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盒折荷花
① 《荷花淀》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有哪些
《荷花澱》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孫犁是解放區小說創作中獨樹一幟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澱》透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美學價值,成為我國現代小說史上短篇小說的佳作。
《荷花澱》以他的家鄉冀中平原為背景,具體描寫了抗日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艱苦抗戰的斗爭生活,反映了他們升上德爾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現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在藝術手法上,孫犁講究語言的清新、自然、明快,講究構思的靈巧絕妙,創造了一種詩情畫意之美。
1通過日常生活反映時代風貌 《荷花澱》這篇小說,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斗爭的題材,表現的是根據地人民積極樂觀,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以及敢愛敢恨,無私無畏的偉大氣魄。但作者並沒有寫刀光劍影、縱橫廝殺的戰斗場面,只是從戰爭側面給我們講述了一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雖然寫了一次戰斗,但重點是寫男女村民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共同對敵的場面,而且將故事情節放在如詩書畫的荷花澱這個背景中。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讓我們從這朵生活的浪花看出時代的激流,通過日常生活畫面展現時代風貌。
1.1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 說它寫的是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是因為小說主人公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而是普通平凡的百姓。在那個團結戰斗的集體里,我們只知道有個叫水生的;在那一群聰明能乾的青年婦女中,我們只知道其中一個是水生女人。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姓什麼,叫什麼,長得什麼樣。但正是普通的他們用勤勞、智慧、果敢、能幹,才創造出那個充滿時代特色的生活。 小說雖然表現的是抗日題材,但真正用來寫戰爭(伏擊戰)的,只有耐亮十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大多筆墨用來寫月夜編席、夫妻話別、借故尋夫、探親遇敵等場面,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場面,凸顯了那個特定時代的人物的精神風貌,「著力表現戰爭年代人民樸素簡單的美好心靈和剛強果敢的高尚情操。」
1.2普通人物的平凡思想和感情 作者描寫的恰是這些普通、平凡的人的普通平凡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小說一開篇給我們展現的是平靜、溫馨的勞動生活場景。水生嫂月夜織席:「柔滑修長的葦眉子,在她懷里跳躍著,不久,在她身下就編成一大片。」多麼美的一幅勞動生活圖畫!白洋淀有多少「水生嫂」在勞動?「六月里,無數的船隻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各地的城市、村莊就有了花紋細密、又精緻的席子用了。」可見,他們沒有因戰爭而消沉,沒有因敵人的侵略、騷擾而驚惶失措。相反地,身處惡劣的戰爭環境,卻保持正常、健康、美好的人格,有著普遍正常的勞動生活。這樣正畝搏看來,我們更加佩服作者採用這樣以日常生活來表現重大主題的高妙之處。你看,女人一邊織席,一邊等丈夫歸來,結果丈夫報名參了軍,明天就走了。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這意味著什麼?但水生嫂畢竟是那種明大義、顧大局,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她具有中國勞動婦女共有的光榮品質——勤勞、善良、勇敢、體貼。
水生嫂只是說出:「你走了,我不攔你」的話。在這里,作者並沒有有意拔高,水生嫂是普普通通的一員,自然實際的問題擺在面前,於是情不自禁地又問:「家裡怎麼辦?」。一場深情的夫妻話別,沒有海誓山盟,生死別離,卻是一些如何生產,如何斗爭的生活瑣事的對話:「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千斤的擔子你先挑吧,打了鬼子,我回來謝你。」「我走了,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拚命」„„樸素的語言寫出了白洋淀人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的熱愛,對和平安謐的勞動生活的珍惜,對信服美好的愛情生活的嚮往。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執著深厚的感情,揭示了他們所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孫犁在談自己創作體會時說:「我在延安的窯洞里的一盞油燈下,用自製的墨水和草紙,寫了這篇小說„„我寫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寫出了所有離家抗日的戰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兒子的、丈夫的人們的感情。」在作者看來,像水生嫂這樣的勞動婦女,她們普通、平凡,但舉祥她們卻是白洋淀最美,最有代表性,最值得歌頌的人。
