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的隱逸
❶ 蘭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蘭的含義是什麼?
蘭花最早的含義是愛的吉祥物。屈原在詩歌中將蘭喻為君子,故後人又把蘭理解為君子高潔、有德澤的象徵。如蘭桂齊芳(蘭花、桂花)喻德澤長留,經久不衰,也就是把恩惠留給後輩子孫,亦用來稱頌別人的子孫昌盛。蘭後來又引申出多層含義,如美好的文章稱「蘭章」,對別人子弟的美稱叫「蘭玉」,對友情契合而結拜成兄弟稱「金蘭之好」等。
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象徵高尚。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屈原極愛蘭花,在他不朽之作《離騷》中,多處出現詠蘭的佳句。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蘭花,那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幽懸蘭草 遇凈土而生 不因無人而不芳...脫俗矣
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蘭花,那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藍色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藍色是永恆的象徵,它是最冷的色彩。 藍色有著勇氣的含義。 在 *** 教中,藍色是一種純潔的顏色。 藍色還表示秀麗清新、寧靜、憂郁、豁達、沉穩! 藍色 大海的象徵,是代表沉穩與女性氣質的顏色。喜歡藍色的人性格上都很沉著穩重,而且誠實,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系,能夠關照周圍的人,與人交往彬彬有禮,藍色代表博大胸懷,用不言棄的精神.和諧世界
蘭在中國代表什麼意思
梅、蘭、竹、菊,漢民族古詩文中常提到的花中四君子。蘭,一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徵,空谷幽香、與世無爭。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還艷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徵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竹,也經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徵,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徵。
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象徵意義
你好: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
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很高興為您服務,滿意望採納謝謝。
跪求:蘭是什麼意思?用在名字里可以嗎?能代表什麼?謝謝!
蘭,香草也,,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象徵高尚。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屈原極愛蘭花,在他不朽之作《離騷》中,多處出現詠蘭的佳句。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可以用在名字里但要看你取的名字是什麼單看一個蘭字 就只能解釋字面上的意思了,若取名為張蘭 馮蘭我感覺不太可取,若為蕙蘭 若蘭等還可以,給我的感覺是溫婉 賢惠 淑女,要是男孩子取名為蘭你就要三思了,僅供參考
梅蘭竹菊的象徵意義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四君子」。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為高潔志士;
蘭:空谷幽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是為世上賢達;
竹:篩風弄月,瀟灑一生,清雅澹泊,是為謙謙君子;
菊: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趨炎勢,是為世外隱士。
蘭花代表什麼意思
蘭花代表忠貞
蘭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賞,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畢竟是美人之草。 附四君子 梅 梅花香自苦寒來,喜歡梅花高雅的氣質,不畏嚴寒,獨獨在雪中肆意盛開,不管不顧的旁若無人。 古人喜歡梅花也是因為她高傲自然,在冰雪未褪的時候,紅艷的花瓣,幽幽的清香,不然怎麼會有那段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白白的雪,粉紅色的桃花,互襯互應別有一番感激在心中。 人們常常把梅花比做一個清麗的美人,桀驁不遜。也比做那些不畏艱難知難而進的人,站在最高的山頂看透最美的風景。現在的梅花還是與以前一個摸樣,往往在冰雪未溶的春天就伸展自己的身資,絕傲世人。 古人有語,「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蘭 蘭是四君子當中的佼佼者,她的淡雅,她的香。一朵朵小小的花朵,盛開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綻放著自己,我們能看到她不為世俗,不為富麗,只為自己。盛開,一朵花開的時間,一個神話誕生的瞬間。 人們喜歡蘭花,喜歡她的高雅。好一個高貴淡雅的美女,靜靜的開放,人說,蘭者,王者之香。未曾見過她的美,但是如此流傳之盛的雅意定是有她不同凡響之處。 蘭者,草中之王,不乏孤芳自賞,但是敖者以及人之敖,畢竟是美人之草。古人說,「古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 竹 ......
