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澱的抒情
⑴ 荷花淀為何詩情畫意的手法來表達血雨腥風的戰爭
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澱派。此派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孫犁小說的獨特藝術風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荷花澱》是一篇特殊文體的詩化小說,它重在創造一種繪畫之美,在一種純粹美的極致中,蘊涵著一種健旺明凈的人的精神,一種民族精神。《荷花澱》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不只描繪出了一副副美麗的風景畫,而是通過寫景來烘託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徵。小說之所以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孫犁先生終生追求的就是真善美的極致,他的藝術所極力表現的也是真善美的極致。他力圖以真善美去自然抗擊邪惡,這是比直接說教更有力量和恆性的,因而,《荷花澱》並未直接貫注進多少既成的觀念化的理性內容,而只是盡力地去創造一種藝術之美。此種寫法正是這篇小說的藝術魅力所在,具有更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⑵ 《荷花澱》是怎樣的意境
追求意境之美是孫犁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孫犁非常強調散文作家的時代責任感,認為散文創作應當熱切參與和推動現實生活前進。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帶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美好境界。他的前期散文,如《織席記》、《采蒲台的葦》、《服裝的故事》等,就是現實生活的美好意境的提煉和反映。對孫犁來說,冀中平原上的一片荷花,一根蘆葦都深深地浸潤著作者的情愫。《采蒲台的葦》寫的是白洋淀人民同敵人一次斗爭的故事,它把葦的「骨性」和人民的斗爭性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白洋淀里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的是那麼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我漸漸知道,葦也因為性質的軟硬、堅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頭栽因為色白、高大,多用來織小花邊的炕席;正草因為有骨性,則多用來鋪房、填房鹼。」因此,「在戰爭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並沒有完全平復時候。關於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葯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經過作者的鋪排描寫,「采蒲台的葦」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境。在《服裝的故事》中,作者記敘了一段他從延安到冀中途中的故事,他的任務是給女同志趕毛驢。「那些嬰兒們,裝在兩個荊條筐里,掛在母親們的兩邊。小毛驢一走一顛,母親們的身體一搖一擺,孩子們象雛燕一樣,從筐里探出頭來,呼喊著,玩鬧著,和母親們愛撫的聲音混在一起,震盪著漫長的歡樂的旅途。」在這種情景中趕路,雖有旅途的勞累,也自有悠然舒暢的樂趣。
孫犁還從對往事的回憶中勾畫出鄉村風俗的雋永意境。《度春荒》一文,在寫了家鄉父老鄉親挖野草度春荒的艱難情景之後,又寫下了充滿生趣的美好情景:「在春天,田野里跑著無數的孩子們,是為飢餓驅使,也為新的生機驅使,他們漫天漫野地跑著,尋視著,歡笑並打鬧,追趕和競爭」。「春風吹來,大地蘇醒,河水解凍,萬物孽生,土地是松軟的,把孩子們的腳埋進去,他們仍然快樂地跑著,並不感到跋涉。」 這位經歷過戰爭硝煙洗禮、經歷過人生大悲大喜的老人,以一種返樸歸真的深沉心境,把目光重新投向身邊那些平凡的事物,那些記憶深處偏僻的角落,凝神思索,並從中發現某種朴實而永恆的意蘊。他寫花、寫果、寫河、寫自己曾有過的書的夢與畫的夢,寫鋼筆的故事、牲口的故事、報紙的故事,寫晚秋的白蠟樹、故居的老屋,也寫自己的病期經歷、亡妻無比珍愛的一塊包袱皮。他曾這樣描寫身旁一株普普通通的白菜花心:
「……一過清明節,有些菜頭就會膨脹起來,俗話叫做菜懷胎。慢慢把菜幫剝掉,裡面就露出一株連在菜根上的嫩黃菜花,頂上已經布滿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鏟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書案上,是我書房中的一種開春景觀。」「菜花,亭亭玉立,明麗自然,淡雅清凈。它沒有香味,因此也就沒有什麼異味。色彩單調,因此也就沒有斑駁。平常得很,就是這種黃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見不到這種黃色了。」(《菜花》)