1.3反映生活的真實 真正好的文學作品,不是憑空想像,虛構某些場景,而是反映生活的真實。《荷花澱》即是這樣的作品,作者在寫了夫妻話別這一真實的生活場景後,又寫出了聰慧含蓄的「水生嫂們」的藕斷絲連。她們羞於明言,表裡不一,冒險 尋夫中透露出對丈夫難以割捨,關心他們安危冷暖的情愛。這種愛既朴實無華,又真摯火熱。當他們尋夫未果時,她們也失望,也傷心,也罵,這不正是勞動婦女平常、真實的感情的流露嗎?她們在回來的路上,偶遇敵船,為了逃命,把船搖進那不知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雖然成了戰士們伏擊戰的誘餌,但年輕的媳婦們並不是有意去參加一次戰斗,這恰是他們尋夫未果這一情節的結果。這樣的情節發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場景,有什麼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呢?我們只能為作者這獨具匠心的構思叫好。
《荷花澱》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卻運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充滿抒情、詩意的語言,另闢蹊徑,開創了戰爭小說的新局面。 《荷花澱》的藝術之新突出表現在小說運用詩情畫意的筆調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美感。有研究者稱本文為詩化小說,我以為並不過分。試想讀過《荷花澱》後,你很難記出幾個面目真切的人物,更不會對其中的戰斗場面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但你絕不會忘記那長著茂密蘆葦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飄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澱。孫犁先生本人談過:「這篇小說引起延安讀者的注意,我想是因為同志們常年在大西北工作,習慣於那裡的大風沙氣候,忽然見到白洋淀水鄉的描寫,刮來的是帶有荷花香味的風,於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鮮吧。」這就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小說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小說開頭,在我們面前鋪開了一幅被作者充分詩化的,如同仙境般的「荷花圖」水生嫂便在這樣的環境中編者席,「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這是個多麼清新、靜美的世界,多麼富有詩意的勞動場景。開篇這段婦女月夜織席歷來被認為最富有詩意而膾炙人口的一段。這里既有白洋淀明麗的地方色彩,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甚至還彌漫著荷花清新的香味,應該說這一場景的描寫,本身就是一首詩、一幅畫。作者運用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來描寫普通的勞動生活,為全篇定下了活潑歡快的抒情基調,這在描寫戰爭的小說中,當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不僅把勞動生活寫得那麼富有詩意,更難能可貴的是把戰斗生活也同樣寫得富有詩意。請看「伏擊戰」一段。當女人們心驚膽戰的探出頭來,竟然發現,荷花突然變成了人,變成了女人們到處尋找的心上人,這是一個多麼富有戲劇性的情節。仗打完令了,戰士們的心情多麼愉快呀,他們玩著水底撈魚的拿手戲,泅到水底打撈戰利品;他們嬉笑著,用荷葉頂在頭上,檔住正午的太陽。透過這幅圖景,我們發現作者將這場戰斗設在荷花叢中,把人與淀中的荷葉荷花融為一體,相互映襯,寫得有聲有色,富有情趣,因此用充滿詩意的筆調來描寫、歌頌白洋淀人民的勞動和戰斗的生活,確是本篇小說的顯著特色。而追求這種抒情的詩意,也就成了孫犁創作的明顯風格。這種風格,還可見於孫犁的其他作品中。如《紀念》中寫母女夜談:「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張木梨,它常年在天空游動,密密層層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種子。」這里與其說語言清新優美,抑或是想像豐富、自然,倒不如說充滿一種抒情的詩意。
2.2巧
2.2.1結構安排巧妙。
「孫犁小說的結構既嚴謹縝密,又輕巧靈活,他不注重故事的完整和情節的曲折離奇,常由一連串的生活畫面連綴而成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小說以水生嫂她們的活動為明線,以水生等戰士的活動為暗線,兩線既平行推進,又互相交織,巧妙地構成故事發展的情節,富有藝術魅力。 小說從明線開始,寫水生嫂在月下織席,等丈夫回來,通過夫妻談話,我們知道暗線中的水生他們正在開會,討論成立地區隊。原來兩條線同時展開了活動。夫妻話別,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這一絕妙的構思,既使人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心理、覺悟等。女人們尋夫的情節是明線的進一步發展,強化。通過女人尋夫不著的失望、傷心、說笑,反映出暗線的戰士們認真訓練,秘密轉移等一系列活動,當「明線」的女人們搖船回家,遇到敵人逃命時,而暗線的戰士們已在荷花澱裡布下天羅地網,專等敵人來送死。荷花澱里的那場激戰,兩條線再度交織在一起,打完仗,戰士轉移,暗線消失而明線中的婦女又說笑起來。小說結尾,寫青年婦女們學射擊,敵人圍剿百頃葦塘時,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呢!這一結尾,既點明了暗線戰士們一直不畏生死、跟敵人斗爭,又反映婦女們既辛勤勞動,又直接投身於戰斗的氣概。此時,兩條線又合而為一。雖然這種雙線結構的文章不乏其例,但像本文這樣,兩條線各自發展,共同推進,水乳交融在一起,比較少見。
2.2.2巧設出人意料的情節
作者善於用巧,製造懸念,創設一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使本來平淡、簡單的故事,變得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真正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夜深人靜,水生嫂等丈夫回來,可是等呀等,等到很晚,沒想到丈夫回來卻是與家人辭行;女人們去馬庄尋夫,可來得不巧,昨晚還在,半夜裡不知開到哪裡去了;尋夫撲空,本來掃興,可又那麼「湊巧」,歸途遇上日軍的大船;女人搖船逃進荷花澱,卻無意把敵人引入了戰士們的伏擊圈,女人們不僅絕處逢生,還在此時此地見到各人丈夫的臉。2這些巧,推動了情節發展,豐富了人物形象,使作品變得耐人尋味,搖曳多姿。
