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花樂團
⑴ 用二胡演奏的樂曲有哪些
根據時間和作曲家的方式分類:
·1920至1930年代
劉天華:劉天華二胡十大名曲,包括:《病中吟》(1915)、《月夜》 (1918)、《空山鳥語》(1918)、《苦悶之謳》(1926)、《悲歌》( 1927) 、《良宵》(1928.1.22)、《閑居吟》(1928.6)、《光明行》(1931) 、《獨弦操》(1932.1)、《燭影搖紅》(1932)
阿炳:《聽松》(1939)、《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195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豫北敘事曲》 (1959)
·1960年代
劉文金:二胡協奏曲《三門峽暢想曲》 (1960,陳鋼編曲 )、《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梁祝協奏曲》
黃海懷:《江河水》
·1970年代
魯日融:《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歡樂的秦川》、《採花》、《搖籃曲》、《曲江吟》
周維 :《葡萄熟了》
·1980年代
劉文金 :《長城隨想》
吳厚元: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
朱昌耀:《江南春色》、《蘇南小曲》、《歡慶鑼鼓》
陳耀星:《戰馬奔騰》、《陜北抒懷》
張曉峰、朱曉谷::二胡敘事曲《新婚別》 (1980)
陳剛、 何占豪:《梁山伯與祝英台》
譚盾:二胡、揚琴二重奏《雙闕》 (1984)
陳能濟:二胡協奏曲《明月幾時有》 (1988)
何占豪 :二胡協奏曲《亂世情》、二胡協奏曲《別亦情》
楊春林:雙二胡協奏曲《長恨歌》
何占豪:二胡協奏曲《莫愁女幻想曲》(1987)
閻惠昌:二胡與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幻》(1987)
·1990年代
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1992)、二胡與管弦樂隊《姑蘇行》(1995)、二胡協奏曲《楊貴妃的故事》(1998)
高韶青:《隨想曲》
譚盾:《火祭》 (1995)
嚴潔敏:《卡門主題隨想曲》
黃安倫:二胡與交響樂《敦煌古譜四首》 (1997)
瞿春:《霓裳曲》 (浙江民間樂曲)
吳華:二胡及革胡雙協奏曲 《天仙配幻想曲》 (1995)
黃曉飛:二胡協奏曲《愛河之春》(1997)、二胡協奏曲《長恨歌》、二胡協奏曲《母親》、二胡與鋼琴《懷念》、二胡協奏曲《六月雪》
關銘:《蘭花花敘事曲》
金夏載:《春江水暖》
廬亮輝:《疆風舞韻》
顧冠仁:二胡協奏曲《夜月》
許可:二胡與鋼琴《風韻》(1991)、二胡與鋼琴《思念》(1993)、《搖籃曲》(1996)
王燕樵 :二胡與管弦樂隊《百鳥朝鳳》(1990)
陳怡:二胡與弦樂隊《胡琴組曲》(1998)
外山雄三:二胡與管弦樂隊《橋》(1998)
松尾佑孝:胡琴協奏曲《天風愛舞和庵》(1998)、二胡協奏曲《江河雲夢》 作曲:梁雲江
·2000年代
劉文金:《二胡套曲——如來夢》 (2002)、二胡與琵琶與樂隊《火—綵衣姑娘》( 劉文金曲,二胡:王穎 琵琶:鄧樂
劉學軒)、《第二二胡協奏曲》、《二胡協奏曲》、《山林之秋》二胡與絲竹室內樂團、《二》低音二胡與南管團、《港都、春花、夜雨》給二胡與民族室內樂
關乃忠:《第二二胡協奏曲-追夢京華》
陸橒:《西秦王爺》 (2003)
莫凡:胡琴協奏曲《京風》
譚盾:胡琴協奏曲《卧虎藏龍》 (2003)
王建民:《第三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
楊青:《秋之韻》
王之輝、景建樹:《黃水韻》
王曙亮、梁奇:《剪窗花》
許可:《大莫敦煌》(2004)、《黃沙古道》(2004)
楊勇:二胡與大提琴二重奏《河曲》(2001)
蔡東鏵:二胡協奏曲《浮徒》(2007)、二胡與樂隊《幽滿庭》(2007)、(二胡、中阮、揚琴、打擊樂)《三生石》(2007)
朱毅:二胡與管弦樂隊《西域風情》(2004)
王燕樵:二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阿吐什的朝晨》(2001)
·改編作品
《查爾達斯》(維多里奧·蒙第)
《流浪者之歌》 ( 巴布羅·薩拉薩第)
《漁舟唱晚》(關偉07年)
《中花六板》 (江南絲竹)
《羅西尼主題變奏曲》(帕格尼尼/90年編)
《浪漫曲》(魯賓坦/93年編)
《乘著歌聲的翅膀》(門德爾松/93年編)
《夜曲》(柴可夫斯基/95年編)等。
⑵ 演唱陝北傳統民歌的語言要求
陝北民歌 這是一部用老钁鐫刻在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傳世巨著,這是黃坡黃水之間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響遏行雲,全掃靡靡之音;一聲入耳,盪氣回腸,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她,便是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勞動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結晶,是陝北人民最親近的伴侶,是陝北勞動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陝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 詞彙和最亮麗的激情。她是我們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我們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陝北民歌她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聖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洩黃鍾大呂之勢。
