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蘭花
❶ 沙灣鎮有哪些民族文化
1. 車陂街
車陂街是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一條重要古街道。地處沙灣古鎮的中心地帶,東西走向。歷史上的沙灣經濟繁榮,有「三街六市」的美譽,其中「三街」(車陂街、元善街、新街)尤以富裕聞名。而車陂街位於三街之首,是大戶人家的聚居之地。
車陂街是明清嶺南建築群的集中代表。路面以麻石鋪成,民居、祠堂多為磚牆坡頂磚木結構,具有良好防火和通風性能的鑊耳山牆,質朴簡潔的水磨青磚牆,嶺南沿海特有的蚝殼牆,精美華麗的磚雕、木雕、石雕、壁畫裝飾,「回」字門廊、腳門趟櫳隨處可見。
車陂街一街之內有惠岩祠、熾昌堂、佑啟堂等祠堂,曾是宗族祭祖,族紳議事、集會,族人學習文化知識之地。它同時是革命陣地,中共地下游擊隊(武工隊)曾在此宣傳革命思想。
車陂街還是廣東音樂家的駐地。廣東音樂名家何博眾、「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人都曾居住在這里,聚集鄉內外眾多音樂高手,吹、拉、彈、唱,共同切磋,創作出《賽龍奪錦》、《雨打芭蕉》、《餓馬搖鈴》等廣東音樂名曲。
2. 安寧西街
安寧西街是體現沙灣古鎮風貌的一條古街道,亦是重要的商業遺址。安寧西街的歷史源於安寧市。古鎮沙灣商業發達,安寧市、雲橋市、永安市、第一里市、蘿山市和三槐市,六大街市盛極一時,其中安寧市歷史最悠久、延續時間最長、商貿最昌盛。
安寧市始建於宋、元年間,分為東、中、西三段,安寧西街位於西段,全長205米,距今有六、七百年的歷史。
古老的安寧西街是珠三角富裕鄉村商業街市的典型代表,歷經宋、元、明、清多個朝代的發展,至今保留著傳統街市的格局。常見的「下商上住式」的沿街商鋪,反映了明清廣府民居商貿建築的特色。安寧西街內含14條古色古香的小巷,保留了廣東傳統的青石街窄巷居住模式.
3. 留耕堂
留耕堂(何氏大宗祠),沙灣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是番禺地區現存年代最久遠、布局最嚴謹、規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粵中宗祠的經典之作,有「嶺南綜合藝術之宮」的美譽,為沙鎮古鎮的標志性建築。
何氏是沙灣的一個大家族,曾與「石樓陳、員剛崔、南村鄔」並稱番禺四大名族。南宋紹定六年(1233年),何氏先祖何德明(號象賢)遷居沙灣,從此繁衍生息,富甲一方。
留耕堂始建於1275年,其後屢建屢毀。目前所見的留耕堂為1700年擴建而成,面積為3334平方米。建築座北朝南,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分布,為五開五進,依次分為頭門、儀門、象賢堂、後殿等四大組成部分。留耕堂以柱多而聞名,木、石柱共112條,囊括了元、明、清各個朝代精湛的磚雕、石雕、木雕和灰塑藝術,風格各異,卻渾然一體。
頭門前的廣場為「天階」。天階之南是水風塘。水風塘北面佇立左右各4座旗桿夾。古時,族內子弟考取舉人以上功名,則可在祖祠前「豎旗桿」,是光宗耀祖、彰顯族姓成就的一種方式
這些是比較著名的,具體還有些什麼你可以上這個網去查 沙灣廊橋(蓮川)沙灣鎮,系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中心城鎮,地處景寧西南35公里,東經119°29′,北緯27°50′。東鄰標溪、梧桐;南接大地、毛垟;西鄰鸕鶿,北連英川和雲和林豐。鎮26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177個村民小組,4194戶,17300人。全鎮轄區面積122.7平方公里。另有廣東番禺沙灣鎮;四川樂山沙灣鎮;甘肅隴南宕昌縣沙灣鎮等。
沙灣鎮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為廣州市番禺區管轄,總面積52.7平方公里,人口12萬人,毗鄰穗、港、澳。沙灣鎮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沙灣鎮是一個具有800年歷史的文明古鎮,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沙灣自古以來文風鼎盛,名家輩出,文化積淀豐厚。在這塊土地上,孕育了廣東音樂的代表人物「何氏三傑」,誕生了《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等傳世名曲;沙灣留耕堂、寶墨園、三善古廟群堪稱嶺南建築藝術的傑作;沙灣飄色不愧為名聞遐邇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有醇香誘人的傳統小吃——姜埋奶……。沙灣因此面享有「文化之鄉」的美譽。1998年以來,沙灣鎮
先後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廣東音樂之鄉、廣東醒獅之鄉、廣東飄色之鄉、廣東省體育先進鎮、廣州市高標准文明示範鎮、廣東省文明示範鎮和2000年廣東農村綜合實力「經濟強鎮」。2005年9月16日,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目前來說,沙灣鎮是廣州唯一一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是廣東最早通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評審的兩個鎮之一(另一個是吳川市吳陽鎮) 沙灣鎮,憑借著得天獨厚的文化、歷史優勢,合理的城鎮布局,快捷的交通網路,優越的投資環境,精心打造著一個適宜人們居住和創業發展的環境。沙灣鎮委、鎮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主線的同時,狠抓文明城鎮創建工作,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的步伐,促進鎮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2001年10月,沙灣鎮被中央宣傳部等5個單位聯合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稱號。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該鎮實現社會總產值100億元,工農業總產值89.1億元,國內生產總值28.8億元,財政收入1.36億元,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幅,稅收4.02億元。 沙灣鎮村經濟持續穩步發展,得益於對外招商引資和民營、私營隊伍的壯大,有私營企業440家,外資、合資企業137家。投資金額超1000萬美元的企業有:美國亨氏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佳口食品(中國)有限公司、廣州港陸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沙灣珠寶產業園等大型企業,是沙灣的重要經濟支柱。