梅蘭竹菊都象徵什麼?
梅蘭竹菊指: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
梅蘭竹菊的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
關於梅蘭竹菊對梅蘭竹菊的詩一般的感受,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為背景的。梅蘭竹菊,占盡春夏秋冬,中國文人以其為"四君子",正表現了文人對時間秩序和生命意義的感悟。梅高潔傲岸,蘭幽雅空靈,竹虛心有節,菊冷艷清貞。中國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負載了自己的一片真情,從而使花木草石脫離或拓展了原有的意義,而成為人格襟抱的象徵和隱喻。
大凡生命和藝術的"境界",都是將有限的內在的精神品性,升華為永恆無限之美。梅、蘭、竹、菊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也是詠物詩和文人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正是根源於對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
一、梅
詠物詩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來詠一種事物的,而對梅花完成"百詠"的詩人最多。梅花最令詩人傾倒的氣質,是一種寂寞中的自足,一種"凌寒獨自開"的孤傲。它不屑與凡桃俗李在春光中爭艷,而是在天寒地凍、萬木不禁寒風時,獨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開出繁花滿樹,幽幽冷香,隨風襲人。
從梅花的這一品性中,中國詩人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樣一種"沖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所以詩人常用"清逸"來寫梅花的神韻,如宋代"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清逸"不僅是古代隱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傳統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現的正是詩人共有的一種品質,因而詩人倍加珍愛。
梅花以清癯見長,象徵隱逸淡泊,堅貞自守。那"高標獨秀"的氣質,倜儻超拔的形象,使詩人帶著無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像,盼望與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歡晤:"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梅花的冷香色,含蘊著道德精神與人格*守的價值,因而深為詩人所珍視。
二、蘭
空谷生幽蘭,蘭最令人傾倒之處是"幽",因其生長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凈那種綺麗香澤的姿態,以清婉素淡的香氣長葆本性之美。這種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屬於林泉隱士的氣質,更是一種文化通性,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格,一種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盪胸襟,象徵著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蘭花從不取媚於人,也不願移植於繁華都市,一旦離開清幽凈土,則不免為塵垢玷污。因此,蘭花只適宜於開在人跡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適宜於開在詩人們的理想境界中。
宋人鄭思肖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吳中(今蘇州),為表示自己不忘故國,坐卧都朝南方。常畫"露根蘭",筆墨純凈,枝葉蕭疏,蘭花的根莖園藝,不著泥土,隱喻大好河山為異族踐踏,表現自己不願生活在元朝的土地上,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氣節。寥寥數筆,卻筆筆血淚。倪瓚曾為其題詩:"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所以,詩人愛蘭詠蘭畫蘭,是透過蘭花來展現自己的人格襟抱,在蘭花孤芳自賞的貞潔幽美之中,認同自己的一份精神品性。
三、竹
竹在清風中簌簌的聲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讓詩人深深感動,而竹於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更讓詩人引為同道,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蘭字代表什麼意思
蘭,香草也,,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象徵高尚。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屈原極愛蘭花,在他不朽之作《離騷》中,多處出現詠蘭的佳句。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蘭的繁體字:蘭 就是一個簡體一個繁體,本質是一個字,一個意思
松柏、梅、楊柳、蘭、荷花、竹、百合、菊花的象徵意義、特殊含義是什麼?