在陝北,人們的喜、怒、哀、樂哪一種情感,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崇山峻嶺之巔,還是走在彎彎曲曲的山道里,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順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陝北民歌。「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陝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後生們的「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盪。陝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陝北民歌種類是很多的,其中有四季歌、五更調、攬工調、酒歌、秧歌、勞動號子、歌舞曲、榆林小曲、陝北套曲、二人台、風俗歌、宗教歌曲和探家調等,以小調和信天游為主。
小調,以敘事為主,一般都有場景,有人物,有故事情節,還有細節描寫。如:《害娃娃》、《探瑜姐》、《送情郎》、《四保攬工》和《下柳林》等都是篇幅較長的敘事體民歌。
信天游(在與內蒙古接壤的地區叫「順天游」,在神木府谷一帶叫「山曲」)是廣泛流行於陝北的一種民歌,篇幅比較短小,是即興創作的產物,可以根據不同情景自由吟唱。如村民們下地幹活,上山放羊,進林子砍柴,趕毛驢拉煤炭,心有所感,便放開嗓子歌唱起來。它語言質朴,節奏明顯,韻腳多變,一般為兩句體結構,上下句押韻,不隔句押韻。以七字句或十字句為基礎,上句主比興或寫景狀物,下句多主點意,虛實結合,曲調悠揚高亢,粗獷奔放,節奏鮮明,韻腳和諧,抒情色彩濃。充分體現了陝北人的豪放性格。它兩句一段,段與段之間可分可合,也可獨立為一首,類似「散曲」。
陝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現在所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但是,在8000餘首陝北民歌中,這類作品畢竟是少數。多數作品反映的是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例如:小媳婦想娘家,大姑娘盼出嫁,女娃算卦,吹鼓手迎親,出門人思念家鄉,年輕人談情說愛,夫妻吵嘴逗趣等。還有,石匠們用歌聲來裝飾那單調的石錘聲;農民們用歌聲驅逐寂寞和憂愁;趕牲靈的人將那悠揚的歌聲灑滿崎嶇的羊腸小道;多愁善感的小媳婦用歌聲傾吐心中哀怨。這些基本上是抒發感情的。此外,陝北人還用民歌形式來為日常生活服務:貨郎用歌聲來叫賣,農民用歌聲來祈雨,逢年過節時用歌來慶祝、娛樂,男婚女嫁用歌來舉行儀式,喝酒時用酒歌來猜拳,用歌來進述歷史故事,用歌來搞社交,用歌來記敘重大歷史事件,男女青年用歌談情說愛,用歌來記敘新人新事,甚至上墳哭靈也以歌代哭。乃至丑聞千里,以歌傳之;奇人怪事,以歌頌之。
在8000首陝北民歌中,反映愛情生活、婚姻問題,或與這個內容有關的作品,佔全部民歌的80%。被譽為勞動人民代表作的信天游,反映的幾乎全是這個內容。因此,信天游又被說成是「愛的海洋」。
陝北人平時最愛唱的民歌是情歌。舊社會青年男女戀愛、婚姻不能自主,他們只好用歌聲來表達對封建婚姻的不滿和對愛情的追求。由於自然條件等原因,從前陝北經濟落後,農民生活艱苦,男人成群結伙到外省給人攬工,即『走西口」。丈夫臨走之前,妻子多方叮嚀,娓娓動聽,情意綿綿,抒情色彩極濃。如膾炙人口的《走西口》:
走路你走大路,
莫要走小路。
大路上人兒多,
拉活解憂愁。
住店你住大店,
不要住小店。
小店裡賊娃子多,
操心把你偷。
睡覺你睡中間,
不要睡兩邊。
操心那挖牆賊,
挖到你跟前。
喝水你喝長流水,
不要喝泉水。
泉水裡蛇擺尾,
操心喝壞你。
吃煙你自打火,
不要和人家對火。
梢林里綠林響馬,
操心那蒙汗葯。
……
「走西口」的人一去經年不回,家裡的妻子想起丈夫時,或手搖紡車,邊搖邊唱,或立於門前,低吟淺唱,抒發他們對遠方親人的眷戀之情:
豌豆開花一點紅,
拿針縫衣想哥哥。
想哥哥想得見不上面,
口含冰糖也像苦黃連。
大河沒水養不住魚,
妹子離不開哥哥你。
一對百靈子鑽天飛,
多會兒盼得見上你。
……
同是反映當地婚俗的陝北民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特點。《蘭花花》、《大女子要漢》和《我給你尋個好婆家》等3首歌對嫁娶方式均有描寫,但因時代不同,嫁娶的方式也不同。《蘭花花》中是古老的傳統嫁娶方式,買賣婚姻,新媳婦過門要坐轎,還有「三班子吹來兩班子打」。到了《大女子要漢》時代,反封建的思想情緒已形成一股潮流,「大女子」敢說敢幹,敢於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嫁,婚禮也簡單化了,騎馬代替了坐花轎。而在《給你尋一個好婆家》這首歌里,女主人公已是「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嫁娶方式也不是頭上蒙蓋頭,腳上穿綉鞋,而是「騎著馬,戴著花」,和新郎「說說笑笑進婆家」。