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為沙灣奠定了經濟基礎,大力推進農業「四、五、六」工程,積極發展水產、蔬菜、畜牧、花卉、園林綠化等項目,形成了「三高」農業生產的格局。 2006年,蔬菜總產量24860噸,水產品總產量9620噸,生豬年上市量0.43萬頭,三鳥上市量220萬只,其中肉雞年上市量161萬只,奶水牛年產水牛奶888噸。農業總產值達6.38億元(農辦統計數)。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佔4.04億元,畜牧業佔0.38億元,水產養殖業佔1.96億元。全鎮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0805元。[1]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
房地產、旅遊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番禺奧林匹克花園、德寶花園、荷景花園、金沙灣花園、新世紀花園等大型住宅,為人們提供了安居樂業理想的地方。「廣東音樂」、「沙灣飄色」、「沙灣醒獅」、「沙灣蘭花」和沙灣姜埋奶飲食文化已成為文明古鎮的五大品牌。
編輯本段文化教育
沙灣鎮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取得了「廣東省教育強鎮」的殊榮。該鎮各級對教育投入達3億多元,上省一級學校(園)三間,上廣州市一級學校(園)二間,全鎮16所小學教育質量達全優檔次的佔87.5%。
編輯本段農業發展
沙灣鎮堅持「科技興農」的方針,不斷增加農業投入,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大力推廣農業「四、五、六」工程,改變了以往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單一生產模式,形成了以水產養殖、畜牧飼養和花卉、蔬菜種植為主體的「三高」農業格局,提高了農業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切實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目前,全鎮生產布局合理,各項農業均衡發展。到2002年為止,全鎮農業生產布局為:早稻面積2410畝;常年蔬菜面積8764畝(其中韭菜3337畝,由於種植年限及土地肥力問題,面積還將有所縮減);花卉面積4884畝,是2000年的4倍(其中蘭花約佔10--15%);其它經濟作物2765畝(以檸檬、甘蔗和香蕉為主);水產養殖面積8727畝(其中四大家魚面積佔56.5%,鰻魚面積佔19.3%,優質魚例如:叉尾、桂魚、太陽魚和甲魚等佔24.2%)。[2] 沙灣鎮都市型農業發展迅速,「青蘿牌」企劍白墨蘭花成功被評為廣州市名優農產品,成為蓬勃發展的沙灣蘭花的一張名片。作為傳統特色農產品水牛奶(奶製品「姜埋奶」的原材料)產業亦不斷發展壯大,並向著標准化生產方向邁進。同時,建立起九如片都市農業生態園,新洲龍灣千畝花卉基地,沙西、古東片蔬菜基地,九如古壩片優質水產基地,古壩片肉雞生產基地。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沙灣花卉協會、蘭花協會經過多年的發
展,目前已成為帶動一方群眾致富,促進沙灣花卉發展的一支重要社會力量。滴水岩苗圃場、華盛園林綠化有限公司、景豐園林綠化有限公司、奇勝園藝場、順發園藝場、碧桂園農場、藝峰蘭場、李景忠養雞場、青山湖農場、偉順鰻魚場等已逐漸發展成為本地農業龍頭企業。今年,沙灣鎮將繼續樹品牌、建基地、拓市場,大力發展都市型農業[1]。
編輯本段名勝古跡
寶墨園
始建於清末民初,當時只佔地3畝。現擴建至160多畝,以弘揚包公清官文化為主線,特具嶺南園林建築風 寶墨園
格,南國水鄉特色。藝術精品琳琅滿目。昔日廣州荔枝灣風情、清代珠江紫洞舫等佳景的縮影再現園中,美不勝收。[3]
沙灣何氏大宗祠
沙灣何氏大宗祠(即留耕堂),始建於元朝正年(公元1275年),距今700多年。最大規模擴建重修是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總佔地面積3千多平方米,是一座由青磚、石、木、牡蠣構成的古建築。清代最後一次重修也比廣州陳家祠還早170年。是番禺區年代古、規模大、藝術精、格調高的何姓族人的祖祠。其特點:以柱多而聞名,一共112條木、石柱,它匯集了元、明、清各個時代不同風格 的建築藝術,凝聚了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加上高超的磚、木、石雕手工藝,閃爍著東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光彩。1986年,重新修葺,恢復原貌。1989年列入廣東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至今一直對外開放,讓遊人參觀。 留耕堂鳥瞰
牌坊正面「詩書世澤」,背面「三鳳流芳」,是明朝理學家陳獻章(陳白沙)書寫。「留耕堂」、「大宗伯」木牌匾分別由陳白沙及明代廣東省中書參知政事鄭允成書寫。
沙灣「魁星樓」
沙灣「魁星樓」,又稱「水綠山清閣」。這是源自「鯉魚躍龍門」、文魁」獨占鰲頭「傳說構想建築的。始建於康熙60年,距今二百八多年。何氏先祖以此激勵後人發奮圖強、勇奪頭標。
鰲山古建築群
鰲山古建築群位於沙灣鎮三善村鰲山腳,由報思祠、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神龍古廟、觀音廟等組成,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古廟群,屬清代建築,保存完好。[4]
編輯本段本地主要商品(或行業)
食品加工、電子、珠寶、蔬菜、水產養殖、生豬、肉雞、奶製品、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