楊朔本質上是一個詩人。早期的鑽研古典詩詞、酷愛詩歌創作,是他個性和氣質最真實、最自然的流露與顯現。他自己曾悅過:「我該是個詩人!」但革命戰爭把他推向了小說和通訊。他在他創作的前三個階段里一直是交叉並進地寫作著這兩種文體,基本上抑制著他的「詩魂」。從《香山紅葉》等文章的創作開始,他才找到了自己詩情的噴吐口,一發而不可收地釀制了一篇篇貯滿詩意的散文,使作家和作品、為人和為文、氣質和風格得到了比較的一致,相對的統一,使他的創作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楊朔散文的突出貢獻,在於他創造了一種楊朔式的「詩體散文」。他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以詩為文」的藝術主張,這在散文寫作上是獨樹一幟的。他說:「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常常在尋求詩的意境。」「動筆寫時,我也不以為自己是寫散文,就可以放肆筆墨,總要象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後寫成文章。」這不啻是他在散文藝術王國里的勇敢宣言!散文,歷來就是「直說」,所謂「直陳其事」,「直抒其情」,只是講究「情文並茂」而已;現代散文大家朱自清雖寫出了不少情境交融的佳作,相當注重煉意和錘句,開始使散又貯滿了詩意,但他並沒有提出明確的藝術主張,也沒有把這種傾詢貫徹於他的全部作品。楊朔則不同,他努力標新,大膽走自己的路,揭出了「以詩為文」的大旗,並以自己豐厚的藝術實踐證明了它的可行與成功——這正是他比他的前輩們高明、出新的地方。
楊朔散文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是其境界優美、詩意盎然。
他是造「境」的能手。場面、對話、景觀、氛圍,他只消精練的幾筆白描就能使意境全出,神情畢肖。如在《海市》中,他寫奇異的海上幻景,把個海市蜃樓寫得影影綽綽、飄飄緲緲,使人讀之大有仙風撲面之感;在《泰山極頂》中,他寫山是「眉目分明」,寫古松是顏色「濃得好象要流下來」,在他的筆下,天光山色,流水松濤,「整個山河都在歡騰著」;在《雪浪花》中,姑娘們嬉戲海邊觀賞浪花擊打礁石、「老泰山」妙語解疑的場面,是那般歡快、奇警,富有境界;而在《荔枝蜜》中,「我」沉吟地望著遠方,辛勞的農民們正在水田裡俯身插秧,畫面又是那般開闊、靜謐,令人邏想,楊朔的散文,篇篇都有它獨異的藝術天地,而且往往是開篇即能引人入勝,這是很不容易的。在當代散文家裡,象他這樣具有很強造「境」腕力的作者似難尋覓。
由於他的散文是「當詩一樣寫」的,所以很自然地它們就詩意盎然。這個「詩意」,主要表現在作品的整體構思上。象《泰山極頂》里,以「倒展」開來的「一幅規模驚人的青綠山水畫」為貫穿線索,當它「露出畫卷最精彩的部分」時,文勢突然翻跌,點出「我們分明看見另一場更加輝煌的日出」的主題,首尾圓合,渾然一體,在思想升騰中溢滿了濃郁的詩意;在《香山紅葉》里,「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的雙關寫法,使香山「紅葉」和「老向導」隨著文章內容的漸次展開而逐步靠攏、貼近,終於相互溝通,融為一體,在象徵的巧用中漾出了新清的詩意;《茶花賦》中,一句「童子麵茶花開了」象詩眼一樣,使畫出「祖國」面貌特色的「難題」迎刃而解,全文詩意頓生;《櫻花雨》中,君子「忍不住」悄聲所說的「敢情是罷工吧」一句話,以及她柔和眼神中跳出來的」兩點火花」,使「我」深感「錯看」了她,「想不到在這個怯生生的心靈里,也隱藏著日本人民火一樣的願望」,在一「抑」一「揚」中使思想升華為動人的詩章。其它,象一隻蜜蜂,一堆蟻山,一顆寶石,一盞小燈,一簇浪花,一彎夜月,一尊「鶴首」,一泓泉水,在楊朔筆下也都抹上了「詩」的色彩。他曾這樣說過:「你在斗爭中,勞動中,時常會有些東西觸動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歡樂,使你憂愁,使你深思,這不是詩又是什麼?凡是遇到這樣動情的事,我就要反復思索,到後來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楊朔總是這樣在生活中尋覓「詩意」的:他一旦動情就苦苦思索內里的「底蘊」,並憑著他「自有詩心如火烈」的氣質、意匠,把它「化」為作品的詩思、境界,這樣,自然就「散文亦是好詩篇」了,」
除了上述特點之外,楊朔的散文多寫得往復三折,布局精巧。他的文章講究「起筆」,一般總是先聲奪人,起勢不凡;然後就波瀾跌宕,往復三折,極盡「轉彎」之能事,以收「曲徑通幽」之妙;最後,多是「卒章顯志」,認識驟然升華,順勢翻出新意,從容「點睛」,含蓄止筆。他的這種嚴謹的結撰功夫,使他的散文作品酷似精心修剪的盆景藝術。
另外,他的散文的語言是清新俊逸、雅俗共賞的。他寫慣了小說,所以「口語」是其文章的底色;他又精通古典,擅長外語,因而又不時地糅入一些頗為雅緻的書面詞語。這樣,就形成了他作品可讀、耐讀的特有語言風格。
但楊朔散文也是有其明顯缺點的。這個缺點我們可以從更高的美學的層次上來認識它。他的散文除了人們常常說到的具有「詩魂」之外,實際上,它還同時具有通訊性和小說化傾向。這是和他由寫通訊、小說(而且寫了那樣長時間)走向寫散文分不開的。藝術散文的題村多為往事回憶(或「回憶」與「現實」的交織),楊朔則不然,他的散文的題材都是相當「現實」的,不是「憶舊」而是「追新」,是未經沉澱的新生活的掠影。早先的《滇池邊上的報春花》、《石油城》是這樣,後來的《香山紅葉》、《雪浪花》還是這樣。這一方面固然增強了藝術散文的現實感,使它保持了和生活同步的「新」面貌(這是非常可貴的,是楊朔散文的一大優長);但另一方面卻留下了報道氣的痕跡。如《海市》,總感到它是報道長山列島今昔巨變的。《雪浪花》,總感到它是記寫「老泰山」遭際、性情的。這樣,文章的客觀性就會擠壓主觀性,「它」或「他」就勢必會排斥「自我」。這種殘存的通訊性,不能不影響藝術散文個性和感情的充分發揮。小說化傾向也是如此。《雪浪花》最典型,它發表後曹禺最早評論這篇作品,就說它是一篇「好小說」①。象這樣刻畫人物、講究故事的文章還有《香山紅葉》、《海天蒼蒼》、《百花山》、《黃海日出處》等。即使是象《茶花賦》、《荔枝蜜》這樣的作品,那裡面也有「普之仁」、「老梁」這樣的人物(其實,他們是完全何以更加「淡化」、「虛化」的)。多出現人物,多使用對話,這幾乎成了他散文的一個特點。這些,和詩化傾向結合起來,就較多、較重地偏離了藝術散文的內在軌跡。可以說:楊朔散文是獨特的、新穎的、有創造的;但它並沒有全面體現、充分發揮藝術散文的美學特質。表現「自我」的不足(他幾乎沒有一篇寫「主體」,寫「內宇宙」的作品),這是通訊性所造成的:作品人工氣的存在,這是小說化的必然影響;文章雕鑿痕跡較重、失之太「做」,這又是詩化主張帶來的結果——看來,他在進行大膽藝術探索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昂貴的代價。