陝北民歌貼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實,感情色彩濃,情歌尤其這樣。《想你實想你》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閣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這樣抒發她的感情的:
想你想你實想你,
渾身上下都想你;
頭發梢梢想你呀,
紅毛頭繩難掙呀;
腦瓜皮皮想你呀,
榆林梳子難梳呀;
眼睫毛毛想你呀,
白天黑夜難閉呀;
眼睛仁仁想你呀,
淚水顆顆難收呀;
舌頭尖尖想你呀,
酸甜苦辣難嘗呀;
……
如果說是只是人物內在思想感情的揭示,那麼這首信天游 《拉手手》卻是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
你要拉我的手,
我要親你的口,
拉手手,親口口,
咱二人疙嶗里走。
歌子四句,通俗易懂,男女主人公雖然大大咧咧,但動作自然,情緒輕松,可謂是陝北的一首絕唱。
由於歷史和自然條件的原因,陝北經濟落後,文化不發達,加之人口稀疏,居住分散,因而,封建意識對這里的統治,相對來說比較薄弱。一些邊遠山區從前曾流傳過《三大怪》的民謠:「沙子打牆牆不倒,婆姨嫁漢漢不惱,嫖客跳牆狗不咬」。可見陝北思想意識之一斑。
陝北民歌在陝北廣泛流傳,一般陝北人或多或少都能唱幾首,田間地頭勞作時,行路時,均可聽到歌聲。農閑休息,茶餘飯後,人們常聚在一起輪番演唱。除了這種日常生活中群眾自然流傳外,還有兩種流傳方式:一是民間歌手和藝人們的流傳;二是一些風俗活動中集體或個人的流傳。如「過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祈時、秧歌等活動,都得唱歌。又如《迎親歌》中就有「落腳歌」、「走紅氈」、「拜天地」、「撒帳」、「上頭歌」、「送兒女歌」等。
[編輯本段]民歌藝術家
〖貟恩鳳〗
中國著名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銀鈴"。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理事、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名譽團長。
員(音:yun)恩鳳1940年生於西安,由於從小受到陝西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民間音樂、戲曲藝術的熏陶,造就了她多姿多彩的演唱才能。1951年十一歲的恩鳳就步入了文藝工作者的行列,她演唱了大量陝北傳統民歌和數以千計的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走的是一條堅實的民族聲樂藝術道路。幾十年來,她滿腔熱情地為人民歌唱,她的歌聲深深地紮根在人民心中。她的演唱充滿著真摯、催人向上的激情,洋溢著陝北地區濃郁的生活氣息,為陝北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強烈地感染著廣大聽眾和觀眾,受到熱烈歡迎。
1965年以來,恩鳳隨中國藝術團、友好代表團出訪過蘇聯、捷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泰國、菲律賓、美國、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自1980年起,恩鳳先後在西安、洛陽、上海、北京等地舉辦過四十多場獨唱音樂會,獲得了高度贊譽。為獎勵她對我國聲樂藝術事業作出的貢獻,恩鳳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稱號。
〖賀玉堂〗
1949年生,陝西省安塞縣文化局局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延安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賀玉堂生於歌手世家,從小酷愛民歌,日積月累,耳濡目染,練就一副金嗓子。他的歌聲高亢激越,優美動情。經專家測試,其發音高度為高音F,比舉世聞名的帕瓦羅蒂的高音C高出三度。一曲"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水流千里歸大海"無不令人心搖魄動,盪氣回腸。
賀玉堂自幼貧寒坎坷,純朴善良,蘊藉豐厚,黃土情深。經他收集整理、創作改編的陝北民歌達千首之多,信手拈來,即興清唱,真切感人,嘆為奇響。多年來為老百姓隨時演唱並為七十餘部中外電影、電視配唱,潤飾主題,錦上添花。
1986年賀玉堂在首屆中國民歌音樂比賽中獲演唱二等獎,創作三等獎,被中宣部正式命名為"民歌大王"。
〖王向榮〗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著名民歌演唱家,榆林市府谷縣人,被譽為「西部歌王」。
他演唱的陝北民歌曲調豐富,內容廣泛,行腔自如,風格獨特。
曾多次獲國家、陝西省獎勵,數次參加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演出活動,並出訪歐洲、日本、香港、台灣等地,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與好評。經典歌曲《黃河船夫曲》經他原唱後傳遍全中國。
