員說:「古人說過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只有蘭花有葉有花又有香。請你們替我管好這幾盆蘭花,今後我還要來峨眉,還要來看這些蘭花的。」並即興填詞一首。
朱德一生共創作了約40首詠蘭詩詞,這些詩詞真切反映了朱德尋蘭、養蘭、賞蘭過程中的所感所悟。
在朱德看來,養蘭有很多用途。1961年2月6日,朱德參觀福州西湖公園,當走到蘭花苗圃時,他對福州市園林管理處的陳時璋說:「武夷山的留香澗產蘭很多,要廣為採集,大量繁殖,作為出口物資,既可參加國際間文化交流,又可以充實蘭譜內容。」1963年1月1日,在視察華南植物園時,他又對植物園負責人說:「不要小看蘭花,蘭花可以出口。要廣種蘭花,多賺外匯。」在當時中國工業水平落後、出口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蘭花等花卉養殖,確實可以作為增加出口、賺取外匯的一個途徑。
蘭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它端莊素雅、質朴高潔、堅韌剛毅,很受人們推崇,與梅、竹、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蘭花的高貴品格,正是朱德十分看重、推崇並要求自己要做到的。他一生為追求和實踐真理而矢志奮斗,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他淡泊名利、襟懷坦盪,就如那質朴高潔、彌久芬芳的蘭花
❷ 古代哪位名人喜歡蘭花,哪位喜歡竹子.
蘇東坡和鄭板橋喜歡竹子;屈原、王羲之喜歡蘭花,古人大都喜歡梅蘭菊竹的,只是一時想不起還有哪些人。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❸ 名人和蘭花的故事
魯迅家裡幾代來人都喜愛蘭花自。1933年11月14日,魯迅在《致山本初枝》的信中講到「我的曾祖父曾經栽培過許多蘭花,還特地為此蓋了三間房子」。魯迅的祖父、父親也都養過蘭花。魯迅從小就喜愛花、蟲、魚、鳥,讀書之餘跟隨父親在天井和百草園廣植花草。他曾根據自已的經驗、訂正過《花鏡》中的某些訛誤。稍大一點,常約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內府山、塔山采蘭。每年二三月份當蘭花開放時,三兄弟常去會稽山、蘭渚山、箬山春遊、采蘭。1911年3月18日,魯迅和周建人、王鶴照去游覽會稽山下大禹陵。出發前,魯迅將事先准備好的兩只油漆馬口鐵桶和一把銅鍤要大家帶上。到了大禹陵,瀏覽了禹廟、窆石亭,就上會稽山采蘭。後來,魯迅把這次經歷,寫成《辛亥游錄》,刊在1912年2月出版的《越社叢刊》上。
❹ 具有蘭花品質的人有哪些
具有蘭花品質的人:
1、屈原: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生活在戰國中後期,當時七國爭雄,其中最強盛的是秦、楚二國。屈原曾在楚國內政、外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後,雖然遭讒去職,流放江湖,但仍然關心朝政,熱愛祖國。最後,毅然自沉汨羅,以殉自己的理想。
2、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無錢治病。當時,內戰紛飛,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4)蘭花慕名人擴展閱讀:
蘭花的品質:
1、素潔堅貞,不畏嚴寒。
蘭花是素潔的,她長在深山,遠離塵囂,不受污染,不被侵染。即使偶爾有點微塵,也會很快被雨水、露水洗濯而去。因此,能經常保持它素雅純潔。
2、幽香清逸,不甘寂寞。
蘭花造型別致,且有著自己獨特的芬芳。孔子稱她有王者之香,顏師古在《幽蘭賦》一文中稱她為國香。蘭花之香,品位高遠。
3、孤傲獨標,品位高雅。
蘭花品位高,她稀少而孤傲。雜草易生易長,更容易衰敗。相比於其他野花,蘭花真可以稱得上有些傲慢。
❺ 哪個名人喜愛蘭花(最好是詩人)
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
1、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2、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3、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4、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
5、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6、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8、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
❻ 蘭花象徵什麼人物
寫的很好 蘭花描寫的特別詳細
❼ 蘭花的愛好者有哪些
當代名人朱德與陳毅、張學良都是蘭花愛好者,都寫過詠蘭詩。朱德元帥酷愛蘭花,且很有研究。把採集的井岡山蘭花命名為井岡蘭帶回中南海栽種並賦了詩:「井岡山上產幽蘭,喬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里幾回看。」據知朱德詠蘭詩很多,可惜大多沒有發表。陳毅有詩雲:「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顫簡畢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張學良視咐畢蘭花為花中君子,他寫過一首《詠蘭詩》:「芳名譽四海,落戶到萬家。葉立含正氣,花嬌不浮華。常綠豐嚴寒,含笑度盛夏茄芹。花中真君子,豐姿寄高雅。」1993年,張學良還將他的「愛國號」名貴蘭花在中國第三屆花卉博覽會期間贈送給江澤民主席,也傳為佳話。這都道出了愛蘭者的心聲。中國畫家畫蘭甚多,自宋至今,不乏其名畫佳作,也成為蘭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他們畫蘭,表現出蘭花淡泊、高雅之神韻,畫如其人,以追求畫品的人格化。