散文雖然與詩毗鄰,但它永遠是散文而不是詩。把散文寫成詩(楊朔散文實際上是以「詩」為主導的「多聲部」大合唱,交響樂),並不是散文的坦途。但楊朔畢竟是大手筆,所以他還是大致把握住了作品的「火候」、「度量」,做到了獨辟蹊徑、自成一體;那些學步者也走此「途」(這本非「正道」),則「東施效顰」,了無成就,這是楊朔不能負責的。至於指斥楊朔「粉飾」,更加離譜,既乏「知人」,又未「論世」。評價這樣一位有才華、有創新而又有勇氣、有操守的優秀藝術家,是應該更嚴謹、科學,實事求是的。
秦牧是一位當代傑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搖曳多姿,光彩照人。藝術特徵鮮明,風格獨具,與眾不同。
秦牧散文特點之一,是言近旨遠,哲理性強。贊頌新中國,新生活,鞭撻丑惡現象是貫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條主線,在闡述觀點,講明道理時,絕不枯燥。
秦牧的散文格調高昂,立意深刻,寓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於閑談趣聞之中,贊美祖國和人民,歌頌社會主義,用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格調統帥作品,使讀者在字里行間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宣傳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充滿了對一切腐朽、污穢、醜陋事物的憎惡之情。他的作品充分調動聯想和想像的藝術手段,用清新流暢的語言在講古論今中闡述主題。
秦牧的作品取材廣泛,大到大千世界,小到一粒種子,容量大,幾乎無所不包,能夠精心地運用材料,各個題材都充滿詩情畫意,艷麗繽紛,多種表達方式的巧妙運用,寫景抒情,敘事議論巧妙融合,景中有情,景中生議,議中升華,敘中產議,敘中融情,秦牧的散文運用表達方式獨具匠心。譬喻、警句精彩紛呈,許多內容知識性、趣味性十足,滿足了廣大讀者的求知慾望,獲得新鮮的美感,他的散文給予讀者的教育、影響是獨樹一幟的。
劉白羽的散文創作洋溢著濃厚的時代氣息。他曾說過:「一個報告文學作家應該是一個最富有時代感的人」。①他正是一個熱烈地追尋著「時代感」的作家。他常常是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從中國革命的廣闊背景之上,去觀察生活、反映現實,力求節奏清晰地勾勒出中國革命的足跡。這樣,祖國由「黑暗」而「黎明」,而「日升」,而「大放光明」的歷史性巨變,就成了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說:「從英雄的戰爭到沸騰的建設生活,我的心隨同時代脈搏而躍動,我也就一直繼續寫下來。現在收集在這里的一些篇只是我寫的一部分,不過從中還略微看得出中國血的戰斗的一點歷史脈絡、火熱建設的一點閃光。」②劉白羽是一個不倦的戰士。他不僅親眼目睹了「一個舊世界的崩潰,一個新世界的壯大」的過程,而且親身投入了這場震撼大地的血與火的戰斗。因此,他和這戰斗的時代是聲息相通、結為一體的。時代鑄就了劉白羽的創作。他創作中的全部優長及缺憾,都是時代的准確反映和真實記錄——了解這一點,是了解劉白羽創作「奧秘」的一把鑰匙。
他的散文的突出特色之一,是他總是以斗爭的生活取材,善於表現生活的壯美。
他喜歡我們這個充滿了新與舊、美與丑、光明與黑暗、方生與垂死的尖銳斗爭的「革命大時代」,認為只有「勇敢,搏鬥,急流勇進才是我們的生活」(《怒海》)。因此,他在選取寫作題材時,總是愛剪取那能以振奮人心、鼓舞鬥志的「大時代」的一角。這樣,熾熱的戰斗,勇猛的進軍,沸騰的工地,雄壯的歡歌,差不多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內容。特別是對於革命戰爭,他更是充滿了難以抑止的親近感情。他有相當一部分作品都是革命戰爭的熱情禮贊,《燈火》就是其中寫得最濃烈的一篇。即使是寫景,他最喜歡寫的也是高山、大海,日出、黎明,不滅的燈光、奔瀉的江河,以及那在風狂浪險中拚搏奮進的一葉扁舟。他之所以喜愛這種陽剛之美,雄壯之美,自然不是偶然的。他說:
當我接受了馬列主義思潮影響,投入革命的激流,沖入戰斗的搏鬥,我有了崇高的理想與信仰,我受到血與火的鍛煉,我的情感思想變了,美的觀點也變了。自然,不是舊的一切都拋棄了,而是經過了揚棄,我所愛的,我所寫的,就不同了。於是,我的經歷、我的修養、我的人格、精神、氣魄,熔而為一,成為我的風格。一道萬里長江,古今誦詠者何止萬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一境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是一境界,我寫長江自不敢跟人比,但我寫長江激流勇進之美,這是我所得之長江,我所愛的長江,我的長江之美。①
這段話不僅是對他力作《長江三日》的一個極好的說明,更是對他全部散文創作風格的一個最好的概括——贊頌「激流勇進之美。——這,就是他心中的人生,筆下的主題!