〖孫志寬〗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著名民歌演唱家,榆林市神木縣人,信天游「歌王」。l986年參加全國首屆民歌通俗歌曲大賽,獲金孔雀杯獎。後又兩次獲全國民歌大賽金獎、陝西省藝術節一等獎。由他原唱的《淚蛋蛋泡在沙蒿蒿林》、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流傳全國。
曾出訪歐洲、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今年又獲央視12頻道西部民歌大賽信天游最佳歌手獎。
〖郭雲琴〗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榆林市米脂縣人,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百靈鳥,1986年獲全國首屆民歌通俗歌曲大獎賽優秀演唱獎、兩次獲陝西省藝術節演唱一等獎。出版有演唱專輯。曾出訪歐洲、日本、香港等地。
〖劉美蘭〗
府谷縣文化館青年獨唱演員。曾獲榆林青年歌手大賽一等獎,並於1998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表演。
獲得晉、陝、蒙民歌二人台大賽一等獎;第二屆中國西部沙湖杯民歌(花兒)歌手邀請賽獲三等獎。
2004年1月,在CCTV「清逸佳雪杯」民歌大賽中榮獲對唱組比賽金獎。
2004年2月,在陝西省榆林市和山西省呂梁地區聯合舉辦的傘頭民歌大賽中,榮獲特等獎。
〖王小怡〗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青年獨唱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曾多次獲陝西省聲樂比賽一、二等獎,隨團出訪新加坡。
出版有陝北民歌演唱集(與他人合作)
〖賀 斌〗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青年獨唱演員,榆林市橫山縣人。
曾獲陝西省聲樂比賽二等獎,隨團出訪新加坡。
出版有陝北民歌演唱集(與他人合作)
〖雒翠蓮〗
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獨唱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
曾獲榆林市、陝西省民歌大賽一等獎。
由她演唱的數首民歌被中國唱片公司和陝西省音樂廣播電台收錄出版、播放。
〖許文華〗
榆林市藝術學校聲樂講師,榆林市橫山縣人。
1995年獲陝西省推新人聲樂大賽優秀演唱獎,2002年獲陝西省文藝調演演唱二等獎。多次參加省內外演出,受到觀眾的好評。
〖溫永凱〗
榆林市府谷縣文工團獨唱演員。1998年獲秦晉蒙三省五旗縣民歌、民樂大賽二等獎、2002年參加了山西電視台「走進大戲台」欄目、並獲演出獎;2003年8月,榮獲陝西省「農穗卡」杯民歌大賽二等獎、2004年1月,獲中央電視台「清逸佳雪」杯西部民歌電視大賽銅獎、2004年2月,獲秦晉傘頭、民歌大賽優秀獎。
〖雒勝軍〗
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獨唱、小品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
曾出訪荷蘭、法國,兩次參加中國民間藝術節,2002年獲第三屆中國西部「沙湖杯」民歌(花兒)歌手大賽金獎,2004年1月獲央視西部頻道民歌大賽最佳風采獎。
〖郝全林〗
榆林地區文工團獨唱演員。國家二級演員,民歌手,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戲劇協會會員。
九七年獲陝西省聲樂大賽民間唱法二等獎,同年代表陝西參加黃河流域16省區民歌大賽獲銅獎。並代表陝西參加「七大古都」迎國慶進京獻禮演出獲特別貢獎。
九九年獲陝西省聲樂大賽民間唱法一等獎。
二000年代表陝西省參加中央電視台「步步高」全國青年歌手大賽獲優秀獎。
二00一年參加陝西省秦腔清唱大賽獲一等獎,同年代表陝西參加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清唱大賽獲金獎。
二00四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清逸佳雪杯」西部民歌大賽,原生獨唱獲銅獎。
〖馮曉榮〗
姓名:馮曉榮
性別:男
政治面貌:黨員
家庭成員:父親、母親、弟弟
出生日期:1980年8月21日(農歷)
畢業院校:陝西省教育學院(音樂系)
愛好:音樂創作、吉他、唱歌、古典文學、電腦游戲
喜歡的顏色:黑、白
歌曲推薦:
帶有陝北特色的歌曲:《紅光》《那是一個誰》《二後生》《記憶里的昨天》
關於退耕還林保護環境的歌曲:《風花碧草》 電視劇主題的歌曲:《此生如煙》《珍惜》 流行樂:《愛像一場紛飛雨》 抗震救災的歌曲:《無數雙手溫暖世界》 校園民謠:《給你幸福》《秋日戀雨》《西藏之愛情》《雨滴》 流行搖滾:《逝》《四季》《感慨》《落日》 自述:
我出生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很普通的一個家庭。父親是一名人民警察, 母親是一名醫生。父親在我小的時候就經常教我唱歌,平時還總愛彈彈電子琴,吹吹笛子。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唱唱跳跳。在幼兒園時就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小童星了! 上了初中後因學習不好,平時還總愛聽歌,遭到了家人的反感。後來因受不了家人的訓斥和沒完沒了的冷嘲熱諷就選擇了當兵......
