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荷花
❶ 中國古典舞荷花舞的再現與表現
中國古典舞荷花舞的再現與表現舞者打扮得像仙女一般,扎著丫鬟頭,穿著粉色的荷花長裙,漢服配著長長的水袖。根據相關信息資料查詢古典舞需要有著優美的舞姿,身體協調優美,所以它的再現就像仙女下凡。
❷ 戴愛蓮《荷花舞》舞蹈種類
荷花舞,是一種社火舞,在慶陽境內頗受群眾喜愛,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慶陽是我國西北地區開發較早的地域之一,也是古老的秦隴文化和農耕文化交融碰撞之地。荷花舞既吸收了甘肅中西部文化,又吸收了關中及陝北文化的藝術養分。由於舞蹈風格清新優雅,動作簡練優美,易學易會,道具美觀,故青年人都喜歡參演,尤其受到農村女青年的歡迎,從而達到自娛自樂,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荷花舞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荷花舞」原名「雲朵子」「地遊子」,又稱「地飄兒」「雲影子」「地雲子」等,隨著歷史的變遷也叫「跑花燈」「蓮花燈」「荷花舞」。源於周族的賽社祭祀活動,在巫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一種「乞雨」的巫神活動。西峰區內廟宇較多,道教文化盛行,每逢廟會或春節時,社火隊都排演「雲朵子」,它是民間社火中長期保留的娛樂節目。荷花舞屬集體舞蹈,演員一般都在幾十人以上,最少不下六人,適宜在各種場合表演。
荷花舞起源於周先祖公劉開創中國農耕文化的董志塬上,建國後被中國舞蹈界推上世界舞壇。荷花舞定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到此采風,將「雲朵子」改編定名為「荷花舞」,在波蘭演出獲金獎。從此荷花舞登上了藝術舞台,成為中國舞蹈藝術保留節目之一。與此同時,西峰區寨子鄉社火隊依「雲朵子」設計出新的構型道具,增添了新的內容進行社火演出。90年代慶陽師范學校荷花舞作為校園文化的典型進行設計排練。本世紀初,「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連續三屆排演成500人陣容的大型舞蹈,受到國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喝彩。
荷花舞集曲藝、音樂、紙扎、民間美術於一體,從「雲朵子」、「雲影子」、「蓮花燈」等民俗觀念醞釀成的漢族民間舞蹈,它不僅僅是西峰區域歷史,也是中國農耕文化源頭地的歷史遺存,更是中國農業文明在漢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產物。它的特徵是道具別致,由雲盤、雲朵、油燈、蓮花構成的舞具,民俗意味性極強,反映了周代農耕活動的文化內容。雲盤象徵甘霖,雲朵象徵四海太平,油燈象徵五穀豐登,蓮花象徵祥和潤澤。由此構成的意念來自周代祭祀中的賽社活動,象徵遠古農耕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存的企盼,期冀風調雨順,太平盛世的民間觀念。
荷花舞的形式分邊歌邊舞和不歌只舞兩類。邊歌邊舞,即在音樂伴奏中輕歌曼舞,舞姿以甩紗帶為主,身段一扭三彎,搖扭相配,頗有風吹蓮葉的輕柔動態。歌詞共四段,每段四句,曲調為隴東民間傳統小調「楊燕麥」;不歌只舞,只用舞蹈語言表演,抒發情懷,舞蹈隊列常變幻花樣,隊形有「龍擺尾」「燕穿梭」「剪子股」等。動作要輕松自然,輕捷平穩,用「碎步」,腳跟先著地,腳尖後著地,有前腳著地,後腳跟著虛抬的姿勢,走如舟穿蓮群、飄逸輕柔。演員要年輕漂亮、身段苗條,一旦起舞,如水浮荷花,在池塘里輕盈漂轉,美不勝收。
荷花舞的藝術效果令人神往,使人陶醉。伴著那優美的樂曲,一群少女身著淡黃色大襟上衣,淺綠色褲子,粉紅色筒裙,手挽長長的草綠色紗帶,端莊秀麗,婀娜多姿,幽雅地「坐」在彩燈裝飾的花盤上,踏著輕盈的碎步,手中的紗帶時而拋撒開去,時而收攏在握,那神態和動作美麗俊秀,清逸飄灑,個個如飄飄欲飛的仙女,人人似碧波之中的蓮妹。晚間演出,在燈光的映襯下,會把人帶入一種夢幻般的仙境。
慶陽人喜愛荷花舞,每個重大節日都要表演荷花舞。2002和2003年首屆和第二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慶陽人又表演了數百人參演的場面宏大的荷花舞,受到了中外賓客的熱烈贊揚,如今中國舞協以荷花舞為標准,設立了中國舞蹈「荷花」獎,成為中國舞蹈最高獎,這無疑是慶陽人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