松柏----堅強不屈楊柳----情思纏綿荷花----堅貞純潔百合----不同顏色百合的含義:白百合:象徵百年好合、偉大的愛粉百合:象徵清純、高雅黃百合:象徵財富、高貴黑百合:戀、詛咒不同品種百合的花語:百合(所有的百合):順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貴香水百合:純潔、婚禮的祝福、高貴白百合:純潔、庄嚴、心心相印葵百合:勝利、榮譽、富貴姬百合:財富、榮譽、清純、高雅野百合:永遠幸福狐尾百合:尊貴、欣欣向榮、傑出玉米百合:執著的愛、勇敢編笠百合:才能、威嚴、傑出聖誕百合:喜洋洋、慶祝、真情水仙百合:喜悅、期待相逢梅花----堅強和高雅蘭花----美好、高潔、賢德。外國的蘭花花語為:熱烈、友誼、自信、自傲蘭花有好多種,其中:紫蘿蘭 .永續的美小蒼蘭 .純真、無邪嘉德利亞蘭 .貴婦人蝴蝶蘭 .幸福逐漸到來文心蘭 .隱藏的愛竹子----剛直不阿,有節氣,有骨氣菊花----清凈、高潔、長壽 、吉祥 、我愛你、真情菊花(紅):喜戀菊花(白):誠實君子菊花(黃):失戀翠菊:追想、可靠的愛情、請相信我春菊:為愛情占卜六月菊:別離冬菊:別離法國小菊:忍耐瓜葉菊:快樂波斯菊:野性美 *** 斯菊:少女純情 堅強萬壽菊:友情矢車菊:纖細、優雅麥稈菊:永恆的記憶、刻畫在心鱗托菊:永遠的愛
❷ 荷花蘭花梅花菊花分別表達了藝術家們什麼思想
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菊花
❸ 蘭花有什麼象徵意義有什麼精神內質
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蘭花象徵高尚。內很多關於蘭容花的詩句如;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拓展資料
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君子謙謙,溫和有禮,有才而不驕,得志而不傲,居於谷而不自卑。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
❹ 古代誰具有蘭花的品質 隱居了
蘭花:附生或地生草本,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顏色有白、純白、白綠、黃綠、淡黃、淡黃褐、黃、紅、青、紫。既然說到蘭花,那麼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古代誰具有蘭花的品質,並且他選擇隱居了。
古代誰具有蘭花的品質 隱居了
蘭花象徵具有的品質是淡雅,清秀,飄逸,超凡脫俗,君子~
1、君子 出自孔子家訓 “氣若蘭兮終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以及孔子“蘭當為王者香”
2、高潔出塵的品質 ——“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自芳”。另見朱德元帥“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
3、才俊 ——“芝蘭玉樹生階下”,出自東晉謝安與其子侄對話。聯想到的人物,近現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張學良和朱德,張學良人稱蘭花將軍。清代鄭板橋,宋代趙匡胤,以及東晉的謝安,王羲之等。聯想到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蘭亭在今紹興市郊,古代為勾踐養蘭練兵之所。後為王羲之家別墅。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孔子創造的,雖然當時他所說的蘭是指一切有香氣的會開花的草,而不僅僅是今天的蘭科植物。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象徵高尚。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屈原極愛蘭花,在他不朽之作《離騷》中,多處出現詠蘭的佳句。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
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蘭花,那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幽懸蘭草遇凈土而生 不因無人而不芳...脫俗矣! 蘭花淡泊、高雅、美好、高潔、賢德,在萬花之中有其神似生命之身,獨具特色的風格與品格。蘭花出深山而不忘深山,入城市而不戀城市,富不忘本,窮不忘源,品格可謂高尚。蘭花從大城市移植到鄉村、農舍,只要遵循其生長規律,對於每一個人都能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蘭花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凈化人的靈魂,陶冶人的情操,調節人的心態、情緒,默默無聞,奉獻於人。蘭花寧靜,不張揚,持久的清香,不濃烈,只有用心的人才會體會到她的高雅和美。
古代隱居的名人
陶淵明生於公元365年,一名潛,字元亮,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生活在東晉後期,這時政治黑暗,貴族腐敗,門閥制度森嚴,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其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他的祖父和父親曾經作過太守一類的官,但到陶淵明時,家境已經沒落,因此他從小就過著貧困的生活。他少年時曾有過豪放的生活,志向遠大。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很希望建功立業。他曾寫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游”,“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少年好學,知識淵博,詩、賦、文寫得都非常出色。但由於政治黑暗,門閥制度的排擠,無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負,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劇的原因。