到了軍營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轉折....我遇到了教我彈吉它和讓我跨入音樂之門起門老師。之後我就深深迷戀上了吉他,後來自己又開始嘗試創作歌曲。就這樣一步一步為自己在音樂的道路上奠定 基礎。
退伍後經朋友介紹,來到延安第一個演藝酒吧「古仔幽吧」跑場。在這里認識了很多音樂上的朋友 也對我今後的演藝生涯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正當我的音樂夢想不斷收獲時我被分配到了延安煉油廠工作......
一個新的環境一個和音樂毫無聯系的陌生地方。我失落了,連自己往日肆無忌憚的歌聲也沒有了。 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害怕,因為那時我是最孤獨的人.....
工作之後才發現自己除了音樂,其他的什麼都不會。於是我又抱起了吉他開始瘋狂的練習。 在這段時間我忘記了和任何人聯系,每天練琴9小時以上。後來我發現我喜歡上了黑夜,愛上了孤獨。 當自己重新樹立起人生目標的時候,發現對音樂的認識和知識還遠遠不夠,於是我選擇了上學......
起初上大學的夢想又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固執的我還是背起了行囊踏上了我的求學之路......
大學兩年的生活讓我對人生、音樂、生活、自我的看法有了重新的認識,在音樂的道路上有了質的飛躍!當自己夢想畢業後仍留在西安時,種種壓力逼迫我又回到了原工作單位......
但大學畢業的我再也不會感到氣餒,仍舊抱著我的音樂夢想向前奔跑。自己雖然在一個遠離音樂的角落, 但我的歌聲帶著我的音樂翅膀在互聯網上到處飛翔。我感到我還是很快樂的!
當小小的收獲正在悄悄喜悅時,又有幾位懷著和我同樣夢想的年輕人和我走到了一起。我們組建了現在這支「叢林狼樂團」!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會感到孤獨和傷感,因為無論在那裡都有他們的陪伴,我的歌聲再也不會感到無助和蒼涼,因為加入了力量的聲音......
個人簡歷:
1980年8月21日出身於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
1987年----1992年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小學讀小學
1992年----1994年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中學讀初中
1994年----1996年在陝西省延川縣就讀高中
1996年----1999年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縣86923部隊82分隊服役
2000年----今在延安煉油廠電氣車間工作
演藝簡歷:
1997年在部隊開始學習吉他,
1999年退伍後在酒吧跑場,
2000年轉學電吉他並組建自己的第一支搖滾樂隊-「918樂隊」
2002年曾榮獲「延安市地稅杯青年歌手大獎賽」第二名
2002年8月受延安電視台文藝部邀請製作個人專訪。
2003年7月受延安電視台文藝部邀請製作樂隊專訪。
2004年曾用原創歌曲《秋日戀雨》榮獲「中國大學生校園歌手大獎賽」
陝西賽區二等獎。同年前往北京參加決賽榮獲三等獎。
2005年受西安電台邀請做客『西安交通音樂廣播』 並推廣作品《風花碧草》
2005年9月「TOM」網全國巡演代表陝西在西安雁塔北廣場與劉嘉亮、劉剛等同台演出。
2005年底被陝西古城熱線評為年度最佳原創歌手獎。
2006年5月原創歌曲《西藏之愛情》連續4周打入中國原創音樂榜前6位。
2007年6月樂團成功舉辦了專場演唱會!