② 描寫荷花和荷花湖寫法有什麼不同
蓮是那種花比較小,葉子圓圓的,浮在水上的那種.而荷花比較大,葉子也很大有點厚,是那種有點不規則的圓形,高出水面一些,整個凹進去的
③ 如何賞析《荷花澱》中的景物描寫
3 荷花澱
●課文鑒賞說明
《荷花澱》是孫犁的代表作。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這樣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說選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現農村婦女既溫柔多情,又堅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在戰火硝煙中,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樣,美麗燦爛。
一、人物形象
小說中最突出察茄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國婦女傳統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據地婦女進步的特點。
勤勞、善良:她織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幹與勤快;丈夫是游擊隊長,黨的負責人,大部分家務勞動得由她承擔。她上要侍奉公公,下要養育孩子,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溫柔、體貼:丈夫工作晚歸,她首先「站起來要去端飯」,賢惠體貼;丈夫說要參軍,她「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表現了她對丈夫的依戀和關心。丈夫參軍沒幾天,她心裡思念丈夫,又偷偷和眾夥伴去看望丈夫,對丈夫可謂一往情深。
深明大義:丈夫參軍,她並沒有拖丈夫的後腿,雖然她是不想讓丈夫走的。丈夫去做動員工作,她一直「獃獃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聽聽丈夫的「囑咐」。丈夫說「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拚命」。她流著眼淚答應了,這表現了她的忠貞。
二、夫妻之情、家國之愛
小說雖然描寫的是抗日戰爭的事情,但是並沒有直接寫戰爭的激烈、殘酷,而是把筆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上。這些善良、純真的人們在戰爭環境中閃耀出人性的光輝,表現了人民不畏強暴、保衛家園的精神狀態。侵略戰爭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們以純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經戰勝了侵略者。這是抗戰勝利的精神源泉。
小說中,水生等參軍的人對家庭的眷顧,他們委託水生來做家屬的工作,正表現了他們對親人真摯的感情;水生嫂等婦女們雖然委婉地流露出對丈夫們難舍之情,但還是義無反顧地為自己的丈夫打點行裝,送他們上戰場打擊侵略者。至於以後婦女們感情依依探望徵人,又為丈夫分擔任務,參加戰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國之愛。
有國才有家,反之,有對親人的深情才有對國家的忠誠。
三、在戰爭中成長
殘酷的戰爭環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長成熟。以水生嫂為例,她是一個傳統、善良的農村家庭婦女,盡心盡力地支撐家庭,不讓丈夫有後顧之憂。得知丈夫要離家參軍,她雖然心裡為難,但還是支持丈夫的選擇。這時候,她的心理還沒有大的變化,仍是賢妻良母式的思維,對丈夫更多的是習慣性的順從。由探望丈夫開始,她的心理起了變化。對戰爭的親身感受,使她對丈夫的抗戰事業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於是她也投身到抗戰的行列中,直接參加保家衛國的神聖事業。她的思想性慶蔽格也得到一個大的飛躍。
四、語言特色
這篇小說的語言質朴、簡明,但又內涵豐富。
如水生告訴水生嫂自己參軍那一段:
水生小聲地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水生沒有和妻子商量就報名參軍,怕妻子責怪,心裡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聲」地說話。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沒有直接說水生嫂聽到丈夫要去參軍的心理反應,但是從她「叫葦眉敗差察子劃破了手」這個細微的動作,可以窺見她內心的波動。
再如婦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後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沒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緊的話」,當然必須當面囑咐。
「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知道前兩位的話不能「自圓其說」,只好另想辦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後還不忘加一句「有什麼看頭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生活化的人物語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解題指導
一、這道題主要想引導學生了解情節線索,進而理解小說的主題。擬小標題,要抓住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來概括。
參考答案:①夫妻話別;探親遇險;上陣殺敵;②送夫參軍;尋夫遇敵;助夫殲敵。
二、這篇小說的語言很有特色。通過具體的語言分析,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