蕭統在《陶淵明傳》里寫道:“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這里記載了陶淵明29歲時初仕為江州祭酒。但由於“不堪束職”,時間不長便解職回家了。後來他又於晉元興三年為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次年又為建成將軍劉敬宜參軍,因心不悅回了家。回家後,耕植不足以自給,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沒有辦法。親戚和朋友都勸說他出去作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見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薦,於是被任為小縣之令。那時正值戰亂,他害怕到遠處任職,而彭澤縣離家不遠,俸祿又足夠他釀酒,他就在彭澤縣任職。他任職後,給家裡送一服役的人,並寫信說:“家裡生活十分困難,現在送給你們一個服役的人,幫助你們耕種田地。他也是人呀,請你們好好待他。”年底,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經去職。後來,他寫了《歸去來辭》這篇傳世之作。詩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寫作原因。他十分坦城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這就是說,寧可餓肚子,也不願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辭中敘述了他辭官的決心和心情:“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對黑暗現實的有力反抗。但文中有些樂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這篇文章語言清新.樸素自然.敘事、寫景、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感情真實充沛,富有抒情意味。宋代著名作家歐陽修曾贊揚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辭》而已。”陶淵明在《歸田園居·少無適俗韻》中寫道:“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從陶淵明29歲為州祭酒至辭官彭澤今共13年。他看不慣當時政治的腐敗.從而結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陶淵明最後的這20餘年的田園生活和其他隱士們的隱居山林不同。陶淵明隱居的本身就是對於黑暗現實不同流合污的一種反抗,反映了他對現實的不滿。這和逃避現實不一樣。這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反映、如《歸田園居》、《飲酒》中的“結廬在人境”、“長公曾一仕”;《擬古》中的“少時壯且厲”;《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述酒》《讀山海經》中的“巨猾肆威暴’、“精衛銜微木”:《雜詩》中的“白日淪西阿”;以及《詠荊軻》等等。在這些詩中,詩人歌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身戀歸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短短幾句,對仕途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青松在東園,眾草投其姿;凝霜殮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這里,詩人以青松自比,雖然“卓然見高枝”,但在那門閥制度森嚴的時代,仍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還有,“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比懷悲凄。終曉不能靜。”“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雖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但他還不願服老,還想繼續作一番事業,建功立業。至於《詠荊何》、《讀山海經》,詩人通過對古代英雄戰斗精神的頌揚,反映了詩人自己反抗黑暗現實的思想,表現了他“金剛怒目式”的一面。說明他沒有忘懷現實,也沒有放棄他的偉大理想。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這就是他能親自參加生產勞動,接近勞動人民,歌頌勞動,在當時社會士大夫鄙視勞動的情況下,這本身便具有進步意義,同時也使他的田園詩具有勞動生活氣息。參加勞動,尊重勞動人民,能和勞動人民生活在一起,並且感到有很大的樂趣,這確實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癸卯歲始春懷左田舍》二首、《歸園田居》、《庚戍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都描寫了詩人參加勞動的情況:“在昔聞南苗,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夙晨裝吾駕,啟塗情已緬。”“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人負來還。”“溫原長如此,躬耕非所嘆。”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詩人,能夠早出晚歸辛勤耕作,並且要“長如此”,這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是少見的。這不僅是勞動本身的意義,而且也是對勞動觀念的變革。“人生歸有道,衣食因其端”,詩人在這里宣揚了依靠勞動而食的真理,這種觀點確實是十分難得的。他對勞動人民的感情也是十分真摯的:“且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於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觴遠見候,疑我與時乘。”從這些詩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與勞動人民的密切關系,他們在一起聊天談心,喝酒,真是無所不談。