2007年底參加了「魅力延安」春節聯歡晚會
2008年2月接受延安電視台相約星期天欄目組的專訪。
2008年4月參加陝西省職工文藝調演獲得音樂組二等獎,馮曉榮原創作品《二後生》獲最佳原創作品獎。
2008年5月參加共青團延安市委、延安電視台舉辦的《第十二屆延安市十大傑出青年》頒獎晚會。
〖王二妮〗
王二妮小檔案:
王二妮,1985年生於陝北安塞縣,
1999年畢業於榆林百花藝術學校,現為安塞縣民間藝術團主要演員。
1999年獲延安青年歌手大獎賽一等獎。
2000年獲陝西省MTV大獎賽三等獎。
2001年獲21世紀首屆全國農民歌手大獎賽一等獎。
2002年在陝西省第三屆藝術節上領唱《三十里鋪》,獲一等獎。
2004年獲第十界全國推新人大賽優等獎、安塞縣 「新秀杯」第三屆陝北民歌大賽「特殊貢獻獎」。參加中央電視台西部頻道《回延安》節目的演出。
2005年被授予第一屆安塞縣「十佳青年」稱號。
曾在電影《信天游》,電視音樂片《走西口》中擔任主唱。
近年來隨劇團到德國、泰國出訪演出,多次在北京、上海、香港、廣西、山東、山西等地參加文化演出等活
⑶ 請推薦幾首層次感最強,用音響聽起來特別舒服的那種歌曲,類似於和鴨子組合的某些名族歌曲,謝謝
1. 茉莉花 2. 花好月圓 3. 恰似你的溫柔 4. 青藏高原
5. 東方紅 6. 南泥灣 7. 在那遙遠的地方 8. 愛的奉獻
9. 走西口 10. 草原之夜 11. 康定情歌 12. 你的眼神
13. 贊歌 14. 長城長 15. 紅蜻蜓 16. 軍港之夜
17. 彎彎的月亮 18. 十五的月亮 19. 好日子 20. 搖籃曲
21.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22. 十送紅軍 23. 敖包相會 24. 掀起你的蓋頭來
25. 紅河谷 26. 阿里山的姑娘 27. 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28. 烏蘇里船歌
29. 月光下的鳳尾竹 30. 牧歌 31. 敢問路在何方 32. 我愛你塞北的雪
33.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34. 我的太陽 35. 四季歌 36. 信天游
37. 夢駝鈴 38. 鴿子 39. 吐魯番的葡萄熟了 40. 出塞曲
41. 阿拉木汗 42. 北京的金山上 43. 北國之春 44. 蒙古人
45. 小河淌水 46.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47. 洪湖水浪打浪 48. 半個月亮爬上來
49. 媽媽的吻 50. 新疆好 51. 被遺忘的時光 52. 北風吹
53. 瀏陽河 54. 友誼地久天長 55. 珠穆朗瑪 56. 思鄉曲
57. 蝴蝶泉邊 58. 美麗的姑娘 59.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 60. 邊疆處處賽江南
61. 三十里鋪 62. 好人一生平安 63. 遊子吟 64. 九九艷陽天
65.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66. 紫竹調 67. 誰不說俺家鄉好 68. 夜半歌聲
69. 長城謠 70.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71. 童謠 72. 蘭花花
73. 草原夜色美 74. 月亮走我也走 75. 龍船調 76. 采蘑菇的小姑娘
77. 想親親 78. 星星索 79. 少年壯志不言愁 80. 在銀色的月光下
81. 深深的海洋 82. 人說山西好風光 83. 三套車 84. 小白菜
85. 鈴兒響叮當 86. 秋水伊人 87. 紡織姑娘 88.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89. 回娘家 90. 畢業歌 91. 鳳陽花鼓 92. 黃土高坡
93. 鄉戀 94. 走進西藏 95. 對花 96. 請到天涯海角來
97. 洗衣歌 98. 花兒與少年 99. 八月桂花遍地開 100. 采檳榔
39
⑷ 蘭花花原唱
《蘭花花》原唱:劉燕平。
《蘭花花》是劉燕平演唱的陝北民歌,由周家洛採集和再創造而成,並由黨音之改編 ,後由朱逢博、郭蘭英、王昆、李波、阿寶等多人傳唱,該曲是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插曲和電視劇《愛在戰火中》的主題曲。
劉燕平簡介
劉燕平(1932~),女,綏德縣名州鎮人,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員。 小時候隨父母由北京回到家鄉綏德。在這塊黃土地上,陝北民歌伴著她成長,使她與民歌結下了不解之緣,為她的一生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7年燕平就讀於綏德師范附屬小學。
1942年她被父親送到延安自然科學院預科班學習。燕平被調到西北文藝工作團當演員。當時團里要排《白毛女》,時年13歲的燕平飾黃母,她盡量地去揣摩黃母坐享其成、陰險、狠毒的心理,得到同志們的認可。
後來又在《白毛女》中飾演善良的王大嬸。並參加《兄妹開荒》、《軍民關系》和秦腔《串龍珠》(飾花雲夫人)、《三回頭》(飾呂榮兒)、《血淚仇》(飾東才妻)等劇的演出,除此外她們還要演唱民歌、道情。