1.(1)水生說:「……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的。」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低著頭」表現水生嫂的性格,她是一個傳統的,很賢惠的農村婦女。她對丈夫是很順從的。她說:「你總是很積極的。」有一絲嗔怪,但並沒有反對丈夫第一個舉手報名的意思。
(2)女人沒有說話。過了一會,她才說:「你走,我不攔你。家裡怎麼辦?」——首先表明不反對丈夫參軍,但是「家裡怎麼辦?」表明她對丈夫的依戀。
(3)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並沒有哭,只說:「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水生嫂雖然捨不得丈夫離開自己,但她對丈夫的行為是支持的。水生表明自己知道她的「難處」(實際是她丈夫的依戀),她「鼻子里有些酸」,對丈夫體貼自己的心意感到寬慰。
(4)雞叫的時候,水生才回來。女人還是獃獃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說:「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獃獃地」表明水生嫂對丈夫離開自己參軍感到一時還難以承受。
「沒有什麼話了,我走了,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
「嗯。」
「什麼事也不要落在別人後面。」
「嗯。還有什麼?」——「嗯」「嗯」表現了水生嫂性格的溫和、柔順。
「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拚命。」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著眼淚答應了他。——聽了丈夫最主要的「囑咐」,水生嫂流淚了,「流淚」並不表現水生嫂的懦弱,恰恰表現她性格的堅強。「流著淚答應」,是她對丈夫的忠貞的諾言。
2.參見「課文鑒賞說明」。
三、這道題主要讓學生從社會進步的角度,來理解人物,要注意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分析人物。祥林嫂、翠翠和水生嫂同樣都是中國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她們的人生道路卻完全不同。祥林嫂生活在封建時代末期,現代文明之風還吹不進封閉、保守的魯鎮,祥林嫂只能被冷漠、黑暗的社會現實所毀滅;翠翠生活在封閉的農村,總是沖不破孤獨寂寞的牆壘,最終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水生嫂生活在全民抗戰時期,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尤其是根據地,婦女解放已經開始深入人心,所以水生嫂能從一個賢惠、溫順的村婦成長為一個抗日戰士。
●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可以給學生幾個研讀的方向,如「水生嫂的性格」「抗戰中婦女的成長」「小說的語言特點」等等,講解不要過多。
二、這篇小說雖然以抗戰為大的背景,但主要表現普通人夫妻情、家庭愛。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純美的人性、親情,是正義的基礎和源泉,蘊藏著戰勝侵略者的巨大力量。要引導學生理解,而不是泛泛而談。
●有關資料
一、充分體現孫犁藝術特色的《荷花澱》 (林志浩)
孫犁同志是一位在小說創作上有自己的藝術風格的作家。《荷花澱》是他的短篇代表作,描寫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白洋淀地區的一個令人喜悅的故事。七個農村青年參軍,因為走得匆促,除了水生以外,都來不及同家裡人告別。他們的妻子很惦念,想去看看。但是沒有找到。在回家的路上,她們的小船,碰上日本侵略軍的運輸船,敵人追趕著她們。幸虧她們丈夫的隊伍埋伏在這里,給了敵人一個迎頭痛擊。這些婦女也在無意中遇到了丈夫,並立下了引誘敵人進入包圍圈的功勞。
這個短篇充分體現了孫犁創作的鮮明特色,這里想談三點。
首先是作者善於用精練的筆墨,寫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對於婦女,刻畫得尤其深刻、細致。
請看作品的第一部分,即水生在區上報了名,回到家裡同妻子見面的一段描寫:
女人抬頭笑著問:「今天怎麼回來得這么晚?」站起來要去端飯。
水生坐在台階上說:「吃過飯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著丈夫的臉,她看出他的臉有些紅漲,說話也有些氣喘。她問:「他們幾個呢?」
當時斗爭形勢很緊張,丈夫這么晚才回來,臉色神情也異常,女人立刻覺察到了,擔心出了什麼事。她看到只有自己的丈夫回來,其他六個人都沒有回來,所以第一句話就問:「他們幾個呢?」
水生沒有直接把參軍的事說出來,而是簡單地回答:「還在區上。」留下緩沖的餘地,然後就問他的父親和兒子小華。當他知道父親已經睡下了,才放了心,准備先給妻子做工作,然後再去做父親的工作。
女人很機警,對於丈夫的回答還不滿意,又緊追著問:「他們幾個為什麼還不回來?」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麼了,你?」
這些地方都寫出女人細膩的感情活動。水生一露面,她就覺察到有異常的情況發生。她問丈夫,回答又不得要領,有點吞吞吐吐,這就更加引起女人的疑心,她就繼續追問,非弄個水落石出不可。
當水生回答:「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作品描寫「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
這里沒有直接描寫人物的心裡活動,實際上卻是含蓄地描寫了。既寫出女人非常關心丈夫,全神貫注聽丈夫講話,才不留心手裡的葦眉子;又寫出丈夫參軍的消息,在女人內心所引起的震動。但女人是識大體的,她剋制住自己對丈夫依戀的感情,不讓這種感情過分流露出來,所以毫不聲張,作品寫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這樣細膩的感情活動,就通過一個簡單的細節,形象地表現出來了。這是剛聽到丈夫參軍的消息時的直接反應。
當丈夫比較詳細地說明當時的形勢,縣委決定成立地區隊,「我第一個舉手報了名」時,作品描寫:「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