❽ 有哪些名人喜歡蘭花
陳毅有詩為證:幽抄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周總理贈日本友人蘭花連稱好花。朱德1962年跟紹興蘭農諸有仁交流養蘭經驗(有照片),在中南海也養蘭。魯迅愛蘭。他家是養蘭世家,經常山上采蘭。有一葉蘭的故事。孔子詠蘭聞芳賞節。屈原佩蘭忠貞不屈。鄭思肖畫無根蘭,抒亡國悲。鄭板橋寫蘭鄙視權貴寄託清高。
❾ 哪個名人喜愛蘭花(最好是詩人)
古往今來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蘇軾、李清照、鄭板橋、魯迅、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眾多的文人墨客詠蘭、畫蘭、寫蘭、詩蘭,蘭花已成為人們用來修身養性、寄情寓志、標明心跡、鑄塑人格的象徵,升華為意蘊深遠的蘭文化。
1、愛國詩人屈原不僅種蘭,身佩蘭花,而且以蘭蕙高潔自比。他在《離騷》中就多次寫到蘭花:「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秋蘭兮青表,綠葉兮紫莖」、「余既滋蘭之九豌兮,又樹蕙之百畝」。這些名句被廣泛傳播,使「蘭」這個詞成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稱,並由此使「蘭」離開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為一種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2、東晉詩人陶淵明喜愛蘭花,他棄官歸里,採菊養蘭,寫有詠蘭詩:「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消風脫然至,見別蕭艾叢」。
3、唐代詩人王維養蘭成癖,並且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汗漫錄》說:「王維以黃磁斗貯蘭蕙,養以綺石,累年彌盛」。開創了瓷盆養蘭先例。
4、唐代詩人杜牧喜愛蘭花,相傳他花不少銀兩養植蘭花,建有相當規模的蘭圃,在當時寫了不少詠蘭佳作,蘇轍《次韻答人幽蘭》詩雲:「蘭花耿耿意羞春,紉佩何人香滿身。一寸芳心須自保,長松百尺有為新」,詠蘭詩中寄託自己的理想。
5、宋代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擅於盆栽蘭花,發明沙石養蘭法,他說:「蘭蕙叢出,蒔以沙石則茂,沃以湯茗則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對蘭蕙作了分類:「一干一花,香有餘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稱的"蕙"也為當代植物界所採用。
6、宋代哲學家、詩人朱熹酷愛蘭花,他寫過不少詠蘭詩,其《秋蘭》詩去:「秋蘭遞初馥,芳意滿沖襟。想子空齋里,凄涼楚客心」,又在《蘭》詩中詠道:「漫種秋蘭四五莖,疏簾底事太關情。可能不作涼風計,護得幽香到晚清」。他長期養蘭對蘭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辭辨證》中說:「大抵古之所謂香草,必其花葉皆香而燥濕不變,故可刈而為佩。若今之所謂蘭蕙,則其花香,而葉乃無氣;其氣雖美,而質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並作詩日:「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作為不諳植物的文人,能得出這樣結論,的確難能可貴。
7、唐末八大家中的「二蘇」也是蘭花愛好者,兄弟詩:「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借詠蘭贊頌鄭思肖堅貞不屈精神。近代大畫家吳昌碩在一幅蘭花畫中也題有一首贊揚鄭思肖的詩:「怪石與叢棘,留之伴香祖。可嘆所南翁,畫蘭不畫土」。
8、清代詩人,書畫家鄭板橋是歷史上有名的蘭痴,「自謂平生惟蘭與竹為吾友也」。他在《種蘭》一文說:「余種蘭數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歸之色。因移植於太湖石、黃石之間,山水之陰,石之縫,既已避日,又就燥,對吾堂亦各有本性。贈以詩日:『蘭草本是山中草,還向山中種此花。塵世紛紛植盆盎,不如留與伴煙霞』。又雲:『山中蘭草亂如蓬,葉暖花酣氣候濃。出谷送香非不遠,哪能送到俗塵中?此假山耳,尚如此,況真山乎!余畫此幅,花皆出葉上,極肥而勁,蓋山中之蘭,非盆中之蘭也「,鄭板橋:」七十三歲人,五十年畫蘭,任他雷雨風,終久不凋殘「,他的題蘭花詩有七八首,蘭畫也應有這么多,完全可以出一本《板橋蘭集》。他畫蘭瀟灑清勁,名噪一時。他的詠蘭詩也膾炙人口,如」深山絕壁見幽蘭,竹影蕭蕭幾片寒。一頂烏紗早須脫,好來高枕卧其間「。鄭板橋晚年辭官回鄉,還養了幾盆蘭花。有天夜裡上床未入眠,卻來了一個小偷人,他想了一計退小偷,便吟詩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聽見,知道暗示自己,趕緊出門想越牆溜走,這時屋裡的鄭板橋又說:「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於是小心避開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