1949年,在《白毛女》劇中飾演喜兒,受到觀眾的好評。 她不僅熱衷學習京劇藝術的特長,她還學習眉戶、碗碗腔、秦腔、川劇、河南和河北梆子,並求教於名演員常香玉、丁果仙、牛貴英等。另外她也很迷戀山西、內蒙、新疆、甘肅、青海、東北、河北、河南等地的民歌,從中吸取營養。
她曾在歌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草原之歌》、《蘭花花》、《紅鷹》、《紅珊瑚》、《神泉支隊》、等30多部戲里擔任主要角色。並參加電影《雪海銀山》的拍攝,她曾被群眾譽為「人民最喜愛的歌手」。榮獲國際獎和省級以上「甲等演員」、「先進工作者」等20多項獎勵,1959年以勞動模範身份赴北京登上觀禮台。
1957年燕平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她演唱的《蘭花花》被評為優秀節目,並被選拔參加東柏林召開的第三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聯歡節,她獲得聯歡節獨唱比賽優秀獎。不久燕平又回中國青年藝術團,開始歷時一年的東歐八國巡迴演出,其中有東德、捷克、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奧地利及蘇聯。
燕平在國內、國外演唱的民歌《信天游——對面溝里流河水》、《南來的雁北去的風》、《趕牲靈》、《跑旱船》、《劉志丹》、《棗園一盞燈》、《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我的祖國》、《唱支山歌給黨聽》,成為人民喜聞樂聽的歌曲。
1978年她調至中央民族樂團工作。1979年率領一支文藝隊伍慰問廣西海防前線的廣大官兵,受到慰問團團長王震和文化部的表彰。 1980年她又帶著中央民族樂團到陝北演出,受到老鄉的熱情接待。 在我國藝術團赴美參加奧林匹克藝術團的演出時,燕平曾是該團的藝術指導。
⑸ 中央音樂學院9級考級曲《二胡蘭花花敘事曲》正常應該是什麼速度
歌曲簡介
這是一首流行於陝西和青海、甘肅、山西部分地區的敘事歌。蘭花花,據民間傳說實有其人,是陝西固臨縣臨鎮某村的一位女子,長得美麗,渴望幸福,但卻被迫嫁給了一位姓周的地主——「猴老子」。蘭花花不甘於封建勢力的壓迫,自找「情哥哥」,並敢於信誓旦旦地宣布:「咱們倆死活長在一搭」。民歌不僅鞭撻了封建買賣婚姻對婦女的摧殘和迫害,同時還贊揚了蘭花花勇於沖破封建禮教、大膽追求婚姻自主的反抗精神。
歌曲的旋律屬於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句組成,曲調悠揚柔美,節奏舒緩自由,歌詞口語化,很具地方特徵。
有許多專業演員和業余歌手演唱過此歌,由於每個人的聲音條件和演唱習慣不同,對個別音的處理也不盡相同,如第一拍,有人唱成6 7,也有人唱成6 2,這都是可以的。
這首歌前後共有八段歌詞,如果用一個速度從頭至尾演唱下來的話,難免會顯得平淡,所以,人們在演唱這首歌時常根據內容的需要變換速度,即在講述性強的段落中用快速,在抒發性強的段落(尤其是開頭段和結尾段)則用慢速。
由於《蘭花花》曲調特別深沉、真摯,內容情節強,故許多藝術家都曾以其作藍本進行藝術創作。作曲家依此寫成了藝術歌曲,電影劇作家依此創作了電影劇本,歌劇作家依其寫成大型歌劇。 在民族樂器中,最能表達《藍花花》情調的,是二胡這種悲情樂器。改編版影響最大者,莫過於關銘作於1981年的二胡協奏曲《藍花花敘事曲》。關銘不是陝西人,1940年出生於河南唐河,但1958年考入西安音樂學院,1961年畢業分配至陝西樂團,1963年隨樂團合並入陝西省歌舞劇院,對陝北音樂也是行家了。這部作品,評論者說「集中了秦派二胡幾乎所有的演奏手法,最有效地發揮了二胡的表現力」。它入選了全國音樂院校教材,並是二胡等級考試的曲目。我聽過不少版本的演奏,但最富於感染力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百利唱片公司1996年在北京的錄音,王憓指揮、王國潼與北京愛樂民族管弦樂團演奏,編號:BCD 96110,唱片名稱即是《蘭花花敘事曲》。王國潼不愧是二胡大師,演奏如在無人之境的自吟,一派大家風范。但百利的錄音水準,實在不敢令人恭維。
另一個是迪安唱片公司的系列CD《中國傳統樂器名家名曲》中的《二胡》,於紅梅與中央音樂學院民族樂團演奏。錄音師劉懷萱,編號:DDD-31001,未標錄音時間及地點,約在1990年代後期。這是一套嚴肅認真的唱片,請了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喬建中先生作顧問,李煥之題字,使用24位96Khz的數碼錄音,動態極佳,細微之處,毫發畢現,也是音響愛好者收藏的發燒碟。於紅梅是山東人,二胡新秀,1984年進入中央音樂學院,從附中到研究生,讀了十幾年,現在是學院的副教授了。她的專輯《迷胡》,在海內外都有很好的評論。順便說一句,她的丈夫是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博士,專攻錄音。這一版演奏,充滿激情與活力,力度的運用是她的長項,她的碩士研究生論文,題目就是《談二胡演奏中的力度變化》。不足之處是略有些誇張,還有點炫技的感覺,畢竟是學院派。
兩個錄音相比,各有所重,各有所長.