他的散文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其作品裡充溢著作者的革命激情。
他認為:「如果作者不把血、感情流注到文章里,文章又怎能有燃燒的熱情,有光彩呢?」①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創作體會。他的散文既不象楊朔的巧借人、事,「以詩為文」,也不象秦牧的談天說地、「知識」密集,他看重的是感情與體驗的傾吐。他的作品,一般以感情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以親聞親歷的事實的聯想作為全文的內容,在縱橫開闔之中流注以激情的議論,從而使其「燃燒」著一種哲理的光彩。就寫法而言,劉白羽的散文是比較道地、比較純正的。譬如他的《平明小札》中有一篇《急流》,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今天,當我靜靜的望著深遠的夜空和燦爛的星群時,我理解到:那江流上有一條平安的道路,這道路是屬於勇士的。勇士乘那奔騰澎湃之勢,追風逐電,翱翔自如,轉瞬千里;而懦夫還沒有進入激流,早已為那顯赫的聲勢所威懾,丟魂喪膽,低頭徘徊,而結果也只能使自己和自己所駕駛的船隻一道擊沉撞碎。
……是急流勇進,還是急流勇退?是知難而進,還是知難而退?生活在革命斗爭浪濤中的人,應當作乘長風破萬里浪的能手,因為急流是永遠奔騰前進的。
這里有的只是激情、感受。其中的「熱度」,讀之可見。一些論者所說的他作品的「政論」色彩,其實,很多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這種激情所引出的思想的光芒,是「血」和「感情」在注入事實敘述中的一種燃燒。象這樣的激情議論,在他的作品中隨處能見。他的文章,總是盪漾著這種「戰士的豪情」。
最後,和上述兩點相適應,他為文的筆觸粗放、雄健,善於以鋪排的句式來造成磅礴的氣勢,長於以絢麗的詞彙來顯示文採的煥發。他在遣詞造句時,往往是筆酣墨飽,任情揮灑,以求其能縱橫恣肆、淋漓盡致。在他看來,這壯美的時代正應該配以這壯美的文風。
作為「進軍的號角」、「嘹亮的戰歌」,劉白羽的散文自有它的價值、地位;但毋庸諱言,他的散文的缺點也是相當明顯的:取材的相近使文章的思想主旨較為單調、重復;激情的奔放使作品顯得直露、散長;壯美的文風有時又帶來了內容的空泛、虛誇。特別是這一切在當時嚴重「左」傾的整體氛圍影響下,他因未能分清跟形勢與跟時代、空洞的豪言壯語與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區別而變得較為嚴重了。
⑶ 《荷花澱》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有哪些
《荷花澱》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孫犁是解放區小說創作中獨樹一幟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澱》透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獨特的美學價值,成為我國現代小說史上短篇小說的佳作。
《荷花澱》以他的家鄉冀中平原為背景,具體描寫了抗日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艱苦抗戰的斗爭生活,反映了他們升上德爾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現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偉大精神。在藝術手法上,孫犁講究語言的清新、自然、明快,講究構思的靈巧絕妙,創造了一種詩情畫意之美。
1通過日常生活反映時代風貌 《荷花澱》這篇小說,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斗爭的題材,表現的是根據地人民積極樂觀,英勇頑強的愛國精神,以及敢愛敢恨,無私無畏的偉大氣魄。但作者並沒有寫刀光劍影、縱橫廝殺的戰斗場面,只是從戰爭側面給我們講述了一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雖然寫了一次戰斗,但重點是寫男女村民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共同對敵的場面,而且將故事情節放在如詩書畫的荷花澱這個背景中。這種以小見大的寫法,讓我們從這朵生活的浪花看出時代的激流,通過日常生活畫面展現時代風貌。
1.1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 說它寫的是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是因為小說主人公不是叱吒風雲的英雄,而是普通平凡的百姓。在那個團結戰斗的集體里,我們只知道有個叫水生的;在那一群聰明能乾的青年婦女中,我們只知道其中一個是水生女人。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姓什麼,叫什麼,長得什麼樣。但正是普通的他們用勤勞、智慧、果敢、能幹,才創造出那個充滿時代特色的生活。 小說雖然表現的是抗日題材,但真正用來寫戰爭(伏擊戰)的,只有耐亮十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大多筆墨用來寫月夜編席、夫妻話別、借故尋夫、探親遇敵等場面,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場面,凸顯了那個特定時代的人物的精神風貌,「著力表現戰爭年代人民樸素簡單的美好心靈和剛強果敢的高尚情操。」
1.2普通人物的平凡思想和感情 作者描寫的恰是這些普通、平凡的人的普通平凡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小說一開篇給我們展現的是平靜、溫馨的勞動生活場景。水生嫂月夜織席:「柔滑修長的葦眉子,在她懷里跳躍著,不久,在她身下就編成一大片。」多麼美的一幅勞動生活圖畫!白洋淀有多少「水生嫂」在勞動?「六月里,無數的船隻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各地的城市、村莊就有了花紋細密、又精緻的席子用了。」可見,他們沒有因戰爭而消沉,沒有因敵人的侵略、騷擾而驚惶失措。相反地,身處惡劣的戰爭環境,卻保持正常、健康、美好的人格,有著普遍正常的勞動生活。這樣正畝搏看來,我們更加佩服作者採用這樣以日常生活來表現重大主題的高妙之處。你看,女人一邊織席,一邊等丈夫歸來,結果丈夫報名參了軍,明天就走了。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這意味著什麼?但水生嫂畢竟是那種明大義、顧大局,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她具有中國勞動婦女共有的光榮品質——勤勞、善良、勇敢、體貼。