簡單的一句話,包含著豐富、細致的感情活動,是值得我們仔細捉摸、深入體會的。「你總是……」這種口氣,本來是表示不滿的。用不滿的口氣說話,是為了表現女人對丈夫依戀的感情。「總是……」什麼呢?「總是很積極的」。「很積極的」,這是對丈夫的稱贊。所以這句話是用一種不滿的口氣表達了女人滿意的心情,寫出女人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的活動。盡管這個普通勞動婦女對丈夫的參軍,還有點戀戀不舍,但她是識大體的,她沒有因為留戀夫婦生活,而拉丈夫的後腿,相反,她稱贊丈夫的積極,滿意丈夫的行動。實際上,當丈夫比較詳細地說明斗爭的形勢,和自己參軍的經過時,女人正式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支持丈夫的行動。這種支持不是講什麼大道理,而是通過這樣一句簡單的日常生活的語言來表現。這是非常簡練的一句話,但它所包含的感情卻是很細膩、很豐富的。
水生他們參軍走了。作品接著描寫:「女人們到底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聚在水生家裡」,商量著去探望自己的丈夫。「藕斷絲連」,是個普通的成語,但用在這里,卻非常貼切,它富有地方色彩,富有荷花澱的風味,而且十分准確地表現這些女人對丈夫的懷念。她們湊在一起,就念叨著丈夫,想去看丈夫。但是,她們是在革命根據地的環境中生活,在黨的教育下成長的,都積極、上進,自尊心也很強。何況男人剛走兩天,她們要明白說出,又感到難為情。因此,就想法給自己找到了借口。有的說:「聽說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有的說:「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雖然都是借口,大家心裡也明白,就是心照不宣。這樣簡單的幾句話,就把她們的藕斷絲連,寫得活靈活現,充分表現這些青年婦女此時此境的復雜而細致的感情。她們的矜持和害羞,終於敵不過對丈夫的懷念,於是「偷偷坐在一隻小船上,劃到對面馬庄去了」。
用散文詩的語言來寫小說,是孫犁創作的又一個特點。這就使他的小說帶有濃郁的抒情味道。這里可舉出他寫勞動、寫戰斗的例子來分析。
小說的開頭,描寫水生女人編席子。作者把這個勞動場面,完全詩化了。請看小說的頭一個自然段:
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里跳躍著。
開頭前三句,作者就點出了勞動的時間、空間和對象。像詩的語言一樣,簡練、動聽、優美。它不僅寫了環境,還反襯出環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這里是個勞動場所,但收拾得很乾凈,而且一切准備工作,都在白天做好了:現在的葦眉子濕潤潤的,正好編席。接下來就寫女人的勞動。女人勞動得怎樣呢?作者沒有直接說出來,他只是寫勞動的畫面。簡單兩句話,就把女人編席子的情景完全形象化了:那樣柔滑修長的葦眉子,就在她手指上纏絞著,在她懷里跳躍著。纏絞著,跳躍著,這兩個動詞用得多麼好,他不僅把勞動的場面寫活了,而且把女人的好手藝,女人的勤快,都有力地描繪出來了。
特別是下面這一段:
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你看,本來是在勞動,一下子就變成了「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這不是把勞動的場面完全詩化了、美化了嗎?「她有時望望淀里」所引起的關於白洋淀雪白世界的描寫,不僅讓讀者看到了完全詩化了的畫面,聞到了「新鮮的荷葉荷花香」,而且還感受到了女人的內心活動。她為什麼「有時望望淀里」呢?因為她心裡有事:天這么晚了,丈夫還沒有回來,她一邊勞動,一邊在等待丈夫回家。人物的心事,不採用一般小說的敘事的方式來表現,而是通過散文詩的繪畫的筆法來描繪,就顯得詩意盎然,引人入勝。
再看描寫戰斗的場面。先看在戰鬥打響之前,日本人的大船緊追過來的描寫:
幸虧是這些青年婦女,白洋淀長大的,她們搖得小船飛快。小船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從小跟這小船打交道,駛起來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
這個場面寫得非常簡潔、生動,是一幅十分逼真的畫面。描寫她們搖的小船飛快:「活像離開了水皮的一條打跳的梭魚。」她們駛船「就像織布穿梭、縫衣透針一般快。」兩個地方用了三個比喻,都是寫飛快。打跳的梭魚是形容船的飛快。織布穿梭,縫衣透針,是形容人物動作的飛快、熟練。這些比喻都用得好,切合當時的情景,也切合婦女的身份。這時只聽到「水在兩旁大聲地嘩嘩,嘩嘩,嘩嘩嘩!」再用這樣的象聲詞來寫聲音,真是有聲有色,十分生動,從而也反映出這些青年婦女的沉著、勇敢、能幹。
她們把船搖進了荷花澱。對荷花澱的幾筆描寫是這樣的:「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這完全可以當作散文詩來朗讀。這里只有兩句話,一句寫荷葉,一句寫荷花,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託著作者強烈的感情。這里是荷葉荷花,也是銅牆鐵壁,是監視敵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敵人的戰場。用這樣兩句話,作為這一部分的收尾,也就暗示最後部分將是一場消滅敵人的戰斗。所以這兩句話,從文章的結構上說,也很有意義,很有作用。
再看下面描寫戰斗的場面。作者不是用一般小說的寫法來寫戰斗,而是用散文詩的筆調來描寫。我們常見的小說寫法,總是要比較客觀、具體地描寫敵我雙方打仗的情況。這里卻不是這樣寫,而是通過這些婦女的切身感受和體驗來著筆。
作者的筆隨著她們的船搖進荷花澱,開始記錄當時人物的視覺和聽覺:她們看見的是荷花澱「幾只野鴨撲楞楞飛起,尖聲驚叫,掠著水面飛走了」。聽見的是「就在她們的耳邊響起一排槍!」交火以後,對敵人幾乎一句話也沒有寫。作品正式展開描寫的,是婦女所想到的、所聽到的、所看到的:
她們想,陷在敵人的埋伏里了,一準要死了,一齊翻身跳到水裡去。漸漸聽清楚槍聲只是向著外面,她們才又扒著船幫露出頭來。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裡。荷花變成人了?……
這完全是人物的感受。這是一場緊張的戰斗,作者卻在寫「荷花變成人了?」寫這群婦女在東張西望,找自己的丈夫。這不是把一場戰爭完全詩化了嗎?它有力地表現這些婦女轉驚為喜的緊張、愉快的感情。通過人物的感受和體驗來描寫,這常常是詩歌的寫法,它有利於渲染和加強感情的色彩。