詩人還謳歌田園風光,這也是陶淵明詩歌的一大特點。與歷代文人學士所寫的不同,在於他不是美化現實,也不是純粹欣賞田園風光,而是把田園風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較而寫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呔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里寫的田園風光多麼美,難怪後人把他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一派,評價確實很高。其實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田園生活並非如此美妙,它經常遇到天災人禍,就連詩人也是“夏日長抱飢,寒夜無被眠。”更不要說比詩人更加貧苦的廣大農民了。詩人這樣寫是把美麗樸素的田園風光與黑暗污濁的仕途生活加以鮮明的對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虛偽。他把黑暗的對途比作“迷途”、“樊籠”,他把自己誤入佳途比作“羈鳥”、“池魚”一樣不得自由而痛苦。所以他決心回到田園,重新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況且,詩人心中並不平靜。他曾寫到,“猛志逸四海,寒翮思遠翥”,“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說明這才是詩人的“真意”所在。
陶淵明是田園詩之大家,其實,我們應該更多地注重他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世外桃源”。詩人在農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飢苦,他又不滿當時仕途的黑暗虛偽,他寫道:“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重華去我久,貧上世相尋”。他根據西北人民逃避待秦暴虐的情形,又根據《三國志》記載;“田疇人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詩人根據這些傳聞,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現在《桃花源記》里,在這個“社會”里,“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重孺縱行歌,斑白歡游指”,人人都“怡然自樂”。這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大家過著富庶和平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詩人和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它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成了鮮明的對比。毫無疑問,這也是詩人對封建社會的一種否定,這種理想在當時社會情況下當然不可能實現,但它的進步意義是不可否定的。這里雖然有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影響,但它是詩人歸田後對農村生活實踐的結晶,是思想進一步發展的結果。這種理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志士仁人所嚮往的,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財富。困此,陶淵明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過去的一些人把他當作一位完全脫離現實的飄然靜穆的典型,這是不對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陶淵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他在《有會而作》詩里寫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在這首詩序里寫道:“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可見他的生活睏乏到何種程度!就在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經餓著肚子躺了很久了。擅道濟對他說:“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說“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擅道濟送給他一些吃的。陶淵明在《乞食>詩里也寫道:“飢來驗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詩人在困苦之中,寫了《輓歌詩》三首、《自祭文》一篇,於公元427年離開了人世,享年63歲。一個偉大的詩人,落得這樣凄慘的結局,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劇。他給我們留下的詩歌,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為後代許多正直、進步作家和人們所景仰。當然他詩中的人生無常、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也產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有《陶淵明集》傳世。
❺ 蘭花象徵什麼品質外貌,特點特徵是怎麼樣的古人對其的贊譽有什麼
蘭花象徵什麼?
以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蘭花視為高潔、典雅、愛國和堅貞不渝的象徵.蘭花象徵高尚。蘭花風姿素雅,花容端莊,幽香清遠,歷來作為高尚人格的象徵。詩人屈原極愛蘭花,在他不朽之作《離騷》中,多處出現詠蘭的佳句。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蘭花被譽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對於中國人來說,蘭花還有民族上的深沉意義。在中國傳統四君子梅、蘭、竹、菊中,和梅的孤絕、菊的風霜、竹的氣節不同,蘭花象徵了一個知識份子的氣質,以及一個民族的內斂風華。因此對於蘭花,中國人可以說有著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與性格認同。 蘭花,那飄逸俊芳、綽約多姿的葉片;高潔淡雅、神韻兼備的花朵;純正幽遠、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來受人喜愛。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養蘭、賞蘭、繪蘭、寫蘭,一直是人們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被譽為"國香"、"王者香"的中國蘭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
幽懸蘭草 遇凈土而生 不因無人而不芳...脫俗矣!