水生嫂只是說出:「你走了,我不攔你」的話。在這里,作者並沒有有意拔高,水生嫂是普普通通的一員,自然實際的問題擺在面前,於是情不自禁地又問:「家裡怎麼辦?」。一場深情的夫妻話別,沒有海誓山盟,生死別離,卻是一些如何生產,如何斗爭的生活瑣事的對話:「你明白家裡的難處就好了。」「千斤的擔子你先挑吧,打了鬼子,我回來謝你。」「我走了,你要不斷進步,識字、生產」「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拚命」„„樸素的語言寫出了白洋淀人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的熱愛,對和平安謐的勞動生活的珍惜,對信服美好的愛情生活的嚮往。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執著深厚的感情,揭示了他們所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孫犁在談自己創作體會時說:「我在延安的窯洞里的一盞油燈下,用自製的墨水和草紙,寫了這篇小說„„我寫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寫出了所有離家抗日的戰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兒子的、丈夫的人們的感情。」在作者看來,像水生嫂這樣的勞動婦女,她們普通、平凡,但舉祥她們卻是白洋淀最美,最有代表性,最值得歌頌的人。
1.3反映生活的真實 真正好的文學作品,不是憑空想像,虛構某些場景,而是反映生活的真實。《荷花澱》即是這樣的作品,作者在寫了夫妻話別這一真實的生活場景後,又寫出了聰慧含蓄的「水生嫂們」的藕斷絲連。她們羞於明言,表裡不一,冒險 尋夫中透露出對丈夫難以割捨,關心他們安危冷暖的情愛。這種愛既朴實無華,又真摯火熱。當他們尋夫未果時,她們也失望,也傷心,也罵,這不正是勞動婦女平常、真實的感情的流露嗎?她們在回來的路上,偶遇敵船,為了逃命,把船搖進那不知有幾畝大小的荷花澱。雖然成了戰士們伏擊戰的誘餌,但年輕的媳婦們並不是有意去參加一次戰斗,這恰是他們尋夫未果這一情節的結果。這樣的情節發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場景,有什麼理由懷疑它的真實性呢?我們只能為作者這獨具匠心的構思叫好。
《荷花澱》是一篇戰爭題材的小說,但作者卻運用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充滿抒情、詩意的語言,另闢蹊徑,開創了戰爭小說的新局面。 《荷花澱》的藝術之新突出表現在小說運用詩情畫意的筆調給人一種詩情畫意的美感。有研究者稱本文為詩化小說,我以為並不過分。試想讀過《荷花澱》後,你很難記出幾個面目真切的人物,更不會對其中的戰斗場面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但你絕不會忘記那長著茂密蘆葦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飄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的荷花澱。孫犁先生本人談過:「這篇小說引起延安讀者的注意,我想是因為同志們常年在大西北工作,習慣於那裡的大風沙氣候,忽然見到白洋淀水鄉的描寫,刮來的是帶有荷花香味的風,於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鮮吧。」這就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小說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小說開頭,在我們面前鋪開了一幅被作者充分詩化的,如同仙境般的「荷花圖」水生嫂便在這樣的環境中編者席,「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這是個多麼清新、靜美的世界,多麼富有詩意的勞動場景。開篇這段婦女月夜織席歷來被認為最富有詩意而膾炙人口的一段。這里既有白洋淀明麗的地方色彩,也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甚至還彌漫著荷花清新的香味,應該說這一場景的描寫,本身就是一首詩、一幅畫。作者運用充滿詩情畫意的筆調,來描寫普通的勞動生活,為全篇定下了活潑歡快的抒情基調,這在描寫戰爭的小說中,當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不僅把勞動生活寫得那麼富有詩意,更難能可貴的是把戰斗生活也同樣寫得富有詩意。請看「伏擊戰」一段。當女人們心驚膽戰的探出頭來,竟然發現,荷花突然變成了人,變成了女人們到處尋找的心上人,這是一個多麼富有戲劇性的情節。仗打完令了,戰士們的心情多麼愉快呀,他們玩著水底撈魚的拿手戲,泅到水底打撈戰利品;他們嬉笑著,用荷葉頂在頭上,檔住正午的太陽。透過這幅圖景,我們發現作者將這場戰斗設在荷花叢中,把人與淀中的荷葉荷花融為一體,相互映襯,寫得有聲有色,富有情趣,因此用充滿詩意的筆調來描寫、歌頌白洋淀人民的勞動和戰斗的生活,確是本篇小說的顯著特色。而追求這種抒情的詩意,也就成了孫犁創作的明顯風格。這種風格,還可見於孫犁的其他作品中。如《紀念》中寫母女夜談:「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張木梨,它常年在天空游動,密密層層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種子。」這里與其說語言清新優美,抑或是想像豐富、自然,倒不如說充滿一種抒情的詩意。
2.2巧
2.2.1結構安排巧妙。
「孫犁小說的結構既嚴謹縝密,又輕巧靈活,他不注重故事的完整和情節的曲折離奇,常由一連串的生活畫面連綴而成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小說以水生嫂她們的活動為明線,以水生等戰士的活動為暗線,兩線既平行推進,又互相交織,巧妙地構成故事發展的情節,富有藝術魅力。 小說從明線開始,寫水生嫂在月下織席,等丈夫回來,通過夫妻談話,我們知道暗線中的水生他們正在開會,討論成立地區隊。原來兩條線同時展開了活動。夫妻話別,兩條線交織在一起,這一絕妙的構思,既使人了解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心理、覺悟等。女人們尋夫的情節是明線的進一步發展,強化。通過女人尋夫不著的失望、傷心、說笑,反映出暗線的戰士們認真訓練,秘密轉移等一系列活動,當「明線」的女人們搖船回家,遇到敵人逃命時,而暗線的戰士們已在荷花澱裡布下天羅地網,專等敵人來送死。荷花澱里的那場激戰,兩條線再度交織在一起,打完仗,戰士轉移,暗線消失而明線中的婦女又說笑起來。小說結尾,寫青年婦女們學射擊,敵人圍剿百頃葦塘時,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呢!這一結尾,既點明了暗線戰士們一直不畏生死、跟敵人斗爭,又反映婦女們既辛勤勞動,又直接投身於戰斗的氣概。此時,兩條線又合而為一。雖然這種雙線結構的文章不乏其例,但像本文這樣,兩條線各自發展,共同推進,水乳交融在一起,比較少見。
2.2.2巧設出人意料的情節
作者善於用巧,製造懸念,創設一些出人意料的情節,使本來平淡、簡單的故事,變得跌宕起伏,曲折動人,真正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夜深人靜,水生嫂等丈夫回來,可是等呀等,等到很晚,沒想到丈夫回來卻是與家人辭行;女人們去馬庄尋夫,可來得不巧,昨晚還在,半夜裡不知開到哪裡去了;尋夫撲空,本來掃興,可又那麼「湊巧」,歸途遇上日軍的大船;女人搖船逃進荷花澱,卻無意把敵人引入了戰士們的伏擊圈,女人們不僅絕處逢生,還在此時此地見到各人丈夫的臉。2這些巧,推動了情節發展,豐富了人物形象,使作品變得耐人尋味,搖曳多姿。