當然,對這場戰爭也有些客觀描寫,但只有很少幾行文字,顯然不是描寫的重點。重點卻放在打了勝仗、打撈戰利品上。這個重點雖是客觀描寫,但充滿著詩情畫意,洋溢著人物戲謔的情調和歡樂的氣氛,完全可以當成散文詩來閱讀。
孫犁的小說,大多數都是描寫冀中一帶,尤其是白洋淀地區人民的生活和斗爭。他著重取材於勞動婦女,這是他創作的最大特色,也形成他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以這篇小說來說,本來是寫七個青年參軍,以及參軍後所取得的第一個勝利。按照一般的寫法,本來似乎應該以這些參軍的青年為主。但作品卻著重寫了他們的女人。作品對於題材的這種處理,是很值得注意的。我們不能僅從個人的藝術愛好、藝術習慣方面去理解,而是要看得更深一些。在舊社會,勞動婦女被壓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是迫切要求解放的。她們解放到什麼程度,常常是我們衡量社會解放的一種標准。因此著重描寫婦女的生活和思想,描寫她們怎樣一步步地站起來參加社會斗爭,對於反映解放區人民的生活,反映革命戰爭在人民精神上所引起的巨大變化,都是很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認為孫犁創作中的這一風格和特點,是有著深刻的時代和社會的原因的。《荷花澱》不過五千字的篇幅,但我們從這里卻可以清楚地看到根據地的勞動婦女怎樣一步步地站起來參加社會斗爭,可以清楚地聽見她們前進的腳步聲。開始,我們看到這些婦女還是帶著一般家庭婦女的特點。由於社會的、歷史的原因,她們都守著自己狹隘的家庭,希望丈夫不要離開。但是根據地黨的教育,革命戰爭對每個人的教育,使她們識大體,明大義,她們有積極向上的要求,她們懂得丈夫站在民族解放戰爭的前列是光榮的,應該支持,而不應該由於個人感情和生活的原因而妨礙他們。她們支持丈夫參加抗日戰爭。後來由於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們看見打仗,經了風雨,見了世面,知道打仗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用她們自己的話來說:「只要你不著慌,誰還不會趴在那裡放槍呀!」「打沉了,我也會鳧水撈東西,我管保比他們水式好,再深點我也不怕!」這就是說,經歷了一次打仗,她們增長了見識,知道男人能做到的,婦女同樣也能做到。經歷了一次戰爭,便喚起了婦女的自尊心,喚起了她們相信自己可以同男人一樣戰斗的思想覺悟。當聽到水生批評她們是「一群落後分子」時,有個婦女說得好:「剛當上兵就小看我們,過二年,更把我們看得一錢不值了,誰比誰落後多少呢!」於是,她們成立了隊伍。這年秋季,她們學會了射擊。敵人來「圍剿」時,「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小說就這樣真實地反映了根據地的婦女,怎樣由於戰爭的教育,逐步地打破家庭小圈子,擺脫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女人低男人一頭的思想,一步步地站到了社會斗爭、民族斗爭的行列里。她們以實際行動為中國勞動婦女爭了氣,為中國人民增了光。
你想,連最沒有地位、最受壓迫、覺悟較低的婦女也起來了,那麼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難道還會遠嗎?當然是不會遠的。所以這篇側重從婦女方面來反映根據地人民斗爭生活的作品,同樣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
(選自《閱讀和欣賞·現代文學部分(二)》,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二、《荷花澱》——戰爭小說的一曲純美的絕唱(郝宇民)
對於孫犁的著名短篇小說《荷花澱》,以往的解讀大都著重從分析其思想性及其理性主題入手,從而盡量去挖掘其政治意義和意識形態價值。因而多年來對《荷花澱》的研究也就基本上固定在了一個大致統一的結論上,說來說去也總是認為:「它通過水生嫂等正確處理愛丈夫與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描繪了白洋淀廣大婦女潑辣、勇敢、堅定、樂觀的戰斗風貌,反映了她們在革命實踐中鍛煉成長的歷史進程,歌頌了白洋淀人民眾志成城、保家衛國的偉大斗爭。」認為:「《荷花澱》就是一曲勞動婦女的贊歌」,甚至「反映了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威力,反映了中國人民不可征服的偉大力量」等。這樣的分析顯然有些過於簡單化地靠向理性意義而又過於明顯地將其理性意義極度膨脹,所以也就不能不自然忽略了對其藝術性的充分把握和進一步認識。
實際上,《荷花澱》的真正的藝術價值和藝術追求在哪裡呢?《荷花澱》的永恆的藝術魅力在哪裡呢?從多年的傳播實踐來看,人們凡讀過《荷花澱》之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又是什麼呢?當然,不可能是一個驚險的戰斗故事,也不可能是一些纏綿的愛情情節,甚至也沒有留下一兩個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因為這一切,在小說中都並不是十分清晰的,都不是作者所著力用筆和刻意表現的。作者恰恰把這些被傳統小說作為基本構造模式與運思重心的東西充分淡化,因而,小說在正常的接受者頭腦中所留下的最深刻的美感印象大多不過是那一片充滿生機,充滿活力,象徵著人的美好追求和美好願望的荷花荷葉組成的美麗坦盪的荷花澱。這是一幅純美的畫面,荷花荷葉是畫面的主體,人物只是融入畫面並融入荷花荷葉的精魂,這正是《荷花澱》的真正藝術魅力所在。這也正是把生活高度藝術化、審美化的結晶,非大手筆所絕對不能為的。中外許多學人都曾指出魯迅的短篇小說《示眾》是一篇純技巧小說,其理性主題是被深深潛隱在文字技巧的最深處的;而在我看來,《荷花澱》則是一篇純美小說,它的藝術重心在於創造一種獨特的美的意味。同樣的,其理性意義也是深深隱蔽在美的畫面之背後的。
首先,按照慣常的研究眼光,我們得承認,《荷花澱》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然而就小說的整個藝術運思與話語操作來看,這又是一篇完全被非戰爭化了的戰爭小說。也就是說,這篇小說在其全部話語表述過程中,通過語言的暴力,而把戰爭題材自身所本來具有的戰爭特性完全消解掉,從而更加集中地去發現和表現被戰爭本身的殘酷以及通常只是慣於把戰爭作為殘酷的現實去運思的傳統模式所忽略和掩遮的原本的生活之美。說這篇小說是戰爭小說,不僅因為它取材於戰爭年代和以戰爭為總體背景,而它所賴以構成的中心事件就是一次激烈的槍戰。而且作品還可以說完全是從正面來描寫戰斗場面的。但由於作者有意的非戰爭化把握和處理,整個戰斗場面,也就是作為中心事件或通常被必然作為高潮出現的戰斗場景卻在小說中又只是寥寥幾筆,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完全迴避了通常那種硝煙彌漫、槍林彈雨、血肉橫飛等慘烈景象,甚至把敵對雙方的激戰和對抗過程也全然省略,三言兩語之間如同神話一般便結束了戰斗,奪取了勝利。當你閱讀這樣的一篇小說的時候,似乎你根本沒有通過這一藝術表現而去經歷一次戰爭,根本得不到什麼戰爭體驗。戰爭的一切特徵在此都被解構,小說也並未通過藝術手段再造一次戰爭或再現一次戰爭,所以它完全是非戰爭化的了。雖然它的取材的確是你死我活的戰爭。