❻ 君子為何偏愛蘭花
《孔子家語》有這樣一段記載: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這是孔子回答子路的一段話,當時孔子被圍困,斷糧七日。孔子以蘭的特性和生長習性,來比喻自己不因貧窮而動搖自己志向,也不因得失榮辱而改變信念。
蘭,多生長在溪邊、原野濕地和濕潤的山野林間。這一生長習性,使得它大多遠離俗世,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不像桃花等較為常見的花卉容易進入人們的視野。並且,蘭的葉雖經風霜而常綠,姿態高雅別致,氣味幽香靜謐。它不與群芳爭艷,就算是無人欣賞,也含苞而放,芳香四溢。
從蘭的身上,可以看到隱士的氣質、君子的風范,看到高潔、隱逸、與世無爭的品質,這對於文人而言,是值得效仿、敬佩和比擬的美德。他們贊美蘭、也抒發自己,欣賞蘭、也觀照內心,一代一代的文人,就這樣不斷圍繞著蘭的高潔、隱逸、與世無爭進行書寫,同時也不斷豐富著蘭的精神內核。而屈原,正是其中重要的一員。
屈原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復吟唱著蘭。在他的筆下,蘭是君子,德行高潔。《離騷》中他寫,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王逸章句言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屈原的扈與紉,正是顯示了自己德行高潔、修身清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寫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雖然被流放,但是還是種植蘭惠等香草,明寫蘭惠,實際上是寫自己的品行,雖然在流放中,但依然修行仁義,勤身自勉,朝朝暮暮不曾懈怠。他寫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行走時也要靠近長滿蘭椒的地方,以此說明自己時時刻刻不忘高潔。
《孔子家語》記載,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這段話,說的其實是交友和環境對人的影響。芝蘭之室,即芷蘭之室,指的是有芷、蘭兩種香草的.房間,用來比喻能感染、改變人的良好環境。芝蘭之香,比喻君子之德,芝蘭之香,就如君子德行一樣高潔清雅、不媚流俗。這其實是在蘭的自然屬性與人的人格特徵之中找到了相呼應的點,藉助蘭這一意象,直觀地表達人的德行。由此發出君子必慎其所處的感慨。
屈原,正是不斷地藉助蘭,來強調自身的德行品性。屈原此人,在俗世中一直保持這自身的高潔,他清醒,自覺地擔負起楚國的歷史使命;他自信,有著遠大的志向抱負;他堅貞,對精神的清白有著執著的追求;他有節,不與時俯仰、不同流合污。《離騷》一開篇,屈原就反復表達了自己的內美(美好的德性)與修能(卓越的才能),他以自身的這種內美而自豪。同時,正是因為屈原的這種質性忠貞清潔的個性,他才對君子之蘭有著偏愛,並賦予了蘭意象更豐富的精神內涵。
不止屈原,歷代文人對於蘭的書寫從未停止,在他們的筆下,蘭已然成為高潔人格的象徵。有人寫蘭花的幽香,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蘇軾《題楊次公春蘭》);有人寫蘭花隱逸之態,生無桃李春風面,名在山林處士家(楊萬里《三花斛三首》其三蘭花);有人把蘭花比君子,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蘭(盧綸《送尹樞令狐楚及第後歸覲》)。
趙孟堅的《墨蘭圖》
當然了,畫家也對蘭花情有獨鍾。宋代趙孟堅的《墨蘭圖》,筆調勁利,筆意綿綿,畫出了蘭的瀟灑姿態,也畫出了他的超逸情懷。明代徐渭《墨花九段圖卷》中的墨蘭,簡練脫俗,格調古雅,畫蘭的同時也寫照自己,無媚有清苦。清代鄭板橋更是留下了大量關於蘭的畫作,也寫下了諸多題蘭詩,畫中的蘭大多舒朗,經霜不變色、凌寒不凋謝,詩中的蘭則高潔隱逸,一如其人清高孤傲、不與世同,正如他所說的,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
徐渭《墨花九段圖卷》局部
可以說,歷代文人畫家都將蘭看作一種精神象徵,將人的品格賦予蘭,也從蘭的形態特徵觀照自己。這種滲透在蘭中的強烈的象徵意味,影響著後代無數熱愛文學熱愛藝術的人,由此在文學史、藝術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