⑷ 《荷花澱》讀後感
【篇一:《荷花澱》讀後感】
孫犁小說的獨特藝術風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說代表作《荷花澱》充分體現了這一風格。《荷花澱》所反映的是殘酷的戰爭年代,描述的是白洋淀地區人民的抗日戰斗生活,但從作品中,我們看不到殘垣斷壁,聞不到硝煙味,聽不到聲嘶力竭的聲音;我們看到的是明月、湖水、荷花,聞到的是荷花的芳香、泥土的氣息,聽到的是嘩嘩的水聲、清脆的笑聲。一切都是那麼清新、明朗、美麗,讀後感覺彷彿置身於神話世界。小說之所以收到如此強烈的藝術效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小說開頭三段描寫水生嫂月下編席的情景為全文定下了基調。「月亮升起來,院子里涼爽得很,干凈得很。」整個畫面的色調是潔凈的、清新的。接下來,作者抓住明月、薄霧、清風、荷香這些富有鄉土氣息的景物,展現了荷花澱的地方風貌,把讀者帶進了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境界。試想:溶溶月光下,農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婦正慎大燃在編著葦席等著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景美,人更美。景物描寫烘託了水生嫂勤勞純朴、美麗多情、溫順善良的形象。
幾個女人探夫未遇,羞紅著臉,不好意思從馬庄出來,仿則搖開靠在岸邊上的小船往家趕。「現在已經快到晌午了,萬里無雲,可是因為在水上,還有些涼風,這風從南面吹過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隻船。水像無邊的跳盪的水銀。」涼風拂面,人的心情舒暢;湖面廣闊,人的心胸也開闊起來。此時此刻,此地此景,女人們忘記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著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說笑起來了。在藍天之下,碧水之上,一葉小舟在水面上輕輕飄盪,水聲悅耳,笑聲清脆,充溢天地間,流淌荷花澱。
她們輕輕劃著船,繼續往家趕,「順手從水裡撈起一棵菱角來,又順手丟到水裡去」。這一處描寫看似無意,實則有意,表明她們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熱愛家鄉的一草一木。「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穩穩浮在水面上生長去了。」菱角的生命力很強,我們的人民生命力更強,絕不屈服於任何外來的摧殘與侵略。
歸途中她們遇到了敵人,把船駛進了荷花澱,接下來有一段景物描寫,「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寬虛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這里不是欣賞那「接天連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種暗示,暗示出即將在這里發生一場激烈的伏擊站。其中關鍵詞語是「銅牆鐵壁」「哨兵」,具有象徵意義,表現了婦女們剛強的性格,還為下文寫她們成立隊伍配合子弟兵作戰埋下了伏筆。
由此看出,《荷花澱》不是為寫景而寫景,不只描繪出了一副副美麗的風景畫,而是通過寫景來烘託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徵。《荷花澱》就是這樣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說,有人評價它是「詩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詩」。語言富有特色:樸素、清新、柔美,像藍天上的明月,如山澗里的清泉。所以,閱讀《荷花澱》之後,感覺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鎮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聽了一首輕音樂。
【篇二:荷花澱讀後感】
讀罷孫犁的《荷花澱》,就彷彿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氣息朴鼻而來,一幅幅淡雅、幽靜的畫面展現在眼前,使人感到「詩體小說」的詩意:用詩一樣的語言,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
作品第三節,寫水生嫂深夜編席。「她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兩個比喻,既寫出了夜的深遠,又表現了水生嫂勤勞、朴實的品質。作者讓畫面隨人物的視線推移:「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寫銀白的淀,使畫面淡雅,寫輕紗般的霧,又使畫面靜中有動,而荷葉荷花香更使這寧靜優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質感,這是作者通過周圍的景物抒寫了自己美好的感情、願望和理想。不僅如此,這幅畫還隱寓著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靜優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卻不平靜。夜這么深了,丈夫還沒回來,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見水生夫婦的篤深情意和恩愛,這與後面描寫夫妻話別場面相照應,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表現了水生嫂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壞了這美好的生活,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後決定參加抗日斗爭的思想基礎。這一段的景物描寫把寫景、抒情、心理刻畫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隨風飄來的樂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樂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盡而意無窮。
這夜景的描寫作者抓住了「靜」,文中對中午的描寫卻抓住了「動」。「這風從南面吹來,從稻秧上葦尖上吹過來,水面沒有一隻船,水象無邊跳盪的水銀。」廖廖幾筆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澱動態中的靜美,襯托出荷花澱的明朗。景物描寫的明快節奏使我們從中看到了這群年輕婦女裝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躍騰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這群婦女樂觀的精神。