其次,這篇小說不僅掩蓋和消解了戰爭特性,而且還抽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矛盾沖突,從而突出社會人生中那種明凈、純真的自然形態。這也許正是由於作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戰爭和把握戰爭題材的結果。戰爭對於任何人來說無疑都是殘酷的,對於整個社會來說破壞性都是極大的,因而也就必然要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災難。然而戰爭的發生由於對抗雙方陣線的分明,對立關系的單一確定,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因而,整個社會的人際關系也就會因此而顯得明朗單純,和平時期人與人之間的復雜微妙的矛盾糾葛也就很容易被暫時擱置,那些瑣碎的日常矛盾或情感沖突就會被一致對外的根本利益和總原則所自然或強行取消。這時的親情關系、鄰里關系乃至階級關系等大都會自然或自覺地服從戰爭所劃定的陣線,人們的情感情緒也只能以此為律動動源。《荷花澱》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種對戰爭現實的把握和感受,才大膽地把人的情感沖突、心理沖突、日常生活沖突高度淡化,剩下的就只是一種高度純凈與寧靜之美。作為小說主體故事的妻子送郎上戰場,再沒有那種離別的凄苦,以及被離棄的哀怨,甚至這種突然的訣別,也並不激起妻子絲毫的不滿和怨懟;幹部的家屬是如此,其他所有人的情況也都是如此,一切都顯得那麼簡單,而正是在這種簡化了的藝術關系中,小說留給讀者的就是那如同新鮮的「荷花荷葉香」的一片溫情,是一種單純美的極致。
此外,以往對《荷花澱》的解讀也大都著重分析其人物個性鮮明,心理活動復雜微妙,因而認為這仍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而且寫人很精彩的短篇小說,這其實更是以常規思路來對一種非常規創作和非常規文本的曲解和誤讀。實際上,《荷花澱》根本不是一篇寫人小說,或者說它並不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運思軸心的藝術作品。人物形象在作品中並不具有特別突出的地位,或者說在小說各要素的總體構成中,人物(即作為形式因素的人物形象)並不處於最核心最顯要的位置上。首先,小說中的人物,差不多全都是無名無姓的。對於現實主義的寫人小說來說,既然要塑造完整立體的人物形象,人物的姓名無疑應該是第一位的,否則這一人物就失去了作為個人的基本代碼,失去了作為個人而存在的最表面的依據。當然,短篇小說有時會
④ 古代荷花的文章有哪些啊
【江南】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專東,
魚戲蓮葉西屬,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采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曉出凈慈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荷花】 清. 石濤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
《愛蓮說》宋·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⑤ 如何評價《荷花澱》這本書
一、主題
主題思想是文藝作品通過描繪現實生活和塑造藝術形象所揭示出來的問題,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人教版 《自學輔導》書指出,《荷花澱》「表現了根據地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們認為這個主題太籠統、不確切。主題常通過題材、情節或人物等表現出來。分析和發掘主題必須從具體作品入手。就《 荷花澱》而言,情節始終圍繞婦女展開。全篇有八個人物,婦女就佔五個;男人中的父親和小隊長僅為四處對 話描寫,著墨極少。因此,作品主題的歸結應以婦女為中心,即「重在謳歌冀中根據地婦女識大體、愛祖國的 高貴品質和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正如孫犁所言:婦女「使我衷心敬佩到五體投地的程度」,「所以 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寫到她們。」至於讀者,「對這篇小說發生了喜愛的心」,那是因為他們看到「婦女們的抗 日情緒也如此令人鼓舞」。
以婦女為中心總結主題思想,從文學鑒賞的角度講叫「緊扣作品」;另一方面,以婦女為中心,較之以男 人為中心,主題更為深刻,更具時代性,更能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清新,更能激動千萬名讀者,因為「全國婦女 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毛澤東語)
二、人物
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婦女,又以水生嫂為核心。她熱愛勞動,有嫻熟的勞動技能;她體貼丈夫,溫柔細 心;她開明穩重,剛毅勇敢;她關心國家興亡,最終投身抗日洪流。她不愧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魅力 的典型人物。她與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性格有相同之處:熱愛勞動,勇於反抗;但又有很大不同:樂觀開朗,積 極向上。加之生活在抗日根據地,這使她與祥林嫂的命運大相徑庭。與趙樹理筆下的小芹相比,雖然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同一環境,但水生嫂已不再是為爭取個人婚姻自主抗爭,而是躋身抗日的行伍,勇敢地肩負起民族存 亡的重荷。即使在孫犁同類題材的作品中,她也堪稱典型。至於文中另外的四位婦女,她們的性格也各具特點 ,這集中反映在「尋夫」部分的對話描寫上。