⑹ 單丹峰的音樂方面:
青年胡琴演奏家;青年影視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會員;中央音樂學院板胡藝術碩士。吉林省公主嶺市人,4歲起隨父親單力學習二胡,1996年以二胡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吉林省藝術學院附中,隨王恩成、劉漢臣教授學習二胡,1998年開始師從著名青年板胡演奏家劉冠廷學習板胡,2002年以板胡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師從著名板胡演奏家、教育家、民族器樂作曲家李恆教授學習板胡,並跟隨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劉長福教授學習二胡。曾任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青年民族樂團首席;現任煙台大學二胡、板胡專業教師、煙台大學青年民族樂團藝術總監、樂團指揮;煙台市女子國樂團客座指揮。
2004年隨中國青年民族樂團在北京保利劇院為來京參加「第三界亞洲政黨國際會議「的亞洲36國元首演出;10月在人民大會堂為國家主席胡錦濤與法國總統希拉克演出; 同年12月擔任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青年民族樂團」首席與著名指揮家、作曲家閻慧昌、王甫建、景建樹、作曲家趙季平等多位作曲家、指揮家合作赴北京、上海、山西等地成功演出了《華夏之根》大型民族交響音樂會,並得到了各位作曲家、指揮家的一致好評;同月以樂團首席的身份參加中央電視台《風華國樂》欄目——「華夏之根」音樂會的錄制;2003年至2006年曾先後十餘次參加「民樂走進高校活動」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十餘所高校演出;曾多次為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神曲》、《愁空山》等作品成功擔任SOLO演奏;2005年9月在民族文化宮大劇院舉辦的《許講德從藝55周年音樂會》的演出,並擔任板胡SOLO;2006年1月參加了由中央保健委員會、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辦的「2006年新春聯誼會」和國家文化部在北京飯店舉辦的「2006年文化部團拜會」的演出均擔任獨奏演員,成功的演出了板胡獨奏《花梆子》、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等經典曲目;在大學期間隨中國青年民族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等國家級著名樂團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山西、東莞等地演出;在學術與創作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探索,例如,2006年撰寫的論文《論二胡的聲音與教學》在「2006年全國文化教育理論建設獎」評選活動中獲二等獎,並被國家出版社出版的《當代文化與教育論苑》一書收錄;同年,創作了現代派板胡作品《第一板胡幻想曲》,該曲打破了胡琴演奏的常規,創造了許多新的演奏技法,例如,雙音、增四度音程以及一些高難度的快速換把與半音階快速上行下行等技巧,進一步豐富了胡琴演奏的技術及表現力,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此曲並獲得「山東省第四屆高校音樂專業師生基本功大賽」創作一等獎;與岡巴演奏家Lius Cover(美)合作改編、移植的「民族弦樂岡巴《G弦上的詠嘆調》」;同時還創作了非常富有針對性的二胡、板胡練習曲20餘首。個人資料收錄在華音網站以及「當代青年民族器樂演奏家及樂壇新秀專訪薈萃」一書當中。
近年來還與多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人以及樂團合作,演奏了大量不同形式諸如二胡、板胡、中胡與民族樂隊、電子音樂、流行音樂、爵士樂等用各種不同創作手法的新老作品,例如為電視劇《農家十二月》、《鄭板橋上任》等多部影視劇錄制二胡、板胡SOLO;為大型網路游戲《風火之旅》錄制二胡主題音樂,現代音樂作品《風聲水韻》當中板胡SOLO的演奏;2008年12月成功舉辦《單丹峰胡琴獨奏音樂會》,音樂會演出了,二胡獨奏《蘭花花敘事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野蜂飛舞》;板胡獨奏《大姑娘美》、《花梆子》;廣東音樂《雨打芭蕉》;中胡獨奏《草原上》等經典曲目。2010年7月在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音樂廳作為樂團首席與指揮家、作曲家景建樹先生再次合作演出了整場音樂會並成功演繹了原創作品《第一板胡幻想曲》、改編、移植的「民族弦樂與岡巴《G弦上的詠嘆調》」、二胡與樂隊《喬家大院》第三樂章得到了社會各界極高的評價;2012年11月21日參加「首屆北京胡琴藝術節」,並成功的演出原創作品《第一板胡幻想曲》;2012年12月21日於中央音樂學院成功舉辦《單丹峰板胡碩士獨奏音樂會》。
獲獎情況:
獲「山東省第四屆高校音樂專業師生基本功大賽」創作一等獎,獲獎曲目《第一板胡幻想曲》;獲「山東省第四屆高校音樂專業師生基本功大賽」教師民樂組演奏二等獎;
論文「論二胡的聲音與教學」獲全國文化建設獎評選活動二等獎;
音樂創作:
中音板胡獨奏曲《第一板胡幻想曲》;
二胡練習曲《手指跨度練習》3首、多首琶音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