淀上風光的描寫,詞淺意深,意境優美。可以想像:一群婦女坐在小船上,身後是一望無際的荷花澱,近景遠景層次井然,線條分明。讓這群婦女處在這種特定環境中,從她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同時從稻秧、蘆葦、浪花的起伏跳躍,我們彷彿聽到這幅畫面外的風聲、水聲,那就是當時風起雲涌的抗日的時代潮流。一處景物的描寫,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內容,可見作家筆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們對文中的幾段景物描寫對比嘴嚼一番,會從中獲得無限美好的享受。它們的構圖不同、意境不同,那詩一樣生動而凝煉的語言,創造了畫一般美的充滿詩情的意境。孫犁「詩體小說」的風格,我們從中可見一斑。
【篇三:《荷花澱》讀後感作文】
以詩化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戰爭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的頌歌。——題記
孫犁的作品以寫冀中農村人民抗日斗爭而著名,其作品具有濃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氣息,在藝術上,獨有一種清新、真摯、自然而又明麗的風格,素有「詩體小說」的稱譽。而《荷花澱》則是最能代表孫犁小說風格的優秀短篇小說。
該文主要描述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婦女逐步由普通勞動者成長為機智勇敢的抗日游擊戰士的過程,表現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以及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值得關注的是,該文如詩般的語言、環境和對新型農民人性美、人情美的贊頌特別是對男女間的愛情的大膽抒寫,這與國統區小說中對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愚昧、殘酷的揭露是完全不同的。但也因此,文章中對北方農民的描寫也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浪漫主義色彩而缺乏全面性、客觀性。
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作者寫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現人性美、人情美的場面,人物語言、動作,細節等,准確傳神地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凸現人物的可貴品質。作品寫水生嫂等婦女如何組織隊伍,練兵習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隊打擊敵人等場面、情節,採用的是粗線條勾勒,而對於那些最能表現水生嫂等婦女內心深處感情世界的細節、舉止、言談、場面等,則採用工筆細描。如水生嫂與丈夫話別那個片斷,就寫得很精彩。深夜,水生歸來,告訴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聽到這突如其來的消息,疼愛丈夫的水生嫂一時不知說什麼好,她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這個細節非常傳神,其中「震」、「吮」兩個動作,把一個鍾愛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與他分離,又極力剋制自己感情的復雜內心准確地表現了出來。接著,「女人低著頭說:你總是很積極的」,這簡短的話語,既帶有對丈夫的贊許,又似有依依不捨的嗔怪,同時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後的自尊。再後來,「女人沒有說話」,同樣准確地傳達出了水生嫂此刻內心既痛苦,又強壓痛苦的復雜心態。但也有人指出某些地方體現了作品人性的缺失,如戰斗結束時,「不是她們是誰,一群落後分子!」,但我覺得這看似冷酷,實際上包含了一種埋怨和擔心:「不是才告訴你們要堅強的嗎?怎麼我們才走幾天就受不了了,剛才有個萬一怎麼辦?」
如詩般的語言和環境描寫。作品開篇便從水生嫂「月下編席」切入,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詩意,它使人物與明月、清風、銀白的水、透明的霧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構成了妙不可言的詩的境界;同時,這景色又與具有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應,彼此映襯,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靈美。再有:「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這段景物描寫,通過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發了作者對抗日軍民的深切之愛。
至於作者的主觀性和浪漫主義,在描寫人物以及戰爭場景方面都有體現。作者所描寫的抗戰時期的北方人民,有人說是作者的「美化」,我覺得倒不如說是「選擇」,或者「過濾」。因為在抗戰時期,眾多革命作家都按政治標准將人歸類,而作者正是「選擇」了那一部分積極參與抗戰的底層民眾,而且是「選擇」了他們身上的熱心抗戰、充滿信心、無私奉獻等優秀品質和人類亘古不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為謳歌的對象。這也成為在戰爭時代能夠激勵和鼓舞人們熱愛生活,熱愛國家的力量的源泉。作者所描寫的戰爭場面,只有短短兩句:「槍聲清脆,三五排槍過後,他們投出了手榴彈,沖出了荷花澱。手榴彈把敵人那隻大船擊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而後面戰士們的歡笑、議論才是主體。作者將戰爭的殘酷與激烈略寫,也是經過「過濾」的。作家創作時的主觀性當然和他的革命戰爭的經歷和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篇四:讀《荷花澱》有感】
《荷花澱》這篇文章,不長,細細地品讀下來,也就花了10分鍾的樣子。但是讀完後,給我帶來的震撼,卻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荷花澱》講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區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農村婦女的群像。這些婦女勤勞、朴實、善良,識大體、顧大局,是在特定的戰爭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著墨最多的婦女典型。她勤勞、能幹;她賢慧、溫柔,敬重老人,疼愛孩子,體貼丈夫,在她身上有著我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水生嫂雖然愛丈夫、愛家庭,眼光卻不狹隘,她愛自己的丈夫,作為一個女人,這可能是她的全部,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愛自己的祖國,這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全部,這是無私的。白洋淀的婦女不僅是勤勞、能幹、識大體的,也是多情的、樂觀的、堅強的。