居於次要地位的男人系列,也有主次之分。水生居主導地位。他與父親有相同之處:思想豁達開通。大敵 當前,沒有過多地「惦記」家事,而以國事為重,毅然決然地去干「光榮事情」;他又有別於小隊長:幽默感 不強。但內心深處卻非常熱愛自己的妻兒老小,荷花澱中即使責怪了妻子,也要「把(內裝餅乾的)紙盒順手 丟在女人們船上」。
三、結構
《荷花澱》以丈夫參軍打仗為線索,精心組織了「送夫」「尋夫」「奇遇」「學夫」等情節。作者以空行 為標志,把它們分成了三大段。作為「詩體小說」,每一部分又被安排成三層,呈現出詩歌藝術所追求的「建 築美」。人教版《自學輔導》書提供的「段落提綱」把第三部分劃分為四層,第一層從「她們向荷花澱里搖」 至「啊,原來是他們」,層意為「化險為夷」。我們認為不妥。這一層最好與第二層合並,至「不久就消失在 中午水面上的煙波里」,層意為「漂亮的伏擊」。原因有三:
第一,從內容上看,當「耳邊響起一排槍聲」時,婦女們並不知道是自己的隊伍向倭寇開槍,還以為是「 陷在敵人的埋伏里了」,便「一齊翻身跳到水裡去」。這時,正值戰斗開始。第三自然段戰士們「正在聚精會 神瞄著敵人射擊」,戰斗還在繼續,至「戰利品全裝在他們的小船上」,小船「箭一樣飛去」,戰斗才結束, 才「化險為夷」。這幾個自然段為一個有機整體,即「漂亮的伏擊」,不可隨意分割。
第二,從形式上看,轉折連詞「但是」也說明一、二層聯系十分緊密,不可分割。
第三,將一、二層合在一起,層意側重於贊頌婦女配合部隊打仗,否則,「伏擊不會這么徹底」,(區小 隊長語)文章仍以婦女為中心。這種劃分方法才能准確體現作者的思想脈絡,精確反映小說的主題。
四、語言
孫犁先生主張,文學語言應該「明朗而有含蓄,流暢而有餘韻,於細膩之中,注意調節。每一句的組織, 無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組織,無浪費或枝蔓。可以說字字錘煉,句句經營」。他不僅這樣要求別人,還自覺 地在創作中實踐著自己的理想。《荷花澱》便是典範。
這部作品語言樸素自然、清新洗煉,顯示出作者已熟練地掌握了一種充滿詩情畫意又精細傳神的高超的白描手法,並能以此充分表現人物的時代氣質。根據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本課語言學習的重點應集中在三個方面 :①簡潔傳神的對話描寫;②詩味盎然的環境描寫;③准確生動的遣詞造句。
教學設計
從「教材分析」中可以看出,《荷花澱》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它理應成為我們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 依託。本著培養合格小學教師的目的,根據中師文選《大綱》的要求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遵照中等師范學校 「大信息、全方位、多媒體、高效益」的課堂教學要求,我們集認知、技能、情感性目標為一體,為本課擬定了五個教學目標。下面簡單介紹這些目標及其教學方法。
目標一:找出文中的對話描寫,說明它們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並通過分角色朗讀准確表達其中蘊蓄的豐富內涵。
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們採用「領悟式學法」——教師精講「夫妻夜談」,讓學生領悟並總結分析人 物對話的方法:1.熟讀全文,結合上下文分析;2.抓重點詞。如兩處「笑」和「小聲」,單音節詞「謝」和「 嗯」等;3.注意句中狀語。如「總是」「獃獃」等;4.與他與對比。緊接著,讓學生練習「試法」:以組為單 位分析討論第二部分的「商議探夫」。最後布置學生課後獨立分析第三部分的對話,並仿寫一則人物對話片斷 。
由悟法、試法到用法,由閱讀理解到嘗試寫作,並注意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最終徹底攻破教學重難點。
目標二:找出環境描寫的語段並說明其積極作用。
這是本課教學的次重點,旨在讓學生學習體會孫犁先生「詩體小說」的語言特色和樂觀向上的創作風格。 環境描寫的作用在《祝福》中已經做了介紹,本課應有所提高。我們先讓學生歸納總結其積極作用——為情節 的展開設下伏筆;緩和緊張氣氛;表現樂觀情趣。然後請個別同學當堂指出每一處的具體作用,最後指導大家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月下編席」和「陽光下的淀上風光」,加深理解,培養語感。
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遵循學生的認知過程,體現了美國教育和心理學家本傑明S·布盧姆的「目標教學 」思想。
目標三:通過與祥林嫂、小芹、妞兒等人物形象性格異同的對比分析,充分認識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引導 下,抗日根據地,尤其是白洋淀勞動婦女的性格特點。
這仍為本課教學的次重點,可以讓學生了解類比分析的方法,提高他們分析人物形象的水平。前兩位人物 剛分析過,妞兒可加以簡單介紹,比較分析簡便易行。
目標四:准確簡練地給課文編寫段落層次提綱。
這是本課教學的又一個次重點。它既能提高學生分段分層的水平,又能督促他們在課外認真閱讀理解課文 ,節省課堂教學時間。教學方法可採用「評點法」。點撥要點有:1.盡量用詞和短語;2.格式對稱工整;3.第 三部分的層次劃分。(見「教材分析)
目標五:緊扣課文對作家作品及其創作風格進行簡單的分析介紹。
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沒必要篇篇都設、面面俱到,也不一定全放在講讀課的第一個環節由教師完成,這應 該讓未來園丁有一個明確認識。本課我們放在最後:講讀完課文後讓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緊扣這篇代表作總 結孫犁先生「詩體小說」的創作風格;關於他的生平和著作不強求牢記在心。
下面是分課時教學內容安排:第一課時:目標一、四;第二課時:目標二、三;第三課時:目標五,當堂 評議修改第一課時布置的仿寫片斷。
(註:引文多出自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孫犁文集》和《晚華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