讀完這篇文章,彷彿感覺一陣陣的荷花香撲面而來。水生的陽剛,水生嫂的賢惠與開朗,構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彌漫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當我讀到水生堅定地對水生嫂說到的一句:「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拚命」時,我的精神為之一振,一種叫感動的東西蔓延我的全身。我從水生這句話中讀出了中華民族的堅強,讀書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豪邁氣概。水生嫂流淚了,我想,她的腦海或許浮現了許許多多的畫面,她也曾猶豫,也曾不舍,但是為了和平,為了幸福的生活,犧牲小我,又算得了什麼?
水生終於還是和水生嫂告別了,沒有情誼綿綿的不舍,也沒有慷慨激昂的言辭,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開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話語,卻讓人回味無窮!國難當頭,有多少兒女私情被置之腦後,在涓涓細流之下,卻是暗濤洶涌。這種寧靜祥和的生活即將被殘酷粉碎,作為炎黃子孫,又怎麼能坐視不理?
從這篇文章中,我讀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鄉中的人民既熱愛自己的家鄉,又熱愛自己的家庭。我們難以想像二者的分離,此地一別,或許來日就永遠也無法再相見。然而如果人物只顧個人的纏綿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我們會報以鄙夷;如果人物為國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於不顧,我們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遺憾。作者將兩種愛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一份真摯和諧溫馨美麗的人情。這群熱愛生活的人們生活在荷花澱,荷花澱因為他們的存在而更加美麗迷人,他們也因為荷花澱的映襯而更加美麗可愛。一幅幅美麗溫馨的畫面為我們詮釋了美的真諦,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靈。
讀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絲遺憾——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見過戰火硝煙,也就無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轉念一想,只要我們去熱愛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發現生活中的荷花澱。
【篇五:《荷花澱》讀後感】
《荷花澱》是孫犁的代表作,讀這本書讓我彷彿看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人民生活和戰斗的場景,以及人性的美好。這部小說的語言質朴、簡明,但又內涵豐富。?
小說中的水生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勤勞、善良,思想上追求進步,深明大義,支持丈夫的參軍決定,即使內心非常的不舍。?再比如說,丈夫參軍沒幾天,她心裡思念丈夫,又偷偷夥同大傢伙一起去看望丈夫。「聽說他們還沒走呢,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水生的女人說。「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說說。」「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通過這些生活化的語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現出了人物的性格。
還有水生走之前仔細叮囑妻子「不要叫敵人漢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們拚命」。她流著眼淚答應了,這體現了她的忠貞。?
全文充滿詩意,被稱為「詩體小說」。在激烈殘酷的抗日戰爭這樣一個關系著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在戰火硝煙中,夫妻之情、家國之愛、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樣燦爛。
【篇六:《荷花》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荷花》這篇短文。荷花那不孤傲、不嬌貴、毫無私心的品格深深地感動了我。
「荷花從不孤傲,要開就是滿池滿塘……」這使我覺得荷花是那麼合群。古語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做人也應這樣。記得有一次,我語文測驗是全班第一,就得意極了,心想:「哈,真好,這回又是第一名了。」放學後,老師要我幫助不及格的同學學習,我有些不願意,心想:「她自己不會學嗎?」老師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說:「你要知道,獨枝花開不是春,許許多多花一齊開,開得才燦爛。」我覺得很有道理,便把老師那番話牢記心上,鞭策自己。當那位同學在我的細心幫助下,由學習成績中下進入中上時,那種滿足感,真是難以形容。
「荷花也不嬌貴,只要有泥土和水,它就能生長……」啊!原來荷花有這么強的生命力。我學了《種子的力》這篇文章,文章中講的是種子有超人的力,我覺得荷花的生命力並不比種子差,記得有一回,我在姨媽家拿了一些荷花回家種,頭兩天,我挺有精神細心照管它,但時間一長,就沒怎麼理它了。一個月過去了,那荷花竟長出了小花蕾,我真驚訝。讀了《荷花》這篇文章,我才知道那是荷花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的緣故。「荷花毫無私心,她把自己的根、莖、葉、花、果實……獻給了人類。」的確,我也有這樣的感覺。荷花一生出來,人們就可以用它煮涼湯,而且營養價值很高。讀了《荷花》這篇文章,使我得益不少。文章中的荷花和實際生活中的荷花是相同的,它們都有著不孤傲、不嬌貴、毫無私心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